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 | 諾曼·洛克威爾《免於恐懼的自由》

2021-03-03 藝文志略

~ art is a kind of intellectual light ~

《免於恐懼的自由》(英語:Freedom from Fear)是美國畫家諾曼·洛克威爾《自由》系列油畫的最後一幅。這四幅油畫代表的理念都源自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941年1月6日的國情諮文。

畫作名稱:免於恐懼的自由/Freedom from Fear

作者:諾曼·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

年份:1942年

原作材質:油彩 畫布/Oil on canvas

原作尺寸:116.2cm×90cm

館藏處:美國麻薩諸塞州伯克夏縣斯託克布裡奇諾曼·洛克威爾博物館/Norman Rockwell Museum, Stockbridge, Massachusetts, United States

《免於恐懼的自由》於1943年3月13日在《星期六晚郵報》首發,一同發布的還有當時知名思想家史蒂芬·文森特·貝尼特的隨筆。畫作的主要內容通常解讀為:大西洋彼岸的大不列顛飽受轟炸的同時,美國的父母正為孩子蓋上被子。

關於畫家

諾曼·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1894年2月3日-1978年11月8日),是美國在20世紀早期的重要畫家及插畫家,作品橫跨商業宣傳與美國文化。他一生中的繪畫作品大都經由《星期六晚郵報》刊出,其中最知名的系列作品是在1940和50年代出現的。如《自由》系列與《女子鉚釘工》。

△ 青年時期的諾曼·洛克威爾

諾曼是一位相當多產的畫家,儘管他曾因畫室失火而失去了在1943年之前的大部分原畫,今天一本印有諾曼畫作的老雜誌拍賣價可達上百美元。

諾曼大部分的畫作都有點過於甜美、樂觀,特別是為星期六晚郵報封面所畫的作品,更加深了「理想美國世界」的印象。因此在許多當代藝術家眼中,諾曼的畫作被視為矯揉造作和缺乏內涵。在許多藝術評論中,都僅稱諾曼為插畫家、並非藝術家或是畫家。儘管諾曼對此不以為意,他也比較喜歡稱自己為插畫家,但有些諾曼的畫作確實深入人心,充滿力量的打動了觀者的看法,如《我們共視的難題》(The Problem We All Live With)以廢除入學的種族岐視為主要題材,畫出了一個非裔小女孩被白人聯邦警察保護去上學,經過了一個有種族岐視者標語的塗鴉和被砸碎的番茄。這幅作品也許不適合放在雜誌封面,但卻是諾曼今日最經典的作品之一。

畫作名稱:我們共視的難題/The Problem We All Live With

作者:諾曼·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

年份:1964年

原作材質:油彩 畫布/Oil on canvas

原作尺寸:91cm×150cm

館藏處:美國麻薩諸塞州伯克夏縣斯託克布裡奇諾曼·洛克威爾博物館/Norman Rockwell Museum, Stockbridge, Massachusetts, United States

《星期六晚郵報》曾是美國讀者最多的雜誌,洛克威爾從1916年開始為該雜誌創作封面,到1963年12月16日紀念約翰·甘迺迪總統的封面為止,共計322份。電子時代之前,量產雜誌彩色插圖是美國最流行的媒體形式,洛克威爾在美國家喻戶曉,到了20世紀50年代,視覺藝術家中僅沃爾特·迪斯尼的知名度能與他一較短長。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喬治·霍拉斯·洛裡默(George Horace Lorimer)任《郵報》主編,他對洛克威爾的作品印象一般,多數情況下會選擇更有名插圖家的作品。1937年洛裡默去世後,洛克威爾不再受到制約,並將創作《自由》系列插畫視為千載難逢的機遇。

△ George Horace Lorimer (1867年10月6日-1937年10月22日)

洛克威爾繪製的封面強調美國參戰的人文意義,畫中提倡購買戰爭債券,鼓勵女人走上工作崗位,男人參軍報國,所涉主題包括愛國主義、渴望、性別角色轉換、團聚、愛、工作、社區和家庭。

洛克威爾對政治不感興趣,但主張「求同存異、禮貌友善,以及堅信羅斯福主張的自由值得奮鬥。他將美國傳統價值觀在整個1900年代的轉變用細膩的畫筆記錄下來,使他成為了一位相當特殊的美國畫家,這也是今日他仍有許多愛好者的原因。

創作背景

1939年,洛克威爾從紐約州新羅謝爾移居佛蒙特州本寧頓縣阿靈頓(Arlington),這裡對藝術家十分友好。洛克威爾表示,搬離新羅謝爾主要是因為生活過於疲累。

△ 佛蒙特州本寧頓縣阿靈頓,2009年

1941年美國參加二戰時,共有三個政府機構負責戰時政治宣傳:事實和數字辦公室(The Office of Facts and Figures)、應急管理辦公室情報辦(The Division of Information of the Office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以及政府報告辦公室(Office of Government Reports)。事實和數字辦公室主要負責委聘藝術家創作藝術品。

美國戰時情報局在1942年中期認定,雖然事實和數字辦公室已採用宣傳冊、海報、展覽等各種媒體手段,但知悉羅斯福自由概念的公眾僅有三分之一,考慮到羅斯福的自由概念是「教育美國人投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運動」,如此結果顯然無法讓政府滿意。

洛克威爾於1942年5月24日來到五角大樓,為自己設計的海報尋求批准,美國戰爭部副部長羅伯特·帕特森提出修改建議。洛克威爾當天還到戰爭部事實和數字辦公室下屬製圖辦與前現代藝術博物館執行董事託馬斯·馬布裡(Thomas D. Mabry)面談,該辦主要負責協調戰爭主題海報和廣告牌。馬布裡告訴洛克威爾,政府需要「羅斯福的自由概念」主題藝術品。

洛克威爾參加地方小鎮會議時曾看到現場公民起身表達反對意見,雖然全場僅此一人反對,但眾人仍然讓他發言並以尊重的態度聆聽。洛克威爾覺得這一幕很符合羅斯福的自由概念,決定就在阿靈頓邀請鄰裡擔任模特兒,以羅斯福總統前一年自由演講為主題創作一系列鼓舞人心的海報。洛克威爾用三天時間繪製草圖,有來源認為是炭筆畫,也有文獻稱是彩色草圖。

六月中旬,洛克威爾把四幅草圖帶到華盛頓,前往新成立的美國戰時情報局,但工作人員表示:「上次打戰的時候是由你們這些插圖家畫海報,這回我們要找畫家,真正的畫家」。

6月16日,洛克威爾抵達費城,與《星期六晚郵報》主編希本斯見面。許多來源認為洛克威爾沒有事先計劃此次會面,但實際情況已不可考。希本斯很喜歡《自由》系列的草圖,表示只要洛克威爾能在兩個月內完成,他願意買下畫作。隨後《郵報》又在6月24日的信函中明確表示,可以出版洛克威爾創作的系列繪畫。

這年夏天,洛克威爾過得很不安穩,一度有曼哈頓的腸胃病醫生準備為他手術,具體病因不明,但最後沒有做成手術。此時他不但有其他雜誌的委聘任務要完成,再加上此前已經答應為美國童子軍提供畫作,時間緊迫的洛克威爾不得不使用各種藉口避開其他會分散精力的任務。《星期六晚郵報》於十月派美術編輯來阿靈頓核查洛克威爾的創作進程。

這份工作對我來說太過艱巨……應該交給米開朗基羅。

—— 諾曼·洛克威爾

洛克威爾所有《自由》系列畫作均採用真人模特兒,他從1935年開始大量使用真人模特兒的黑白照片,只是這個秘密一直到1940年才公開。

洛克威爾共花費七個月才完成《自由》系列,此時1942年已近尾聲。據稱,洛克威爾為完成這項工作瘦了4.5公斤。盟軍前線受挫的消息為令創作更顯緊迫,為他的工作注入更多動力。畫作模特兒包括四幅畫作中都有露面、並以《免於恐懼的自由》中父親形象最為著名的男子吉姆·馬丁(Jim Martin)。朱紅色是洛克威爾以往作品的代表色,但《自由》系列例外,均採用較為柔和的色調而且完全沒有朱紅色。

△ 按出版日期排列的《自由》系列油畫,諾曼·洛克威爾繪製於1942年

《自由》系列完成後先在西阿靈頓農民協會(West Arlington Grange)短暫展出,然後再發給《星期六晚郵報》出版社。畫作於1943年1月抵達費城,並於2月初向羅斯福展示,《郵報》希望油畫和文章都能得到總統認可。2月10日,羅斯福向洛克威爾寄出私人信件,同時向《郵報》發出了表彰信。

洛克威爾的四幅《自由》系列畫作,分別於1943年2月20日和27日,3月6日和13日首發,各自搭配美國知名作家布斯·塔金頓、威爾·杜蘭特、卡洛斯·卜婁杉和史蒂芬·文森特·貝尼特(Stephen Vincent Benét)的文章。

畫作內容

《免於恐懼的自由》是諾曼·洛克威爾《自由》系列油畫的最後一幅。這四幅畫的靈感源自第32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941年1月6日向第77屆聯邦國會發表的演說。

第四項就是免於恐懼的自由,用世界通用的話來說,就是要在全世界範圍內徹底裁減軍備,確保任何國家都無法再武力侵犯鄰國。

—— 富蘭克林·羅斯福1941年1月6日的國情諮文

油畫《免於恐懼的自由》上有兩個孩子躺在床上安然沉睡,對這個世界面臨的危險渾然不覺。母親正給孩子蓋上被子,父親拿著報紙站在一邊。雖然報紙上有關於戰事持續的報導,但他此時並不關心,全部心思都在孩子身上。

另有觀點認為,畫上的孩子此時已經入睡,父母是自己睡覺前再來檢查一番。

畫上的父親屬於「洛克威爾的經典旁觀者」形象,相當於畫中的看客。手上的眼鏡表明他很可能剛剛看完這份《本寧頓旗幟報》(Bennington Banner)。報上的頭條新聞標題只能看到一部分,寫有「爆炸……恐怖襲擊」字樣,意指倫敦大轟炸。畫面右側是亮有燈光的走廊,還有通向下一層的樓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在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21日受到德國曠日持久的戰略轟炸,共有16座主要城市遭遇大規模空襲,其中倫敦從1940年9月7日開始連續57個夜晚遭納粹德國空軍轟炸,這一系列空襲之後統稱倫敦大轟炸。倫敦共有上百萬套房屋受損或被毀,整個英國有超過四萬平民遇難,其中過半是倫敦人。

△ 德國He 111轟炸機飛臨倫敦泰晤士河南岸上空

《免於恐懼的自由》於1943年3月13日在《星期六晚郵報》刊發,一同發布的還有史蒂芬·文森特·貝尼特(Stephen Vincent Benét)的隨筆,是《自由》系列油畫的收尾之作。貝尼特是當時有名的詩人、小說家和短篇小說作家,他正是在這幅畫發表當天辭世。

△ Stephen Vincent Benét(1898年7月22日-1943年3月13日)

吉姆·馬丁(Jim Martin)和埃德加·勞倫斯夫人(Mrs. Edgar Lawrence)分別是畫中父親和母親的模特兒,沃爾特·斯誇爾斯(Walt Squires)是洛克威爾的木匠,畫中便是他的兩個孩子躺在床上,他們都是畫家在佛蒙特州本寧頓縣阿靈頓的鄰居。《本寧頓旗幟報》沒有發表過相應標題的頭條文章,是應洛克威爾要求專門印製。

洛克威爾本人對這幅作品不是很滿意,據他所言,畫作「是在倫敦大轟炸期間繪製」,其主題理念「頗有些飄飄然」,「仿佛是在說:『謝天謝地,我們可以放心地把孩子放到床上,知道他們不會在夜裡被害。』」

反響

有評論認為,《免於恐懼的自由》的內容有過分強烈的親切感,無論家具擺放還是照明都會令這種親切感增強。

美術評論家黛博拉·所羅門(Deborah Solomon)認為,屋子的室內裝飾頗有法國風格,還有「可愛的高雅藝術情調」。

《華爾街日報》的布魯斯·科爾(Bruce Cole)稱,畫中「非常明確地提及戰爭,但卻幾乎沒有涉及恐懼和羅斯福推動全世界裁減軍備的計劃。洛克威爾可能就是沒法去表達這些抽象概念。」

畫作流傳

1943年1至4月,《星期六晚郵報》和美國財政部合作計劃第二次戰爭債卷銷售活動,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赫希特百貨開始在全國各地巡迴展出《自由》系列油畫。成千上萬的市民志願為銷售活動出力,《郵報》利用自身資源為巡展宣傳。同年,《郵報》把《自由》系列油畫捐給第二次戰爭貸款活動。債券營銷由戰時情報局牽頭,好萊塢編劇動員會創作廣播劇《自由世界劇場》(Free World Theater),採用全明星陣營演出,於1943年3月推出。戰時情報局通過美國童軍向40萬家零售商提供《自由》系列海報,並且每天都收到兩千份海報購買申請。

1943至1944年的戰爭債券促銷活動結束後,《自由》系列油畫又裝進特別設計的車廂,掛上火車週遊全美。

20世紀50年代,《自由》系列油畫一直掛在《星期六晚郵報》主編希布斯的辦公室。希布斯於1961年退休,《郵報》在1969年停辦,原作回到作者手中。

1973年,洛克威爾設立信託,決定把個人收藏品贈送諾曼·洛克威爾博物館,用於「推進美術鑑賞和美術教育」。收藏品中包含《自由》系列油畫,在此持續展覽近四分之一個世紀。

△ 諾曼·洛克威爾博物館

1993年博物館搬遷後,《自由》系列油畫在新址的中央畫廊展出。截至2020年7月,《自由》系列油畫仍在該博物館收藏。

「諾曼·洛克威爾:美國人民的畫像」巡迴展於1999年11月至2002年2月先後在七個城市舉行,全方位展示畫家的職業生涯,《自由》系列油畫是展覽重點。接下來四幅畫又抵達科科倫藝術館,參加2004年國家二戰紀念碑開放展。

△ 修建中的國家二戰紀念碑,2004年

2011年,威廉斯敦藝術保護中心(Williamstown Art Conservation Center)採用多種手段來加大對油畫的保護。

相關閱讀

繪畫 | 諾曼·洛克威爾《免於匱乏的自由》

繪畫 | 德拉克洛瓦《引導民眾的自由女神》之一

繪畫 | 德拉克洛瓦《引導民眾的自由女神》之二

博物志 | 自由女神像 之一

博物志 | 自由女神像 之二

博物志 | 自由女神像 之三

博物志 | 自由女神像 之四

相關焦點

  • 美國插畫師諾曼·洛克威爾作品欣賞
    諾曼·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1894年2月3日-1978年11月8日)是美國在20世紀早期的重要畫家及插畫家,作品橫跨商業宣傳與愛國宣傳領域。他一生中的繪畫作品大都經由《周六晚報》刊出,其中最知名的系列作品是在1940和50年代出現的,如《四大自由》與《女子鉚釘工》。
  • 免於恐懼的自由(杜課514期)
    傍晚,我在朋友圈寫道:「在一個法治國家,首先是人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什麼是免於恐懼的自由?根據樸素的理解,那就是:在憲法的保護下,一個守法公民絕不擔心自己的生命和安全受到傷害。什麼是無法免於恐懼?根據既往的案例體驗,那就是:即使在憲法的保護下,一個守法公民,依然會被強力部門(哪怕是最基層的部門)隨時拘禁。「免於恐懼的自由」這個概念,出自二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演講。
  • 《鑑賞家》洛克威爾 (美國)- 世界名畫鑑賞語音講解(四百三十三)
    今天給大家介紹美國畫家洛克威爾創作於1962年的《鑑賞家》,這幅油畫收藏於美國諾曼·洛克威爾博物館。 局部圖 諾曼·洛克威爾,1894年2月3日出生於紐約市,作為美國20世紀早期的傑出畫家及插畫家,一生致力於反映美國社會生活百態,主要在《周六晚報
  • 《三人自畫像》洛克威爾-世界名畫鑑賞語音講解
    今天給大家介紹美國畫家洛克威爾創作的《三人自畫像》,這幅獨具新意作品創作於1960年。 局部圖 諾曼·洛克威爾從16歲開始成為一個插畫家,直到82歲
  • 「免於恐懼的自由」 | 為什麼家長要讀點心理學?
    關於恐懼,其實,每個人都難以避免。即便沒有疫情,我們也多常生活在恐懼之中。美國總統羅斯福有一個著名演講,其中涉及到四大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赫然位列其中。當然,羅斯福這個「免於恐懼的自由」,主要指涉的是國家機器對於私權的幹涉。但除此之外,在社會關係中,在家庭生活中,在工作中,乃至閒暇之下,恐懼的陰影,也常如跗骨之蛆。當然,恐懼未必全是壞的。比如,對死亡和危險的恐懼乃是本能。因為有這個恐懼的本能,促使人類趨利避害,從而有效地保護我們個體的人身安全。
  • 動畫片《通靈男孩諾曼》是一部適合兒童的「恐怖片」電影
    《通靈男孩諾曼》是由FOCUSFEATURES發布的,製作風格與熟悉的迪斯尼活潑流暢的風格完全不一致。這部電影描寫了諾曼,一個天生陰陽眼的內向男孩,他有能力與鬼魂溝通,喜歡殭屍,但遭到家人的拒絕。當他的城鎮被殭屍、鬼魂、巫婆等包圍時,因為舊世紀的詛咒,他用自己的方法來打破詛咒。
  • 動畫電影《通靈男孩諾曼》對於小朋友來說絕對是部「恐怖片」
    《通靈男孩諾曼》由FOCUS FEATURES發行,製作風格和人們所熟悉的迪斯尼活潑流暢的風格完全不一致。影片描繪了一個天生具有陰陽眼且性格孤僻內向的男孩諾曼,有著與鬼魂交流的能力,喜好殭屍,但卻一直被家人排斥。當所在的城鎮因舊世紀的詛咒被殭屍、幽靈、女巫等包圍的時候,他用自己的方法破解了詛咒。
  • 《路米斯經典繪畫教程》蜘蛛俠畫師、美漫大神AlexRoss推薦!
    《路米斯經典繪畫教程》全套一套影響繪畫教育近百年 習畫道路上繞不開的繪畫聖經美漫大師的啟蒙經典
  • 經此一疫,最為重要的,讓自己習得免於恐懼的能力
    突然面臨這樣的疫情,恐懼是人的本能,但是,如果不能快速的冷靜下來,積極的去應對,而是被自己的本能、恐懼、好惡所裹挾,那將是人性的災難。這幾天,有朋友後臺留言問我,為什麼不談談自己的看法?對於疫情本身,我並沒有什麼專業背景,沒有去談這個的資格。
  • 百香果女孩案兇手楊光毅改判死刑,讓我們免於像素媛一樣的恐懼!
    當地居民紛紛表示:「想到自己的女兒、侄女、孫女可能受害,心裡就非常害怕」,「整日感到不安和恐懼,今後如何放心女兒外出?」民眾還擔心,隨著時間推移,趙鬥淳可能不再是社會熱點,警方的監視不可避免會懈怠,所有不良後果都要由無辜的人承擔。在素媛案中,韓國民眾沒有感受到「公平正義」,也沒有獲得安全感!
  • 約什-諾曼:從NFL小人物到大明星
    在參加《與星共舞》前,諾曼的舞伴莎娜都沒聽說過他,在得知這個名字之後專門去查了一下,才了解到諾曼跟小貝、跟德茲在場上的纏鬥,才知道他是個滿嘴垃圾話的壞男孩。 但在相處了這些天以後,莎娜現在對諾曼的評價是「謙虛且體貼,有著金子般的品格」。
  • 中世紀的傳奇民族諾曼人——讀《諾曼風雲》筆記
    此時英格蘭正遭內亂,老國王「懺悔者」愛德華臨終無子嗣,身為諾曼人的權臣戈德溫想扶持自己兒子爭王位。但是他的兒子哈羅德突然莫名出走諾曼第(可能是串親戚),然後不幸被諾曼第的威廉「招待」(實際是俘虜),自由的條件便是全力支持威廉登上英格蘭王位(此處按書上的說法)。哈羅德回到英格蘭後被愛德華指為繼承人,這下對岸諾曼人有了出兵藉口~違背對威廉的誓言。
  • 通靈男孩諾曼,一起來看下,這部好看的動漫
    有一天,和瘋子一樣的叔叔找到了諾曼,這位叔叔也是通靈者,他告訴了諾曼一個非常最要的秘密,當年建造小鎮的時候被人們殺死的女巫鬼魂快要醒了,屆時女巫要攜帶恐怖的殭屍去實現對鎮民的傷害,不久後,叔叔死了,一天晚上諾曼正在和學校的同學們在劇院表演傳說中女巫詛咒事件,但是諾曼幻覺回到了三百年前,有一堆人正在抓女巫,諾曼看到害怕就逃跑了,突然間就回到了現實,諾曼很長時間都沒有從幻覺中緩過來,尖叫了起來還說殭屍要復活了什麼一類的話
  • 《英國式醜聞》:英國自由黨領袖的同性戀軼事
    英國式醜聞 | A Very English Scandal2017年,BBC播出了回顧英國LGBT百年史的短劇《酷兒們》,而2018年,又推出了三集迷你劇《英國式醜聞》,講述英國60年代英國自由黨領袖
  • 西方藝術史:超現實主義的偉大天才-米羅自由幻想的繪畫藝術「137」
    《自畫像》1917年米羅藝術的卓越之處在於他的作品有生動幽默的自由幻想世界。他的有機物和野獸,甚至他那無生命的物體,都有一種熱情的活力,使我們覺得比我們日常所見更為真實。米羅是超現實主義的有機抽象支派,用抽象的語言、象徵的符號和簡化的形象,來表現心靈的即興感應,使作品帶有一種自由的抽象感。這些畫自由、輕快、無拘無束,形象地表達了人類最強烈的感情,熱愛、仇恨、信任和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