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線繡床人倦,翻香羅幕煙斜。——《西江月·添線繡床人倦》
很少有人知道,許多國家的婦女們走向獨立的第一步,通常都是紡織業的恩賜。大家知道的常識是,婦女想要徹底的獨立,首先必須從經濟上脫離對丈夫和家庭的依賴,在英國這一過程是從婦女進入工廠成為紡織女工開始的,而在中國,往往是從江南的繡房中開始的。
中國的繡房女工,可能是歷史上第一批實現經濟獨立的女性,而她們擁有自主權的根本在於,其本人擁有無可替代的價值,也就是技藝。拿蘇繡來說,繡娘們以針作畫,將中國傳統美術技藝融匯在繡品之中。
如今,蘇繡這種傳統工藝開始了新生,出現了一批大師級繡工。她們繡出的成品巧奪天工,都屬於收藏級珍品,概不外流,其中之一就是曾經繡出星空宇宙並拒絕美國宇航局求購的陳英華。
一、程英華的家傳絕學
陳英華出生在蘇繡之鄉蘇州鎮湖,自古這裡的女孩子幾乎都對繡品耳濡目染,陳英華也是如此。她的母親本來就是刺繡師傅,工藝精湛,自小伴隨著纏繞的五彩絲線一起長大,14歲起便正式拜母親為師,開始學習蘇繡中的各種技法。
然而,蘇繡的入門是非常艱難的,為了磨鍊學徒的性子,要先學分線。這分線看起來十分簡單,就是將細細的一股絲線劈成兩股,然而再劈成四股、八股,甚至更多。
看起來幾乎是無窮無盡,然而這卻是每個繡工必經的階段。如果沒有這麼枯燥乏味的練習,根本磨鍊不出蘇繡那細緻入微的表現力。
陳英華每日在桌前認真學習各種針法,經過漫長反覆的練習,她的技法漸漸嫻熟,手指靈巧有力,在刺繡的時間裡,她完全心無雜念,沉靜在另一個世界。
她將自己年輕人的火氣磨滅,取而代之的是她手中完成的一幅幅愈加成熟的完美繡品。
在外人看來,她的工作沒有任何樂趣可言,身心完全貫注於手中方寸間的繡品之上;然而於她看來,這卻是一種難以言喻的享受。
二、重新發掘傳統,修復失傳繡品
陳英華並沒有停留在技藝的層面,而是將多種藝術形式相結合,自創了一套針法,使繡出的成品宛如攝影一般,栩栩如生,若不是近處細看到針腳,根本想不到這會是刺繡作品。
故宮聽聞了她的名頭,特地上門請她去修復一些珍藏的繡品文物。這些大多數都是些雙面繡,由於年代久遠,以及傳承的斷代,很多工藝都已失傳。
這些雙面繡有15種圖案,60多種顏色,為了做好修復工作,陳英華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和實物,還專程去清華美院學習繪畫和各類色彩原理,紮實理論,上手實踐。
然而一旦開始操作,陳英華還是發現很多不妥之處。雙面繡雖然兩面圖案都不相同,然而整幅作品卻薄如蟬翼,還是要在上面進行纏針,滾針,旋針,運用多種針法反覆變換,因為這些工藝在很多現代作品中大多用不到,所以除了在極少數老輩繡工中還有保留,大多數人連見都沒見過。
陳英華花了整整兩年時間,一面修復,一面請教很多還在世的老輩繡工,才成功完成了這些數百年前的皇家工藝品。
緊接著她又開始修復一件康熙皇帝送給和親固倫榮憲的龍袍。這位三公主深受康熙的喜愛,清代開國以來一直延續了滿蒙和親的政策,這些公主的作用和普通和親公主不同。
大多數都負有監督蒙古草原部落的職責,她們既是出嫁,也是出徵,既代表皇帝的懷柔,自然也象徵著帝國的皇權。這件龍袍具有特殊的文物和史料價值,而且精美異常,絲毫不遜於帝王穿的禮服。
這件龍袍上原本有8條巨龍,體態各異,活靈活現,而那些龍身上的鱗片竟然全部都是由微型珍珠綴成的,足足有四萬多顆,可見當時耗費之大,奢侈華麗,令人嘆為觀止。
這些珍珠實在太小了,中間的孔眼根本無法容納普通的針,陳英華只好為此特地找人製作了微型繡針,將四萬多顆珍珠一粒一粒綴在龍袍上。
無論是珍珠還是繡針,都極度消耗眼力,她一天不休整整用了三年,才修好這件珍品。最終,這件龍袍被安放在內蒙古省立博物館中,成為鎮館之寶。
三、創造新的奇蹟,描摹宇宙燦爛
以上都是陳英華作品中對前人技藝的繼承和發揚,然而令她聲名大震的還是開創的星空宇宙系列繡品。
陳英華原本屬於那種腳踏實地的人,大多數時間都低頭看著自己手中的繡品,很少仰望星空,然而偶然間她在紀錄片中看到一組星空照後,被徹底震撼。那是一種任何人力都難以企及的浩渺和神秘,這種寧靜、博大、遙遠卻又貫徹古今的美,令陳英華深深折服。
她曾經用針線創造出一個個小宇宙,小世界,那麼能不能在她的手中,描摹出一個真實宏大的星空宇宙呢?這是一場冒險之旅,然而陳英華興奮且期盼。
她專門去學習了相關天文學知識,查閱了無數的專業圖片影集和資料,星空不是任何一個人力所創造的世界,和她之前所有的作品都不相同。
宇宙遼遠神秘,有朦朧夢幻的星雲,也有閃耀奪目的恆星,每一顆星辰軌跡都不相同,無數的未解之謎都在其中。為了還原出宇宙星空的宏大遼遠,她苦心鑽研,完全醉心其中。
從星空宇宙的第一針開始,她的絲線和走針就在不斷交錯替換,而顏色過渡更是細緻自然,為了顯現出星空的變幻和玄妙,她用了上百種絲線。
對於星空,她比之前所有作品都嚴格,但凡繡錯一針,立刻拆掉重來,然而絲線一旦中間斷開,必然會形成接口,就會出現瑕疵。陳英華就如此不斷拆了繡,繡了拆,從中又創出一種新針法,她將一根線劈成16股,最多的劈成64股,最終幾乎像蠶寶寶新吐的嫩絲一樣細。
用這麼細的絲線刺繡,其成品幾乎就像印刷的照片一樣清晰。她歷經兩年時光創作出的16幅星空宇宙畫終於問世,引起業界轟動。
2012年後,陳英華受邀,帶著她的作品參加國際天文聯合會,這讓在場的天文學家們驚嘆不止,美國NASA決定要將這些作品購回,然而卻遭到拒絕。
陳英華表示,這些繡品如同她自己的孩子,是非賣品,要將它們全部留在國內,放到中國的科技天文館比較合適,不想給他們。
結語
陳英華說:她尤其喜歡刺繡時的狀態,只要拿起針,就會感到心靈一拍寧靜,胸中豪情萬丈,仿佛是這一方天地的造物主,擁有一個完整的,等待她來創造的世界。
美國作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在她所著的《心流》一書中完整描繪過這種狀態,就是一種創造者獨有的心流體驗。陳英華完全沉浸在創作的獨特享受中,忘卻了外界和自己,只與手中的繡品交流,這是一種化身為神的體驗。
陳英華將一生奉獻給蘇繡,在作品中與天地交通,與古今相融,最終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將中華古典文化融會貫通發揚光大,為祖國爭光,為傳統添彩。我們普通人雖不能至,卻心嚮往之,更應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為之奮鬥不止。
人的工作可以殘酷而無聊,但也可能充滿樂趣和刺激,對於生活未來充滿迷茫你,通過這本書,你能系統性的學習進入《心流》的狀態,進而提高工作品質。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的橫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