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觀察」微信公眾號 圖
連續第三年了,南京在新年首個工作日召開全市創新大會,總結過去一年的成果,以及布置來年的工作。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現場注意到,今年的創新大會有三千人參加,規模大幅提升。同時在會議形式上也有明顯改變,臺上不再設置主席臺,相關領導均在臺下就坐,主要領導上臺進行PPT演講,這使得會議注重對南京創新特質和氛圍的展示。
南京12區的區委書記,還在臺上站成一排,挨個對各自的特色和做法進行了展示和推介。大部分都是脫稿,頗有些同臺PK的味道。
畢竟在臺下不光是「自己人」,還坐著眾多高校領導,以及院士、專家、企業家以及一線創新者代表,甚至還邀請到了長三角科創圈、南京都市圈城市代表參會。
談啟示,第一要「保持定力」
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在會上介紹稱,過去一年,南京發展實現提質增效。預計全年GDP超過1.4萬億元,增速連續11個季度保持在8%及以上,增速在東部GDP萬億城市中獨佔鰲頭。
南京創新各項指標也再創新高。比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過去一年淨增了1475家,累計已達近5000家高企。
澎湃新聞注意到,2017年南京的高企數量還只是1800多家。也就是說,這兩年每年的增量,都已經接近過去數年的存量了。
張敬華說,隨著創新名城建設的走深走實,創新已「深深鐫刻在城市的首頁」上,成為這座城市的鮮明標識和共同追求。
他在會上總結了推進創新名城建設這幾年來的經驗啟示,第一個就是要保持定力。
他說,科教人才是南京的第一優勢。南京要發展,必須抓創新;南京抓創新,必須爭一流。五年如此、十年如此、數十年也應如此。
還要用好市場,唯有市場主導的創新,才是真正有活力的創新、有競爭力的創新,體制機制障礙要更多依靠市場力量來打破。
還有聚焦產業。「科技創新及其成果,決不能僅僅落在論文上、填在表格裡、關在實驗室內,必須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張敬華如是說。
他說,創新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創新生態的競爭,必須要確保南京始終保持創新資源集聚匯聚的「強勁磁性」。
新設南京市委創新委員會
因此在今年,南京繼續圍繞創新生態、服務產業等方向,連續第三年推出了圍繞創新發展的市委一號文件。
張敬華介紹稱,今年的市委一號文件,具有更鮮明的產業指向,意在集中力量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
其中有不少積極的前瞻探索,屬於全國範圍內的創新。比如試水技術攻關「揭榜制」,支持企事業單位揭榜攻關;還有在江南、江北預留專門空間區域,規劃打造超級總部經濟區,等等。
在校地融合上,南京將全面啟動「百校對接計劃」,三年內從各板塊選派100名科技專員,駐點對接全國100所重點高校院所,精準抓實產學研深度合作。
還有,今年的一號文件明確,對高企中新增的規上企業,其三年內每年新增地方經濟貢獻的50%,給予返還。
張敬華說,2020年一號文件是前兩個一號文件的「姊妹篇」,這三個一號文件有機銜接、相得益彰,從而保證了政策的延續性、穩定性、協同性和遞進性。
會上,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和江蘇省副省長馬秋林,共同為新設立的南京市委創新委員會揭牌。
澎湃新聞從大會獲悉,南京市委創新委員會將統籌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關鍵、以打造一流生態為目標的全面創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