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今年的世界讀書日,因為疫情的影響,而顯得格外的與眾不同。
有的國家傲慢,有的國家束手無策,有的國家則是萬眾一心,齊心。
而在中國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之後,在大國擔當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也向世界各國捐獻了一大批物資,而這其中的標語,也和之前日本捐贈給中國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樣,吸引了許多人的眼球。
我們在下文就來做一個盤點,分享這些標語之後的故事,也作為世界讀書日的一個引子。
日本:「青山一道,同擔風雨」
之前日本的「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也在社會上引起了許多的爭論,以龍應臺女士的「中國人喪失文化了」這種論調最為出名。
所以我們這次寫的「青山一道,同擔風雨」算是打了這些人的臉面。
中華文化在我們這一代,包括我們的子子輩輩,都不應該被遺忘,也不會被遺忘。「青山一道,同擔風雨」,既是對之前日本援助標語的回應,也是充滿了濃濃的中國風,化用了唐代詩人,七絕聖手王昌齡的詩句,表達了中日兩國一起共對疫情的情誼。
眾所周知,唐代也是中日兩國友好交流的時代,我們有鑑真東渡,他們有遣唐使來唐,王昌齡,白居易的詩歌更是被當時的日本貴族所喜歡。
「青山一道,同擔風雨」和之前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樣,在中日兩國深厚的歷史交流傳統下,「共結來緣」一定是未來可期的。
德國:「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是一句德國諺語。
有人認為不同文化之間是鴻溝,存在著迥異的價值觀,但是這句話,喜歡聽評書的都知道,前些年去世的評書大家單田芳老先生,就經常念叨著「倆山到不了一塊兒,兩個人倒是經常能遇著。」
山是「兩岸青山相對出」,對立陡峭,好像從亙古到現在都沒有絲毫緩和過,但是人不一樣,人和人之間總是充滿著奇妙的緣分,有些人即使相隔萬裡,卻也能遇著,然後開始一段故事。
我們是人類,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面對共同的危險的時候,更是應該守望互助,絕對不是搞什麼孤立主義,正如《三體》裡所說的一樣,「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在茫茫宇宙裡面,人和人要相逢,團結一心,不指責,不推卸,一起為我們生存的更好而好好努力。
再聯繫到前段時間德國搶瑞士的口罩物資等事件,這句德國諺語也在為他們提個醒,疫情終將會過去,到時候國家與國家也終將會相逢,德國那時候又將如何自處呢?
法國:「千裡同好,堅於金石」
在中國援助法國的物資上,寫的是「千裡同好,堅於金石」,相信很多人對這兩句話很陌生,其實這句話是由三國時代一個不怎麼出名的人譙周,在他的不怎麼出名的著作《譙子齊交》裡寫的,原話是這樣的:「交得其道,千裡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
後來王勃寫的那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估計靈感是從這句話迸發出來的。
而下面的那句法語「Unis nous vaincrons」則是法國文學家,《巴黎聖母院》的作者維克多·雨果的名言,意為「團結定能勝利」。雨果是一位具有著人道主義的同情心的作家,我們中國人除了《巴黎聖母院》之外,對他的大部分記憶都來自於他對於強盜們「火燒圓明園」的斥責,他當時說「兩個強盜進入了圓明園」,摧毀了人類文明的寶藏,對整個人類的包容關懷,跨國界,跨種族的博愛一直是雨果的核心觀點。這次援引的這句名言,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也算是恰逢其會。
這樣的人道關懷的精神內核,是所有文明的共性。生命的消逝和種族國籍無關,關於死亡這件事,並不是死去了兩萬人,而是一個人的死亡,發生了兩萬次。當一顆又一顆心臟停止跳動的時候,我們應該知道,這將是我們所有人的傷痛。
義大利:「消失吧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
在中國捐贈給義大利的抗疫物資上,寄語則和上面的富有中國文化的詩詞不大相同,是一句符合義大利人審美的歌詞:「消失吧,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並且還配上了一段曲譜。
很多細心人發現,這其實是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最著名的歌劇《圖蘭朵》中的一段詠嘆調的曲譜。很多喜歡歌劇的人,不會不知道《圖蘭朵》,並且巧的是這部劇的故事背景,就是和中國有關係。
在《圖蘭朵》裡,元朝公主圖蘭朵和當時流亡在中國的韃靼王子卡拉夫的愛情故事讓很多人感動不已,又新奇不已,滿含了西方人當時對中國的想像。
在歌劇裡,除了義大利的詠嘆調之外,劇作家還很有心的在故事裡加了許多中國的文化符號,比如中國的古典宮廷,比如中國元宵節時候的花燈,舞獅等許多民俗,並且音樂主線正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江蘇民歌《茉莉花》,對於這首歌,每個人中國人都知道。
這正是這段寄語的用心之處。《圖蘭朵》在中國,義大利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交流,再加上音樂這種人類的共同語言,在五線譜上,傳遞的是兩個國家長久以往的歷史淵源和美好的前景展望。
印度:「尼蓮正東流,西樹幾千秋」
最近印度的疫情形勢不容樂觀,在短短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面,確診人數每天都在以萬計的增加。世界上很多人不由的對印度的抗疫前景表示了擔憂,覺得印度如果大規模爆發,一定是一場國際災難。
在中國捐贈印度的物資上,則是這樣的一句詩歌「尼蓮正東流,西數幾千秋」,這句話相信很多中國人其實並不知道,但是它的作者,相信很多中國人是非常熟悉的,正是我們的玄奘。
玄奘法師當時一路西行,去當時佛教的中心印度追尋佛教的真諦,一路上的辛苦我們可想而知,後人在《西遊記》中還給他搞了三個徒弟,弄了一匹白龍馬,但是實際上,玄奘只有他自己,他用自己的經歷,譜寫了一曲中國印度文化交流的讚歌。
在取得真經之後,玄奘寫下了這樣的幾句詩「尼蓮河水正東流,曾浴金人體得柔。自此更誰登彼岸,西看佛樹幾千秋」來紀念這一段註定難忘的旅程。曾經的尼蓮東流,給我們帶來了印度的佛教,今天我們重新回頭,去給我們這位曾經的老鄰居一些我們的幫助。
韓國:「肝膽每相照,冰壺映寒月」
「肝膽每相照,冰壺映寒月」,看起來很像中國詩,其實不是,他是出自朝鮮人許筠之手,當時朝鮮文學界,一直以會說漢語,寫漢字作為有文化的象徵。
許筠按照時間來算,當時我們中國應該算是明代。
他生活在日本侵略韓國的時期,當時戰況一度十分慘烈,幾近亡國,只剩下一個李舜臣將軍還在苦苦支撐,幾百年之後被韓國人景仰。當時的中國,在自己財政也不寬裕的情況下,還是派出了大軍,發動了萬曆三大徵,像很多年之後的抗美援朝一樣,跨過了鴨綠江,幫我們的鄰居打跑了日本侵略者。
見證了這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犧牲,詩人有感於中朝友誼,寫下了這麼兩句,兄弟之間肝膽相照,一片冰心在玉壺,既化用了中國的傳統典故,又賦予了不一樣的精神內涵。
在詩中還有這麼兩句「國有中外殊,人無夷夏別」作為點睛之筆,詩人覺得中韓兩國落地皆兄弟,又何必像春秋時的吳國越國一樣互為讎初呢?
我們在今天這個特殊時期,援引這兩句,不僅僅是為了懷念祖宗們建立起來的深厚情誼,也是對中韓兩國在共同抗擊疫情中展現的兄弟一家,肝膽相照情誼的感念。
結語:
這次疫情是一場考驗,這是毋庸置疑的。在我們中國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們很多網民因為看到日本救援物資上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而感到溫暖,但是我們其實也知道,在當時,一句簡簡單單的「武漢加油」帶給我們的溫暖同樣是不遜色的。
之所以盤點這些,是因為文字的力量,文字是有溫度的,但是也是因為後面的人,才會如此的有溫度。幾個字,甚至是幾個平平無常的字,因為被文字後面的人情編織起來,才真正意義上成為了文學。
今天的盤點就到這裡啦,你們還知道哪些救援物資上的句子呢?歡迎留言回復哦。
文/扒拉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