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講座,事後在夜聽白話文學群、紹興方言群、茶文化研學群等微信群炸開了鍋,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並有多人多次向群主周師爺要求,希望能分享王雲根老師的《紹興師爺與越茶典故》講稿內容。最後,周師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終於不負眾望,他用軟磨硬泡向王老師要來了【講稿選錄】。
本次講座活動由趙偉達主持
【講稿選錄】
紹興師爺與越茶典故
王雲根
部分人員合影
引 言
古代將帥出徵,治無場所,以幕為府,故稱幕府。在幕府中辦事的那些類似當代的秘書、參謀等文職佐理人員,就叫幕僚或幕友。而師爺,就是古代民間對官府衙門中的幕僚的稱謂。
「紹興師爺」的鼻祖,可追溯到春秋越國大夫範蠡。「大師爺」的桂冠,則屬於明朝奇才徐文長。「師爺」職業,在明清時期最為興盛。師爺往往被各級地方長官以個人名義聘請為某一方面的顧問,他們不帶官職而參與政務。當時,在華夏大地,紹興師爺出現一種群體崛起的局面,享有「無紹不成衙」的美譽。
紹興師爺後來成為了「聰敏人」「智慧人物」的代名詞。
紹興師爺最愛喝茶,因為茶能提神醒腦,對處理文案大有裨益。而且茶是綠色飲料,可以從早喝到傍晚,有的紹興師爺甚至晚飯後還喜歡喝茶,不會影響睡眠。而酒一般只能在晚餐時或者親友相聚時咪一咪。因此,茶與紹興師爺的生活和職業關係十分密切;紹興師爺對傳播和積澱茶風俗、茶禮儀的作用也就特別顯著。
本人作為柯橋區茶文化研究會會員、柯橋區非遺保護中心公布的「紹興師爺故事傳承人」,曾經收集整理出一組「紹興師爺與越茶典故」,今天在此與各位朋友分享,希望能對大家了解和研究紹興的茶典茶俗有所幫助。
下面,給大家講8個小故事。
陸紀生發言
一、祝師爺發明五香茶葉蛋
南宋年間,會稽山區出了個名叫祝林明的書生。他寒窗苦讀,鄉試、縣試都榜上有名。這一年是大試之年,祝林明又在準備功課。其妻名叫沈五香,在為丈夫準備行李和乾糧。
這天,祝林明的一位在會稽縣衙門當師爺的大伯從紹興城裡回來了,他是來指導侄子上京趕考的。見侄媳婦在攤番薯芝麻餅,就指點道:「番薯芝麻餅能夠充飢,但容易口渴,茶葉一定要帶足。」
沈五香隨口說道:「若有既可充飢又能解渴的食物,那就好了,可以方便路上食用。」
祝師爺受到啟發,靈機一動,問:「家裡有沒有雞蛋?」
沈五香道:「我已經積了二十多個雞蛋,準備林明出發前一天給他燒煮囫圇蛋。」
祝師爺笑道:「那就好了!侄媳婦你可以用茶葉燒煮雞蛋!」
沈五香脫口道:「茶葉蛋!大伯,你這個主意好!」
那麼茶葉蛋怎麼燒煮呢?祝師爺說:「我給你提一個順序,你肯定能焼煮好。呶,先將雞蛋洗淨,入鍋燒煮不多一會兒,撈出冷卻後,再逐個擊碎蛋殼,然後將茶葉與那擊碎蛋殼的雞蛋一起落鍋,加上清水燒煮。從你的名字我想到,要再加桂皮、茴香、鹽、醬油和老酒這五種色香配料,旺火燒沸後再以溫火慢燉。」
生活就像一杯茶
善泡者泡出清新的茶香
善品者品出細膩的滋味
沈五香是個聰明人,馬上明白,就動起手來。
不久,五種配料和雞蛋味混合的香氣充滿了整座院子。正在讀書的祝林明被香氣吸引了過來。
沈五香燒好雞蛋後,取出兩個茶葉蛋分別請大伯和丈夫品嘗。
兩人吃進嘴裡,都覺得香嫩可口,兩頰生津。這茶葉蛋真的既是點心又是菜,又有茶味能解渴。
聰明賢惠的沈五香就說:「我看這茶葉蛋就叫祝師爺茶葉蛋吧!」
祝師爺哈哈笑道:「我們做師爺的習慣幕後出主意,這個品牌是你侄媳婦燒煮成功的,用你的名字命名最為合適,我看就叫五香茶葉蛋!」
第二天一大早,祝林明帶著沈五香茶葉蛋上路,翻山越嶺,渾身是勁,走塘過橋,步履輕鬆。一路食用,果然是充飢解渴,餘香滿口。到了京城臨安,所剩的茶葉蛋也被同科考生們爭搶喜食。
從那時候起,五香茶葉蛋聞名各地,成為各階層人士餐桌上的美味和旅途佳品。
馬超現場發言
二、許師爺陪皇帝吃茶
清朝年間,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遊紹興。這天,他帶著一群隨從人員,微服遊玩會稽山陰之蘭亭,途中在一家茶館喝茶。
茶店夥計在給客人續水時,提著一把大銅壺,在離茶碗一尺高處,熟練地把水斜注入碗中,灑滿後果斷而止,一點不溢出。乾隆皇帝見了,覺得很有趣,就說:「夥計,我可不可以來試試?」
茶店夥計說:「當然可以。不過,你可要小心,開水很燙的。」
乾隆皇帝說:「我知道。你把要領跟我說說。」
茶店夥計講了要領,又給他做了示範。這時,乾隆皇帝就對陪同他的紹興知府說:「來,把你的茶水,喝掉一半,我給你加水。」
紹興知府不敢不聽,馬上喝掉半碗茶水,眼見皇上給自己加水,慌得連聲說:「這怎麼行,這怎麼行!」說著要往地上跪。
在一旁的許師爺連忙拉住他,說:「老爺,我們可以這樣對太公表示感謝,你看!」 許師爺就用手指頭往桌子上磕磕。
乾隆皇帝看了說:「對,就這樣!」
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
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當乾隆皇帝一一給其他大臣、太監和侍女的茶碗續水時,大家也都學著用手指頭敲桌子。有的還叫道:「謝謝太公!」
稱皇帝為太公,這是為了不暴露皇帝的身份,出門時就約定好的。但茶店夥計不理解了,問:「客官,我看有幾個人年齡比你大,怎麼也叫你太公?」
乾隆皇帝哈哈笑道:「我輩分大呀,我輩分比他們大!」事後,乾隆皇帝表揚許師爺:「我們這次到民間走走,沒有暴露身份,許師爺有功勞,這個敲手指頭的辦法想得很好!」
有幾位大臣當時也敲了手指頭,但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
乾隆皇帝說:「許師爺,你給大家講一講。」
許師爺說,我們不能在大庭廣眾下向皇上叩頭,就用兩隻手指彎曲磕桌子,代表兩條腿跪地磕頭謝恩。這時乾隆皇帝就說:「這個方法不但我們可以用,老百姓也可以用,長輩給年輕人加茶水,同輩人給同輩人加茶水,都可以磕手指頭表示感謝!」
在朝廷的推動下,大江南北許多地方的老百姓都知道了這個禮儀,覺得用磕手指頭表謝意既簡單又親切。慢慢地全國民間也流行起了這種做法。
諸國良發言
三、周師爺推廣「吃講茶」
有一天,知府王大人吩咐僕人把周師爺叫到自己的書房裡。
王大人正在揮毫潑墨寫對聯,把毛筆一擱,呵呵笑道:「周師爺啊,老夫能有這樣的逸興雅致,分明都是因你所得!」
周師爺忙說:「哪裡哪裡!你王大人治政有方,才有百姓的安居樂業,才有我們紹興地域這一派太平景象。」
「來,坐下聊聊。」這時,王大人已為周師爺灑好一碗清茶,「記得我上任第一年,天天忙於上公堂斷案,一年到頭疲憊不堪;到了第二年才能抽出時間下鄉勸農;今年以來明顯感到閒暇有所增多。」
周師爺說:「這是因為大人踏熟了臺板!」
王大人呵呵笑道:「最近我才發現,這老百姓的告狀案子大為減少,與你在推廣吃講茶有很大關係。」
周師爺老實道:「要說關係,好像真有那麼一點。」
「你不妨講講這個吃講茶事由的來龍去脈。」
「大人請聞其詳。」於是周師爺就娓娓講道:「所謂吃講茶,是一種民間調解糾紛的方法。在下是平水老街的一家茶館裡發現的。有當地兩戶尉姓人家因土地邊界糾紛,經常吵架,其中一家寫好訴狀,準備到會稽衙門告狀。結果被他們的娘舅曉得,說你們兩家都是一個祖宗的子孫,沒有必要打官司,就把這兩家人叫到自己開的茶館裡喝茶,讓他們各講理由,最後娘舅做主把糾紛處理了。那天我剛巧在場,覺得這個辦法很好,如能在鄉裡街坊推行,於官於民都有好處。」
這時王大人插話道:「記得三個月前,我把山陰會稽兩縣各鄉負責徵糧的主管召集到衙門,請他們吃飯,你在飯後把大家留下一會兒,是不是就在推介吃講茶的事情?」
「正是。」周師爺道:「那天我對大家說,歷朝歷代,民間多有發生房屋、土地、山林、水利、婚姻、財產等糾紛,希望各地都能實行老娘舅或鄉賢主持吃講茶的辦法。這三個月來,我跑了十多個鄉裡進行督查,果然都做起來了,效果很好。」
王大人道:「既然效果很好,就要持續。我看這樣,一、老娘舅或鄉賢主持吃講茶,要給他們名譽,可以統稱老店王,每人發給一份委任書,表示官府支持。二、凡接待吃講茶的茶店,官府要保護他們的營業。三、要制訂出一套吃講茶的程序,比如爭執雙方拱手立於茶館門前,先恭迎老店王上座,再依次給老店王和參議者泡茶。隨即由當事人陳述前因後果和要求,再由老店王詢問,參議者據情分析表態,最後,由老店王裁決。裁定為過錯的,付清茶資,並在無過錯方門前放鞭炮認錯。」
周師爺一聽,連聲說好。接著就去起草文稿,安排張貼,動員落實。後來,「吃講茶」這種方式在紹興民間生根開花,在清代和民國年間特別興盛。
盛玉蘭發言
四、駱師爺謀劃茶宴代酒宴
有一天,駱師爺去見知縣魯大人,見他神情萎靡,就問:「大人,是不是又有客人到紹興府來了?」
魯知府苦笑道:「你曉得信息了。」
駱師爺笑道:「大人,不說這半年,就說本月十天來,官府的客人和大人私交的朋友就已接待了七批。擺酒宴,辦十碗頭,都是你自掏腰包。你俸祿不高,又是兩袖清風,你已入不敷出。」
魯大人道:「眼看又是陽春三月,到紹興府來觀光的客人將源源不斷,你看這接待之事如何是好?」
「大人,其實我早想給你提個建議,你要改變一下待客方式。」駱師爺頓了一下,見魯大人希望他說下去,就說:「你要改擺酒宴為擺茶宴。擺酒宴必須配套擺十碗頭,而擺茶宴就不一定請客吃飯,這樣就可以減少支出。」
魯知府道:「這個建議很好,就怕會不會被人說閒話?」
駱師爺解釋說:「其實,不擺酒宴擺茶宴,也不是我們首創。古人老早這樣做過。《晉中興書》記載:以儉德著稱的東晉吏部尚書陸納,在任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去拜訪他,他只以茶果招待客人。《晉書》也記載,徵西大將軍桓溫任揚州牧時,每次宴,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可見以茶代酒,輔以糖果、糕點,請客作宴,在晉代已成風氣,並被認為是一種清操絕俗的德行。唐朝時,紹興稱越州,當時有嚴維和呂渭兩位名士,他們接待客人的茶宴還特地定在城門口舉辦,以造聲勢,銅鈿節約了,效果更好了。」
魯知府一掃愁眉:「聽師爺這麼一說,我心裡就有底氣了!不過,還有一個問題如何對待?」
駱師爺道:「大人儘管說來。」
魯知府道:「如果客人歡喜喝茶,那麼我們是不是還要買一批茶葉送客?這也需要一筆銅錢。」
駱師爺道:「大人放心,在下已有主意。」於是他就如此如此、這般這般講了一番,聽得魯知府呵呵大笑。
不久,一行二十餘位嘉賓來到紹興府做客,魯知府索性發出請柬把一批地方名流請來作陪,辦起一個規模不小的茶宴。宴席場內,平水老街的三家茶棧專門來設攤銷售茶葉。客人和地方名流品嘗了好茶,每人獲贈一小包茶樣,都禁不住要給親友帶點禮品回去,紛紛掏錢購買。這平水三個攤頭的茶葉馬上被搶購一空。
朱澤鈺發言
五、趙師爺引經據典說「流觴」
在越地,最為著名的文人雅集是東晉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王羲之發起的永和(353)蘭亭之會。王羲之在曲水流觴之後揮毫寫下的千古名篇《蘭亭序》,被後世美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位住在紹興古城五雲門外的書聖后裔,名叫王其榮,是一位米店老闆,也想仿效祖先搞一場曲水流觴。因為他平時不喝酒不抽菸,所結交的一批朋友大多數也菸酒不碰,且都特別喜歡喝茶。因此他起初的想法比較簡單,這曲水流觴就流「茶觴」。但他的夫人提出異議,說你的祖先搞「曲水流觴」是喝酒的,你改用茶來代替,唯恐有人說閒話。而當他採辦好上等茶葉,茶棧老闆也提醒他道,「曲水流觴」好像應該是喝酒的吧!
王其榮遇到了難題,這可如何是好?忽然,他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山陰縣衙門的趙師爺。
趙師爺聽罷王其榮的問題,哈哈大笑:「其榮先生呀,我平日多次跟你說過,要你多了解你祖上的歷史,你總是對我說,你一不寫文章,二不當官,開了一家小米店就非常滿意了。怎麼現在也有雅興搞曲水流觴了!」
喝茶,其實很簡單,只要去喝,茶會懂你。
王其榮說:「趙師爺,你也不要取笑我了,我現在很著急啊,你就幫我拿拿主意吧!」
「好吧,我告訴你,你這個問題本來就不是個問題。呶,我給你吟誦一篇唐朝名士呂溫所寫的《三月三日茶宴序》吧。」說著,趙師爺就吟誦道,「三月三日,上巳禊飲之日也,諸子議茶酌而代焉,乃撥花砌,愛庭蔭,清風逐人,日色留興,臥借青靄,坐攀花枝,聞鶯近席羽未飛,紅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覺清思,雖玉露仙漿,無復加也。」
王其榮聽得睜大了眼睛。
趙師爺見他似懂非懂,就解釋道:「這篇文章,既寫了唐朝名士呂溫幾個人在三月初三舉行雅集的緣起,也寫了雅集的幽雅環境,以及令人陶醉的情景。文章特別寫明,他們這些人不善喝酒,於是相約以茶代酒。」
王其榮恍然大悟:「怎麼說來,唐朝就有人用茶來曲水流觴了!」
趙師爺補充道:「不僅是唐朝,唐朝以前,包括你祖先那個晉朝時期,三月初三飲酒或飲茶都是可以的。許多古書中都記載曲水流觴飲酒賦詩或飲茶賦詩的雅事。至於是飲酒還是飲茶,要看具體是愛喝酒的人多,還是愛喝茶的人多。」
王其榮這才定下心來,按照自己原來的計劃邀請一批朋友以茶流觴,開開心心地辦了一場雅集。
邵偉木發言
六、金師爺舉辦「傳花品茗」
清朝康熙年間,會稽山金家村住著一位告老還鄉的師爺。這位老人每天上午一碗清茶一本古籍,精神生活相當充實。
這天,金師爺在讀一篇古文。文章記述了唐朝年間高僧皎然和一群文人雅士舉辦「傳花飲茗」活動。
那次活動時為唐大曆八年(773)夏六月,參加活動的人有五十多人,都是文人。他們聚集在一起,有的彈琴助興,有的煮茗傳壺,一邊飲茶一邊進行詩歌聯唱。吟唱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一人作一首詩;一種是一首詩一人作一句,依次輪流作完,稱為聯唱。方法是「花瓷茶壺」傳到誰的座位上,就輪到誰飲茗作句,作畢當眾吟唱,眾人拍手歡呼助興,然後傳給下一位。
讀著這篇古文,金師爺就想:此類活動特別適合文人墨客,如果出席者是商販農夫,那麼作詩吟唱是困難的,但飲茶品茶的興致應該只會高不會低。
金師爺自言自語:「眼看春茶又可採摘,是時候請幾位老朋友聚一聚了!」於是金師爺決定以紹興民間的一種「擊鼓傳花」的活動為基礎,吸取唐皎然等舉辦的「傳花飲茗」的部分做法,辦一場「傳花品茗」活動。
原來紹興民間的「擊鼓傳花」活動是這樣:十多個人或者二三十個人團團圍坐,另有一人背對眾人擊鼓,鼓聲響起,一束絹花在眾人手中傳遞;鼓聲停下,絹花落在誰的手中就由誰來唱歌、吟詩,或者向眾人道聲吉祥。不善於唱歌、吟詩、講話的,可以學貓叫、狗叫等。
而金師爺變革的「傳花品茗」目的是「雅俗共賞」。照樣是一群人團團圍坐,照樣是擊鼓傳花,所不同的是鼓聲停下花落誰的手中,誰就有運氣享受年輕漂亮的侍女給你灑茶,至於你想唱歌吟詩還是講幾句吉利話就隨意了。
這種活動方式,既熱鬧,又沒有壓力,非常適合不同界層人士。
金師爺舉辦了這場活動之後,參與者都覺得容易操辦,品位也比原來單純的「擊鼓傳花」提高,就紛紛仿效。許多原來沒有養成喝茶習慣的年輕人也因此愛上了喝茶。
據說那一年茶棧裡的茶葉還被買斷檔呢!
會場側影之一
七、馬師爺為戲班子出主意
紹興是戲曲之鄉。南宋時期,城裡就建有戲院子,許多鄉村都已建起河臺、廟臺、村臺。老百姓的文化娛樂生活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裡主要就是看戲。
到了清朝年間,紹興知府衙門有一位馬師爺特別喜歡看戲文。有一天,他看出了戲班子表演中的一個問題,散場之後就對戲班主說道:「章班主,不好意思,請教一下。」
章班主非常尊重馬師爺,忙請他到廂房裡喝茶:「馬師爺,請教不敢當,邊喝茶邊聊聊。」
馬師爺欣然接受邀請,說:「我要請教的一個問題,正與喝茶有關。」
原來,戲曲表演中經常會出現劇中人物喝酒或者喝茶的情節,馬師爺發現這個戲班子在演戲時,遇到喝酒或喝茶時,所拿出來的都是同樣的一隻道具碗,沒有區分茶碗或者酒盅。
章班主連忙解釋:「戲班子的主要行頭是服裝,其他的小道具如果多了,搬運時增加負擔,使用時會出現差錯,因此做不到樣樣都備,勢必需要兼用。」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日常茶,
琴棋書畫詩酒茶是情趣茶。
馬師爺道:「這倒也是個實際問題,可以理解。不過,能不能在表演喝茶或喝酒時在表演程式方面區別得明顯一些!」
章班主連忙肯定說:「對對對,劇中人物光說『擺酒上來』,或『看茶』『請用茶』,還是不夠的。——馬師爺,你見多識廣,你看在表演方面還有什麼動作可以來體現喝茶與喝酒的區別?」
馬師爺道:「戲文是一種虛擬藝術。比如騎馬,戲臺上不可能真的出現一匹馬,只能揮動馬鞭表示在騎馬;又比如坐船,不可能真的把一條船搬上戲臺,只能用一條船槳,用划動船槳表示在行船。」
考慮了一下,馬師爺提出一個建議:如果戲文中的角色飲的是酒,那麼僕人先放碗盞,後表演斟酒。如若飲的是茶,那麼碗盞就放在茶盤裡託出來,這就表明是「茶」。而角色在飲茶時,應一手端碗盞,另一手用小指甲尖在碗盞面撩一下,並伸手一彈,表明把浮在茶水面上的渣葉挑掉。反之,若是酒,則應該先吹一下,然後飲下。當然,這種表演細節不完全符合生活中的真實情況,只作為一種程式,無非是讓觀眾能看出兩者有區別。
章班主也是個爽快人,馬上叫來兩個藝人,當場按照馬師爺所說的做了喝酒與喝茶的表演。從此戲文臺上就出現了喝茶與喝酒的不同表演。
會場側影之二
南宋初年,這年春天,蘇州一位姓孟的綢緞老闆帶著兒子來到會稽山腹部地帶,看望一位曾在蘇州知府衙門做過幕僚的宋師爺。
這位宋師爺七十開外年紀,告老還鄉已有多年,見老朋友到來,一面吩咐家人宰雞宰鴨,一面擺開茶宴接待。
宋師爺有一個孫女兒,長得聰明漂亮,十分惹人喜歡。
孟老闆的兒子看上了她,產生了娶宋姑娘為妻的念頭。
三天時間的相處,宋姑娘也對他產生了感情,就私下對孟姓小夥子說:「你若真的願意娶我,就要以茶為聘禮來訂親。」
美酒千杯難成知已,清茶一盞也能醉人
小夥子不理解:「我家有的是貴重的綾羅綢緞,為什麼要用山裡頭的茶葉做聘禮?」
姑娘笑笑,沒有直接回答:「你去問我爺爺。」
姑娘的爺爺在蘇州知府衙門做師爺時,經常到孟家串門,小夥子與他親熱得像爺孫一樣。於是他就毫不羞澀地去問道:「宋爺爺,請教一個風俗。」
宋師爺聽了呵呵笑道,「小夥子,你有心了!我這樣跟你說吧,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茶的價值,茶在神農氏時被當作藥料,稱為藥茶;兩漢時期流行作為飲料,稱為湯茶;到了唐朝,盛行接待貴客,稱為禮茶;到了本朝大宋,大興人工種植茶葉,茶農們發現茶樹有一種高貴的品質,茶樹從種子萌芽成株,一般不能移植,否則就會枯死。因此茶農和世人就把茶看作至性不移的吉祥物,慢慢地形成了婚俗,男女青年訂婚就以茶為禮物。男方行聘,叫『下茶』,女方接受叫『受茶』。整個婚姻的禮儀稱為『三茶六禮』,其中的『三茶』,就是訂婚時的『下茶』,結婚的『定茶』,同房時的『合茶』。」
小夥子聽罷恍然大悟,讚嘆道:「茶的歷史如此深厚,茶為聘禮的出點竟還如此有道理。」
腦子一轉,小夥子馬上冒出一個念頭:「如若把茶為聘禮的典故整理成文,把飲茶禮儀的程序歸納成條律,與營銷茶葉結合,那麼茶的市場肯定可與綾羅綢緞的市場相媲美!」
宋師爺稱讚道:「小夥子,你與你爹一樣擁有精明的生意頭腦,你一定能心想事成!」
後來,小夥子與姑娘結為連理。夫妻倆做起了茶葉生意。據說,茶葉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了開門七件事之一,他們夫妻倆有著很大的功勞呢!
一人,一桌,一椅,一書,一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