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溝通中,我們都希望能給人留下負責任、靠譜的好印象。這也是提升個人形象的一個重要方面。
但有時,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說出來的話就會給人一種不太舒服的感覺。會讓別人覺得不負責任、不靠譜。
這裡我總結出了3句容易給人帶來不好印象的話,分別來說一說。
第一句:當別人詢問我們辦事進度的時候,回答兩個字:快了。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提到過,在給別人幫忙或者辦事時,儘量不要等別人催促,而要主動把話說在前面。
在接受任務的一開始,就要估算出大致的完成時間,給對方一個交代,讓對方心裡有數。在事情進行的過程當中,如果出現問題,也要及時跟對方溝通,讓對方心裡有數。
最怕的就是那種不言不語,悶頭辦事,別人一問辦到什麼程度時,就來兩個字:快了。
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這兩個字說出來,都會給人以一種敷衍的感覺,對方甚至可能會懷疑到底做沒做。
所以,當面對別人這樣的問話時,不能僅僅用兩個字來打發,而要大致說一下事情的進展。
不久前,我在讓一個新人做一項工作的時候,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當我詢問事情進度時,直接就得到了兩個字的回答:快了。
於是我緊接著又問:還差多少,能不能在預計時間內完成?
我覺得僅僅只說兩個字,根本不足以評判做事的標準。
所謂的「快了」,到底是基於怎樣的評判標準說出來的?
對方口中所說的「快了」,跟我所認為的「快了」是一回事嗎?
而如果能大致說出,已經完成了多少,大概還有多長時間全部完成,才能給人一個相對確定的感覺。
第二句:我儘量吧。
當我們接受了一項任務時,儘量不要說這4個字。它會讓人覺得很勉強,很敷衍,很不情願,進而對我們的能力和態度產生懷疑。
這樣說看似是給自己留下了餘地,其實是給自己的發展設置了障礙。
當面對別人的安排時,不管之前做沒做過,心裡有沒有底,都要說:我先研究一下,有什麼問題再來找你。
我估計問題不大,我先做做看,遇到不懂的再來找你。
這樣就能傳遞出一個積極的信號,表明我們是在對事情進行用心的思考和安排,而不是被動的、不情願地接受了一項任務。
仔細體會一下這4個字,無論用怎樣的語氣說出來,都不會給人舒服的感覺。
因為「儘量」給人的感覺就是,可能完成,也可能完不成。雖然用的詞是「儘量」,有盡最大努力的意思,但在他人聽來,則有相反的味道。
別人會覺得,這件事情交給我們做是不是合適的,我們會不會把事情搞砸?
所以,要儘量避免把這4個字說出口。
第三句:那可說不好。
同樣,當面對一件事情時,別人詢問我們的看法或者是原因,我們應該就事論事,把自己的觀點如實說清楚。哪怕不方便說,也要用相對留有餘地的話,例如:我想想看、我覺得這樣會不會更好……而不是直接來一句:那可說不好。
仔細品一下,這5個字不管怎麼說,都會讓人覺得很不耐煩,甚至還有對他人變相否定的意思。
別人可能是想徵求我們的建議,結果我們卻用這樣的態度來回答,顯而易見不會給人帶來好的感覺。
我們需要的是給出一定的看法,是能給到他人一個相對確定的信息,而不是用「說不好」來進行敷衍。
如果經常習慣性地說這句話,時間長了就是在給自己設置壁壘。別人有什麼事都不會再找我們,人際發展就會受到阻礙。
總之,在現實生活中,有些話很可能是脫口而出,是本能的反應,但卻對我們自身的形象不利。所以,在開口之前要先想一想說出來是不是合適。否則當時是痛快了,過後卻可能帶來隱患。
對此,您怎麼看?
歡迎留言、分享。
我是琦亭,致力於傳遞有溫度的文字。可以點個關注,有空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