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緝魂」還是「基魂」?一部網大而已,就別瞎吹了!

2021-02-09 拍電影網

「不看到最後你都不知道最終的結局會是怎麼樣。」

 

「能牢牢地把觀眾一直鎖定在座位上。」

 

「改編非常成功,從表現的飽滿度上遠遠超過了我的原著。」

 

「導演真是犯罪懸疑之光!」

 

昨天,早於公映日期在全國點映了一周時間的《緝魂》終於正式上映了。

 

憑藉著明確的類型元素,充滿噱頭的懸疑設定,以及賀歲檔之後、春節檔之前一個明顯的檔期真空期,該片迅速賣出了近4000萬的票房(截止1月16日17點數據),並一度在市面上獲得了不錯的口碑評價——正如本文開篇所引用的那些話術,很多觀眾和影評人都對此片讚不絕口。

 

《緝魂》海報

然而,儘管這部電影未映先火,但是當看完並細緻入微地考量它,尤其是對它的故事設定、文本細節、性別指徵、導演風格等多方面進行梳理的時候,我們也會發現,此片並不是一部值得深究的電影,甚至於它還有很多可待商榷的bug,最重要的是,它所傳遞出的某些價值取向也很難讓人苟同。

 

本文不打算迎合某些尬吹的營銷話術,既然打開天窗說亮話,就是想探究一下《緝魂》這部電影存在的一些問題,不過因為此片是一部犯罪懸疑電影,本文瞎侃之處難免涉及劇透,所以如果是還沒看過這部電影的讀者可以選擇繞過,或先行觀影,再做投喂。

 

 

據說《緝魂》是根據一部名為《移魂有術》的科幻小說改編過來的。幾年前程偉豪導演的製片方為他尋找新劇本,他們在看到這部小說後,便對其中的「人腦複製」概念很感興趣,因此就購買版權交由程偉豪搬上大銀幕。

 

可以說,不管是原作小說還是目前呈現出的電影,「人腦複製」就是這個作品中最核心且最吸引人的地方,而影片的劇情也正是建立在RNA複製技術實現人格記憶轉移的基礎之上——簡單點說,片中對這項技術的設定就是,可以把A的RNA粉末轉移進入B的大腦,B就能擁有A的意識和記憶,最牛的是,這段RNA還能繼續複製……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這部影片打出所謂的「人腦複製」和「RNA技術」這樣的噱頭確實很唬人,尤其是結合前兩年國內還出過「基因編輯嬰兒」的么蛾子事件背景,估計很多不懂生物知識的觀眾乍一聽這個設定,似乎感覺還很高級、很接地氣。

 

萬博士實驗者李銘順

但要說的是,雖然一些觀眾不是理科生,可如果稍微學過一點生物基本知識的人應該也知道,RNA就是人體內的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在體內的作用主要是引導蛋白質的合成,RNA的複製其實是和排列順序緊密相關的。

 

但在這部電影中,科學家萬博士研究出的技術居然可以把RNA「磨成一堆粉末」,繼而撒到人的腦子裡就能複製出另一個人的記憶和靈魂!

但結合上述知識,如果未來科技都能把RNA磨成粉末了,在已經破壞其排列順序的前提下還能複製出個什麼呢?更遑論把RNA磨成粉末的說法本來就有點侮辱人的常識和智商!

 

而且最關鍵的是,一個人的記憶難道就等同於靈魂嗎?如果記憶能夠複製轉移,那如何保證轉移後的情感和靈魂就和本體保持一致?

隨便想一想,即便是拿最厲害的克隆技術來說,從A身體上提取出的基因克隆出B,那B只是在生物形態上複製了A,但是A的思想和靈魂並不能同時被複製啊!

 

所以說,當電影中的萬博士利用這項技術給自己的男友王世聰進行靈魂轉移,且還想實現子孫式地永久傳遞,同時還利用這種違反道德倫理的技術組建公司上市募股,這種堪稱逆天甚至是不顧基本法的「強設定」本來就很有問題。

 

另外,因為此片是以軟科幻為背景,而片中故事所發生的時代也被設定為2030年左右,但是在具體的關於近未來事物以及科技工具的呈現上,此片的視覺包裝就顯得很是廉價。


張震飾演梁檢察官,張鈞甯飾演梁檢察官妻子阿爆

比如片中警察在取證時所使用的手機界面,在講解案情時所使用的全息投影,在表現未來交通情況的磁懸浮音效,還有警察探員們所乘坐的警車等等,都給人一種「城鄉結合部賽博朋克」的網大質感。

 

最搞笑的是,當張震飾演的梁檢察官率領著一隊警察去深山中抓捕王天佑時,好幾個荷槍實彈的刑警居然還被一個年輕的王天佑給反殺,最後居然是靠著張鈞甯飾演的女警察打倒王天佑,這實在是令人接受無能!

難道未來的暴力執法機關在高科技武器的加持下,還打不倒一個跳大神的神棍嗎?難道玩科技的還幹不過搞邪教的?

 

 

當然,我們或許可以對「人腦複製」和 「RNA技術」這兩個科幻設定按下不表,也不必太去苛求它的合理性,因為作為一部軟科幻電影來說,它本身的類型要求就是把科學技術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給降低了,如果再糾結於設定的硬核,那就直接不能看電影了。

 

但是,即便我們忽略這個設定,如若按照一般懸疑片的要求去對待這部電影,我們依然可以發現很多細節上的bug,而這些bug只要細緻推敲一下都會發現經不起討論。

 

比如說,一個最簡單的問題。王世聰在借屍還魂到李燕身上之後,其思想與靈魂得到了延續,但因為他是從男兒身變為女兒身,他在轉換為李燕後,在片中居然沒有表現出對身體變化的不適應感,也沒有表現出對另一種生理機制的排斥感(比如女性的衣著服飾、體貌形態等變化),反倒是經過幾次癲癇之後迅速適應,完全接受了男變女的設定,這就顯得編導在刻畫細節方面非常粗陋了。

 

唐素貞飾演者為內地女演員張柏嘉

關於這種性別轉換主題的電影,相信很多影迷都應該看過不少,遠一點的比如《窈窕淑男》《熱情似火》《雌雄莫辨》等,這些經典作品中都有對男變女或女變男情節的描寫;

近一點的也可以聯想到《你的名字》《羞羞的鐵拳》,甚至是半個多月前才上映的《心靈奇旅》,這些影片中也都有關於男女生理界限置換之後的描寫。

 

如果這些影片都能考慮到男女身體變換後的適應度問題,那為什麼到了《緝魂》這裡就根本不屑於討論呢?是編導遺忘了這種細節還是說根本就沒有想到過這種細節?

 

另一個問題。當梁檢察官和萬博士最後去李燕家(王世聰)找她談話時,萬博士居然在兩人關係已經破裂的情況下僅憑戴著一頂帽子做偽裝,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坐在會議室外面的客廳裡進行偷聽?這種「豎耳朵、趴牆根」的編劇梗的使用也太老套了點吧?

 

而且當萬博士聽到李燕(王世聰)對自己的不滿後出於失望與梁檢察官攜手給其噴了噴劑,並利用李燕的身體又給梁檢察官做了靈魂移植。

可是在片中王世聰奪取李燕的身體後,所表現的都是一副霸道總裁、保鏢護駕的樣子,試問萬博士和體弱多病的梁檢察官又是怎麼在那麼多人的眼皮子底下綁架她並給她做得手術呢?考慮到手術的時長和複雜過程,其中的可操作性又有多少呢?

 

《羞羞的鐵拳》中關於男變女不同生理界限的情節表現

最後一個問題。按照片中萬博士所說的,他和男友王世聰還計劃把後者移植到李燕身體後,再移植到李燕肚子裡的孩子身上,從而實現王世聰本人的靈魂永生。

但是因為RNA技術初次使用,實驗並不完全成熟,所以導致王世聰的思想和李燕本體的思想發生了重合,有時候李燕本體殘留的10%思想會搶佔王世聰的精神空間,因此李燕會出現癲癇的症狀或者和王世聰思想打架的情況。

 

然而,到了影片結尾,萬博士出於對男友王世聰的失望以及悔恨,並依照梁檢察官的意見,將梁檢察官的靈魂又移植到了李燕身上,以此完成了萬博士、梁檢察官兩個人的「懲罰」和「自贖」。

但是同樣的技術缺陷在使用到梁檢察官靈魂移植的時候,為什麼就能確保100%的移植乾淨呢?(片中並沒有表現王世聰侵佔梁檢察官靈魂思維的情節)難道這項先進的技術是因人而異的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梁檢察官的主角光環未免也太強了吧!編導在諸如此類的細節呈現上企圖一筆帶過,實在是令人失望!

 

 

如果說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兩大問題還可以以「吹毛求疵」為理由進行反駁,但若是對這部電影中所呈現的性別轉換概念進行仔細琢磨的話,我們就會發現,編導在進行故事的編排和邏輯的鋪陳上,幾乎是把片中的女性人物都當成了物化的工具人一樣在使用。

 

首先是霸道總裁王世聰的妻子唐素貞。

在片中她其實是作為一個被利用被欺騙的同妻形象而塑造的角色,王世聰從與她結為夫妻開始,就沒有想過要告訴她事情的真相,只是把她當作傳宗接代的工具罷了,而當她知道自己丈夫王世聰和萬博士的真正關係之後,只能選擇跳樓自殺,其身份指向不可謂不夠悲慘。

 

《緝魂》劇照

其次是李燕和王世聰。

電影中李燕被設定為王世聰所扶持的慈善機構的一名孤兒,她之所以進入王宅並替代唐素貞的角色,一是因為自己可以得到一大筆財產補償,二就是王世聰需要利用她的身體進行靈魂轉移。

 

而對於王世聰,在影片中,我們既可以把他認知為一名騙婚gay,也可以把他當作一名性別認同障礙者。

因為他選擇唐素貞是想傳宗接代生下自己的孩子,但他對王天佑又非常不滿意;之後他直接選擇轉移靈魂到李燕身上,進而用自己霸佔的女性身體,受孕自己的精子,也就是完全的閉環式生育,從而達到一種雌雄同體的訴求+萬世永傳的極權思想。

 

但到了影片結尾,王世聰的驚天秘密被梁檢察官所發現,梁檢察官礙於自己妻子阿爆修改證據,以及想要懲罰王世聰的緣故,所以便又以自己的靈魂轉移到了李燕的身體之上,並讓李燕去坐牢,相當於替代王世聰和自己去服刑。

 

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李燕這個角色完全是以一個「器具」或「通道」的形象在出現——她不僅受到萬博士和王世聰的盤剝,而且在最後又被梁檢察官所「使用」,可從始至終李燕本人的存在感並沒有得到體現,好像本身她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工具。

 

李燕扮演者為內地女演員孫安可

可以理解編導利用性別轉換的議題講故事以求自圓其說,但做這樣複雜而奇情的性別指涉,卻從沒有考量其合理性和現實依據,也確實有點令人匪夷所思。

難怪這部影片在點映時就有人指出,電影片名不應該叫做「緝魂」,而應該更改為「基魂」,儘管這是一番調侃諷刺論調,但也體現出觀眾對影片劇情存在很大的不信任感。

 

說得好聽一點,編導可能是為了越過審查的同時完成犯罪懸疑範式下的敘事表達;但假設套用一點平權主義理論的話,說嚴重一點,編導就是在消費同性戀形象和女性形象,是在借著這一系列性別流動的奇葩設定吸引觀眾的眼球。

 

也或許在他們編排劇本時,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尊重某一個群體,一切性別元素的使用都是為了讓影片「好看」而已。

只要觀眾在看完此片後大呼過癮,再給予其類似於「神邏輯」「燒腦」「這也可以」的評價語彙,他們就已經贏了。而至於影片裡的那些人物,編導可能並不真正關心。

 

眾所周知,《緝魂》的導演程偉豪是近年來湧現出的一眾臺灣新銳導演中的佼佼者。他在大學時就讀於臺灣輔仁大學廣告傳播學系,之後考取了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研究所,開始系統學習藝術和作者電影的理念,以及培養對類型語言的操控能力。

 

因為自身專業以及在電影圈的經歷,程偉豪從大學開始就對媒體倫理、輿論風向等議題十分關心,迄今為止,他所拍過的三部短片都是圍繞著對人性與真相進行質詢:《搞什麼鬼》(2008)調侃了類型片之外的行為算計;

導演程偉豪

《狙擊手》(2009)質疑了虛擬遊戲外的心理動機;獲得 2015年第52 屆金馬最佳創作短片獎的《保全員之死》(2015)則詰問了媒體亂象、針砭社會時弊。


換言之,程偉豪一直都通過呈現大銀幕上的幻象,讓觀眾思考真假的界限和人性的複雜。  

 

2015 年,年僅 31 歲的他推出首部長片《紅衣小女孩》,該片口碑與票房皆不俗,不但獲得 2016 年金馬獎最佳新人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特效、最佳剪接四項提名,並以8500萬臺幣的優異票房,成為當時10 年來臺灣最賣座的恐怖片,首部電影處女作即證明商業與藝術之實力。

2017年的程偉豪更上一層樓,先是以推理懸疑犯罪片《目擊者之追兇》掀起一波討論熱潮,不到半年又推出《紅衣小女孩2》,成為2017年唯一破億的臺灣電影。

 

在此之前,程偉豪的一貫優勢是既能在預算成本有限的前提下拍好商業電影,同時又可以讓自己的影片兼具各種截然不同的類型元素。


最關鍵的是,他的影片總能利用臺灣本土的在地性和現有的社會氛圍做文章,這種本土色彩也可以讓觀眾透過電影作品看到臺灣的社會現實面貌。

 

《目擊者之追兇》(2017)

比如《紅衣小女孩》系列就是對臺灣本土鄉野傳說的就地取材,影片前半部分鋪陳背景和設置懸疑,後半部分層層揭開謎底,再延伸到情感的解脫,人性的救贖,使觀眾了解了東南一隅的地域風貌及民間風情;

而《目擊者之追兇》裡,車禍破案只是表面,程偉豪真正想觸及的是臺灣本土社會新聞行業和政治權力的腐敗黑幕,其探討的社會議題和人性的多樣複雜,也讓該片更具社會價值。

 

正如程偉豪在接受某次採訪時所言:「我認為類型片要有說服力的話一定要介入當下社會現實,時間空間不要去架空,不然會沒有說服力,會流於好萊塢狀態,不能讓東方臉孔去表達好萊塢式的故事,我拒絕架空。」

 

但是到了這一部與內地合拍的《緝魂》中,不知道是為了逃避審查還是其他什麼原因,程偉豪完全是脫離了《紅衣小女孩》和《目擊者之追兇》的臺灣本土社會語境,搞出了一個架空粗陋的虐戀版《心靈奇旅》。


儘管影片保留了驚悚懸疑的類型外殼,但他對臺灣這個特殊政治地域風土人情的捕捉卻消失了。

 

而且影片用一個借屍還魂的廉價設定反覆在【李燕&王世聰、唐素貞&王天佑、梁檢察官&阿爆】這幾組人物之間使用,初看可能還有點獵奇感,但多次橫跳就有點乏善可陳。

張震、張鈞甯在片中展現了不俗的演技

雖然張震、張鈞甯兩大主演的表演都挺不錯,然而影片總體卻流露出一種網大質感,導演的作者風格更是發生了微妙的逆轉,這些都未嘗不是一種損失。

 

當然,我們或許也可以安慰自己,內地大銀幕能夠出現這樣一部出位大膽、挑戰禁忌的影片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作為普通觀眾,還要啥自行車啊?

可如果退一步講,我們為什麼總是在尋求這種自我安慰和自我說服呢?若是像《緝魂》中的人物一樣到了2030年,我們的表達空間還會這樣狹窄嗎?


參考文獻:

廖豔瑩,《類型創作中的作者訴求:臺灣新世代導演創作研究》

支離疏,《專訪導演程偉豪,新一代類型片好手》

拓展閱讀

入群/合作/投稿:pmovie-learn(微信)

課程諮詢:pmovie_peixun2(微信)

相關焦點

  • 王思聰還是王世聰?別只關注諧音梗,《緝魂》刷新了國產片的尺度
    由張震、張鈞甯主演的國產科幻片《緝魂》,開啟了超前點映,目前豆瓣評分7.3。電影中的男二號叫王世聰,是王氏集團的掌舵人,不得不讓人聯想到火出娛樂圈的富二代王思聰。可是千萬別只關注它的諧音梗,對於這樣一部用科幻手段講述愛與恨故事的電影,我認為它值得更高的評價。
  • 《緝魂》被群吹,不僅是張震暴瘦24斤剃光頭
    頭號電影院懂小姐(topcinema原創,嚴禁轉載)開年第一部被業內和觀眾集體稱讚的華語電影,就是《緝魂》。很多人都對文藝片男神張震在片中的暴瘦光頭造型,印象深刻,雖然談不上是多麼驚豔的一部電影,但該片目前豆瓣7.2的分數,說明還是比較穩,尤其是尺度挺大。
  • 《鬼滅之刃》別吹了 這動漫再吹就涼了
    還有,B小將能不能別瞎吹???這番真的夠不著神作地位,劇情有一說一,沒有吹得那麼厲害,而且格局小;你要說他厲害,也就只是厲害在人物塑造。別的番裡面別瞎發彈幕行不行??回味以前的老番,放眼望去彈幕全是豬突猛進,本來開個彈幕看的好好的,一會兒一個豬突猛進,你是家裡沒人了???
  • 《緝魂》是一部剝削電影嗎?
    這些評價有著共同的指向,即在大陸院線片現有的審查體制下,《緝魂》在大銀幕上對同性戀者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膽」的呈現。,身體和意識的關係在《緝魂》中被無限簡化,仿佛意識可以經由RNA技術自由穿梭於不同的身體中。
  • 靈魂轉移與意識永生,反轉不斷的《緝魂》刷新了華語懸疑片新高度
    雖然影片中沒有出現任何一幕視覺衝擊的鏡頭,在觀影過程中我還是多次被嚇到抓緊了扶手。 既然已經說到這兒,不妨小小劇透下,比起懸疑、推理、恐怖,愛與救贖其實才是《緝魂》這部電影真正的內核,至於具體怎麼一回事,還得大家去電影院裡找答案。
  • 緝魂資源百度雲;緝魂資源百度雲即將更新
    菜單回復片名獲取資源在《緝魂》上映前,很少有電影能把這麼多類型元素雜糅到一起,竟然還融合得不錯,如同幽暗靈魂裡長出的一朵美豔之花。
  • 為何4次提名影帝的張震還是撐不起,緝魂敗局已定
    張震剃了光頭,暴瘦25斤都沒能拯救影片《緝魂》。《緝魂》,在這個賀歲檔,撲街的出乎意料,豆瓣7.1分的評價,這樣的票房成績實在是讓人難以置信。很多人便說道,張震終究還是撐不起票房。我實在不相信一個從影30年,4次提名金馬影帝的演員,票房號召力如此的不堪。
  • 過年買乾貨,魷魚要挑大的還是小的好?口感差別大,別瞎買!
    說到幹魷魚,市場上販賣的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大的幹魷魚,還有一種則是小隻的,那麼碰到這兩類,我們到底是買大的還是小的呢?看完下面,你立馬就懂了,過年買乾貨,魷魚要挑大的還是小的好?口感差別大,別瞎買!其實小魷魚乾又叫做「小管仔」,它的口感較為柔軟,肉質比較嫩,味道也挺香的,而大魷魚乾,口感較硬,肉質也是比較粗糙的,如果在烹飪的時候稍微沒注意,那就很容易將它做得又老又乾柴,所以,還是「小管仔」吃著口感好,由此大家也應該明白了,要買就買小的幹魷魚。那麼我們在買小的幹魷魚時也要注意了,記住這3招,確保大家能輕鬆挑選到優質的幹魷魚。
  • 別瞎花錢#8
    而是《別瞎》是我的個人符號了耶。突然很想驕傲。另外還有一個事兒,我第一次以自媒體筆者的身份採訪了一位自主品牌的總經理(不想用「主理人」這詞兒,俗大街了,還是「總經理」更有派)雖然創業不易,但還是需要誠意,後面會給你們帶來介紹的。附上賴總的感言,其實一切。開心就好。
  • 《緝魂》入魂緝兇
    《緝魂》可以說毫無尿點,全程高能,而且探討的話題,在內地大銀幕上絕無僅有。不少影評人稱其為,活久見的觀影體驗。《緝魂》是一部探討話題非常多元的電影,這一點也讓很多觀眾頗為詬病融入多元素的電影很多,但難的是,怎樣保持敘事的連貫性,整體性。這一次《緝魂》做到了:靈魂與肉體的軟科幻設定,情感與法理的犯罪片核心話題,執念與放下的人性抉擇。
  • 張震爆瘦24斤演的電影,《緝魂》究竟怎麼樣?
    總體還是拿電影裡主推的RNA技術說事,擔憂這一點的觀眾們可以摒除顧慮放心觀看了。從以上這些可公開的情報來看,無論是看沒看過《緝魂》的人,相信都能看得出這是一部要素頗多的電影。再加上豆瓣許多看了點映回來以後發出「基基復姬姬」感嘆的評論,都讓《緝魂》這部電影看起來噱頭更足了。
  • 電影「緝魂」上映,情節撲朔迷離,劇情跌宕起伏,讓人慾罷不能!
    但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一部十分精彩的懸疑電影上映,近日由執導過「目擊者之追兇」的導演程偉豪執導,張震、張鈞甯主演明星主演的懸疑電影「緝魂」正在熱映當中。在豆瓣上,「緝魂」已經有將近四萬多人進行了評分,評分達到了7.2分!如果「緝魂」能夠保持下去這樣的評分,或許會成為,賀歲檔的黑馬也說不定!據悉「緝魂」改編自江波的科幻小說「移魂有術!」
  • 懸疑片《緝魂》首映
    本報訊(記者 張鋼)日前,國產懸疑片《緝魂》在京舉辦「逼近真相」首映禮,導演程偉豪以及主演張鈞甯、孫安可、張柏嘉到場與觀眾互動交流,張震則通過視頻連線與觀眾見面。該片跌宕起伏的劇情發展,反轉驚人的結局被贊「開年黑馬」,情感與人性的展現更是感人至深。
  • 要吹就吹一個頭那麼大的大泡泡
    昨天我心血來潮打算吹一個大泡泡來迎接新年我覺得要吹就得吹一個頭那麼大的大泡泡 於是我進行了一波查詢 發現做大泡泡水的幾個核心成分有洗潔精
  • 顛倒真相~入魂緝兇~好評如潮的《緝魂》別錯過~
    這一次的《緝魂》,改編自江波科幻小說《移魂有術》。原作曾獲得第三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中篇小說銀獎,優秀品質可見一斑。當然更是值得期待一番。張震、張鈞甯為演好《緝魂》中自己的角色更是下足了功夫。為貼近真實癌症患者的形象,他在三個月內瘋狂減重12公斤,還剃光頭髮造型。
  • 讓昊吹最不能接受的是什麼?唐昊:我只是裝裝樣子而已,別當真
    但小編還是要在這裡寫幾點唐昊做做樣子的事情,可能有些人會接受不了,所以……我要討回一些原本屬於我的東西在唐三去諾丁學院的時候,唐昊曾去見過大師,第一是想讓大師好好照顧唐三,第二順便將教皇令給了大師。並不是,唐昊只是說說而已,他怎麼會單槍匹馬去闖武魂殿呢,他還沒有這麼傻。
  • 用類型融合包裹情感與愛,《緝魂》裡的人性內核
    從電影市場的角度來看,《緝魂》的出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眾所周知,電影市場的多元化程度需要不同題材的作品百花齊放,但整個市場的體量提升很大程度上還是需要依靠商業類型片的支撐。相比以往一些票房賣座但類型相對單一的院線佳作而言,《緝魂》在類型融合上無疑走得更遠。
  • 《緝魂》導演程偉豪:選張震的理由很「膚淺」,因為太帥
    至少創作完之後,演員是很有興趣想要演這些角色,他們是因為被角色情感戲份吸引,不管是東方、西方軟科幻還是燒腦懸疑反轉,最終都會被收攏起來回到人性這一塊,後期的我就沒有太多顧忌,只希望讓觀眾在破案過程中有腦洞大開的感覺。」【選角】選張震的理由很「膚淺」,因為他太帥幸運的是,《緝魂》的兩位男女主角,張震、張鈞甯都是程偉豪的首選。
  • 驚悚、換腦、LGBT——大亂燉的《緝魂》卻是開年國片第一驚喜
    元素多,故事的講述空間與可能性就大,但同時,邏輯的漏洞風險也相應提升。可《緝魂》的多重元素之間卻形成了巧妙而自洽的補充。比如電影開場便是一樁混合符咒、方術等東方玄學元素的弒父案件。而《緝魂》裡的RNA技術,則直接將人的意識進行「複製」,「粘貼」進新的宿主身體內。藉由這個設定,《緝魂》對人類情感與意識的關係做了有趣的探討。片中,當王世聰的意識進入李燕體內後,萬宇凡卻發現眼前人漸漸變得不再是心上人,這其中透露出的人性微妙,值得觀眾品味。此外,RNA技術還同永生與癌症話題相關。
  • 犯罪懸疑片《緝魂》曝劇照 張震張鈞甯聯手追兇
    張震飾演檢察官梁文超1905電影網訊 日前,由程偉豪執導,張震、張鈞甯主演的犯罪懸疑電影《緝魂張震劇照程偉豪玩轉黑色類型片 新作《緝魂》大受網友期待懸念迭起的定檔預告讓許多影迷大呼「不夠看」,而影迷們對程偉豪作品的高期待值源於他對於犯罪懸疑黑色類型片的強大把控力,這在他的前作《目擊者之追兇》中顯露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