原標題:「金豐公社」玉米直收效果好
「累計收穫面積近2.4萬畝,帶動農民畝均增收200元以上,畝均省工1個以上,我們農業服務組織實現淨利潤300多萬元。」12月6日,看著今年的庫存玉米銷售接近尾聲,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金豐公社社長張慶貴長舒一口氣。
2019年,張慶貴牛刀小試,試驗了8000畝玉米籽粒直收,效果不錯。今年一開春,張慶貴就打算大幹一場。
「應該是3月份,老張就跟俺商量今年的玉米直收籽粒的事兒,省工還能增收,俺當時就覺得這個事兒中。」嘉祥縣臥龍山鎮姚坊村種糧大戶姚樹科說。一咬牙,姚樹科把自己的300畝地都拿了出來,跟張慶貴籤了籽粒直收玉米訂單種植協議。
2019年的試驗就小有名氣,再經過2020年上半年的宣傳發動,任城、嘉祥、汶上等縣的很多農民加入了進來。很快,張慶貴的訂單協議面積就達到了2.4萬畝,服務內容涵蓋品種選擇、精播、植保和收穫等全過程。
種植的籽粒直收專用品種「豐德存玉10號」,在當地已基本能滿足收穫時含水量降到30%以下的要求;手下有200多名村社小社長和農機師隊伍,有最先進的播種、植保和收穫機械……這是張慶貴接下2.4萬畝大單的底氣。「最大的底氣,則是咱靠著金豐公社這棵大樹。資金不夠了,可以申請產業鏈貼息貸款;機械不夠了,可以從外縣調,也可以打包購進;銷路不暢了,可以直接對接大型收購企業。」張慶貴說。
儘管有底氣,但這麼大的訂單攥在手裡,還是讓張慶貴頗感重任在肩。金豐公社聯合創始人、副總經理張祥介紹:「玉米剛種下他就來找我們商議,一是核算得調度多少收穫機械,才能滿足收穫時的要求;二是測算多大烘乾能力,建多大面積倉庫,能夠最大可能降低風險;三是讓看看能夠對接哪些大型收儲或加工企業,最好能籤訂收購協議,實現『玉米不落地』,直接進收儲廠或加工廠。」
就在這樣緊鑼密鼓的準備中,10月中下旬的玉米收穫季到來了。「每畝毛收入1260多元,挺好!跟你最初給俺保證的差不多。」地頭上過完秤,姚樹科的話讓張慶貴懸著的心落了地。實踐證明,多數地塊直接收穫玉米的產量穩定在1500斤以上,金豐公社以0.8元/斤的訂單價格回收,畝均毛收入超1200元。
一季籽粒直收玉米下來,這家縣級金豐公社300多萬元的利潤來自哪裡?一是覆蓋從種到收全環節的託管服務費用,每畝純收益50元左右;二是履行跟收儲加工企業籤訂的收購協議,玉米收下來直接拉過去,收購價為0.84元/斤,每斤能掙兩三分錢;三是合作社有4組烘乾機械,日烘乾能力在600噸以上,烘乾後的玉米售價為1.07元/斤,每斤能掙到七八分錢。
一個縣級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如何能夠迅速擴大服務能力,落地先進生產技術,帶動一地的產業發展?「這得益於金豐公社近年來著力構建的『總社—縣社—村社』三級統分結合服務體系。」張祥說,「在這家縣級金豐公社的實踐中,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條『村級社長紮根農村擴大服務面積,縣級社長因地制宜制定服務方案,總社統籌資源提供強大後盾』的運行機制。」
(文章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DF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