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痕跡只是合格線。
作者/晟傑
編輯/GymSquare編輯部
訓練痕跡,大概率是健身教練被聘用前的先決條件。
肌肉線條、滿手老繭的訓練痕跡難造假。因為訓練痕跡是教學能力基底,關乎團課教練TRX、戰繩教學的本體感覺,以及私人教練增肌減脂計劃是否有效。
但是,當訓練痕跡成為唯一標準,也局限了教練能力發揮。健美訓練的身材取向,開始主導健身專業標準,而在教練強加健身偏好、忽視運動動機的授課失誤下,更需要考核其他教練素質進行完善。
健身教練需要訓練痕跡,但這不是唯一評價標準。
為什麼訓練痕跡成了教練唯一標準,在這背後有市場認知、健身房需求等主要因素。
最明顯的,改造形體的健身法仍是市場主流,而教練專業大概率被健美專業概括。
因為人類對形體健美的崇拜,在上個世紀就已全面爆發。比如剛剛結束的中國奧賽,可能是健身圈層內,觀看受眾最多的賽事之一。相反,即使有更多年輕人面臨功能障礙,但功能性訓練是非主流的。
而對於健身房來說,以訓練痕跡作為教練質量的基礎評測,無疑是最經濟有效的。
訓練痕跡被看作一種個人標籤,這種最早用來表示「剩餘訓練效應」的詞彙,儼然可以衡量教練的健身付出,甚至健身熱愛。至于衡量的方式,相比篩查教學能力、溝通水準所需付出的成本是更低的。
然而,僅以教練員的訓練痕跡衡量教學水準,是有所不足的。因為健身是一種體驗式消費,更科學評價標準,也亟待建立。
評價健身教練,
訓練痕跡是必要的
健身房達人有一個共同點——擁有訓練痕跡。
這種因訓練而形成的痕跡,更多來自主觀審美:較高的肌肉含量,以及較低的體脂肪。除此以外,也體現在完成特定動作的流暢、協調性。
當然,有運動科學客觀解釋了訓練痕跡。residual training effect「剩餘訓練效應」,是指在一定時間段內停止訓練,保留的身體狀態和運動能力,分為速度、無氧糖酵解、肌力等。具體如下圖所示:
■ 剩餘訓練效應 來源:exrx.net
訓練痕跡很重要,對於健身教練來說,它就是教學能力基石。
僅以器械教學為例,擁有訓練痕跡的背後,更是持有教學動作的本體感覺。這種分為三級深度感覺,包含肌肉、肌腱的運動感,以及前庭、小腦的協調感。它們依託於本體感覺輸入、運動模式標準固定、多次或超量標準重複運動的重複練習。
換句話說,推、拉、蹲動作並非數日速成,需要數年操練。而訓練痕跡是最好見證。
「我們對教練訓練痕跡的考核叫Demo,包括所有教學動作演示,以及飲食在內的健康生活方式。」在綜合體能訓練館Project One創始人 Max看來,由於人類學習動作以模仿為主,因此引體向上、深蹲動作都會對會員產生「終身影響」。
看起來,評價訓練痕跡,也在於確認教練已掌握「完美動作」,至於體型身材則是一種延伸品。
但是,訓練痕跡開始成為唯一評價標準。比如僅局限於不同審美下的「好身材」。
在知乎用戶@Gabby老師的回答中,持有近似觀點。「有減肥需求的女性,通常會選擇顯瘦的教練;而急於強壯的男性,則會優先考慮稍顯健壯的教練,過於強壯可能引起心理壓力。」
當然也有相對宏觀的統計。2019年《體育科技文獻通報》刊登「教練現狀」研究,曾面向近200名武漢健身俱樂部教練作出訪談、問卷調研,結果發現會員之所以選擇男性教練更多,是由於先入為主的教練性別及強壯體型導向。
在有所片面的審美評價標準下,局限了教練能力呈現。
「只以好身材作為教練標準,不能代表有健身教學經驗,或許更有健美教學經驗。」
健身俱樂部Maatfit的教練 韋智豪告訴GymSquare,溝通同等重要,能保證一定訓練效果。「部分會員結束訓練後直接放鬆拉伸,可能難以保有訓練興趣,更需要在溝通後確定訓練感受,比如是否增加一段HIIT。」
訓練痕跡,
不是唯一評價標準
教練的評價標準其實有很多。溝通能力、同理心、個人魅力等都是必備要素。
比如在NSCA Personal Training Quarterly中曾提到,更多教練強加訓練方式,但缺少溝通以個性化訓練,往往會加重會員功能障礙。而「每看到會員都想找出身上問題,並從頭到腳評估,導致用戶退練」,也是一部分已存在的問題。
除了教練強加健身偏好,也有忽視運動動機的失誤,亟待改善解決。
ACE的CPT指導手冊中指出,健身教練會犯的錯誤之一,通常是認為靠意志堅持運動是輕鬆的。相反,憑藉意志健身很難,更需要找出動機。其中,內在動機是指內部興趣,外在動機則是外部驅動力。
訓練痕跡, 不是唯一的教練評價標準。而之所以成為唯一標準,又有市場認知、健身房需求等主要因素。
「好身材」仍是主流的大眾健身目標,而增肌減脂能力也是更多教練,須持有的主要專業。
甚至也被肌肉上癮症所強化。強迫鍛鍊拒絕社交活動,害怕裸露身材,對肌肉量大小感到焦慮等等。這些有關肌肉上癮的定義,最早於1997年第一次被美國心理醫學期刊《Psychosomatics》提出。
相反,在「好身材」導向下,功能性訓練價值有待發掘。「只以形體作為專業依據,會限制對健身認知。」有上海健身俱樂部教練指出,「接觸到很多會員,有較多都存在功能性障礙。但往往以獲得好的形體,作為目標。」
除了大眾市場對健身認知,健身房的需求、成本進一步限制了健身教練的評價標準。
以訓練痕跡作為教練指標,是一種相對低成本的招聘方式。「教練形象,會佔據招聘得分中的很大比重。而且一般選人,聊幾句就能有個大體的判斷。」這裡也有北京健身俱樂部的教練負責人認為,查看教練的過往履歷,往往是能最快速做判斷。
相反,涉及考察教學、溝通等綜合能力,自然會涉及更多的評估成本。
團課健身房Shape的課程研發和私教技術負責人 Bruce表示,「測試教練的教學能力,會採取現場模擬實操考核,除此以外也有會體驗課課程設計,比如針對會員超重等特殊情況,進行計劃編排。」
同樣,如果要在Max的Project One中應聘教練,需經歷1個月培訓、3個月實習。因為在Max看來,教練就是健身房的最大財富。
訓練痕跡只是合格線,
教練標準亟待完善
訓練痕跡不是教練的唯一評價標準,只是教練從業合格線。
「教練員的個人形象是第一位的,溝通方法可以通過後續培訓來塑造,但如果沒有訓練痕跡,那就是還沒有做好入行的準備。」Bruce告訴GymSquare,教練訓練痕跡的考核比重往往佔據70%。
健身教練對健身房的價值愈發明顯,而對於教練的科學評價標準,是亟待進一步完善的。
比如以SoulCycle為例,騎行的年限和經驗是招聘教練的「訓練痕跡」合格線,但招聘過程中的「試鏡」環節,才是決定最終是否錄用的關鍵,具體如下:
第一部分15分鐘,會播放幾段不同情緒、PACE的音樂,所有人根據音樂調整騎行狀態。同時SoulCycle的考官會在一旁記錄每個人的表現;第二部分是每個候選人依次上臺,做開場白自我介紹,告訴大家WHY YOU SOUL,隨後表示自己願意去工作的城市範圍;第三部分試鏡正式開始,每個候選人展示2分鐘的課程,其他候選人充當志願者一同騎行,不能休息。候選人需要提前準備好2支不同風格課程音樂,以展示Jog/Hill/Seated。而對於國內來說,在會員的健身認知進一步提升下,溝通能力、動機識別、個人魅力等等,都是需要具備的素質。■ GYMSQU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