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所有HR,都看過《非你莫屬》這檔欄目。
作為一檔求職類節目,它曾經是我們每一位HR心目中的第一綜藝節目。
但這檔節目,是真的「有毒」。
01
BOSS團的「毒」
讓多少老闆中招
《非你莫屬》開播於2010年,至今正好十年。
儘管已經有十個年頭,但絲毫沒有減退這檔節目的火爆程度。
2017年,金氏世界紀錄還宣布《非你莫屬》以610期節目獲得了「播放最多的電視求職真人秀」世界稱號。
如果你也看過這檔節目,就肯定記得裡面的12位高管甚至老闆,坐在大號的老闆椅上可謂是威風凜凜,霸氣側漏。
而每一個作為求職者的選手都要通過層層展示與考驗,與臺上的主持人和老闆們來回切磋,在這個過程中求職者要做好回答各種刁難問題的準備,直到最後有老闆留燈,才到求職者反選的環節。
當時,優勝教育的陳昊正是這個BOSS團的一員,以個性張揚、大膽懟人而走紅。當然,這已經是往事了,現在的他成了全網討債的對象。
除了陳昊,更有知名度的可能要數聚美優品的CEO陳歐。不過,陳歐同樣也沒有逃過《非你莫屬》的魔咒。
在陳歐31歲那年,他成了紐交所220年以來最年輕的上市公司CEO。一時,陳歐意氣風發。6年時間,巔峰時期的聚美優品,市值逼近55億美元。
4月15日,55億市值縮水超過90%,僅剩2.89億美元的聚美優品,黯然宣布退市。
鐵打的《非你莫屬》,流水的BOSS團。
小匯粗略盤點了一下節目裡,那些曾翹著二郎腿、指點新人的老闆們,如今是什麼樣子:
58同城:姚勁波,公司退市;
集物特:李凌霄,網站關停;
觸動傳媒:呂良偉,公司倒閉;
酷訊網:謝欣,公司被美團收購;
優勝教育:陳昊,疑似爆雷,拖欠員工工資;
松鼠AI:慄浩洋,暫停線下機構,員工被降薪;
暴風影音:王剛,創始人入獄,高管集體離職;
聚美優品:陳歐,公司私有化,消失在社交媒體;
咖啡之翼:尹峰,終止掛牌,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
... ...(不完全統計)
或許,BOSS團的魔咒是巧合,但這檔節目是真的太毒了。
02
面試的本質
是互相篩選
話說回來,能對這些公司有如此高的關注,也多虧了這檔節目。
2012年,李開復在微博上發起了「萬人實名抵制《非你莫屬》」行動,稱節目的設定一直與傳遞正面職場文化的初衷背離。很快,參與這場抵制活動的人數就達到了30萬人,結果顯示有94%的參與者支持抵制該節目。
儘管,從節目的介紹頁和百度百科上看,都表示節目兼具了職場性與娛樂性,為受眾樹立健康的求職觀,引導正確的價值觀... ...
說白了,這個節目的意圖,是想要打造出「最真實職場的求職場景」。
但實際節目中,卻壓根不是這麼回事。
比如,在節目中企業方的這些老闆們,很少是真的在用真實需求來面試一個職場新人或者求職者,更多的是主觀意識強烈,強加個人價值觀,懷疑求職者的能力,對所有求職人無比嚴苛等等色彩充斥在整個節目中。
最讓人受不了的是,BOSS團的老闆們總是帶著居高臨下的態度點評選手:「你所表現出來的,就像一些菜市場啊或者導遊、火車站的一種表現...」。
這樣的點評毫不顧忌選手的自尊心,還變相貶低了其他職業。
就連節目的主持人也有失專業水準,在反響最大的一期裡,一位求職者在臺上突然暈倒後,主持人第一時間不是詢問他的情況如何,而是一把揪住對方的衣領,質問到:「你是在表演嗎?」
之外,還有很多讓觀眾看了都感覺不滿的話語:「23歲的年紀就像13歲」、「不過腦子的廢話、不疼不癢的廢話」等等。
面試的本質,是互相篩選,既然是互相選擇,那就是雙方是在公平的,而並不是一方壓制另外一方。
而作為求職節目的主持人,應該是幫助其找到好工作的引薦人,而非對立者。
可這檔節目,喜歡反其道而行。
在現實裡,不否認有嚴格的面試官,但更多優秀的HR和企業,在面試環節都是互相尊重的,而不是倚老賣老,非黑即白,一棍子打死。
對於大多數HR的態度,應該如李開復老師說的那樣:
「作為一個面試官,面對一個緊張弱勢的面試者,如果你想看到真實的他,你應該營造一個輕鬆平等的氣氛,給面試者機會發揮出自己的光芒。」
03
真這樣面試
HR第一個叫停
像這樣的求職節目,其實並不少。
《天生我才》、《職來職往》等也都是在HR和求職者之間產生的互動綜藝,相比之下要接地氣很多。
畢竟我們都是HR,最能感受得到哪個節目是真的真實,哪個節目只是在用真實最噱頭而已。
人民日報曾評《非你莫屬》節目,十分中肯:
任何節目,在「不隱藏自己風格」的同時,都要考慮自身的社會責任,顧及大多數受眾的觀感。否則,如果一味盛氣凌人、無知無畏,不懂得敬畏觀眾「最後的武器」,最後很可能不是非你莫屬,而是與你無關了。
對於這檔節目,小匯也問了過很多HR,他們對這檔節目的看法大概都一樣。
如果只是當做拿來做飯後談資的綜藝節目,可以,因為它足夠有話題度。但不能把它表現得就像是真實的求職過程一樣,因為沒有HR像這樣面試!
所以這個節目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一邊宣揚自己是最真實的求職節目,一邊又做很多根本不會或者不應該出現在真實求職裡行為。
所以,這是在誤導求職者?還是在詆毀HR群體?
小匯沒有李開復老師那樣的力量,談不上抵制,只是以一個HR的名義發表下對此事的看法。
畢竟,我們招聘已經很難了,其他人就別再添亂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