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在家閒著沒事,再來回顧下小聚會在坎城的首映。首映結束以後謝幕時,追光打到胡歌身上時,觀眾席有短暫的沉默,仿佛在疑惑:這位優雅精緻的男士是誰?旋即,反應過來的觀眾席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
很多人看得到的是胡歌這一幕高光時刻的美好,看不到的他的傷痕,也許只有經歷過的,才更懂得背後的力量
去年國慶檔,胡歌主演的電影《攀登者》票房已突破五億,胡歌的演技也再次被觀眾吹爆。然而今天萬眾矚目的男神,曾經差點毀容,事業也一度低迷。
2006年,在演藝界風頭正勁的胡歌,遭遇了一場慘烈的車禍,助理兼好友張冕當場去世,倖存下來的胡歌重傷搶救,右眼傷的尤其嚴重。胡歌在四天裡經歷了兩次全麻、六個多小時的手術,光臉和脖子就縫了一百二十多針,接下來又做了多次手術。
車禍給胡歌的事業帶來的危機也是毀滅性的:一張破碎的臉,長時間的麻醉還導致半邊臉和右眼幾乎做不出表情,正在拍攝的《射鵰英雄傳》也不得不停拍一年,從每天通告接到手軟到無所事事,人生仿佛一下子跌進了谷底。
在香港養傷期間,他開始慢慢放下車禍帶來的身心創傷,給自己找到了新的選擇:讀書、寫作,「皮囊難以修復,那就用思想去填滿。」他把自己沉浸在閱讀和內心的調養中去,嘗試著讓自己從這場災難中走了出來。
一年後,胡歌不僅恢復了《射鵰英雄傳》的拍攝,還接連拍了《神話》、《偽裝者》《琅琊榜》這些家喻戶曉的作品。在胡歌因梅長蘇一角獲得「金鷹獎」視帝時,卻選擇了激流勇退,去美學習深造一年。
後來胡歌全英文演講曝光、候機多次被偷拍到「看書」的新聞常常見諸報端,他徹底走出了車禍的陰影,浴火重生了,就像梅常蘇說的:「既然我活下來了,便不會白白的活著。」
胡歌說:「一個演員,出色的演技是根本,而演技不單止是技術,更需要有對人性,對世界,對自我的認識與理解。」而讀書就成了他體驗世界的方式。
02
經常聽人說「我沒時間讀書。」或許你可以看看這個故事:
去年,當38歲的外賣小哥雷海為在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上擊敗北大碩士、奪得總冠軍的時候,記者很好奇:外賣員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為了搶單有的人甚至違章駕駛,一天要跑上七八十公裡,你每天哪有時間看詩詞的呢?
雷海為確認為時間擠一擠還是有的,他背詩詞都是利用送外賣的碎片化時間。
雷海為從小就喜歡古詩詞,中專畢業後,輾轉在廣東、上海等地打工,最後來到了杭州,成為了一名外賣小哥。雖然條件艱苦,和五六個工友合租在一間屋子,每天忙到昏天黑地,依然沒有忘記自己最喜歡的詩詞。
事實上,他參加比賽時背的詩,大多是在送外賣的路上記在腦子裡的,每天左手外賣,右手詩歌,兩不耽誤。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奪冠後,雷海為的人生仿佛開了掛,媒體採訪、文化公司邀請、各種企業的聘書…那段時間,他接到了二十多家公司的邀請,一家文化旅遊公司甚至以百萬年薪的條件邀請他做代言人。
後來成都一家教育培訓機構三顧茅廬邀請去當教研老師,工作內容剛好也和他的興趣契合,從此雷海為就過上了為興趣而工作的生活。
很多人都嚮往詩和遠方,但是真正能做到沉靜與堅持的又有幾人?更鮮有人能做到像這位外賣小哥一樣:身在泥濘,依然仰望星空,身在井隅,依然心向璀璨。
就像林清玄那句流傳很廣的話:「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和讀過的書。」
雷海為成功逆襲的不凡,正是他身上散發出的那種「閒看花開花落、漫隨雲捲雲舒」的從容淡定。
03
有人問讀書的意義是什麼?我想根據自己的經歷給出這樣的答案:拓展靈魂的廣度和寬度,能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擁有處變不驚,溫柔安定的內心。
馮侖曾說:當你想創業的時候要做好三種準備,一是眾叛親離,二是妻離子散,三是家破人亡。沒經歷過創業失敗的人,一定認為他在危言聳聽。而我在2016年幾乎把他說的這三條經歷了一遍,至少是眾叛親離。
那幾年我瘋狂的迷上養花,尤其是多肉植物,風風火火的跑去南京租了三十畝地和六個玻璃溫室,幾十萬幾十萬的往裡投資,三年時間,就把帶去的一百多萬折騰沒了。
撤回徐州後我去了加拿大散心,那段時間並不輕鬆,本來就無所事事加上語言不通,一個人呆在家裡的時候更加焦慮不安,心慌氣短,心仿佛要炸開。
在我差點抑鬱的時候,偶然看到屏保閃過一行字:讀書和賺錢,可以治癒一切矯情。突然間豁然開朗,老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一個人煩惱和鬱悶的根源無非就兩種:腦袋裡「沒貨」、口袋裡沒錢。漢代劉向早就說過:「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權衡和思考啊。
就像年少時,我們讀過的英雄故事並不一定要讓我們成為英雄,而是教會我們具有了高尚的品德;就像少年時,我們閱讀過的詩歌、散文、故事,讓我們的心靈充滿情趣,這些情趣會支撐我們的一生。即使在最嚴酷的冬天,也不會忘記玫瑰的芬芳。
接下來那半年的大量閱讀,讓我對自己今後的人生又有了清晰的規劃,去年回國後,我把代理的護膚品做好,又開始學習寫作,也陸續有作品發表。生活更加有規律。每天早上看書,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參加寫作補習班,每天都活得緊張而充實,成就感滿滿。
經歷過那麼多磨難,讀過了那麼多書以後,才突然明白:生命的意義不就在於「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嗎?」
04
博爾赫斯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如果有天堂,應該就是圖書館的模樣。無論明星還是外賣小哥,閱讀都能讓人獲得內心的安寧,因為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胡歌也說是讀書讓他找回了自己:「如果皮囊難以修復,我願意用思想去填滿他。」
在那場車禍過去13年後的今天,很多觀眾感慨讀書不光讓胡歌走出了車禍的陰影,重新走上了事業的巔峰,還讓他學會了對生命的敬畏,成就了他人生的高度和厚度,也走上了事業的巔峰,成為讚譽度最高的戲骨之一。
最近有媒體問胡歌:「你怎麼評價過去三年自己的成長呢?」胡歌調侃自己說:「我還能成長,我都快40了。」這番話讓我們見識了胡歌的另一面:可愛。
這是一個經歷過生死的人的寬廣和豁達,當初的磨難,已經變成了經歷,車禍中摯友的去世,讓他痛心,也讓活下來的胡歌更加理解了生命的意義。
40歲的胡歌依然可愛,就像他扮演的《偽裝者》中的「毒蠍」,時而狡黠如狐,時而溫暖如光,依然是那副讓我們深愛的樣子。小鮮肉雖好,但是老也不一定是壞事。老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容顏老了,心還蒼白。
而喜歡讀書的人,是不會老的,因為靈魂從不孤獨,因為精神世界永遠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