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意義就在於什麼?

2020-12-19 子佩悠悠

禪有三個特點

不可說:禪宗追求的是最高智慧,或者說終級智慧。所以,智慧如果可說,那就不是終級智慧

不必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總之參禪悟道靠的是心領神會,衣缽相傳靠的是心心相印。心花怒放,我就是佛,何必說?

不能說:?

參禪的作用:認識自己、對抗孤獨、緩解焦慮、變得聰明

作為佛教的一個宗派,禪宗是宗教色彩最淡而哲學意味最濃,它其實是人生哲學

智慧的獲得,跟知識和方法是不同的。知識靠傳授,方法靠示範,智慧靠啟迪。留下的案例,就是公案

一、鮮花與微笑

禪,是佛教的一個宗派,而且是中國佛教的。不過,禪宗自己不這麼說,也不能這麼說

天花亂墜,拈花示眾。慈悲為懷,普度眾生

佛祖(釋迦牟尼)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禪宗初祖,第一代掌門)

二、衣缽傳人

學佛是要修行,修行就要有結果。結果有正邪,關鍵在修行之道。按照佛門正道去修行,則可「修成正果」。而修沒修成正果這事需要證明(即得有張「畢業證書」),得到證明的才是正果,也叫「證得之果」。對此禪宗的說法是:以心印心(「心心相印」成語的由來),用賈寶玉的話說就是「你證我證,心證意證(微妙法門)

歷代掌門交班的時候,會同時交予兩樣東西:木棉袈裟、紫金缽盂。正所謂: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附袈裟,以定宗旨。誰得了這衣缽,誰就是接班人(「衣缽相傳」的由來)

三、菩提達摩

公元526年,菩提達摩在廣州登陸,還帶來了袈裟和缽盂,這是中國佛教的一件大事。據說他是西土禪宗的第二十八代傳人。嗯,這些都是編出來的。不管如何,反正他被稱為「中國禪宗始祖

和菩提達摩有關的「一葦渡江,面壁九年,之旅西歸」等全是神話,當然他是人來的。為啥會被「神話」?因為佛教是外來文化,要想在中國站穩腳跟,得依靠兩種力量:皇家的權力、民間的迷信

慧可成為中國禪宗的二祖,宗派系統也就建立起來,以後我們說的「三祖、四祖、五祖、六祖」指的都是中國禪宗,禪的風靡天下,要等到五祖之後

四、弘忍與神秀

禪宗五祖,法號弘忍。是的,你沒有猜錯,弘忍很有「慧根」、是「法器」。慧根就是領會佛法的天賦,法器則是具有傳承佛法才能的人

弘忍成為禪宗五祖後,這是一個分水嶺:達摩留下的衣缽不再代代相傳,禪宗也自此分為南派和北派,兩派的創始人都是弘忍的弟子

按照當時的規矩,傳法要作偈。偈,原本是佛經中頌歌的唱詞,後來成為佛門弟子和居士表達理念或發表感言的文體,每則四句。傳法的時候,禪師要作偈指點迷津,學徒要作偈匯報心得,叫「示法偈

弘忍準備交班時,讓學生「交作業」,同時提到「世間芸芸眾生都在苦海裡沉淪,卻痴心妄想要求福田。這都是因為迷失了自我啊!佛法可不是用來思量,思量既非佛法。只有發現自我,才能一句話道破真理」。按照劇本走的話,此時要有重量級人物登場並作偈了

神秀:弘忍的大弟子,當時已位居上座。他的偈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嗯,他的作偈被弘忍評為「尚未入門」(就是被待定了),並沒有把衣缽傳給他。儘管如此,弘忍圓寂後,神秀(開創了「北宗」)繼承遺志大開法門弘揚禪風,也為武則天、中宗和睿宗三位皇帝啟迪智慧,史稱「兩京法主 ,三帝法師

嗯,前面提到的北宗的一些說法可能也是假的,因為這是南宗「官方網站」提到的,因為可能連衣缽的說法都是假的,禪宗本來的歷史半真半假,各位看官看看就好

五、六祖惠能

被弘忍看中並成為六祖的,是慧能。慧能本是河北涿州人,俗姓盧。慧能曾說過: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慧能的作偈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不用多說,慧能的作偈與神秀的高下立判。因為「實相無相」。這是佛教的觀點,也是禪宗的主張。佛教認為,常人耳聞目睹和親身經歷的都是假相,叫做「色相」。世界的真實狀況和真實性質則叫「實相」。實相才是真相,所以也叫「真如」。真如也好,真相也罷,本質上都是無,因此也叫「無相」。無相、實相、真相、真如等,都是同一個概念

弘忍曾為慧能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大徹大悟說:眾生的本性原來清淨,眾生的本性不生不滅,眾生的本性具足佛性,眾生的本性不可動搖,眾生的本性包羅萬象

六、開創南宗

你度我度,師度自度,唯其自度,方能普度。佛教認為,佛跟凡夫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或境界,就像汪洋大海的兩岸。芸芸眾生的是此岸,佛菩薩的是彼岸。此岸痛苦不堪,彼岸幸福無比。因此,修成正果者都有神聖的使命,讓其他人離開此岸,到達彼岸。這就叫,也叫救度。救度就是度越生死,也是脫離苦海

如何救度?需要「發大慈悲」。什麼叫慈悲?愛護眾生,給予歡樂,就叫。憐憫眾生,拔出苦難,就叫。慈與悲,是菩薩心腸的兩面。有此心腸,就能像船一樣幫助人們出離生死苦海,到達幸福彼岸,叫慈航。慈航是惠及眾生的,叫慈航普度

慧能曾對弘忍說「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到達彼岸,畢竟是每個人自己的事

佛教最看重的是心,認為一切皆由心造,萬法皆由心生,所以管它叫「心地」,意思是心靈就像土地,可以生長萬物。所以,「心地」(「心田」同義)二字是從佛教中來

慧能說:人們都說有常,有無常;有善,有不善。這其實就是有了分別心,也就是二法佛性卻既不是常,也不是無常;既不是善,也不是不善,所以叫「不二」。不二,就是「非常非無常,非善非無善」。這也就是佛性。明白常與無常、善與不善並無區別,便是不二之法。這也就是佛法。難怪最好或者是唯一的途徑,叫做不二法門

此後,慧能便在嶺南升壇說法,開宗立派,只不過遵照弘忍的囑咐不再傳衣缽。此外也不再單傳,接班人甚至還各自開宗立派,隊伍便空前的壯大起來。慧能,當然成為中國禪宗的六祖這是劃時代的事情,至此禪宗才真正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個宗派,也開始成為中華文明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衣缽不見了,禪宗從此分為兩支,慧能在嶺南創立的叫做南宗,神秀代表的則是北宗。只不過最終風行於中華大地的是南宗。南宗與禪宗合二為一,提到北宗時才需要特別說明。這樣看,慧能其實是中土禪宗的初祖

七、淨土宗的努力

禪宗南宗大受青睞,是因為順應了歷史的需求。需求由中華文明的,也有佛教自己的。佛教傳入中國後,面臨水土不服的問題。最後通過三點立足華夏:一要簡單,二要實用,三要中國化。因此,興旺起來的是淨土宗禪宗

淨土宗和禪宗都是中國佛教的宗派,也都是中國人最喜歡的宗派。不同的是知識界對禪情有獨鍾,一般民眾則多修淨土。淨土宗最受歡迎之處,是道理通俗易懂,方法簡單易行

四聖諦,第一條就是苦諦。佛教說,當年釋迦牟尼身為王子卻毅然出家,就因為在王城的四個門看見了生老病死四種痛苦,這才決定尋找出路,創立了佛教。也就是說,佛教是要救苦救難的。這就要查找原因,解決問題,以便脫離苦海。原因找對了,就叫集諦。方法找對了,就叫滅諦。目標實現了,就叫道諦

人生是苦,原因何在?淨土宗說:很簡單,生錯地方了。生在哪裡了?東方穢土(就是我們生活的人世間)。那該怎麼辦?也很簡單,移民唄!移到哪裡去?西方淨土淨土是佛住的地方,也叫佛國。淨土沒有苦難,所以只要從東方穢土移民到西方淨土,就會在佛光普照之下幸福無比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去得了淨土嗎?去得了。我佛慈悲,普度眾生。只要皈依佛門,便是辦了籤證。但是「現在」去不了,只能下輩子。所以淨土宗的移民,專有名詞叫往生。那麼手續怎麼辦?很簡單,念誦「南無阿彌陀佛(nā mó ē mí tuó fó)」就行

念誦「南無阿彌陀佛」,是大乘佛教淨土宗修行的專用法門,即「淨土法門」,被稱為「六字大洪名」,一心持念佛號,命終時得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十三個名號,其中十二個與「光」有關,一個與「壽」有關,所以阿彌陀佛也被稱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延伸意為世間一切有覺悟的人。「南無阿彌陀佛」合起來意思就是說,皈命世間一切有覺悟的人,即「佛」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和其脅侍觀世音菩薩以及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也稱「彌陀三尊」,共同接引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六祖壇經》中說,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代表「喜舍」,合稱「慈悲喜舍」,即「四無量心」,四種清淨無染的心

所以現在變得很清楚了:人生是苦,回答了是什麼的問題。生錯地方,回答了為什麼的問題。往生淨土,回答了怎麼辦的問題。念誦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回答了如何操作的問題

往生淨土雖然好,卻得等到來世。來日方長,我們眼前的這道坎就是過不去,請問有辦法嗎?也有。虔誠地念誦「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是中國的聖母,有一大使命、四大特點。使命就是救苦救難,特點就是大慈大悲(即「有心」)、有求必應(即「有意願」)、千手千眼(即「能見」)和萬千化身(即「能能及時來到你身邊」)

這是實在是太好了,觀音菩薩解解現實問題,阿彌陀佛解決歸宿問題,今生來世都有保障,而且修行的方式簡單到只要念誦一聲

八、佛教的難題

淨土宗最大的問題是皇家不喜歡,原因則簡單到只需要問一個問題:西方淨土有皇帝的特殊地位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極樂世界,眾生平等」,這讓皇帝情何以堪!

儒家士大夫對佛教也是不滿意的,原因在二:單身姓釋。生不生孩子是全社會的事,民族如何延續?勞動力從何而來?何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華文明是以家族為本位,人心的凝聚靠的是宗族崇拜,既不生孩子,又不隨父姓,文明是否會被顛覆?

九、以人為本

按照國際學術界共識,宗教一詞有兩個來源:一是來自拉丁語religare,意思是通神;二是來自拉丁語religio,意思是敬神。總之按照這個理解,宗教就是人以恭敬的態度,實相與神的聯結或者再結。但是,在漢語的世界裡,宗教一詞的本義是「以某種教化為宗」,教化可以有多種,但都是來自於人,比如孔子或者是老子。所以華夏文明與其他某些文明的區別一目了然:他們以神為本,我們以人為本

以神為本的宗教有兩種:

多神教。比如印度教,主神就有三個:梵天(世界的創造者)、毗溼奴(世界的維護者)、溼婆(世界的破壞者和重建者)。

一神教。世界上有三種:猶太教(以雅赫維為唯一的神)、基督教(以耶和華也就是上帝為唯一的神)、伊斯蘭教(以安拉為唯一的神,也叫真主)。這些一神教都是人與神的聯結或者是再結,所以他們都有先知。先知就是受唯一之神啟示並傳達其旨意的人,因此他們都是天啟宗教,只不過對先知的理解不同。猶太先知:一群智慧的人。耶穌基督:神之子。穆罕默德:最後受神啟示的人,叫「封印先知」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同為三大世界宗教,但他們最大的區別在於:佛教沒有神,只有佛佛不是神,理由有三:一、釋迦牟尼八十歲時就和普通人一樣去世了。二、他也不是死了以後才成佛,生前就已經是。三、佛祖沒有得到過上帝或者是天使的指示,是自己成佛的

佛教什麼神都沒有,那是什麼教?「無神教」!宗教而無神,這是一個悖論,佛教也只好超有神的方向發展,建寺廟、樹偶像,把佛祖和菩薩當作神來崇拜,寺廟裡面還做起法事來。這樣做並非釋迦牟尼本意,卻符合信眾的心理需求,看起來更像宗教的樣子

只有禪宗堅持佛也是人,理由是生前成佛。那又怎麼樣呢?大家都是人,就平等。佛能成佛,我們也能。這就是思想解放,意義非常重大。事實上,一種宗教或者是思潮要想得到廣泛關注和認可,就不能高高在上,反倒必須放下身段貼近大眾,這樣才有親切感。與此同時,佛教與華夏文明有了契合點

至少從商周開始,我們民族就有鬼神崇拜和神話系統,也相信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只不過這套系統是以人為本,鬼神的存在首先是為人的生存。它們或是賜福於人,或是降災於世。這就要跟鬼神進行協商,甚至談條件做生意,所以有了祭祀和祭品。這是商人的觀點。周人又進一步,認為鬼神的存在是為了讓人有道德。所以沒有人,鬼神的存在就沒有意義

鬼神原本就是人,鬼就是死人生前有傑出貢獻的人,死後成為神,一般人或者是貢獻不大的就只能做鬼。做鬼未必不好,關鍵在於是否後繼有人,只要家族人丁興旺,子孫延綿不絕,年年得到祭祀,其實風光。倒黴的是沒有後代,成為孤魂野鬼。所以中國人最嚴重的詛咒是「要對方斷子絕孫」。總之,鬼、神、仙、佛都是人,前兩個是死人,後兩個是活人,前三個是中國的,最後一個是外國的。但是放在一起沒有違和感,反倒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

十、回到人間

六祖惠能曾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禪宗開闢的道路,是回到人間。佛法就在世間,修行就是生活。實際上這也是批判淨土宗的結果。道理很簡單:淨土被否定,穢土就被肯定。西方被否定,東方就被肯定。來世被否定,現世就被肯定。天國被否定,人間就被肯定。這對於廣大信眾無疑是一個福音,中國人很現實,如果這裡就是淨土,現在就能成佛,誰願意拖到來世。統治者也很放心,因為肯定現世意味著承認現存秩序

禪宗進行了宗教改革,改革者叫百丈懷海,是慧能的三世法孫,禪宗第四代宗師,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禪門規式》,明確詳細的規定了禪宗寺院的組織體制、宗教禮儀和生活方式等

印度佛教忌諱的是葷而不是腥,葷是植物,包括蔥蒜和韭菜,肉類則是腥。忌腥是梁武帝定的,理由是佛教反對殺生,真實原因是財政負擔太重(佛教僧尼非但不納稅,還要百姓供養),吃不起了。當然,葷腥並忌,從此成為中國佛教的規矩

北宋以後佛教安然無恙,中華文明也完全接受了禪宗,懷海的禪院制度甚至成為儒家的書院所仿效。自此,禪終於成為獨立宗派和慧能系的一統天下,神秀的北宗退出歷史舞臺

十一、立地成佛

回到人間,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一步。實際上百丈懷海創立的禪院制度和禪林清規,從組織上和思想上都滲入了中華的思想精神和主張。但實際情況卻是唐宋兩代的文人士大夫,包括那些反對佛教的人,都喜歡參禪

為何儒家士大夫對禪情有獨鍾?首先讓他們動心的是這四個字:立地成佛。這四個字包括兩個內容:立地和成佛。成佛包括兩個問題:能不能成?這是可能性;怎樣樣才行?這是操作性。對淨土宗的批判已經告訴我們:成佛不用挪窩,此地就行,此刻就行

佛是什麼?佛並不是我們在寺廟裡看見的樣子,因為這些只是佛的色身,不是法身。色身就是色相,是表面現象。法身則是實相,才是內在本質。只看見表面,看不見本質,不但沒有成佛,反而是糊塗蟲

那麼,佛的本質是什麼?答:覺悟。實際上,佛是佛陀的簡稱,梵文的音譯,意思是覺悟的人。我們知道釋迦牟尼本是淨飯國王子,跟普通人一樣,後來他成佛或佛陀,就因為覺悟。覺悟到什麼呢?「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能夠真正掌握一切的真理,如實了之所有事物,從而達到無所不知境界的最高智慧。由於佛祖是在菩提樹下悟得這個智慧的,所以有人把它叫做「菩提智慧」。釋迦牟尼有此智慧,因此是佛

不過覺悟以後,就非同常人。所以,漢字便寫成半邊表示否定,半邊表示是人的佛。佛,是人,同時又不是人,當然也不是神仙。神是只有靈魂,仙是肉體飛升,佛是思想轉變。轉變了,也還是人,但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叫「眾生」,也就是沒有覺悟的。由此可見:佛與眾生的區別就在覺悟

覺悟有三個要求:自覺(自己覺悟)、覺他(讓別人、讓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所思和所得,度己和度人,自覺與覺他,思想和行為,都完美無缺)。以上三條都沒有,是眾生。能夠自覺的,是羅漢。自覺覺他的,是菩薩。全都做到的,是佛、菩薩、羅漢,是從高到低的三個果位(修成正果的不同境界)

至於成佛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以後又是什麼樣子,無關緊要。佛,可以有各種樣子,也可以沒有樣子。沒有樣子,也是樣子。這就叫「佛無定相」,也因此「禪非坐臥

由此可得出結論:佛教,就是主張覺悟的宗教成佛,則是從眾生轉變為覺悟的人

問題是何時轉變?怎樣轉變?對此,南宗和北宗有分歧,北宗主張慢慢來,漸入佳境,叫「漸悟」。南宗主張剎那間,頓時覺悟,叫「頓悟」。這就叫「南頓北漸」。這個沒有對錯優劣之分,慧能說過,本來正教並無頓悟和漸悟之分,只不過人與人有個體差異,有的敏捷,有的遲鈍。遲鈍的人修漸教,敏捷的人修頓教。但只要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這是很實在的說法,可惜沒人承認自己遲鈍,大家也都希望速成,南宗作為頓教當然大受歡迎

問題是,頓悟成佛有可能嗎?有,因為佛教認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這個觀點很重要,而且至關重要。因為佛教有個使命:普度眾生。如此使命,當然神聖。眾生皆可普度,因為人性中原本就有佛性,只不過尚未被發現和開發出來

眾生皆有佛性,那有沒有壞人?當然有,因為壞人也是眾生。更何況,度得了惡人才是真普度,容得了小人才是真寬容

所以慈悲為懷不看對象,普度眾生不設門檻,認定佛性當然也不論善惡。事實上,佛教關心的不是善惡,也不是美醜,而是覺悟與不覺悟。只要能夠悟得正等正覺,你有管他是什麼人?正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

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佛與眾生,不但可以相互轉化,而且只有一念之差,叫「一念頓時,眾生是佛」。所以說再苦再難都沒有關係?因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作惡多端也沒有關係?因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下子所有人都高興了,尤其是士大夫

十二、機鋒與破執

士大夫喜歡參禪,也是其中一種「獨善」的方式,正所謂:達則做官,窮則參禪。參禪在禪宗那裡,就叫:機鋒。機是機遇、機緣、機要,鋒是鋒利,也就是說利用機緣巧合,藉助含有機要秘訣的語言,或一言不發的動作,或超常規的手段,一刀刺將過去。刺過去幹啥?讓你開竅呀!這是禪宗用來開悟的手段,所以也叫:禪機。那麼,禪宗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開悟?因為覺悟成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不能覺悟的原因在哪裡?禪宗認為,問題出在一個字:執。什麼是執?就是一根筋,死心眼,不開竅,非在一棵樹上吊死不可。執則迷,迷則不悟,叫「執迷不悟」

覺悟的關鍵二字在於「破執」執,就是一定要有我,或者一定沒有我,還是分別心,是二。問題是,破執就要一刀刺將過去嗎?是的,因為破執極難,它有三關:我執、法執、空執

首先要破的就是「我執」。我執就是執著於我,比如我看見、我聽說。這時就要告訴大家,世上有我是因為有法,諸法造就了我,叫:我由法生。執著於我,執著於無我,也都是執。破我執是破執,不是破我。能破我執,就是羅漢

第二步就是破「法執」。法執就是執著於法,以為法就是真相,這又錯了。實相無相。我固然是空,法也不是真如,也是虛的。這就叫:萬法皆空。能破法執,就是菩薩

再升級,就得破「空執」。空執就是執著於空,開口閉口說空無。但是,一口咬定空無,就是實相嗎?不是,因為這還是把無當做了有。我是空,法是空,空就不是空嗎?也是。這就叫:空也是空。能破空執,就是佛

什麼叫「空亦是空」?大乘佛教中觀派的表述是: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大白話就是:不是有,不是沒有,不是又有又沒有,也不是既沒有有,也沒有無。所以,空亦是空,亦是不空。請問,這些有幾個人聽得懂?哪怕是懂,也未必做得到

十三、我心自有佛

破執的手段有三種:常規、非常規、超常規。常規是明白道理,或者師父啟發,或者自己覺悟

禪宗主張:淨土無理,佛也是人,讀經無用,坐禪無功

十四、當頭棒喝

十五、呵佛罵祖

十六、否定的哲學

涅槃,即超越生死。非死亡,非不死

禪宗的辯證法:否定之後的肯定,才是真肯定。很多觀點都是只能用否定來表述,禪宗喜歡說不

不昧因果,不在裡面,有人不說,這就是禪。禪宗是否定的哲學。否定以後又怎麼樣呢?就自由了。比如說,參禪可以是喝茶吃飯,也可以是談情說愛

十七、自由之路

知識屬於人類,智慧屬於個人。知識可以傳授,智慧只能啟迪。智慧只能啟迪,這才要有機鋒

通往心靈之路,就是通往自由之路

實際上,一旦覺悟,那裡沒有佛?什麼不是佛?尤其是大自然,最不刻意,最無煩惱,因此最有如來佛性,也最接近無上正等正覺,正所謂: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涅槃妙心和般若智慧並不神秘,它就在你身邊,而且它就是美

最後讓一首歌結束說禪: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禪?禪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參禪?
    林清玄認為忙使人心性浮動,心意不轉,缺少了覺受與觀照的能力,使得這種天生的覺照變得薄脆了,而禪者對生活專一的融入,對現代人因忙而喪失的感受生活的能力很有幫助,只有專一的有一種體驗才能體驗生命中的難得,得其益一剎那,才能得其益一天,才能得其益於一生,這才是人們參禪、修禪的真正意義。
  • 人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於認識自己!
    在什麼時候,做相應的事,人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迷茫了。藥山惟嚴靜坐時,一個弟子跑來問:「您這是在做什麼呢?您又是在想什麼呢?」藥山惟嚴說:「我在做我應該做的,想我應該想的。」這個弟子並沒有領會老師的意思,只得帶著很迷茫的眼神走開了。當你總是關注別人的時候,就會顧不得自己的生活,你說你不迷茫,誰迷茫。一個年輕人來找惟嚴禪師,他說:「我對自己人生的意義完全摸索不到,懇請您能指導我。」
  • 一禪小和尚主題茶飲店為何取名往事若茶?有什麼意義?
    因而縱觀現在的IP茶飲,幾乎都是以IP命名,像流氓兔、大嘴猴、憨豆先生奶茶、布朗熊與可妮兔等,為何一禪小和尚茶飲店反其道而行之,取名為「往事若茶」呢?原因在於一禪小和尚是用心在做雞湯,帶給人們走心、溫暖、治癒的正能量。
  • 武庚紀:真禪再出新花樣,子羽大劍變鐵叉,原來這才是真禪的意義
    但是不得不承認,真禪的花樣實在是太多了,看武庚紀看得最多的,就是真禪的套路,一招因果輪轉整整轉了好幾周,損失了三個冥族大將,終於在子羽的誅天劍下,破了真禪的因果輪轉。原以為事情到此,也該有個了結了,可是沒想到真禪再出么蛾子,將子羽帶入幻境之中,此時的子羽手持一柄鐵叉正在勞作。
  • 什麼是禪?禪的生活是怎樣的?
    有師兄問什麼是禪?這個問題很大,也不好說,如果去百度查,可以搜出很多關於禪的註解,但是我覺得說出來的都不是真禪,這需要用心去體會,去默契。正所謂「大音希聲」,雖然這位師父沒有說什麼,但是我覺得他說的是真禪。再如《金剛經》 中,佛著衣持缽,次第乞已,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種生活場景的描述,在其它經典中是比較少見的,雖然佛沒有開口說法,但這是在以身表法,如果是真正的利根,看到這一段相信也就明白了。如果去請教禪師,問他們如何修道?什麼是禪?他們可能會說:吃飯、穿衣,或者說吃茶去。
  • 禪宗的「禪」,究竟是什麼含義?
    歡迎關注——心智玩家:還原人類源頭文化、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體驗心智系統轉換在解釋【禪】之前,我們先要對儒學、佛學有個根本的了解。儒學、佛學從根本上來說,是相同的,都是教人轉換心智系統。區別在於:孔子是在動態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而釋迦牟尼是在靜態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但是,總體的過程都是一樣的。先從平常的思維狀態(我們稱之為:外思),轉變到【內思】狀態,之後,在【內思】狀態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讓第一套心智系統停止,進入到第二心智系統。第一套心智系統停止,進入到第二套心智系統,在《大學》中稱為:定,佛教中也稱為:定。
  • 當年佛與迦葉尊者以心傳心的禪,到底是什麼?
    禪到底是什麼?作為禪宗的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當年由佛陀拈花一笑而傳,以心傳心。它是離開語言文字的,不是用邏輯思維可以解決的問題,只能用「以言遣言」的方法提示一下。至於究竟什麼是禪,或禪是什麼,還需要我們自己去切身體會。
  • 《少林禪宗音樂大典》啟幕 禪文化感悟生命意義
    音樂無國界,實景演出正當紅早在北魏年間,「禪」已經被認為是高智慧的代表,蘊含了對平凡人生的感動,對大千世界的感恩,是一種順其自然又追求超靈的生活理念。小憩悟禪,可以讓眾多文人雅士透視生命的意義,生活的真諦,以禪之心,淨化心靈,自淨自養,從容瀟灑。穿越時空,《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實景演出用《水樂》、《木樂》、《風樂》、《光樂》、《石樂》五個樂章豐滿的表現了禪的最高境界。
  • 意義在於賦予.
    會有些感慨,不僅是因為亂世當中對於人們命運的衝擊,而是在於,哪怕是在同一個環境之下的不同之人,因為看待命運轉折的角度不同,於是也就衍生出了不同的道途。而後想起從前跟好友探討過的一個主題,關於命運時區。其實人與人之間對比,會有出名趁早,少有所成,或者是大器晚成,老有所得的對比。就如同我從前也會陷入一個思維誤區——就是覺得人生是一場很漫長的賽跑。
  • 「禪」到底是什麼?日本人鈴木大拙,講得清清楚楚!
    把禪宗當作一般意義上的哲學看待是不行的。禪宗在理性分析上什麼也沒有教給人們,甚至連那些讓弟子們遵循的教義也沒有,所以在這方面看來,禪宗可以說完全是混沌渾然的。也許,禪者會各持一定之規,但那是根據各人的方便與愛好,並不是根據禪宗本身的教理。
  • 關於《一禪小和尚》看法兩極分化,教育意義過於濃重反而不好
    讓小編告訴你,那就是咱們的國產動畫《一禪小和尚》,相信每個人第一次看到這個動畫的時候,一定是在各大短視頻平臺,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它,讓它逐漸火爆起來,而它的內容也是得到多數人的認可,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詳細下這不部國產動畫。
  • 豆瓣8.6《遺願清單》:生命的意義在於你是什麼
    如果我問你,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你怎麼回答我?你可能會說,賺錢;也可能會說,生活是你生命的意義,答案不同,沒有真正確定的人。胡適先生曾經說過:「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我們怎樣看人生。」再看看《遺願清單》,感覺這句話正是他想要表達的主題。
  • 豆瓣8.6《遺願清單》:人生的意義在於你在於的
    如果我問你,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你會如何回答我呢?你可能會說,賺錢;也可能會說活著就是你人生的意義,答案眾說紛紜,沒有真正確定的一個。胡適先生曾說:「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我們怎樣看人生。」再看《遺願清單》,覺得這句話正是它想要表達的主題。
  • 禪門語錄|禪的智慧風光
    禪者的語默動靜,另有一番深意;禪者的生活作息別有一番境界。一個解脫者,有自受用的生活,也有他受用的生活。人間的禪者,悟道不冀望別人,能找到自己,當下即是。──《星雲禪話》知識與悟道不同。知識是從分別識上去認知,悟道是從無分別智體證。禪,也不是從枯坐默守中可以悟得;禪,仍然要經過分別意識到無分別智,才能見性。──《星雲禪話》禪的裡面,沒有大小、長短、好壞,當然禪的裡面也沒有輸贏。
  • 禪的表述隨談篇一
    語言在禪而言,更多的是直接發自內心精神體驗的聲音。它的內在意義只能在迴響作用中探求,在我們的內心中體會。語言本身沒有什麼意義,只是給了求道者們自覺的契機。是體驗給了語言的生命,當我們對禪語言有所領會時,只是對我們自心的貫通。我們總是把道當作外物加以感之對待,殊不知:道可道,非常道。
  • 武庚紀:真禪聖王太低調,後期的天武聖王不是他的對手,而他只想一心...
    子羽能和真禪聖王一較高下的原因還是在於克制關係,要知道子羽修煉的鍊氣術就是真禪聖王的剋星,最重要的還是真禪聖王的反傷神技都對子羽無效。 如果不是真禪聖王出手救了子羽的話,現在子羽的墳頭草都已經幾米高了,而失去了心魔的真禪聖王實力也得到了提升,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子羽是真禪聖王的「恩人」。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什麼是禪?什麼是定?什麼是四禪八定?No.3
    在《<無門檻讀懂楞嚴經>什麼是禪?什麼是定?什麼是四禪八定?No.2》中,我們談二禪和三禪的境界,現在我們看一下四禪的境界。P372【「阿難!複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
  • 「茶與禪」,到底有什麼關聯?
    這其中,不免有「茶禪一味」的理念,放眼望去,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以「飲茶」為生活必修課。傳統的禪修、茶道,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解壓方式中的一種,那麼,茶與禪之間,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關聯呢?由此可見,禪與茶有著互補的關係,出家僧人參悟之時,有「過午不食」的戒律,但後半天的時光往往最讓人產生疲倦睏乏的感覺。這個時候,一杯清涼解渴的茶飲則成為打坐之中的救命稻草,修禪悟道,需要極高的耐力和意志力,茶可以做到提神醒腦的效果。
  • 一禪小和尚走紅,文創產品《每日一禪》來了
    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聯手一禪小和尚推出的《每日一禪:一禪語錄輕手帳》已在各大電商平臺與實體書店上架,受到了讀者與手帳愛好者的廣泛好評。這次合作,是人民文學出版社首次嘗試將動漫與手帳進行結合,也為人民文學出版社文創部「打破次元壁」提供了新的方向。
  • 禪spa畢業論文/大魚
    兩天的學習完全改變了我對SPA的認知,SPA的訴求是什麼、流程是什麼、施作者需要如何準備……全新的理念和知識給了我前所未有的信心,自此才算真正入門了。培訓結束後,我立刻對操作流程進行了全面調整,如何開始、哪些步驟、如何銜接、如何收尾,操作時我變得更有信心、動作更加流暢。客人明顯感覺到了這些變化,給了我很多積極的反饋,堅定了我繼續走下去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