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讓很多人記住了「葉問」這個名字。這位詠春拳的宗師,曾教出了名揚天下的弟子李小龍。
鳳凰衛視《風範大國民》日前推出的一檔節目,詳盡地介紹了葉問的傳奇一生:身高不過1米63的他在一分鐘內就把日本高手打得心服口服;教授弟子時毫無保留,但絕不把功夫當成商品出售,曾經拒絕李小龍以一間樓宇高價換拳譜的請求……
核心提示:詠春拳是中國武術門派之一,五十年代被葉問先生帶來香港、從七十年代開始,在歐洲快速發展,為多國特警所採用的拳術。詠春拳術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完全脫離了傳統八股的五行八卦及像形神意等玄學虛幻、非科學邏輯性的近似哲學解釋。
馬鼎盛:葉問是誰啊?人們看了電影和宣傳才知道,葉問是李小龍的師傅。他是華南詠春拳一代宗師,全世界有200多萬人練詠春拳,其中大部分人是葉問和李小龍教授、推廣的功勞。
葉問是廣東佛山的大族富家子弟,本名叫葉繼問,祖居位於佛山福賢路,號稱桑園。桑園大屋連綿好幾條街位,「桑園葉姓」在佛山無人不知。當年佛山詠春拳宗師梁贊的首徒陳華順,租用桑園葉家宗祠設館授徒,葉問拜師入陳華順門下時才7歲,就此下苦功練詠春拳十個年頭。
葉問十六歲時離開佛山,到香港求學外文,就讀於赤柱的聖士提反學校。1908年積弱積貧的中國,打輸了中日甲午戰爭,賠款兩億三千萬兩白銀;在打敗給八國聯軍,賠款連利息是9億兩白銀,直到1939年,中國的海關要抵押在洋鬼子手裡。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處處可見:「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告示牌,年輕氣盛的葉問曾經飛起一腳踢飛了辱華的告示牌。
葉問所教弟子中,最出名的還是李小龍,他把詠春拳和其它國術精華融匯貫通,根據自己爆發力超強,彈跳力極佳的特色創立了截拳道,憑著一身無敵的華人功夫,率先打進好萊塢,「功夫」(Chinese kung-fu)這句廣東話也被寫進所有的外文詞典。不管你走遍五大洲,只要一亮出後發制人的詠春拳基本功,葉問的影子就明滅可見。
解說: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水陸交通便捷,古來就是中國的四大名鎮之一,工商業,特別是手工業十分發達。清末時期,工人大量失業,黑社會欺壓百姓,大量的工人與小商販們為了身有所依,紛紛入武館拜師習武,借用武學防身,於是佛山地區武館空前繁盛。
作為武術之鄉,佛山是南派武術的重要基地,武術大師:黃飛鴻、張鴻勝、梁贊、馮小清等等都出自佛山。
梁贊,是佛山「贊生堂」藥材鋪的一位儒醫,確切地說,是他第一個使詠春拳揚名立萬,人稱佛山贊先生。陳華順,當年是佛山一個找錢攤的小販,力大無比,每天手拿上百斤散錢給人找換,以謀生計,人稱找錢華。他是贊先生最得意的門生,也是一代詠春拳宗師葉問的師父。
「找錢華」看準了葉問是衣缽相傳之人
葉正(葉問之子):葉問的師傅找錢華,就是陳華順,租了我們的桑園的祠堂來教詠春,當年葉問,他都是好活躍的人,看到錢華在那教玩詠春,他自己就說要去拜師學藝。
解說:然而此時的陳華順並不想收葉問為徒,就故意說了個巨額的拜師費,希望葉問能夠知難而退。
葉正:就是以前的龍銀100個,100個在那個時間是很多很多錢的,現在差不多,現在的,一個龍圓差不多五六百塊港幣的,這麼多錢,這實際上是找錢華留難葉問,不是說真的收的這麼貴的,是希望他知難而退,這麼個意思。葉問聽了後,幾天後他自己捧了100個大洋,拿去,找師傅拜師。
馬鼎盛:中國有句老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不少武術師父教徒弟都留一手,造成一代不如一代。不過學詠春拳倒有個例外。7歲的葉問跟陳華順學藝,算是收山弟子。葉問悟性極強,勤奮且善於思考,武功進展快,武德尤其出眾,很得陳華順歡心。兒子偷了陳華順的藥書和武術書去當了六十兩銀子。陳華順把書贖出來乾脆送給了葉問,他看準了葉問是衣缽相傳之人,可以將詠春拳發揚光大。六年後,陳華順臨終時囑咐大弟子吳仲素繼續教授葉問。吳仲素忠於師父所託,對葉問傾囊相授。
葉問在香港讀書時為救護被欺侮的中國婦女而得罪外國水手,巧遇梁贊之子梁壁才打退七八個鬼佬,此後他天天去找梁壁切磋。每當葉問施展絕招時卻給輕輕帶過,不但使不上勁,是連梁壁手腳怎樣動作也看不清楚,便莫名其妙地被拋得老遠。一連輸給梁壁五六天之後,葉問實在想不通,難道是傳說中的「沾衣十八跌?」於是他不再找梁壁比劃。倒是梁壁找上門去,看到葉問一個人在重演比武時的動作在苦心鑽研。梁壁就喜歡這樣好學聰敏的少年,於是把自己跟父親梁贊所學的武藝傾囊相授。葉問後來教徒弟也是毫無保留。
解說:葉問教徒只要是學者有心學技,就全力傳授。他還根據每個學習者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生理習慣和興趣,制訂出各種各樣的教授方法,使每個人都能按自己的習慣和生理機能使武功逐漸進步。
陳衛匡(葉問徒弟):他的教學方法是完全和其它功夫不同,因為我學過其它功夫,他的教學方法是怎樣灌輸給徒弟,這樣很重要,因為學的好功夫,但你不能把功夫傳承給第二代,如果,那麼這個傳統就會失去一些價值,所以他怎樣去灌輸功夫給我,這個是我最深刻的印象。
解說:從小嚴謹的儒家教育,為葉問打下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底,16歲後在香港受到的西學影響,使他更夠用現代科技常識,比如力學原理、幾何角度等等去解釋詠春拳的法度,並加以融會貫通,最終成就中華武術之大成。
葉問把閉門鑽研拳術當成個人修為
朱培建(佛山市博物館歷史研究部主任):詠春拳裡面牽涉到很多八卦、五行,葉問就把它用當時的科學、力學、幾何學就是把它運用到這方面來,教徒弟,所以徒弟學起來就很明確了,不像以前說的五行八卦那樣費解。
解說:詠春拳是一門實而不華,簡單直接和實用的功夫,葉問對初入門者的基本訓練,十分重視,比如當傳授詠春的基本功時,從正確手法,腰馬配合,到發力運用,都沒有設時間限制,只有學習者能達到要求,葉問才會教授新的課程,從不苟且。
葉正:他教徒弟的過程裡邊,比較要求穩,打好最基本的基礎才會慢慢教你,所以他教徒弟的過程是比一般師傅要慢的。
馬鼎盛:葉問四大弟子之一的黃淳樑跟師弟討論轉手時該反手擺出還是正手擺出?兩人爭持不下,半夜敲門請教葉問,他回答說兩個都對,葉問解釋說:「對打最重要是能最快出拳迎擊,這時是反手便是反手,正手便正手,所有招工不過是基本技術。到實戰時,最快出手才是目的。」李小龍學到葉問的詠春拳精髓,才發展出截拳道來。身材矮小四肢短的東方人,面對體高力大的西洋人,必須發揮敏捷快速的特長,臨場要隨機應變。葉問教徒弟不會一成不變,李小龍教400磅的洋徒弟使詠春拳當然也截然不同。名成利就的李小龍,提出以一間樓宇的高價請葉問師傅親自示範全部詠春木人樁法,由李小龍拍攝成影片帶回美國學習,但卻被葉問所拒。葉問只要求學者有心學技,則全力傳授,絕不把功夫當成商品出售。最重要的是不能厚此薄彼,這種大宗師風範,不但為門下弟子所愛戴,更有利於推廣詠春拳到五湖四海。
馬鼎盛:葉問如果不是教出個李小龍揚名天下,一生低調的葉問也許還是神龍見首不見尾。他不像黃飛鴻,被大陸和香港的傳媒炒熱,成為民間傳奇人物,電影電視也長盛不衰;葉問也不像霍元甲執仗正義,繼承家傳「迷蹤藝」絕技,創立精武門,先後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是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葉問勁氣內斂,日寇佔領佛山之前,葉問是富商大少爺,靠祖輩的福蔭度日,像林衝一樣不想惹事生非。他不設館收徒,也不愛同閒人動武,爭名奪利。他把閉門鑽研拳術當成個人修為,平時也和當地的闊少一樣每天品品茶、間或和人切磋武功,點到即止。葉問在抗戰年代熬過國破家亡的歲月,拳術精湛而懷璧其罪,一身的正義感隨時惹來殺身滅門之禍。歷史上的葉問不可能像電影演得那麼瀟灑浪漫,不過甄子丹那句臺詞「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是電影畫龍點睛之筆。幾億中國人不能都作英雄,但是人人懷抗日之心才叫日本鬼子膽寒。
解說:七七事變,日軍全面侵華。佛山淪陷後,日軍侵佔了桑園。失去了生活來源的葉問一家,窮困潦倒。
倫佳(葉問早期弟子):他和我姐夫是好朋友,我姐夫會經常接濟葉問,那時候葉問經濟方面很困難。
大部分人是因為李小龍的原因練詠春
解說:電影中葉問在窮困潦倒時曾經得到商人周清泉的幫助,並在他的紗廠授徒,在採訪中我們得知電影中的周清泉確有其人,就是倫佳的姐夫,而倫佳也得此機緣和周清泉的兒子周光耀一起成為葉問的首批徒弟。
解說:葉問的過人功夫,早被日本憲兵隊所知,於是想請他擔任憲兵隊的中國武術教練。
倫佳:日本人在的時候有人叫他教日本人學拳,他不教,他說我不能做漢奸。
解說:即便生活難以為繼,葉問也絕不接受日本人的嗟來之食。由於拒絕教日本人武術,日本憲兵隊盛怒之下,指派武術高手與葉問比武,聲明如果葉問打敗則聽他們差遣。無奈下,葉問只好接受比武。電影中的場景更多突出的是民族危難中普通中國百姓的氣節,而實際上,整場比武不到一分鐘就結束了,葉問也在對方敗相畢露時及時收手。
馬鼎盛:當年中國湧現出大刀王五、霍元甲、黃飛鴻和葉問這些武術家,是因為被洋槍洋炮欺負慘了,一種尚武的精神應運而生。在抗日戰爭中,日軍駐北平最高長官河邊正元三旅團長一再邀請二十九軍將領赴宴,二十九軍長宋哲元乾脆在中南海懷仁堂叫日本人來吃一頓。日本鬼子借酒發瘋,又唱《君之代》又耍東洋刀。師長趙登禹將軍隨手舞起一把鑌鐵大刀,刀隨手走,刀法就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這大刀是趙登禹將軍在喜峰口一戰砍得日寇人頭滾滾,29軍讓飛機大炮優勢的鬼子知道中國武術的利害,大刀也砍出中國的軍心士氣。抗日戰爭期間,佛山的工商業都被日本人控制和侵佔。葉家也常常三餐不繼。日寇久聞葉問的大名,要他去做憲兵隊的武術教練,葉問斷然拒絕。憲兵隊一再指派高手同葉問比武。很多人勸葉問認輸算了,但葉問將生死置之度外,在鬼子的槍口下把日本高手打得心服口服。葉問說:「一個人的民族氣節比什麼都重要,這個問題絕對不能含糊!」
解說:葉問師承名家,拳技高超,且坐言起行,贏得了武術界同仁的尊重,被稱為「梁贊第二」。1949年,葉問來到香港後,結識了飯店公會理事長梁相,梁相也是武術愛好者,得知葉問為詠春拳陳華順門人,馬上拜師學習詠春拳,隨後葉問在香港九龍飯店職工總會開設了第一個詠春班。
葉準(葉問長子):來到香港之後生活比較艱苦,為了要生活,所以有的朋友給他安排,在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詠春,當時他最主要的目的是解決當時的生活,所以就教起功夫起來。
解說:官方統計,全世界超過200萬的人練詠春拳,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為李小龍的原因練詠春,有人說,如果不是當年葉問來香港教拳,詠春拳這三個字就不會在香港乃至世界如此流行,李小龍也不會有今天的聲望。
起於嚴詠春 盛於葉問
葉正:李小龍是很活躍的一個小孩,當年他讀書的時候,就經常和些小孩或者街坊大家動下手什麼,他的父親李海泉就害怕有人傷害到李小龍,他就問他的好朋友張百堂和他說可以去找葉問,去找葉問是葉問教他玩功夫,讓他將來自己保護自己。
解說:1955年,15歲的李小龍在香港九龍油麻地利達街的拳館隨葉問學拳,當年的李小龍學拳相當刻苦,從不缺課,而且總是提早到拳館練習,在去拳館的路上還一路走一路打拳,以致被人笑稱傻子。
葉正:中國功夫以前比較傳統點的,就好多師傅就不喜歡人問,但葉問就喜歡人問,而且對於一些讀書的小孩就特別有心思教,所以李小龍雖然學的時間不長,但是他學的時間好用心,而且有問題都問。
葉正:一個好的師傅,除了教本身的所有武術之外,還要有自己的以身作則,去影響學生,在中國功夫裡面我們就叫武德,要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徒弟,葉問都是用這套來影響李小龍的。
解說:葉問在香港傳授詠春拳時,喜歡教一些年輕的知識分子,其中很多是中學生,那個時候的香港只有一家香港大學,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進入港大,很多人選擇了出國留學,這其中就有不少葉問的弟子。
葉準:那這些學生出國讀書的時候,臨走的時候就會問葉問,我過去之後怎樣繼續學呢,沒人幫我黐手這樣。
解說:詠春拳注重黏手練習,以訓練雙方交手後的感覺和反應,因此與人對練十分重要。
葉準:葉問都這樣說,你過去之後,在你的同學裡邊教一些有興趣學功夫的人,等他學曉的時候你一方面教他,一方面自己又會提高。但這件事就吸引到年青人的興趣的,最初就三幾個,但後來就越來越多了,所以詠春用這個媒介的推廣就實際上促使詠春有這麼多人學,在世界上發展的這麼好,李小龍也都曾經走過這條這樣的路。
解說:在嶺南「五拳十三家」中,詠春的地位原本並不高。通過葉問和門人的努力,短短二十多年間,詠春拳傳到世界各地,遍布五大洲。
馬鼎盛:可能同詠春拳瀟灑輕盈的套路有關。其實身形矮小力量較弱並不妨礙習武。葉問不過1米63,但身體健壯內勁十足,前臂尤其精悍。葉問武功高強但不擅辭令,而生性詼諧。請他大聲演說比打一套拳還難。他是世家子弟出身,頗注重儀容清潔,從不留鬍鬚,舉止斯文大方;喜穿深色長衫,在夏天也身著深色中式短裝。常被外人當作「當鋪掌柜先生」或是「私塾老師」,絕對想不到葉問是武林宗師。
詠春拳術從一套女兒家的自衛術發展到實戰技擊之上,並在數十年間急速發展到全球,中外公認為:「起於嚴詠春,衍於梁贊,盛於葉問!」
更多武術書籍 神功秘法 請及時關注
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號:京武功夫
微信ID:jingwukungfu
願 景:傳承中華武術文化 傳播科學實戰真功
官網:www.jingwukungfu.com(瀏覽器複製連結選品淘寶交易)
微信:chuanjiabao999
手機:13810143648
Q Q:1357743966
淘寶店鋪:愛武棍盟運動店
https://shop111371208.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