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道德模範表彰活動作出重要指示,黨和國家勳章榮譽表彰制度建立並向42位獲得者授勳授獎,《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頒布,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將組建……這些重大事件,將對國家和民族的道德與精神文明產生重要影響。
為了記錄新時代道德文明進步歷程,推動社會公眾關注和參與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融媒體矩陣中國倫理在線整理髮布2019年十大倫理事件。
一、黨中央、國務院隆重表彰英雄模範
崇尚英雄模範才會產生英雄模範,爭做英雄模範才能英雄模範輩出。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隆重表彰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獲得者、全國道德模範。
9月5日,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座談會舉行,58位同志被授予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榮譽稱號。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道德模範表彰活動作出重要指示,向受表彰的全國道德模範致以熱烈的祝賀。習近平強調,要廣泛宣傳道德模範的先進事跡,弘揚道德模範高尚品格,引導人們向道德模範學習,爭做崇高道德的踐行者、文明風尚的維護者、美好生活的創造者。
9月29日上午10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授予于敏等8人共和國勳章,授予勞爾·拉斯特羅·魯斯等6人友誼勳章,授予葉培建等28人國家榮譽稱號。
【入選理由】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道德力量是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全國道德模範、國家榮譽和國家勳章獲得者,標示出當代中國的精神高度,樹起了全社會的精神標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英雄模範的表彰獎勵、宣傳報導、學習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範、深切關心道德模範及其宣傳學習活動,曾多次就思想道德建設作出重要指示,看望慰問龔全珍、毛秉華、張富清、杜富國等楷模英雄並給他們點讚,給郭明義愛心團隊、本禹志願服務隊等團隊或模範回信,引領全社會形成了敬德向善的新風尚。
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制度的建立,既是對英雄楷模的功勳和精神的高度肯定,更是一種體現了政黨精神和國家意志的價值引領,有利於發揮英雄模範的精神引領、典型示範作用,將英雄模範的榜樣力量轉化為億萬群眾的生動實踐,讓社會主義道德的陽光溫暖人間,為奮進新時代、共築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撐。
二、《新時代愛國主義實施綱要》頒布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愛國主義成為時代最強音。黨中央、國務院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和群眾遊行慶典活動,全國各地廣泛組織開展了「我和我的祖國」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人民群眾自發組織傳唱《我和我的祖國》、《我的祖國》等愛國主義歌曲。
11月12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實施綱要》,就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實施綱要》包括總體要求,基本內容,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面向全體人民、聚焦青少年,豐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載體,營造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濃厚氛圍,加強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組織領導等六個部分,要求高揚愛國主義旗幟,著力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使愛國主義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
【入選理由】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新年賀詞裡所強調的:「愛國主義情感讓我們熱淚盈眶,愛國主義精神構築起民族的脊梁」,愛國主義匯聚成時代洪流,為我們增添了強大的力量。全國各族人民以多種方式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愛國主義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成為中華民族在新時代團結奮鬥的底色。
黨中央、國務院適時頒布《新時代愛國主義實施綱要》,既是對民意的回應,更生動體現和實踐了「四個意識」、「四個自信」。中國共產黨是愛國主義精神最堅定的弘揚者和實踐者,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是愛社會主義、愛中國共產黨、愛人民的高度統一。《實施綱要》為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一份重要的綱領性文件和科學指南,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三、《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
2019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全面部署,明確提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將公民道德建設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實施綱要》主要包括: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深化道德教育引導、推動道德實踐養成、抓好網絡空間道德建設、發揮制度保障作用和加強組織領導等七個部分,為新時代開展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和重要方向。
【入選理由】
道德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力量,價值觀引領是國家治理的軟實力、巧實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全面部署,將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以德治國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有利於道德治理的制度化,更大程度發揮道德建設的作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既是對2001年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繼承與發展,進一步鞏固近年來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的成果,又從新時代新形勢新問題出發,積極推進道德治理制度化,特別是對網絡空間、法治保障、生態文明和對外交往等領域公民道德建設提出要求,體現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更有利於指導新時代的公民道德建設,推動新時代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進一步提升。
四、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將組建
2019年7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
會議指出,科技倫理是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值準則。組建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目的就是加強統籌規範和指導協調,推動構建覆蓋全面、導向明確、規範有序、協調一致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要抓緊完善制度規範,健全治理機制,強化倫理監管,細化相關法律法規和倫理審查規則,規範各類科學研究活動。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改進科技評價體系,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
【入選理由】
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深刻影響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讓科技棄惡揚善,是當代倫理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科技倫理制度化建設,科技倫理規範性治理,科技倫理全球化協同,已成為全世界的共同呼籲。一方面科技倫理審查不能成為對科技發展的桎梏,另一方面也要為科技發展築牢堅實倫理底線和堅定的價值向度。唯有兩翼同振,共振同頻,科技的騰飛才能穩健,人類的發展才能長久。
如今,我國正朝著科技強國邁進,在國家層面組建科技倫理委員會,就是要為科技創新構建一套全覆蓋的價值導向體系,實現「科技之真」與「道德之善」的同頻共振,為科學的探索植入倫理基因,讓科技進步更好造福人類。
五、上海率先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6月3日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6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明確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隨後,住建部公布全國將推行垃圾分類的46個重點城市名單。其中,京滬杭甬等9個城市出臺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明確將垃圾分類納入法治框架,北京是首個立法城市,上海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城市。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上海開始普遍推行強制垃圾分類,被公眾成為垃圾分類「史上最嚴」。12月6日,「垃圾分類」入選「2019年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催生出不少「社交梗」:街坊打招呼張口就問「你什麼垃圾」,人們的聊天內容從車子房子變成「垃圾怎麼扔」。透過朋友圈刷屏的幽默段子不難發現,人們並沒有因其麻煩而煩躁、因其嚴格而抱怨,相反認同率、行動力大大超出預想。
【入選理由】
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體現。21世紀以來垃圾濃度的增長量已經是20世紀垃圾濃度增長量的總和了。中國每年產生垃圾30億噸,約有2萬平方米耕地被迫用於堆置存放垃圾,約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圍城的困境。垃圾造成的環境問題已經迫在眉睫,這個問題將每個人的命運都串聯起來,迫使我們形成一個以保護環境為共同責任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國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到面、逐步啟動、成效初顯,既體現了政府及公共部門對於環境問題的處理能力和責任擔當,但更重要的是民眾參與和行動的力量,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金山銀山不如青山綠水,我們正在逐漸學習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
六、「基因編輯嬰兒案」公開宣判
2018年11月,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向公眾宣布,他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一對雙胞胎嬰兒的一個基因。消息公布後,該實驗所涉及的倫理問題迅速引發公眾與科學界的質疑。
2019年1月21日,廣東省「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組介紹,初步查明,該事件系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為追逐個人名利,自籌資金,蓄意逃避監管,私自組織有關人員,實施國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活動。
2019年12月30日,「基因編輯嬰兒案」在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賀建奎、張仁禮、覃金洲等3名被告人因共同非法實施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和生殖醫療活動,構成非法行醫罪,分別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入選理由】
基因技術的發展將人類命運推到了一個前所未見的十字路口。這件以人為實驗品的實驗,是以人類命運和人的尊嚴為代價的。對於這種冒險的嘗試所帶來的後果,我們一無所知:基因變化可能會傳遞給未來幾代,同時存在著傷害其他基因的風險;經過基因編輯的「人」是誰;那些依據「自然人」為基礎構建的規則是否還有效。
對於這一系列問題,人類還遠遠沒有做好準備。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誰來收場?賀建奎等人的行徑,不只是傷害了當事人的「非法行醫罪」那麼簡單,更是一種危害人類安全的賭徒行徑。在目前的條件下,人類還遠不能承擔其帶來的風險,必須要嚴格的管控。這種管理必須以倫理為依據,以法律為依託,跨越國界協同管理。
七、《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修訂
2019年,從《甘柴劣火》引發「洗稿」討論,到「寒門狀元之死」顯現煽情主義傳播危害;從上海少年跳橋自殺事件的自媒體報導亂象,到南方周末對「不寒而慄」愛情的報導引發公眾對PUA的關注,傳媒倫理領域熱點事件頻發,反映出技術變遷背景下自媒體大量湧現、智能媒體廣泛應用導致傳媒倫理、新聞道德遭遇巨大困難和挑戰。
為了規制新時代的傳媒倫理、新聞道德,12月15日,新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向社會公布,準則共7條31款,明確提出新聞工作者要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堅持改進創新等方面下功夫,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做政治堅定、引領時代、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入選理由】
時代變遷、技術賦能,帶來了媒體的多元化發展,也引發了很多倫理道德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對事件本身產生了影響,更重要的是嚴重破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公信力。媒體是社會的良心,更是社會的勇氣,激濁揚清、懲惡揚善、弘揚正氣是社會賦予媒體的神聖責任。
回歸和凸顯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加強傳媒和相關業務從業人員的道德修養、道德自律,才能讓媒體履行好社會責任、發揮出應有作用。中國記協專門修訂《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以更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新聞職業道德標準,推動廣大新聞工作者更好承擔社會責任,為新聞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八、「民航總醫院殺醫案」引發社會關注
2019年12月24日,民航總醫院急診科楊文副主任醫師遭患者家屬惡性傷害,因傷勢過重不幸去世的事件,引發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大家對這樣一位好醫生的離世表示惋惜和悲痛,對傷醫害醫的極端行為表示強烈譴責,堅決支持司法機關依法嚴懲兇手。
然而,頻繁發生的暴力傷醫事件值得全社會反思,醫患關係不和諧已經嚴重影響整個醫療行業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努力修補醫患之間的信任、共同構建和諧醫患關係,成為眼下迫切需要應對的課題。
12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該法將自2020年6月1日起施行,將為預防和制止「醫鬧」事件,構建和諧醫患關係提供法律保障。
【入選理由】
中國醫院協會的一些調查表明,我國每所醫院平均每年發生暴力傷醫事件高達27次!如此緊張的醫患關係在全世界絕無僅有的。中國好醫生數量高居世界前列,公立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性價比遠超歐美公立醫院的水平,對普通群眾也非常友好。然而,我們的醫療服務體系欠缺足夠的信任和道德精神。
從醫生的角度而言,無論是中醫講的「醫者仁心」還是作為西醫信條的「後希波克拉底誓言」,「保證把病人多方面的利益作為我的專業倫理的第一原則。」這一倫理精神應該成為比醫療技術更為重要的倫理信仰,亦是患者信任醫者的不二依據。當然,醫患關係是雙向的,患者缺乏對醫生的足夠信任,對生命的尊重。不僅要珍視生命的鮮活、珍惜身體的健康,更能坦然地面對疾病、豁達地看待死亡。
醫患之間的信任聯盟,不僅是對於生死的較量,更應是一種對於生死的超脫,共同面對「生老病死」,成就密不可分的健康共同體。
九、「翟天臨學術造假」等學術不端引發關注
2019年,多起關於學者學術不端的新聞,引起社會關注。2月8日,知名演員翟天臨在微博曬出博士後錄用通知,引來公眾圍觀,翟天臨在直播中回答網友提問時竟不知「中國知網」為何物,其博士學位真實性受到質疑。隨後北京電影學院進行了調查,並於2月19日發布「翟天臨涉嫌學術不端」等問題調查結果,宣布撤銷翟天臨博士學位,取消其導師陳浥研究生導師資格。
此後,網上還曝出針對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武漢大學教授李紅良、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耿美玉等人涉嫌論文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的舉報,但截至2020年1月,針對這些舉報的調查核實仍在進行之中,還沒有公布調查結果或進一步回應。
【入選理由】
學術不端行為,不僅影響學術界的聲譽,還會破壞學術生態,對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產生嚴重的阻礙作用。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學術不端治理,從中央到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從高校科研機構到地方政府,都出臺了一系列關於學術不端的文件。
然而,學術不端現象仍然頻頻發生,而且從一般的學者,向著名學者、社會公眾人物蔓延,社會的關注更高,產生的影響更大也更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營造良好學術環境,弘揚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
治理學術不端是個系統工程,仍然任重道遠,必須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加大力度推動科研誠信體系建設,嚴格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戒機制,用制度來淨化學術風氣。
十、網際網路行業踐行「算法善用」理念
人工智慧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人類倫理道德提出挑戰。在各類行動應用程式和大數據面前,個體變得越發透明,個體信息隱私洩漏風險提高,個人信息不當收集、濫用、洩露導致的公民權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時有發生,算法在個性化內容推薦、僱傭簡歷篩選等領域的不當應用引發了信息繭房、算法歧視等新問題。如何應對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產生的倫理問題?
2019年,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和產業界在人工智慧的道德建設方面展開積極探索。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個人信息保護法》列入立法規劃,加快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進度。有關部門開展了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行動。騰訊、字節跳動等網際網路企業相繼提出科技向善、算法善用、創新與倫理並重等理念,從原來的「算法沒有價值觀」轉向強調算法善用,用道德和價值引領、規制算法的發展,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入選理由】
算法的應用無處不在,算法逐漸掌控和接管人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巨大的算法權力,能夠對人們的隱私、安全、尊嚴、公正等產生巨大影響。由於算法的不當應用,由此產生的負面效應逐漸凸顯。技術並不是中立的,作為人類發明的技術中介物,算法具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傾向。
「算法善用」、「科技向善」理念的提出,為規制算法的研發、應用提供了重要方向。算法也要有價值觀,尊重人的尊嚴、促進人的自由、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應當成為算法和智能技術研發和應用過程中追求的價值理念。
文章來源:中國人民大學
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
融媒體矩陣中國倫理在線
圖片來源:新華網等
責任編輯:張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