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說:
「我從未見過一個人能將詩與畫
結合得如此巧妙」。
我會說:
我從未見過一個人能將真善美
結合得如此巧妙
接近美,接近真,接近善
樸素美,殘缺美,恢弘美,真實美,仁善美…
真是美,善是美
不知道美,就不知道真和善
沒有美
真理無從存在
善德無從展現
真善美是從不同視角看同一件事
美是外在的呈現
真和善是深厚的內涵
紀伯倫是真善美貫通的大師
他是與眾不同的畫家
更是詩人、文學家和哲學家
通俗的大白話裡
蘊含著巨大的無窮性智慧
每一次閱讀,每一個照面
都會給讓您的靈魂充盈能量滿滿
2018年萬象更新開元
最美好的真善美應該屬於您
——王育琨手記
來源:俄羅斯費爾油畫技術聯盟
喜愛文學的朋友,
一定曾聽過這樣一個名字。
即便沒聽過,
那也應該聽到過《先知》、
《沙與沫》、《笑與淚》這樣的作品。
這位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
是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
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
就與我們中國的魯迅和
印度的泰戈爾一樣,
他也被追認為是近代東方文學
走向世界的先驅。
紀伯倫素描作品
但卻很少有人知道,
紀伯倫還是一位傑出畫家。
紀伯倫自畫像
25歲時,紀伯倫到巴黎學習
雕塑和繪畫,得到羅丹的
親授和欣賞。
紀伯倫自畫像
羅丹說,「我從未見過
一個人能將詩與畫結合得
如此巧妙」。
紀伯倫《母親》
其實在某種意義上而言,
他的繪畫作品是為他的文學
而存在的。
☟
愛總是這樣,不到離別不知其深。
——《先知·船至》▼
當愛向你招手,追隨他,
哪怕他的道路崎嶇險峻。
當他展翅擁抱你,順從他,
哪怕他翼中利劍把你傷害。
當他向你訴說,相信他,
哪怕他的聲音會粉碎你的美夢,
如同北風掃蕩庭院。
——《先知·愛》▲
☟
但願你多以肌膚,
少用衣服去迎接那日照風吹,
因為生命之氣存於陽光,
生命之手就在風裡。
——《先知·衣服》▼
你的衣服遮住了你許多的美,
卻遮不住那不美之處。
縱然你在衣服中尋找隱私的自由,
你找到的可能只是桎梏和鎖鏈。
——《先知·衣服》▲
☟
美就是永恆在凝視鏡中的自己。
但你們就是永恆,也是鏡子。
——《先知·美》▼
你常聽人說,工作是詛咒,勞動是不幸。
而我要對你說,你工作時實現了大地一部分最遠大的夢想,那夢想剛誕生時便已指派給你,
勞動不息,你就真的在愛生命,
以勞動熱愛生命,是悟到了生命最本質的秘密。
——《先知·工作》▲
☟
人的意義不在於他獲得了什麼,
而在於他想獲得什麼。
——《沙與沫》▼
當你的朋友訴說他的想法,
別怕你心中有個「不」,
也別忍住那個「是」。
——《先知·友誼》▲
☟
你的許多痛苦均屬自找。
它是你體內的醫生治療你
病體的苦藥。
——《先知·痛苦》▼
你無法區分公正與不公正,
無法區分善與惡;
因為它們面對太陽並排站著,
就像黑線白線織在一起。
——《先知·罪與罰》▲
☟
愛給予的只是它自己,
取走的也只從它自己。
愛不佔有,也不能被佔有。
愛就在愛中滿足。
——《先知·愛》▲
☟
你的喜就是卸下了面具的悲。
——《先知·悲喜》▼
悲的傷痕越深,
你才能容納更多的喜。
——《先知·悲喜》▲
☟
喜時捫心自問,
你會發現那給你喜的,
正是那曾使你悲的。
——《先知·悲喜》▼
悲時再細察內心,
你會明白你為之哭泣的,
其實正是你過去的喜悅。
——《先知·悲喜》▲
☟
相互交心,卻不是讓對方收藏。
因為唯有生命之手,方能收容你們的心。
站在一起,卻不要過於靠近;
聖殿的大柱全都分開站立,
橡樹和柏樹,不在彼此的陰影中成長。
——《先知·婚姻》▼
彼此相愛,卻不要讓愛成了束縛:
不如讓它成為湧動的大海,
兩岸乃是你們的靈魂。
互斟滿懷,卻不要同飲一杯。
相贈麵包,卻不要共食一個。
一起歌舞歡喜,卻依然各自獨立,
魯特琴弦根根分開,
卻也顫發出一個樂曲。
——《先知·婚姻》▲
☟
你的孩子並非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渴求自身的兒女。
他們由你而生,卻並非從你而生,
縱然他們跟著你,卻不屬於你。
——《先知·孩子》▼
你可盡力去效仿他們,
卻不可讓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逆轉,
也不會與昨日滯留。
——《先知·孩子》▲
☟
給我沉默,
我將蔑視黑夜。
——《沙與沫》▼
一個人只有通過黑夜之路,
方能到達黎明。
——《沙與沫》▲
☟
你喝酒為的是求一醉;
我喝酒為的是從醉中求一醒。
——《沙與沫》▼
我們有些人像墨水,有些人像紙。
若不是仗了一些人的黑色,
另一些人就會啞了;
若不是仗了一些人的白色,
另一些人就會盲。
——《沙與沫》▲
☟
幽默感即分寸感。
——《沙與沫》▼
他人的真實並非在於他向你顯示之處,
而在於他不能向你顯示之處。
因此,倘若你想了解他,
不要聽他所說的,
而要聽他沒有說的。
——《沙與沫》▲
☟
當我杯中全空,我就認了這空;
但當它半滿時,我恨它的半滿。
——《沙與沫》▼
每當人們表揚我那些喋喋不休的過失,
埋怨我那些默默無語的美德,
我的孤獨油然而生。
——《沙與沫》▲
☟
雖然語言的波浪永遠覆蓋著我們,
但我們的深處卻永遠沉靜。
——《沙與沫》▼
當一個男人的手接觸一個女人的手,
他們都接觸到了永恆。
——《沙與沫》▲
來源:印度阿育吠陀
~ 愛 ~
當愛召喚你時,跟隨他,
儘管他的道路艱難險阻。
而當他的翅膀環保你時,依從他吧,
儘管羽翼中藏著的利刃可能會傷害你。
當他同你講話時信任他,
儘管他的言語會粉碎你的夢幻,
就像北風吹荒了花園。
因為愛雖然能為你加冕,
卻也能將你釘在十字架上;
他雖然能讓你生長,
卻也能將你刈剪。
他雖然能攀升到你的高處,
撫弄你顫抖在陽光中的葉片,
卻也能沉降到你的根部,
撼動你附著在泥土中的根須。
他將你像谷穗一樣綑紮起來。
他舂打你使你胸懷坦蕩。
他篩分你使你擺脫無用的外殼。
他碾磨你使你臻於清白。
她揉捏你使你順服。
然後他用他神聖的火焰來處置你,
使你成為神聖宴上的聖餐。
所有這些都將是愛對你的所為,
以使你知曉你內心的秘密,
而那認知會讓你化作生命內在的一部分。
倘若你在懼怕中只願尋求愛的寧和與歡愉,
那麼你最好遮掩起你的赤裸逃離愛的穀場,
在沒有季候的世界裡,
你能笑,卻不能開懷,
你能哭,卻不能傾情。
愛所給的僅是他自己,
他所帶走的也僅是他自己。
愛不佔有也不被佔有;
因為對愛而言,愛已足夠。
當你去愛時,
你不要說「神在我心裡」,
而要說「我在神的心裡」。
也不要認為你能指引愛的行程,
因為愛,
倘若他發現你夠資格,
他會引導你的路途。
愛沒有其他所求,只願成全自己。
但倘若你去愛,
就必定有渴望,
讓這些渴望是:
融化為奔流的小溪,
在暗夜裡唱誦歡快的曲調。
體味出過分溫柔中的苦痛。
讓你對愛的理解傷害到自己,
並心甘情願地流血。
黎明時懷著飛揚的心醒來,
致謝愛的又一天,
正午時沉醉於愛的狂喜中休憩,
黃昏時帶著感恩歸家,
然後在內心為所愛的祈禱中入眠,
讓讚美的歌謠停留在唇間。
~ 自由 ~
在城門邊,在爐火光前,我曾看見你們俯伏敬拜自己的「自由」,
甚至於像那些囚奴,在誅戮他們的暴君之前卑屈,頌讚。
在廟宇的林中,在城堡的影裡,我曾看見你們中之最自由者,把自由像枷銬似地戴上。
我心裡憂傷,因為只有那求自由的願望也成了羈飾,你們再不以自由為標竿、為成就的時候,你們才是自由了。
當你們的白日不是沒有牽掛,你們的黑夜也不是沒有願望與憂愁的時候,你們才是自由了。
不如說是當那些事物包圍住你的生命,而你卻能赤裸地無牽掛地超騰的時候,你們才是自由了。
但若不是在你們了解的曉光中,折斷了縫結你們晝氣的鎖鏈,你們怎能超脫你們的白日和黑夜呢?
實話說,你們所謂的自由,就是最堅牢的鎖鏈,雖然那鏈環閃爍在日光中炫耀了你們的眼目。
~ 婚姻 ~
在你們合一之中,要有間隙。
讓天風在你們中間舞蕩。
彼此相愛,但不要做成愛的系鏈:
只讓他在你們靈魂的沙岸中間,做一個流動的海。
彼此斟滿了杯,卻不要在同一杯中啜飲。
彼此遞贈著麵包,卻不要在同一塊上取食。
快樂地在一處舞唱,卻仍讓彼此靜獨,
連琴上的那些弦子也是單獨的,雖然他們在同一的音調中顫動。
彼此贈獻你們的心,卻不要互相保留。
因為只有生命的手,才能把持你們的心。
要站在一處,卻不要太密邇:
因為殿裡的柱子,也是分立在兩旁,
橡樹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蔭中生長。
~ 孩子 ~
你們的孩子,
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憑藉你們而來,
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
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
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
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
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
卻不能使他們來象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
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了目標,
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
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地射了出去。
~ 死 ~
你願知道死的奧秘。
但是除了在生命的心中尋求以外,
你們怎能尋見呢?
那夜中張目的梟鳥,
他的眼睛在白晝是盲瞎的,
不能揭露光明的神秘。
假如你真要瞻望死的靈魂,
你應當對生的肉體大大地開展你的心。
因為生和死是同一的,
如同江河與海洋也是同一的。
~ 工作 ~
工作是眼能看見的愛。
倘若你不是歡樂地卻厭惡地工作,那還不如撇下工作,坐在大殿的門邊,去乞求那些歡樂地工作的人的周濟。
倘若你無精打採地烤著麵包,你烤成的麵包是苦的,只能救半個人的飢餓。
你若是怨重地壓榨著葡萄酒,你的怨望,在酒裡滴下了毒液。
倘若你能象天使一般地唱,卻不愛唱,那你就把人們能聽到白天和黑夜的聲音的耳朵都塞住了。
~ 善惡 ~
我能談你們的善性,卻不能談你們的惡性。
因為,什麼是「惡」,不只是「善」被他自身的饑渴所困苦麼?
的確,在「善」飢餓的時候,他肯向黑洞中覽食,渴的時候,他也肯喝死水。
在無數的事上,你是「善」的;在你不善的時候,你也不是「惡」的。
你只是流連,荒亡。
~ 施與 ~
為有請求而施與的,固然是好;
而未受請求,
只因著默喻而施與的,是更好了。
對於樂善好施的人,
去尋求需要他幫助的人的快樂,
比施與的快樂還大。
有什麼東西你必須保留的呢?
必有一天,你的一切都要交付出來;
趁現在施與罷,
這施與的時機是你自己的,
而不是你的後人的。
你常說:
「我要施與,卻只要舍給那些配受施與者。」
你果園裡的樹木,和牧場上的羊群,
卻不這樣說。
他們為要生存而施與,
因為保留就是毀滅。
還有什麼德行比接受的勇氣、信心和善意還大呢?
摘自:《先知》 — 〔黎巴嫩〕紀伯倫
《先知》一直被視為紀伯倫一生的巔峰之作,自出版以來讚美始終不絕,被人譽為「小聖經」「東方贈送給西方最好的禮物」等。紀伯倫因此書聲名大振,被世界認識、關注。
此書收錄了《先知》、《先知花園》、《先行者》等多部散文詩集,討論了愛、婚姻、施予、悲歡、自由、時光、善惡、美、死亡等多個世界之源問題,承載了紀伯倫最厚重也是最成熟的思想,而散文詩中的語言優美絕倫,因此《芝加哥晚郵報》稱:「真理在此,用黎巴嫩式的美、音樂和理想主義表現出來的真理。」
紀伯倫(1883-1931),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詩人、作家、畫家。一生飽經顛沛流離之苦,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是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他被譽為「黎巴嫩的驕子」、「20世紀的布萊克」,是與泰戈爾並肩的近代東方文學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