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愛好者,自然避免不了超廣這個類別。從13年開始使用全幅E口機身後,先後經歷了SAL1635ZA, SEL1635ZA, SEL1635GM, LOXIA21, SEL1224G。
其中兩顆的體驗分享在可以在這查看:
https://www.chiphell.com/thread-2161423-1-1.html
https://www.chiphell.com/thread-2175815-1-1.html
希望未來能把A口和E口這兩隻蔡司標的16-35ZA以及16-35GM的坑給填上
當初在短暫使用16-35GM之後,認為自己在視角上的需求超過了光圈,所以出掉了GM而留下了1224G,但也為後來入這顆適馬埋下了伏筆。
實際在使用1224G的這些年,幾乎不曾因為F4的光圈產生過困擾。但年初有去亞利桑那走峽谷(羚羊谷及周邊一些不太出名的峽谷)的計劃,
對1224G的小光圈感到些許擔心,尤其是機身五軸防抖並無法大幅的降低安全快門(在12端上個人經驗大概只有1-1.5檔)。
以此為契機購入了這顆1424 DG DN,並和24-105G及100-400GM一起走完了這趟行程。
而後迅速襲來的疫情使得春夏季的出行計劃被取消,這顆鏡頭大多數時間只能在柜子裡待著。
因此這次分享裡的相片幾乎全是年初亞利桑那,猶他,內華達,加州這趟旅途中的相片。
還是一組產品照,相較於1224G,Sigma這顆明顯重了許多,在徒步幾個峽谷的過程中還是處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相較於1224G,個人更喜歡Sigma在外層鏡頭的質感(除了鏡頭尾部那個拋光處理,相較之下更喜歡Sigma 100-400 DG DN尾部的霧面處理)
鏡頭前蓋內貼有海綿,以此將前蓋蓋緊在鏡頭遮光罩上。相較之下1224G的按壓式卡扣結構會更易於使用。
尾部的drop-in(插入式,注入式?) 濾鏡位。
1月初的時候fredmiranda論壇裡就有用戶在討論不同類型的濾鏡對畫質的影響,
薄膜類可以通過Sigma附帶的濾鏡切割模具自行切割,可選的濾鏡有Lee Filter Sheet和Kodak Wratten Filter。
玻璃制的濾鏡有海大,卡色以及Aurora(一家從年初就跳票直到6月才在Kickstarter上眾籌,9月發貨)。
根據站長拿到的Aurora原型進行測試,Aurora是三家玻璃濾鏡中厚度最薄,且對邊緣成像影響最小的一款。
對幾家後置濾鏡表現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訪問這篇文章:
Rear Filters for Sigma 2.8/14-24mm DG DN
年初旅途中的一些樣片:
Bryce Canyon國家公園,冬季確實是特特特淡季,會更推薦再早一些來(12月)。
和盛夏暑期來的時候完全兩個樣子,前兩次盛夏和初秋來的時候懸崖邊上爬山的人多到在排隊前進。
而這次冬季來的時候,兩個清晨來崖邊等日出連個人影都沒見到。直到拍完回酒店吃完早餐再進來才依稀看到幾輛車。
幾家印第安人經營的羚羊谷觀光團在19年底決定從2020年1月開始停止允許帶腳架,導遊會為你擋人的「攝影團」。
幾乎每次換用新的超廣都會來一次的沒法免俗的馬蹄灣,自從13年第1次來這已經第4次了,
從最初還不算那麼多遊客到提前幾小時到才能搶機位,再到這次居然在懸崖邊局部區域建起了圍欄。
實際上徒步體驗是另外幾個峽谷要優於羚羊谷,羚羊谷知名度太高吸引的遊客過多,基本沒法好好的享受過程,拍照也是急匆匆。有時間在亞利桑那長待的話,更推薦另外幾個峽谷,這次只走了兩個,在峽谷內全程3小時左右,完全沒有遇到別的遊客。遊覽和拍攝的進度都能自由的控制。
Zion國家公園
Las Vegas,正對著The Strip的酒店露臺。正好在CES結束後的淡季,酒店價格很不錯。可惜第二天日出時烏雲密布,夜轉日的延時沒有想像中的震撼。
在Boston市區裡閒逛時拍的幾張:
Museum Of FineArt,就真的是反覆用來試鏡的場地(掩面
相較於其他使用過的超廣鏡頭,適馬這顆在手上時間最短,去過的地方拍過的相片也最少。在這8個月有限的體驗中,對它的表現十分滿意。
全開下(F2.8)中心至邊緣的解析度與1224G(F4)沒有明顯差異,暗角也較1224G要低一些,抗眩光性能略優於1224G。
色散並沒有針對性的去測;慧差也因為麻州居民被禁足,沒法去緬因或者佛蒙特過夜導致盛夏的銀河短途旅行取消,就不說了。
本來打算拿著這頭在未來幾年慢慢熟悉,結果7月初索尼公布了12-24GM,廣角端廣了2mm,重了50克,實在沒法抵禦這個誘惑。
B&H在今明兩天內應該就會開始發貨了,回頭聊聊這顆大燈泡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