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字版
hello 大家好,歡迎收看大型極客勵志脫口秀節目科技相對論,我是王自如。在正式開篇正片之前呢,先給大家講一個小小故事。
在遙遠的加勒比海,有一個叫做波多黎各的地方,這個波多黎各所處的位置特別尷尬,基本上每年都會有颶風光顧,而且每一次的颶風 BOSS 都是滿血狀態,咱們的「山竹」上次擦邊過深圳都差點成為世界末日了,更別說滿血狀態的颶風 BOSS 迎面撞擊,所以說它這個地方其實特別慘。
2017 年的時候,一個叫「Maria」的颶風就橫掃了波多黎各,把通訊基站摧毀得乾乾淨淨,當時起碼有上百萬人沒法通信,別說上網了解情況了,連打電話報平安都不行,聽上去像美劇的某個情節一樣。
不過更離奇的是,正在大家陷入恐慌時,天空上莫名飄來了幾個會發光的白色巨型熱氣球,更離奇的是,明明基站就還沒搶修,手機卻居然有信號了,難道超級英雄來拯救世界了?
是的,在某種意義上,釋放這些氣球的人確實和超級英雄差不多,他們就是 Google X 實驗室裡負責熱氣球 Wi-Fi 項目的科學家。
在通過美國政府批准之後,這些科學家們就利用機器放出了三十個熱氣球,就這三十個熱氣球,就能覆蓋土地面積 9 千多平方公裡的波多黎各使用!除了普通的打電話、發簡訊,你甚至可以使用 4G 網絡,而且一個氣球的飛行時間可以高達 190 天,妥妥蹭上大半年的 Wi-Fi 都沒有問題!
如果你突然斷網了隔壁鄰居給你蹭個熱點都你得喊爸爸,更何況谷歌是救波多黎各於水火之中,所以說谷歌在我們很多人心目當中,都是超級英雄的存在,甚至說有一種這個谷歌情結。那麼大家為什麼這麼喜歡這家公司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矽谷英豪谷歌。
谷歌給人的第一印象呢,一般有兩個面,一面是很會打造順應當下市場需求的產品,例如說 Android、Youtube;
另一面呢,很多這種天馬行空的腦洞大開的,看起來很炫酷很未來的,可能和當下市場需求一點關係都沒有的這些投入,例如說無人駕駛的車、比如說氣球 Wi-Fi、比如說飛行汽車等等。
商業化和理想主義同時存在於一家公司,其實非常罕見,造成這樣一個「雙面谷歌」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谷歌與生俱來的「冒險精神」,這個拜矽谷的大環境所賜,另一個是兩位創始人,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他們的性格和能力上的差異有很大的關係。
說起來有一本自傳,影響了當今很多的科技大佬,no,no,no,這次說的這本書不是《賈伯斯傳》,這個出來有點晚,而是大名鼎鼎的《尼古拉.特斯拉傳》。
受這本書影響的其中一位就是現在風頭正盛的 Tesla 創始人 Elon Musk,他甚至把自己的公司命名叫 Tesla。
那麼另外一位就是我們接下來要主動介紹的谷歌大佬——Lawrence Edward Page,那麼 Larry Page 當時 12 歲的時候,看到了《尼古拉·特斯拉傳》,這位偉大的發明家為愛迪生打了一輩子工,最後升職加薪通通沒有,憤而出走後還遭受打壓最後鬱鬱而終。這個悲傷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少時的 Larry Page,所以從小立志要發明出改變世界、影響人類生活的產品。
所以說再次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為什麼 12 歲的 Larry Page 讀的是 《尼古拉·特斯拉傳》,而我小時候讀的是 《十萬個為什麼》,像我們的製片人高高同學,居然已經開始讀《安妮寶貝》了。所以說小時候讀什麼書真的是能夠影響一個人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讀《安妮寶貝》,你就是文青,像讀 《十萬個為什麼》 就是一個主播。所以 Page 之所所以會在小時候讀到這部偉大的自傳,歸功於 Page 的爸爸。老 Page 正是一位通信科學的博士,老 Page 很早就對小 Page 薰陶和傳達了許多科學概念,甚至帶著 6 歲的 Page 開車穿越美國去參加機器人大會。很可惜的是,在 Page 進入斯坦福的時候,這位 Page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去世了,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此時 Page 又遇上了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男人,遇到了蘇聯數學教授的兒子,這位蘇聯教授的兒子是誰呢?叫 Sergey Brin,就是另外的一位谷歌創始人。
這兩位大佬相遇的時候可不是立馬就能夠鬧到一塊的,兩個人每次碰面都是爭論不休,不是你說我就是我說你,有點像夏天和冬天,有點不打不相識,一個火熱 另外一個也絲毫不讓,所以兩個充滿才華的年輕人在一次次的爭論當中,逐漸開始發掘出來了對於彼此的欣賞,聽起來有點好基友的意思,所以一起就決定了後來一起創業。
而說起谷歌的創立,完全出於一場意外。當時正在斯坦福讀博士的 Larry Page 做了一個夢,注意,這裡說的不是夢想,還真是一個夢。在夢裡他想著,如果可以把整個網際網路全部下載下來,然後只保留連結,網上衝浪的體驗會不會更高更快更強?結果這睡了一覺,不得了,改變世界了,所以 Page 第二天醒來之後一直在思考這個夢的內容,到了晚上乾脆直接寫了個 demo,寫完後又拿給當時的好朋友 Sergey Brin 去改進,這下子,谷歌搜索的核心算法——也就是所謂的 PageRank 誕生了。
那 PageRank 是怎麼運作的呢?其實很簡單,它算是一個網際網路的投票系統,而它的票是每個網站裡對其他網站的超連結,通過網絡爬蟲進行收集。
比如說 ZEALER 的官網裡,有一個連結是到我的個人微博頁面,那等於 ZEALER 官網給我的個人微博設立了一個票,投了一票,提高了我個人頁面的所謂的關聯性,如果其他網站也給了連結,投票就越積累越多,如果有另外十個網頁也都加載了我的個人微博,那我的個人微博的權重就會變得很高,系統就會覺得,嗯,這個頁面很重要,結果你搜索 ZEALER 的時候,可能除了官網就是我的個人微博了。
後來在 Sergey 的幫助下,除了超連結,各種文本也能當作一張票。網頁相關性和重要性越高,也就是說它的算法的全面性就越來越好,搜索的時候就會越靠前,這就是我們現在用的現代搜尋引擎。那為什麼說是現代搜尋引擎呢?其實當時已經有搜尋引擎的存在了,一種是人工收集網址的黃頁,例如雅虎;
還有叫做元搜尋引擎 metasearch engine,它是屬於整合別人網站裡邊搜索結果的這麼一個索引,找個內容可能得找半天。
所以這兩種工具要麼內容不豐富,要麼就是排版混亂雜亂無章 特別難用。
依靠著 PageRank 的算法,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創建了一個叫 BackRub 的網站,這正是谷歌的前身。
在改進的過程中,Larry Page 發現 ,BackRub 擁有十分高的商業價值,但他是一個乖乖學生,覺得並沒有必要那麼早就下海,所以打算把 PageRank 算法賣掉。
倆人當時去了一家搜尋引擎的公司 Excite,要價一百萬美元,沒多久砍價砍到了 75 萬,結果 Excite 公司拒絕了,理由相當奇葩,它們不是沒有錢,也不是看不到 PageRank 的用處,而是恰恰看到了 PageRank 太強大了,搜索結果一下子就蹦出來,他們怕用戶一搜索完就跑了,沒時間光顧放在上面的廣告,所以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廣告收入,你說這眼光是不是特別的膚淺,所以說技術和眼光兩者相搭配才是最終商業收益的一個完美公式。
賣不出去,怎麼辦呢,公司還要運營呀。沒關係,咱們在矽谷,自然有矽谷經典套路可學,那就是矽谷三件套輟學、車庫、創業。不過再次敲黑板啊,人家輟學創業輟的是斯坦福的博士生位,千萬不要隨便輟學啊。
既然是夢一場,夢裡可沒教如何把公司推向商業化的道路呀。可別小瞧了咱們這位安分守己的好好學生,其實 Larry Page 的商業眼光特別好。他在大學的時候,讀過一本蘋果工程師 Donald Norman 的著作《設計心理學》,這本書也是整個網際網路界非常流行的一本著作,閉關幾天參透了整本書的核心奧義,那就是「用戶永遠是對的」。
修得奧義的 Larry Page 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脈,將這個理念深深的注入到了谷歌后續的發展中。那用戶想要什麼呢?當然是方便又快捷的搜索產品,所以只要不斷改進 PageRank 算法,讓搜索足夠好用,其他的事情自然船到橋頭自然直。當用戶們蜂擁而至,體量越來越大的時候,自然就可以通過賣廣告的方式盈利了。
在谷歌去年 327 億美元的收入裡,86% 依然來自於廣告投放,這個比例已經下降了,過去是高達 98%、95%、90%,現在已經變成 86% 了。
你不用瞧不起這種所謂的最簡單粗暴的直接盈利方式,天下網際網路都一樣。那為什麼別人家做,就不斷吐槽,廣告大亨谷歌做就沒有人覺得廣告很邪惡呢?
當時有一個產品經理叫做薩拉·卡曼傑(Salar Kamanger),想到搜索的時候,按照不同的關鍵詞提供相對應的廣告,以此獲得收益。
跟 Page 提了這個建議之後,他們花了幾周時間,就把這個廣告系統寫出來了,稱作 AdWords,一開始只是做關鍵詞廣告,過了兩年才是競價排名。
所以,谷歌做到了不僅搜索結果是用戶想要的,連廣告也是用戶想要的。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一個專業名詞,叫做 CPM,Cost Per Mille,意思是每展示一千次廣告所花費的成本,它和四個方面掛鈎,廣告的數量、覆蓋率、點擊率以及每次點擊的成本。
大多數企業為了多賺點錢,可能在第一頁全部鋪滿廣告,搜大部分關鍵詞都會有廣告,也就是專注在提高廣告的數量和覆蓋率上,這樣做展示倒是多了,但用戶覺得老是看到廣告,每次還特別多,就會反感。
谷歌不同,它嚴格控制著這兩者的數量,可能別人覆蓋了三分之二的關鍵詞,它就覆蓋三分之一;別人可能展示 1234567 條廣告,覆蓋整個頁面,谷歌就控制在 3 條以內,讓頁面保持清爽。
除此以外,谷歌還研發了一個廣告質量的得分系統。如果用戶比較喜歡你的廣告,也就是點得比較多,可能你的錢就會比較少,你會便宜,也會把你排在第一名,但如果壓根就沒人點,甚至還被用戶投訴了,那抱歉,給再多錢我也不做你的生意。最後篩選下來,廣告的質量和可用性越來越高,到最後用戶反而感謝谷歌展示了很好的廣告,所以你說厲害不厲害。
再比如你在 YouTube 上看視頻,它展示的廣告有時候明明能跳過,但是卻被高質量內容所吸引過來之後你是想看完它的,你把它當作了一個內容,所以你居然忘了跳過,這就是被用戶篩選的力量會如此之強大;
反觀國內,幾乎沒有一條可以看得下去,還出了種種危機風波,各種醫療的糾紛。競價排名不是谷歌發明的,卻是做得最好的,所以你相信了吧,得用戶者得天下。
而 Larry Page 在搜尋引擎上嘗到了這個貫通奧義的甜頭,後面所打造了一系列產品,Google Map、Gmail、Google Calender 等等,其實都是在圍繞著這個核心思想去開發,不是教用戶這款軟體怎麼用,而是讓用戶自己決定想要什麼,而他在你這能夠滿足他的需求,自然就不會跑到別人那去,這就是谷歌的經營謀略。那麼在有一段時間 Gmail 特別如火如荼的時候,如果你在矽谷找工作而你最後投簡歷的郵箱後綴是 Hotmail,你被得到回覆的機率就會遠低於用 Gmail。這就是你用什麼樣的郵箱服務,決定了你到底是哪種品位,走在這個網際網路行業什麼檔次、什麼段位的人,所以說是做人才初級篩選的一個參考標準。
講了這麼久,一直都是 Larry Page 當主角,Sergey Brin 都沒怎麼出過場。的確,谷歌每一次出現重大的轉折點時,都是 Larry Page 在主導的,但卻是因為有了 Sergey Brin 在技術上的推進,每次轉折才有機會變得快準狠,所以他們兩個搭配確實是非常有機非常高效的,Sergey 就是 Larry Page 背後的那個男人。
在 2001 年的時候,年輕沒有管理經驗的 Larry Page 曾經被投資者逼迫使辭去了 CEO 的職位,由「監護人」(Adult Supervisor)Eric Schmidt 接任。
這個 Eric Schmidt 像個大家長照顧兩位天才兒童,這點上說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的運氣真是比喬幫主好了不少。在 2011 年重組谷歌之後,Eric Schmidt 將谷歌的 CEO 的位置重新交回給 Larry Page,我記得當時我是在香港的公交車上看到這個消息的。而這邊由 Larry 統領全局擴大商業版圖,那邊 Sergey 則去完成兩個人的夢想,建立一個特別夢幻 特別科幻化的谷歌,成立 Google X 實驗室,而這個 Google X,正是那個讓大家覺得谷歌很酷的源頭所在。由於 Sergey 在工作方面實在是太低調了,網上很少有 Sergey Brin 的信息,這也和 Google X 對自身工作內容高度保密有密切關係。
那 Google X 神神秘秘的到底是在搗騰啥呢。這就繞不過他們搞的第一件事情,那就是剛剛宣布進入中國市場的自動駕駛汽車業務。
和做個夢就靈光乍現誕生出搜尋引擎的故事不同,自動駕駛一直是 Sergey Brin 和 Larry Page 的一個共同的夢想,不過他們所想要的自動駕駛特別激進,既沒有方向盤,沒有剎車,更沒有油門,能控制汽車的只有一個按鈕,那就是 Total 無人駕駛,最高級別的無人駕駛。當然啦,雖然主要負責人 Sebastian Thrun 一開始才沒有這樣亂來,當時要求也沒那麼高,能造出一輛能上高速的原型車就行啦。所以項目組先從正常車下手,改裝了 6 輛豐田 Prius 和一輛奧迪 TT,而且那時候因為在實驗階段,還是專門招了幾個老司機,準備隨時切換人工幹預的模式,直到前年,才敢讓車在完全沒有人的情況下自己開。
實驗階段雖然需要人工監控,但裝置還是很先進的,谷歌的汽車可以通過 GPS、傳感器、相機、雷達以及雷射檢測到外界環境,而且檢測距離足足有兩個足球場那麼長。
經過五年多的路試,谷歌終於開發了自己的無人駕駛車型,使用者只能控制車的啟動和熄火,當時看來會覺得好像有點特別不可思議,甚至有些激進了。
而這個當時看似激進的產品,到目前為止可以說,已經從 Google X 裡畢業了,是一個畢業項目。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技術已經發展到接近成熟的水平,已經長大了準備開始投入商用,是時候學會自己掙錢啦,所以隨後成立了 Waymo,並讓它直接脫離了母公司。
起初這只是一個夢想項目,因為這兩個創始人想著自己賺那麼多錢,是時候用這筆錢去完成一些改變世界的夢想了,所以 Sergey Brin 和 Larry Page 開始了這麼一個自動駕駛的項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己怎麼開心怎麼酷怎麼來。結果這麼一搞,他倆發現,我勒個去,改變世界這麼酷的事情是會上癮的啊,單單一個無人駕駛汽車怎麼夠呀,因此藉由這第一個畢業項目,Google X 實驗室就就帶著「改變世界」的基因順應去誕生了。
既然要改變世界,那總得有個目標吧,Google X 的目標是什麼呢?Elon Musk 說要登上火星,Jeff Bezos 說要移民到外太空,網際網路公司似乎特別喜歡上天,而 Google X 的目標也是上天,兩位大佬大筆一揮,第一站就去月球吧,因此內部稱作為 moonshot,「登月計劃」。
今天如果你登上 Google X 的官網 X.company,你就會看到它的副標題寫著「the Moonshot Factory」,中文意思就是:我們是一家致力於登上月球的工廠;甚至是 Google X 的負責人 Astro Teller,大家都不會叫他總監或者老闆,而是「登月」號船長 Captain,渾身上下都是令人熱血沸騰的理想主義氣質。
而將「登月計劃」定為 Google X 的核心思想,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登月所指的不只是登上月球,因為這事 60 年前就實現了,更多講的是如何讓人類移民去月球,根據科學計算,這個計劃的可能性只有百萬分之一,但是把它當做 Google X 的核心思想,意味著 Google X 不幹小的,要玩就玩就玩大的,而且是足夠改變人類的大事,並且還得往死裡投入不計成本。
第二個原因,就是來源於美國自己的登月計劃。上世紀 60 年代的時候,美國總統甘迺迪提出,美國人 10 年後將會登上月球,說這話的時候,別說有靠譜的雛形了,當時甘迺迪連計劃都沒有,可美國還是在 10 年內就實現這個無意中吹出的大牛。
這種雖然我現在還不知道怎麼幹,但立了 Flag 就絕不認輸的精神,不斷鼓勵著、帶著美國人往前進。所以說登月這件事對美國來說,整個民族的激勵作用還是非常大的。
而這個精神也影響這 Google X 的基因,我們不斷攀登,前赴後繼,就是為了,年輕時吹出的牛逼,現在都變成了事實。
談到這,我們來小結一下,谷歌其實是一個「雙核」企業,一核是商業天才 Larry Page,負責整個公司的發展、盈利和整合;另一核,就是背後默默推動發展的 Sergey Brin,負責輔佐 Larry 以及推動 Google 完成飛向月球的夢想,這或許就是許多富有理想主義創業人心目中最理想的狀態了。
不過,科技相對論,凡是都有兩面性,谷歌一邊用廣告開著印鈔機,一邊將錢倒進 Google X 去開發一些移民外星的這種做法,肯定是很難被大多數人理解的,例如總是向「錢」看的分析師和投資人們。他們就了解到了谷歌在瘋狂燒錢的時候,而且這個結果遙遙無期的時候,氣得桌子都要拍壞了,覺得這幫哥們肯定是不想做生意了,就是為自己的興趣而去瘋狂的燒錢、投資。而讓這些分析師更加惱火的是什麼呢?每一次當他們問谷歌有沒有具體的商業計劃的時候,谷歌總是支支吾吾先談半天理想,什麼擴展盈利的政策都沒有,那是當然啦,因為人家的興趣根本不在賺錢,只不過恰巧賺了很多錢。
本來 Google X 裡的項目還在襁褓的時候,投資人們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誰叫谷歌在用戶心中地位崇高呢。當然它這樣的教育的時間久了之後,很多投資者也就自然被拉攏過去了,開始相信他們能夠做得很好。可是到了 2013 年到 2015 年期間,Google X 那些天馬行空的項目越做越大,錢也越燒越多,投資者們終於忍不住了,質疑的聲音瞬間蓋過了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的申辯聲,谷歌的股票也受到了較為嚴重的波動。
雖然谷歌是一個有崇高理想的非常酷的企業,但怎麼也得給投資者們一些交代吧。所以為了安撫這幫投資人,谷歌做出了一個令很多極客們都覺得像失戀一般的決定,就是暫停更新和製造消費版的 Google Glass,讓我手上這副 Google Glass 就成為這場拉鋸戰中的犧牲品。
像 Google Glass 這樣因為走在市場需求前面而被放棄的產品其實有很多,例如微軟早期做的 WM 智慧型手機,Windows Move 版的智慧型手機;
還有 1996 年的 WebTV 智能機頂盒,失敗原因都誕生太早了成為了先烈,市場來不及反應,跟不上節奏。所以 Google Glass 的暫時犧牲,是對谷歌,對投資人,也是對它本身最好的選擇。而且人家谷歌說了,咱只是暫停擱置,沒說完全砍掉,調整完戰略之後肯定會捲土重來的,而且當這些產品和整個的加工的工藝以及硬體的技術越來越先進的時候,可能再重新撿起這個項目的時候會有更大的突破,所以暫時失戀的極客們,還是可以等到回歸的那一天的。
其實,除了谷歌,整個矽谷的巨頭們都這樣,搞些看起來稀奇古怪的東西,你看隔壁的微軟,這頭 Google Glass 要停售,它那頭就發布了更燒錢的,更炫酷的 HoloLens;這邊亞馬遜正在研發 AI 晶片,那邊蘋果內部也在打造電動智能汽車。瘋了一個谷歌沒什麼,你說怎麼連整個矽谷都瘋了呢?
Of course not!沒錯,它們看上去在在亂燒錢,瞎發展。但如果細心研究就會發現,雖然這群矽谷大佬們搞的都不是同一種東西,但它們都有一個相似點,那就是每一個項目,都是在圍繞著計算機計算能力和機器學習能力進行的,看來矽谷大佬們覺得,電腦和手機距離淘汰已經不遠了,如果現在不準備往下一波潮水的方向去未雨綢繆的話,很可能就會在下一個時代被淘汰。
但你跟那幫分析師和投資人去描繪未來的時候,那可能是很難被理解的,當然了,只要有一點點苗頭證明了你押對了潮水的方向,他們就會改變主意,所以說資本嘛永遠是嗜血的,永遠是短視的。
所以我們先總結一下這一期講到的內容。谷歌作為一個願意始終走在科技前沿的公司,它有兩面,一面是由主要創始人 Larry Page 負責的商業板塊,他通過對新產品的商業化和整合,成功讓眾多產品不僅成功變現,也讓用戶對谷歌的粘性越來越高;而另一面則是由 Sergey Brin 推動的未來板塊,在登月精神的影響下, Google X 一直開著 hardest 模式或者煉獄模式,不斷涉獵各種 Fancy 的項目,也從這裡開始,谷歌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搜尋引擎公司,甚至不只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更加準確的叫法應該是一家叫做探索未來的企業。所以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機緣,所以 Google 才正式成立了母公司 Alphabet,將整個搜尋引擎和一系列業務囊括其中,為了體現這樣對未來敢去想像並且敢去付出實踐的這樣一種精神價值,那麼這個也正是谷歌大家認為它很酷的原因。
而如今,把這個的公司稱為谷歌是不準確的了,因為現在強大的谷歌已經升級成 Alphabet 集團,而我們下集將著重講整個 Alphabet 集團,當然還有一位重要的印度裔大牛即將要出場,三足鼎立的 Alphabet 集團又會有什麼故事呢。
關於本期內容,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想跟我們討論,發消息給我們,對於下一期內容有什麼期待也可以留言,跟我們講出你的想法,更多科技生活的精彩視頻可以登錄我們的官方網站 ZEALER.COM,以及關注我們的官方微博 @ZEALER中國,還有 ZEALER 科技相對論的官方微信訂閱號。我們下期再見!PEACE
11 月 28 日
ZEALER NEXT 發布會
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