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10月19日電 題:香港青年舞者的「回歸」:心有戚戚焉
作者 林春茵 鍾秋香
從17歲那年的《梁祝》,到三十而立的《但願人長久》,從內地赴港的青年舞者陳俊在跳過30多場舞劇後,感覺自己「已經觸摸到用中國情感打動觀眾的一些門道」。
19日,香港舞蹈團首席演員陳俊在福建泰寧開講「海峽兩岸舞蹈名家大講壇」第五講,評述中西視角下舞蹈作品如何體現中國情感。陳俊坦言,中國舞蹈的人文神韻,是能夠在中西合璧的香港城市文化中,吸引觀眾走進劇場的最終法寶。
2001年,原籍江西九江的陳俊自北京舞蹈學院附中畢業,被香港演藝學院中國舞系主任劉友蘭相中,引薦給時任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蔣華軒。參演該團20周年團慶大型舞劇《梁祝》後,陳俊加入香港舞蹈團。
對於17歲的陳俊來說,能夠跳舞劇屬於高起點和大肯定。「香港為我打開很大視野。」他告訴中新社記者,香港藝術氛圍活躍,尤其在華人世界獨佔鰲頭的香港電影,「擁有極具現代感的中國味道」。
在香港舞臺上,陳俊跳過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楊過、內地作家阿來《塵埃落定》的大少爺,還跳過香港漫畫家馬榮成筆下的華英雄。
在國外舞臺上,他跳過《詩經·採薇》,跳過《梁祝》,到林肯大劇院演出《花木蘭》,在華盛頓藝術中心跳過《清明上河圖》。
跳過的30多部舞劇的名稱串起來,就是一部「中國印象」。
香港電影與舞蹈界的浸染融合,在香港舞蹈團的劇目中可見一斑。陳俊說,香港流行文化之所以取得燦爛成就,蓋因有一批胸懷寬廣的藝術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他舉例說,馬榮成的《中華英雄》,交付舞團改編舞劇僅收取1港元的版權費,而玉成跨界合作。
陳俊表示,雖然香港藝術氛圍良好,產業鏈完備,但如何吸引年輕觀眾走進劇場,接納中國傳統文化仍是難題。「並不是說中國東西人們不喜歡,而是舞者首先要找到精神上、思想上的對接。」
近年轉型編導的陳俊認為,相較於其他藝術門類,中國舞的跨界融合併不夠顯著,而他的理想在於推動中西審美合璧。他既傾心於京昆「帽翎之微顫」,也嚮往將現代技巧和傳統美學交融。
也因此,他嘗試用芭蕾演繹中國風,用西洋樂器成為中國舞作品中的銜接和點睛。在他的編舞作品《棋子·局》中,西洋曲風和「陰陽意象」的雙人舞共同營造出獨特美感。
「舞蹈是流動的線條,欲左先右,欲上先下,中國舞和書法是一脈相因的。」當天,在開講時興之所至,陳俊現場示範了一段行雲流水的編舞技巧。
他對學員們說,著名京劇名家梅玖葆曾表示,對父親梅蘭芳最好的悼念就是傳承,他亦心有戚戚焉。
內地正在急速發育的演藝市場,備受香港舞蹈界關注。陳俊對此先知先覺,「以香港舞蹈團為例,一年排演5部舞劇,如此高產,如果打開內地市場,一定雙贏。」
陳俊期待,用香港的視角「回望」「回歸」傳統藝術,「內地對香港舞者的吸引力毋庸置疑,內地一有市場,二是如果做的內容恰好是中國東西,為什麼不能回來?文化底蘊本來就在這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