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曦:嚴肅的學者,正經的「損友」
責任編輯:王佳敏 魏林俏
中青記者:梁天城 黃婉瑩
國慶時,張曦宣布:十月二號、三號他將在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進行直播,接受「粉絲」的自由提問。這條消息在他的學生圈裡炸開了鍋。
直播那兩天,觀看直播的同學十分熱情地與老師互動並提問。「大師,伯林會認同保護消極自由的開明專制政體嗎?」「因為理智而虔信比迷信而誠信更高貴麼?」屏幕上划過各式各樣的提問。兩天時間,直播間的觀眾達兩百多人。
「風趣幽默」、「思維獨特」、「學術能力出眾」,學生們喜歡稱張曦為「大師」。
士大夫情結
張曦是中山大學哲學系的青年教師,但在中學至本科階段,他卻一直是一名理科生。本科學習物理,在獲得理學學士學位之後,他並沒有在物理學領域繼續前行,而是前往北京大學攻讀政治學理論,轉而邁向社科之路。
「我對知識的追求和探尋,是有些許中國傳統的士大夫情結的。我總是希望能夠學到一些知識,足以回答我們時代最深的問題。「張曦說道。發現物理學並不能解答心中困惑,張曦便開始嘗試在社科領域裡尋找答案。
在對知識的探索上,張曦認為自己是一個比較早熟的人,對他而言,求知的過程即是滿足精神需求的過程。凡是感興趣的知識,他便會主動去學習。他這樣表達自己對待知識的態度:「我學習知識是不滿足於停留在知識的表面的,我總想從中把握最本質的特徵。」
在北大修習政治學時,張曦意識到哲學基礎對於把握和理解事物的重要性,在興趣和求知慾的驅使下,他選擇繼續攻讀北大的哲學博士,並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深造。
「跨學科不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這是自然而然的過程,我並沒有特意去轉專業。」張曦如是說。
至今,張曦在研究哲學的同時,仍保持著對最新科學技術的關注,每個月都會有最新的《環球科學》、《nature》、《美國科學院院報》在他的辦公桌上出現。在他眼裡,讀書和思考是一個長期的興趣,不受任何學科限制,理工科的知識給予了他更宏觀的思維與更高明的分析能力,使他更容易把握到思想的本質。
在學術上的研究,張曦一刻都沒有停歇。至今,張曦已在多個專業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獲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等多項學術榮譽。他研究道德哲學、政治哲學和法哲學,也探討馬克思主義與倫理學問題,因研究成果的「高產」令不少學生感到驚嘆與敬佩,也因出眾的學術能力得到許多教授的稱讚。
在美國留學期間,張曦看到了美國的哲學界、思想界對社會問題深刻的探討和影響,「相比之下,某種意義上來說,中華民族在當代似乎缺乏深刻思考能力。」張曦感嘆道,「培養一代有能力、有心力對國家命運作深入而長遠思考的精英,對於我們這一代人文學科學者來說,可能是一個非常緊迫的歷史任務。」
怎樣才能把哲學的獨特而深刻的思考方式帶給更多的學生,這是張曦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哲學的傳教者
本學期,張曦在廣州校區東校園開了一門通識課:《<三體>中的政治與道德哲學》,頗得學生的歡迎與喜愛。
13級哲學系的孫斌遠從朋友圈得知這門課後,每周五便專門從南校趕到東校蹭課。「有時候過來晚了,就只能坐最後一排,因為前面根本沒有空位了。」孫斌遠說道。更令他意外的是,在這節課上,他竟然還遇到了來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的同學。
張曦表示開這門公選課並不是為了蹭《三體》的熱度。「如果你上過我的課或者看過這門課的課程記錄,你就會知道,在任何意義上,這都不是一門為了流行而開設的課。」張曦對記者說,「我是一個嚴肅的學者,對這門課的處理也很嚴肅。」
《三體》作為中國科幻文學界裡程碑式的作品,吸引並影響了當代無數青年。張曦在看完《三體》後,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劉慈欣對這個社會的悲觀,一種很深的、根植於人性的悲觀。於是,他萌生了一個想法:將政治道德哲學與《三體》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閱讀之餘,能夠對作品有更具深度的思考。
「在哲學倫理學的某些研究領域,我覺得我有一定的領先性。既然如此,我為什麼不把我的思想貢獻給更多的學生,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哲學——這一門充滿靈性的學科——所帶來的平靜的快樂呢?」張曦說。
張曦一直有一個想法,即通過某種方式讓更多的人接觸且感受到政治哲學的魅力。從今年五月份開始醞釀,以《三體》課程為契機,公眾號「議見」誕生了。
能夠參與公眾號的運營,孫斌遠覺得非常幸運。作為哲學系的學生,他非常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哲學、熱愛哲學。「張曦老師在公眾號上推送的文章,既保留了政治哲學的深度,又不至於艱澀難懂,從而把哲學的思考推廣到了更大的平臺。」他評價道。
儘管事務繁忙,張曦仍在公眾號上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他面向全國高校招募編輯和評議委員,立志打造一個專業、高效的公眾號團體。每篇文章推送前,他都把宣傳海報發送到每一個課程群、「粉絲群」裡,推送發出後,他甚至還會呼籲他的「信眾」去「傳教」,順便檢驗「真愛粉」。
除了三體課的課程內容,「議見」還推出了「影視劇」專欄,將哲學的思考推廣到更多的領域。10月23日推送的《在<釜山行>中看見我們自己》,就從人性的考量上討論熱門電影《釜山行》。在不久的將來,張曦的盧梭課課程內容也將登上公眾號,在2015學年度第三學期的評教中,這門課在全校2667門參評課程中位列第一。
張曦一直在探索,如何把課堂從一周三節拓展到一周「7x24」小時。「動機優先」是他教育中非常重視的原則。直播教學,在他看來是一種能夠提升學生學習動機、拓展課堂的教育模式。
國慶期間的直播教學,有不少學生關注並參與互動,提出了疑問,這給了張曦很大的啟發。兩次直播結束後,他在微信朋友圈發表了心得體會:「直播教學是本科課程教學很好的延伸模式,可以答疑解惑,也可以展開上課時一帶而過的要點,還可以在異地實現準點教學。」把直播教學這樣具有互動性的新型教育模式與自己的教育理念相結合,是張曦在教學探索中的一個重要工作。十月底,他在三體課程群中表示,十一月或許會再次嘗試直播教學。
老司機,大朋友
不僅在直播間互動,張曦也很喜歡在微信群、朋友圈與同學們交流互動。
14級博雅學院的劉諾同學這學期剛上張曦的「政治哲學」課,對老師的第一印象就是「自戀」。上第一堂課之前,他加了老師的微信,老師給他發了這麼一句話:粉我要從現在做起,不迷戀過去不糾結將來,享受當下。張曦老師的自來熟令他印象深刻。
走進張曦的課堂後,劉諾同學十分驚嘆於老師對中國當代問題的思考深度。此外,平易近人的性格、對學生真切的關心,劉諾認為這也是張曦招學生喜愛的主要原因。「好好上盧梭,增長本領,早日脫單」,在和老師聊天時收到這樣一句話,他頓覺對話框裡的這人簡直就一「損友」。
同樣受過張曦「特別關心」的,還有14級哲學系的黃勇輝。開學不久,黃勇輝長了水痘,回家休息了兩個星期。張曦特意做了一個表情給他,配文「黃勇輝,你的水痘好了嗎」。黃勇輝感動不已。黃勇輝曾轉發「議見」的一篇文章,不久張曦就在底下熱情評論:「輝輝是我的真愛粉」,黃勇輝回覆:「畢竟曦曦如此優秀」。評論區裡兩人一來一往,相談甚歡。
13級哲學系的王府井發朋友圈也時常被張曦留言評論。「我們不看書發朋友圈時,張曦老師經常就在下面評論,xxx,你還想畢業嗎?你畢業論文寫了嗎?於是我們就聽他的話去看書了。」王府井還發過一張自己抱著貓咪的照片,張曦就打趣道,「你看你現在,一副土匪抱壓寨夫人的樣子。」這令王府井哭笑不得。
張曦對他的學生,還會有一些獨特的關心方式。上學期的政治哲學課考核,張曦選擇以辯論的方式進行。為了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他特意在課前準備了兩箱薯片,讓學生在辯論中不說話的時候嚼一嚼,舒緩情緒。
水群、鬥圖、甚至「膜蛤」,在名為「愛就一起摸張男神」的三體課程微信群裡,張曦與同學無拘無束地交流。他擁有豐富的團學經驗,和本科生交流起來,就像是與學弟學妹們打交道。在群裡,張曦時常分享一些有趣的文章,或拋出一些熱點話題,又或探討男女關係。微信群裡,整天上百條消息,同學們自由地討論,和老師一起「開車」。
對於張曦而言,與學生交流就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如果說有的同學比較喜歡我,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真誠。」張曦自評道。
除了嚴肅學者、教育人,張曦特別期待自己能夠是一個有趣的人。「在這個很無聊的時代,如果能成為一個很有趣的人,那是一件很有智慧的事情。」張曦如是說。
(應採訪者要求,王府井、劉諾為化名)
<END>
本文系中山大學中大青年傳媒原創作品
版權歸中大青年微信公眾號所有
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
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微信編輯: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