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艾彌兒。
當你加班到很晚,當你在半夜空無一人的房間醒來,當你像沙丁魚般擠在似罐頭的地鐵裡,你是否問過自己:我幸福嗎?這個問題可能不止一次的從你的大腦中不自覺的蹦出來,但你是否找到過答案?
今天艾彌兒就想跟大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問自己幸福之前,要知道究竟什麼是幸福,如果幸福有標準,這個標準是什麼。對於不同的人,同一個人的不同階段,幸福的標準是不是不一樣?比如我大學時覺得買輛車我會很幸福,可是當我畢業後買了車時,更多的煩惱淹沒了我。由此可見,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一直是在變化的,18歲的幸福到30歲也未必好用。
還有就是這個問題設定幸福是一個終點,不幸福的人肯定對自己充滿了不滿,對生活充滿了失望,處在一個很沮喪和挫敗的狀態。就算幸運的達成了所謂的幸福,又總會擔心這個狀態會不會持久,會不會失去。
哈佛大學前兩年有一門特別受歡迎的課:哈佛大學幸福課。這門課的主講本沙哈爾教授認為這個問題本身就充滿了陷阱,我們像自己提問的同時也越來越困惑,越來越不幸福。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本沙哈爾教授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不妨把問自己是否幸福換成:我怎麼做能夠更幸福一點。因為幸福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過程,是我們可以去追求的。改變了問法,問題也就有了答案。
那做什麼能提升人的幸福感呢?本沙哈爾教授給出了追求幸福的方法。從一點一滴的改變開始。有些人特別喜歡看電影,一部好的電影既打發時間,又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很多的啟發,
讓自己覺得這個世界美好。如果你發現了看電影能讓自己幸福,那就可以每周末看一部自己
能給自己帶來愉悅感和啟發的電影,養成這個習慣之後你就離幸福近了一些。
如果大家喜歡我這段內容,歡迎大家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更多關於幸福和積極心理學的話題歡迎關注我們的專欄《積極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