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數年羽毛球,一直勵志成為男單高手的我,卻練就了一身混雙技巧——因為我體力好、跑動積極,最重要的是後場殺球比較有力,以至於俱樂部中的許多女球友都願意來抱我這個「優質大腿」,久而久之,自己也開始飄飄然了。
每當看到羽毛球比賽中的那些職業運動員殺出290km/h甚至300km/h的球速時,心裡總會不服氣的覺得自己應該也可以做到!直到我遇到了USENSE無線智能羽毛球拍傳感器,才知道自己的殺球速度和高手們之間的差距。
它比想像中更敏感USENSE的安裝方式十分簡單,附件中提供了兩種安裝底座,都可以比較方便地將USNESE輕鬆的安裝到羽毛球拍的底部。相比矽膠套的固定方式,我更喜歡卡扣+3M膠的固定方式,因為這樣重量更輕,而且不太會影響到我握持球拍尾部的手感。不過畢竟球拍底部長出來了一截,這對於習慣握拍位置比較靠後的單打選手或多或少會有一定的影響,如果USENSE能將體積做的更小一些,或者直接與羽毛球拍廠商合作,將傳感器做到握把中,那就完美了。
除此之外,USENSE沒有物理開關,只需輕輕晃動球拍,它就會被喚醒,底部的LED燈就會亮起,並開始記錄揮拍動作。而靜止10分鐘,它就會自動休眠。但是這樣的設計也有不太科學的一面,因為去球場的路上,傳感器難免會受到各種震動而被喚醒,從而記錄下了很多沒用的數據。
它比想像中更懂你
當天下午,我就悄悄地帶著USENSE參加了俱樂部的活動,和球友進行了2個小時的火拼後,趁著在場邊休息的時間,我將傳感器與手機連接,把記錄的數據通過專屬的App「羽林小U」傳到了手機中。
在這兩個小時的運動中,USENSE一共記錄了500多次揮拍記錄,也監控到了我實際運動的時間只有1小時13分左右,有接近一半的時間是在場下休息的。
休息間隔超過5分鐘,傳感器就會自動將之前的數據分成一局,讓我可以了解到本次活動一共打了多少局、每一局的運動的時間、揮拍次數和消耗熱量等數據。
根據它一次可以最多記錄2000次揮拍記錄的容量來算,它的內存足夠記錄下我打球8個小時左右的揮拍數據,不過在這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它的電量消耗了差不多一半,看來如果打球時間比較的話,最先頂不住的會是電池。
當然「羽林小U」能做的不止這些,繼續點擊每一局的詳細記錄,還可以看到數據中任意一拍的揮拍速度和擊球類型。按照時間的記錄,我找到了一局我在混雙對戰中的數據,站在後場的我殺球率高達55%,最快拍速超過到了236km/h,看來我這混雙「優質大腿」的稱號真不是蓋的。
它沒有想像中那麼強悍就當我沾沾自喜地與球友分享這些數據時候,這個顏色亮麗的小玩意引起了一旁正在教球的崔教練濃厚的興趣,當他得知這個小東西可以測出揮拍速度時,便隨手試揮了幾拍,結果令我大吃一驚,我手機App中的數據顯示,連續3拍的拍速都是255km/h,而換成我,即便使出吃奶的勁,最多只能揮出242km/h的拍速。開始還奇怪為什麼教練揮的拍速為什麼會這麼穩定,後來詢問了USENSE的工程師才知道,以目前的固件,這個傳感器目前可以監測到的最大拍速就是255km/h,這意味著崔教練的拍速早已經超過了這個速度,從而「爆表」。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看來以我這點爆發力,光是跟身邊的崔教練相比就已經差得很遠,更別提跟電視裡經常看到的那些頂級職業選手來比了。
截止到今天,我已經使用了USENSE有3周左右的時間,累計揮拍次數的記錄也有了上萬拍,USENSE都默默地為我記錄下了這些數運動數據,並沒有出現死機或無法連接的情況,只是偶爾在拍速超快的時候出現漏記一兩拍揮數據的情況,也出現過不小心把它從球拍底下碰掉的情況,但總體來說它的穩定程度還是令我比較滿意的。
什麼樣的人才需要它?通過USENSE記錄的數據,我可以全面分析自己近期的運動量、揮拍速度和擊球特點和體能消耗等數據,並通過針對性的訓練來改善自己的競技水平,對於提升自己的羽毛球水平有著不小的幫助。
USENSE的顏色有黑色、紫色和黃色等7種顏色可選,售價為399元,這個價格可以買到一支不錯的中檔的羽毛球拍,如果你是為了提高羽毛球技術,戰勝對手,USENSE的長期效果會遠比升級羽毛球裝備帶來的提升好得多。如果你只是偶爾打一打羽毛球,目的也只是為了鍛鍊身體,那麼大可不必為它花費這些冤枉錢。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