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全景財經
圍繞霸權的三場戰役
科技公司與現有金融機構
第一場戰役是科技公司和現有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
這裡的科技公司特指以亞馬遜、阿里巴巴和騰訊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巨頭以及新興的高科技企業。這些公司擁有與現有金融機構完全不同的出身,它們以獨創的平臺、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為武器,快速躋身於金融服務領域。他們打破傳統金融行業的布局,將以顛覆為目標的「亞馬遜效應」傳播到所有行業。提起亞馬遜,想必有些人對它的印象還停留在他們是做電子廣告和網上書店的時代。其實這些印象已經是過去式了,如今的亞馬遜正在逐步創建從「一鍵式」到支付、現金充值和融資等的綜合金融服務。
與之相比,現有金融機構所具有的最大優勢就是它們的品牌影響力和信譽度。這不僅對各國政治經濟都具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力,甚至能夠延緩中國引領下新一代金融科技的發展,進而維持它們在金融行業的霸主地位。現在,它們正在加速金融服務的數位化轉型,向金融科技企業轉型升級。
圍繞與客戶維持良好關係的戰役
第二場戰役是圍繞客戶接觸點、客戶體驗,以及維持與客戶良好關係展開。
在所有行業的業務中,被認為「理所當然」的便利性和快捷性,對傳統金融機構而言,卻並不是「理所當然」。傳統金融機構比較缺乏與客戶的接觸,忽視客戶體驗以及建立與客戶之間持續的良好關係這些服務理念。說白了,傳統金融機構給人的印象就是不方便,因此被大家所嫌棄。如今,在大銀行分行的櫃檯長時間等待辦理業務的客戶不斷減少,而利用移動端支付轉帳反倒是司空見慣。反觀金融科技公司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重視傳統金融機構缺乏的服務理念,即通過與客戶接觸、追求客戶體驗的方式,與客戶建立良好的關係。
雖然無法知曉像美國的 GAFA(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以及中國的阿里巴巴、騰訊等金融科技公司,在追求客戶體驗的道路上走到了哪一步,但他們創建的「理所當然」似乎正在刷新傳統金融機構的「理所當然」。可見,新一代金融業正以完全不同於傳統金融業的方式脫穎而出。
重新定義所有行業的秩序和格局之爭
第三場戰役即為重新定義所有行業的秩序和格局之爭。從本質上講,金融服務本身並不具有什麼價值,因此與用車、在外面吃飯、買衣服等消費服務不同。人們不會在早上起來說:「今天好想消費金融服務。」但同時,金融已經與所有的消費服務聯繫在一起,其影響力已經覆蓋到所有行業。因此新一代金融業的誕生,以及它重新定義所有行業的秩序和格局是自然而然的結果。從歷史上可以看出,金融行業本身的發展會產生創造性的破壞或是破壞性的創造。在這個過程中,掌握霸權的越來越有可能不是那些大型金融機構或金融科技公司。
新一代金融業的主要參與者
亞馬遜
涵蓋了以支付為代表的主要金融服務
今天,曾以網上書店起家的亞馬遜,已逐步發展為涵蓋家電、時裝和生活用品的「萬能商店」。換句話說,亞馬遜已成功轉型為集物流、雲服務、網絡視頻、無人便利店以及太空事業等產業於一身的「全能公司」。除此之外,亞馬遜進軍金融服務領域也不是新鮮話題了,比如面向入駐亞馬遜的商家提供的信貸服務「亞馬遜借貸」,用於結算服務的「亞馬遜幣」,幫助沒有開設銀行帳戶和信用卡的顧客實現網購的「亞馬遜現金」和「亞馬遜禮品卡」等,都算是一種廣義上的存款服務。因此,集合了信貸、支付和存款這三大主要業務的「亞馬遜銀行」的誕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亞馬遜,以金融科技公司的身份躋身於金融行業,是推動新一代金融業大潮的佼佼者。但在此我也想強調,亞馬遜絕對沒有擴展金融業務以外業務的想法。
關於這一點,亞馬遜與本書介紹的另外兩個金融科技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明顯不同。亞馬遜的創始人兼 CEO 傑夫· 貝佐斯一心只想著提高客戶體驗,加強零售與電商交易,進而實現亞馬遜規模經濟的擴張。由此可見,金融只不過是傑夫·貝佐斯在實現規模經濟擴張的過程中的一件工具而已。其中,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一鍵支付」:過去需要在網上輸入信用卡信息和住址等,才能完成從支付到配送等一系列的繁雜手續,現在只要如網站的文字所示,點擊一下確認就可以完成。這項創新型的金融服務帶來的便捷性,使亞馬遜的零售與電商交易額呈現爆發式的增長。
相信未來出現的與亞馬遜相關的金融服務,包括「亞馬遜銀行」在內,都將以擴張亞馬遜規模經濟為中心開展其業務。
阿里巴巴、騰訊
成就全球最先進的金融科技大國―― 中國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發達的金融科技大國。在中國,不僅金融機構的附帶業務和周邊業務在快速發展,就連金融機構原有業務上的自動化和數位化也在不斷翻新。
中國新一代金融業的主要參與者是阿里巴巴和騰訊。儘管在中國,它們早已盡人皆知,但在日本和歐美地區,大家還沒有像熟悉亞馬遜那樣熟悉阿里巴巴和騰訊,所以往往會忽視它們的潛力。但如果你能深入了解,必然會看到「阿里巴巴才是金融科技企業中的王者」「騰訊正在猛追阿里巴巴」這樣的事實。
阿里巴巴和中國最大搜尋引擎百度,以及提供社交網絡服務的騰訊,並列為中國三大 IT 企業。阿里巴巴主營業務是企業間電子商務交易的 1688.com、普通消費者之間 C2C 交易的淘寶、B2C 交易的購物平臺天貓等多個電商網絡平臺。除電商交易外,阿里巴巴還通過進軍物流、線下分支機構、雲服務以及金融服務業等,來擴張自己的規模。從這點來看,阿里巴巴的成長軌跡與亞馬遜極其相似。
但是阿里巴巴和亞馬遜不同,阿里巴巴從一開始便注意到了金融「支付」業務,並為此單獨成立了螞蟻金服。隨後它便以二維碼支付的應用程式支付寶為核心,不斷拓展阿里巴巴的金融業務邊界。換言之,阿里巴巴規模經濟的前提就是支付寶。由此可見,阿里巴巴最大的戰略目標就是以支付寶為突破口,吸引用戶使用阿里巴巴規模經濟提供的各種生活服務,進而擴展阿里巴巴規模經濟。
今天,支付寶已經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在大城市,「不用支付寶就不能支付」的商店也已經屢見不鮮。支付寶儼然已經成了中國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及服務」(IaaS)之一。
在阿里巴巴提供的其他金融服務中,有一些服務項目甚至比銀行更加親民,而且阿里巴巴持有的包括金融商品在內的實質資金量,完全可以與大銀行比肩。筆者在《亞馬遜的大戰略》一書中指出,未來在金融領域,阿里巴巴將完全處於領跑位置。
最讓人驚訝的是,阿里巴巴甚至還抓到了傳統金融機構忽視的「金融本質」。如果現在有人問金融存在的意義或金融應有的樣子是什麼,那麼,阿里巴巴正好可以回答,因為其想要展現的部分,恰恰最接近於「金融應有的樣子」。像我這種任職於傳統金融機構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不可否認的事實。關於這一點,我在後面還會繼續詳細說明。
騰訊是由主打社交軟體「微信」,而被大家所熟知的知名 IT 企業。微信系統自帶的支付服務——「微信支付」,與支付寶並列為中國最流行的兩大行動支付手段。
如果對比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我們會發現它們之間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前者的主體是支付服務軟體,後者的主體是社交軟體。前面我介紹過,新一代金融業之爭有一場重要戰役,那就是圍繞客戶接觸點、客戶體驗,與客戶維持良好關係的戰役。儘管支付寶和微信在客戶接觸點方面都做得很不錯,但是支付寶本身只是個單獨的支付軟體,它的使用機會也僅限於「購物」時的付款。
相較之下,微信支付是與社交軟體微信捆綁在一起的,因此給朋友發送信息時照樣可以產生支付。從每天的使用頻率上說,微信顯然超過支付寶。因此,在作為新一代金融業霸權戰爭中的關鍵舞臺之一,即「客戶接觸點」方面,微信支付要比支付寶更具有優勢。
簡單來說,騰訊以擁有客戶優勢的微信為中心,縱向統合以支付為首的金融服務,企圖最終全方位支配消費者的生活服務。
那麼依照同樣的分析,在日本最有可能獲得新一代行動支付霸權地位的,將是 LINE 支付。作為每天使用頻率與客戶接觸點最多的平臺,社交軟體 LINE 的市場份額也是龐大的。
樂天、LINE、雅虎軟銀聯盟、SBI
日本的金融顛覆者
在日本,金融科技公司與傳統金融機構的競爭格局可以說十分清晰。下面將重點介紹作為日本金融顛覆者的代表的樂天、LINE、雅虎軟銀聯盟和 SBI。
它們中的大部分都在嘗試沿襲科技巨頭公司的商業模式,也就是從在線構築平臺,到發布支付應用程式的全過程。該模式中,最重要的環節是智慧型手機上構築的平臺。因為在新一代金融業中,能夠與客戶建立多大程度親密且頻繁的聯繫至關重要。
在這方面,擁有日本最大通信應用程式的 LINE 處於有利地位。隨著通信應用程式的發展,LINE 已進化成支持用戶生活的「智能門戶」。與此同時,LINE 於 2014 年 12 月還推出了 LINE Pay,LINE Pay具有用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支付功能,可以說是 LINE 開展金融科技業務的基礎。2018 年,LINE 公布了與野村證券聯合推出的 LINE 證券信息,以及將與瑞穗銀行合作成立的 LINE 銀行添加至智能門戶的計劃。
毋庸置疑,樂天是日本金融顛覆者中最大的「綜合玩家」,也是日本最大的網購市場之一,但實際上它 2018 年第三季度總銷售額的35.7%卻是來自金融科技領域。即便如此,樂天還是為日本提供了日本國內交易量最大的包括樂天信用卡、樂天支付、樂天 Edy 卡、樂天積分卡、樂天銀行、樂天證券、樂天人壽和樂天財保等在內的全方位金融服務。但樂天擁有的最大資產,則是以樂天會員為中心的會員數、數據以及品牌。會員使用通用 ID 在樂天提供的各類服務中遊走,形成了龐大的樂天生態系統(規模經濟)。
雅虎軟銀聯盟於 2018 年秋季推出了二維碼支付服務 PayPay。該支付服務將基於商務和支付業務渠道的數據,發展集借貸、投資及保險於一體的一站式金融業務。可見,在這點上雅虎軟銀聯盟與樂天是一樣的。
接下來是 SBI 控股集團。在苦苦掙扎的幾家大型證券公司中,SBI證券在網際網路證券領域當屬第一。自 2012 年以來,SBI 集團的帳戶數量以每年 10.3%的速度持續高速增長,目前排名全日本第二,僅次於最大的野村證券。這幾年開始,SBI 集團制定的大戰略已經不局限於「金融」和「日本」的框架,他們的口號已變為「以金融為核心,超越金融」。因此,它們正在儘可能採用虛擬貨幣和區塊鏈等新技術,在日本和全球擴展業務。SBI 集團由 230 家公司組成,他們試圖通過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來改變「社會」。
銀行的作用和擔保主義的界限
銀行的擔保主義到現在也沒有太大的改變,企業擁有多少擔保額,很大程度上受企業信譽影響。個人貸款的時候,銀行會檢查貸款人在形式上有多少償還能力,所以個人的年薪和銀行方面可以獲取到的現有貸款金額會被格外重視。從高度成長期開始的一段時間內,這種機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另外金融當局的金融政策也發揮了作用。
對小微企業和個人的審查能力不足
近年來,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基礎產業都沒有以前那樣旺盛的資金需求了,而且讓投資者出資的直接融資方式已全面滲透到各個行業。
取而代之的是,資金需求者變成了中小企業、小微企業或個人。那麼,銀行對他們是否充分發揮了金融中介功能呢?答案是否定的。銀行並沒有履行其三項主要職能之一的金融中介功能,這是因為對奉行擔保主義的銀行來說,它們缺乏對小微企業和個人的真實信用度進行評估審查的能力。
基於數據的本質性審查
像亞馬遜和阿里巴巴這樣的金融巨頭,在開展貸款業務時,不是以擔保為主,而是看中借方本身的信用,這一點的確與眾不同。亞馬遜和阿里巴巴利用它們自己的平臺,把更本質的個人信用信息作為大數據積累起來,然後用於貸款業務方面。從這一點來看,金融顛覆者們比現有金融機構更接近於金融的本質。
儘管銀行可以審查擔保企業的信用能力,但是銀行業界原本就沒有以商流為核心進行審查的方法,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活用企業的商流數據。雖然,銀行擁有從企業到企業的匯款信息這一「寶藏」,但卻沒能將其作為大數據進行利用。
另一方面,在新一代金融玩家們擁有的巨大平臺上,承載著商流、物流和資金流,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新一代金融玩家們的三大功能。比如「亞馬遜貸款」和阿里巴巴面向中小企業的貸款業務就是與商流連接的。亞馬遜掌握著亞馬遜平臺上商家們的售賣信息,甚至通過「亞馬遜物流營運」控制著物流,根據這些積累的數據來審查借方的信用能力,然後放款。
貸款給真正需要資金的人
換句話說,本標題即指銀行在法人交易中,仍然像以前一樣採取擔保主義來貸款,而新一代的金融先行者則是從商流來貸款。在面向個人的貸款中,到目前為止銀行都在觀察其償還能力。但是那只是形式上的東西,真正的收入和貸款餘額也不能完全掌握,完全有可能存在過度貸款的危險。而新一代金融玩家可以看到商流貸款,積累的大數據背後隱含著個人的信用能力,比如「迄今為止是否守約」「原本的支付意願」等。
包括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中,真正需要資金的是小微企業和個人。能夠貸款給他們的不是以擔保主義為核心的銀行,而是阿里巴巴和亞馬遜。在這樣的現狀下,意圖革新現有金融方式,追求符合當前時代的金融方式的,不是現有金融機構,而是試圖破壞他們的新一代金融顛覆者。
現有金融機構的優勢
當然,現有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人員和系統不會全部被破壞,他們會被重新定義,作為新的分支機構、人員和系統繼續工作,這樣就會產生新的行業秩序,產生新的行業領域。
銀行的信任和信用功能還會繼續存在,這兩個功能正是現有金融機構存在的原因,所以不會被輕易取代。與社交應用程式集成一體的LINE 支付的確很方便,並且可能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但是,你會想在 LINE 或 LINE 銀行裡存取大額資金嗎?現在即便可以在 LINE 支付上充值 5,000 日元使用,但由於擔心「帳戶被盜」等情況,仍然有不少人對 LINE 支付和銀行帳戶綁定在一起有牴觸情緒。
和網際網路企業相比,現有金融機構的優勢正是這種信用和信任,也就是說銀行如果連這個都失去的話就徹底告別金融業了。而且,作為「儲蓄」場所的專業性也會留下來。「bank」是「儲物處」的意思,那麼以後的銀行會不會也成為儲存信息和數據的地方呢?
雖然說銀行將成為「電商信息的儲存處」「大數據的儲存處」,但是,與網際網路企業競爭的話,銀行絲毫沒有勝出的可能,反倒是有可能在這場戰役中把自己逼上絕路。雖說到了「數據時代」,但是越來越多的人要求企業重視對客戶隱私的保護。在美國,蘋果和微軟公司對客戶隱私的保護得到了大家的好評。在活用大數據方面,落後於大型平臺企業的日本大銀行,提倡以自己的方式利用數據,但最重要的是切不可失去來源於客戶的信用和信任。
《新金融帝國:智能時代全球金融變局》
作者:[日]田中道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