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劇《隱秘的角落》熱播,推理小說又掀起了一波熱議,昨天,在上海中心大廈的朵雲書院旗艦店舉行的由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主辦的「穿越人類的愛與悲傷——遠藤周作新書分享與對談」上,這位日本著名作家首次嘗試以推理小說式的敘事風格,探討老年、死亡與欲望的長篇小說《醜聞》也引來在場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羅崗、同濟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生、復旦大學博士後周思的更多思考。
圖說:遠藤周作作品 資料圖
《醜聞》寫的是暢銷書作家勝呂年近花甲、重病纏身,某日意外目擊與自己有著同樣面孔的人出現於眼前。那人面目可憎、醜陋下流。與此同時,有關勝呂出入風流場所的流言四起,為揪出幕後之手他開始追尋真相……遠藤在這部作品中直面人生終究要面對的問題:衰老和遲暮,愛與罪,以及潛藏在人性深處的複雜性。
遠藤周作一生榮獲過多項文學殊榮。在川端康成、井上靖擔任評委的第三十三屆芥川文學獎中他以《白種人》獲獎,並得到井上靖的高度讚賞。三年後,長篇小說《海與毒藥》獲新潮社文學獎與每日出版文化獎。其後《沉默》獲谷崎潤一郎獎,《武士》獲野間文藝獎。遠藤周作本人也在1995年獲日本文化界最高榮譽的文化勳章。遠藤周作的作品有著超越國界的魅力,這種魅力既來自他對人類共性主題的深刻挖掘與獨特解讀,也來自他在編織故事與塑造角色上的高超技藝。他不懈挖掘著人類共性的主題,講述那些划過每個人心間的愛與悲傷,以極富人文關懷的視野、悲憫深沉的文字穿越他的傾聽者。
《醜聞》來自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的「遠藤周作作品系列」。國內讀者迄今接觸到的遠藤周作作品以《沉默》與《深河》為主,因其他作品少有引進,這對於一位佳作眾多的大師來說不免可惜。除了《醜聞》之外,此次出版了四部作品,《死海之濱》《武士》與《我·拋棄了的·女人》首次推出中文簡體字版本,而《醜聞》也在闊別三十年後以全新的譯本形式與國內各位讀者見面。
《武士》是遠藤周作以日本十七世紀遣歐使節支倉常長的經歷為基礎而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探討理想與現實問題的巔峰之作,亦是作者唯一獲得野間文藝獎的作品。
《我•拋棄了的•女人》是遠藤周作經過數次肺部手術,大病初癒之後創造的第一部大眾文學小說,更是其一生最喜歡的一部作品。大學生吉岡努偶然結識了其貌不揚的鄉下姑娘森田蜜,他利用自己的生理缺陷博得蜜的同情,並在哄騙蜜獻身之後將她拋棄。苦苦等待吉岡努的蜜因為誤診,被送至與世隔絕的麻風病醫院,病人們的孤獨和絕望深深震撼了她。一天,吉岡努忽然收到麻風病院山形修女的一封長信……森田蜜用她平凡的一生,向讀者展現了何為「愛」,以及這種「愛」如何把苦難中的人們聯結在一起。
《死海之濱》的故事在雙重的時空下展開,現代的「我」在死海之濱尋覓聖人的足跡,緬懷在二戰中被日本政府迫害的外國恩師;中世紀的眾人則跟隨著聖人見證他如何一步步完成獻身。遠藤周作將筆觸伸向每個人心靈中那片曖昧幽深的地帶,運用細膩複雜的心理描寫剝開真實的人性百態。
圖說:遠藤周作 資料圖
縱觀遠藤的作品,不難看出他的小說大部分都是採用旅行的樣式開始的,主人公往往通過一場旅行或者一場行走發現自我。「這個和我們當代讀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遇息息相關。」 張生說。
羅崗認為,遠藤的作品始終在思考時代命運,「雖然遠藤周作是一個受到現代西方文學影響的作家,但是他畢竟是個日本作家。就像中國作家,無論他們寫什麼類型的小說作品,最終都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在思考他所處同時代的命運。所以我覺得遠藤周作也有這麼一面,包含在他的作品中,值得我們再進一步體會。」
該作品系列的譯者均為資深的日本文學翻譯家、研究者。《死海之濱》更是首次譯為中文版,譯者田建國為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譯有日本著名歷史小說家鹽野七生的代表作《羅馬人的故事》《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故事》等多部作品。另外三部作品均由翻譯家林水福翻譯,林水福是遠藤周作多年摯友。林水福曾回憶:「他就把一輩子的作品,包括未來要寫的,統統授權給我,可以自行翻譯,都不必再去問。」(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