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石文玩裡淘寶的時候,很多人都容易就會有「自己買對了、撿了個漏」的錯覺。
可今天這位大爺,卻恰恰相反。
他花錢買了一堆中意的古玩後,被贈了一個「搭頭」——玉璧。回家之後,卻覺得剛剛自己買虧了,這玉璧更是沒啥價值。
可朋友卻覺得這玉璧挺不錯,建議大爺參加個鑑寶節目看看。
專家們一看,給出的結果是:您這件寶貝不是玉,而是玻璃!
聽到這兒,是不是覺得這套路很平常,這是又被騙了吧?
可專家話鋒一轉:別看這只是玻璃,在古時候,玻璃的價值可不比玉低。
物以稀為貴,這麼大一塊完整的玻璃壁,雖有破損,但依舊還是很難得的,最後估價6萬元!
這對於大爺說,可謂是意外之喜,畢竟這是自己買其他古玩的附贈品,沒想到最後自己還撿了個漏!
「敲成玉磬穿林響 ,忽作玻璃碎地聲。」
越王勾踐劍上一面鑲嵌綠松 一面鑲嵌玻璃
玻璃,在中國也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王公貴族的專用之物,對使用者還有極其嚴格的等級要求。
以「眼睛」闢邪
在這其中,現存最早、也是最知名的玻璃器物就是「戰國蜻蜓眼」了。
作為一種鑲嵌玻璃珠,雖然在戰國時期很流行,但它並不是本土所產,而是來自埃及與西亞地區,屬於鈉鈣玻璃的一種。
而後來,則流行過一陣子的鉛鋇玻璃,像今天提到的這位大爺的玻璃玉璧,就是其中的典型作品了。
鉛鋇玻璃的特點比較渾濁,顏色偏綠,和玉有點像,不耐高溫,易碎,容易出現熱脹冷縮導致破損。
這也就導致了它沒辦法作為盛食物的器皿,僅僅只能作為裝飾物存在。
因此它只在戰國存在了一段時間,後來則被新技術後的玻璃替代。
北魏 淺綠色玻璃碗
到了清代,由於聘用傳教士,引入了西方玻璃生產技術;玻璃技術更是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透明玻璃戧金蓋碗
我們熟悉的極其精美、藝術水準極高的各色琉璃作品,就多是這個時期的了。
清宮舊藏 琉璃瓶
尤其是清代乾隆時期的琉璃料器,可以說代表了中國古代玻璃製作最高水平,其中的精品早就成為了高端收藏家爭相追逐的對象。
清代琉璃鼻煙壺
清初的時候,皇家還認為「琉璃」一詞與「流離」同音,不吉利,於是又改稱「玻璃」。
所以,它們實際上都是同一種物質,也就是熔化成液體狀態後又凝固的二氧化矽。
至於價值上,古代由於製作玻璃的難度很高,在當時來說確實非常珍貴。
但現在製作玻璃的技術早就極為發達,像日常的玻璃製品並不值錢,只能作為裝飾。
如果是有歷史價值的、或者工藝設計上極為精湛的精品,才存在收藏的價值。
冒充南紅的琉璃珠
而且有些商家甚至會將各種玻璃料器,仿冒翡翠、和田玉、南紅等市場價值高的玉石,大家可一定要小心。
景泰藍,它真正的學名叫做銅胎掐絲琺瑯,也會有人叫它「琺藍」、「嵌琺瑯」,多用於一些瓷器上面。
明朝景泰年間,這種工藝製品達到了當時的巔峰,非常的精美細緻,加上使用的琺瑯釉又多以藍色為主,所以才有了「景泰藍」的稱號。
明宣德 景泰藍纏枝蓮香爐
在古代,擁有景泰藍就是身份與權貴的象徵;更是有俗話道:「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
然而,如今的景泰藍隨著現代工藝的進步,沒有以前製作上那麼困難了,更大眾化了,價格也並不再像之前的高不可攀。
如果只想買來作為裝飾玩一玩,適合的價位區間也非常多,當然工藝上肯定沒有傳統的那麼精細。
如果想作為收藏,一定要選擇真正精美、水準極高的才會有收藏價值。
所謂「螺鈿」,是指用螺殼與海貝磨製成人物、花鳥、幾何圖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據畫面需要而鑲嵌在器物表面的裝飾工藝的總稱。
它的別稱還有很多,比如「螺甸」、「螺填」、「鈿嵌」、「陷蚌」、「坎螺」以及「羅鈿」。
經過螺鈿裝飾的器物,絢麗奇幻、光華可賞,來自天然產物的斑斕色彩,驚豔之餘還帶著一種低調的奢華感。
螺鈿的製作,在生產力條件都不甚完備的古代中國,是要花費大量的精力的。
螺鈿鑲嵌工藝
需要經歷煮貝、切割、打磨、鑲嵌、反覆上漆、反覆打磨後,才有一件成品,可見其珍貴。
可是放在現在,就不會有什麼稀奇了。
一方面,工藝水平大大進步;另一方面,螺鈿用的材料主要是螺殼與海貝,在貝類養殖技術成熟的今天,珍貴性上可能就有點不夠看了。
不過現在依然有很多用這類工藝製成的手工製品,精美程度也大大提高,價格也不算太貴。
螺鈿雕嵌鎏金扇
說到貴金屬,很多人想起的就是金銀、鉑金這種;而對鋁的印象,就兩字,便宜。
但事實上,在幾百年前,鋁甚至黃金還要貴幾十倍。
鋁製品餐具
當時鋁的提煉難度很大,每年能夠得到的產量遠遠少於黃金,可以說非常的稀少了。
再加上它的密度比較小,質量非常的輕盈,又不會銅、鐵那樣生鏽,在當時看來更是極為特別,極受貴族推崇。
在法國拿破崙的時期,只有皇帝才可以用鋁製品,當時大臣們就只能用金杯。
直到後來隨著氧化鋁和電解鋁技術的發展,鋁製品才成為日常用品;價格更是跌到了現在極為廉價的地步。
大家還知道哪些原本很珍貴,現在卻很少見的東西呢?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