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鐘》的故事結構並不複雜。《銀魂》曾有一集,講述寺門通的父親越獄,為的是看女兒的演唱會,20分鐘講完了一個故事,雖有淚點,但整體基調是輕鬆的。
而《一秒鐘》講一個父親越獄看女兒上新聞簡報,用了104分鐘,可想而知它並非只是講父女情這麼簡單。
三個人物
影片有三個主要角色,分別是張譯飾演的越獄父親張九聲,劉浩存飾演的假小子劉閨女,以及範偉飾演的電影放映員範電影,整個故事以電影膠片作為麥高芬,將三個人物的行動線串聯起來。
就公映版看來,張九聲的人物背景是嚴重缺失的,只能從影片裡的蛛絲馬跡來做大致推測。
他稱進勞改營是因為打架,範電影則說他是被人整了,可以想像他在那個舉報成功率極高的年代遭人陷害。
範電影組織大家搶救膠片時,張九聲自稱洗過照片,那時相機還不是每家每戶普及的設備,他有可能從事過與相機相關的工作,甚至是當過攝影師或記者。
關於他女兒的命運,據說原版故事直接交代她已經死亡。公映版裡只保留了部分提示。
一是張九聲看完新聞簡報裡女兒扛糧食後,痛心疾首地罵她為什麼跟大人搶活兒幹,二是劉閨女在情緒激動時咒罵張九聲的女兒被米袋壓死,張九聲馬上失去理智,踢翻了劉閨女所站的凳子。
把這一塊缺失的拼圖拼上去,張九聲的動機才算完整,這樣才可以解釋為何他的行為如此歇斯底裡。
劉閨女家中只剩她和弟弟,為了做燈罩而偷膠片,因此和張九聲產生了交集,關於她父母親的事也通過她和張九聲的對話作了交代。
這個角色與張九聲女兒年齡相近,而且她此刻也沒有父親,與張九聲形成互補關係,兩人都可以在對方身上投射自己缺失的那部分情感。故事開始時張九聲對貨車司機謊稱劉閨女是他女兒,就已經開始鋪設兩人互相投射的關係。
順帶說一句,劉浩存對劉閨女的演繹仍有提高空間,有了其他演員的對照,劉浩存略帶舞臺範式的表演,尤其是說臺詞的時候,在影片的現實主義基調下顯得有些違和。
範電影這個角色挺有意思。他把握著小範圍內群眾的精神命脈,電影放映員的身份讓他產生了掌控他人命運的幻覺,而他樂在其中。但他只是用這種高人一等的自滿來壯膽而已,當張九聲拿到威脅他時,他立刻就服了軟。
儘管範電影有眾多黑點,但影片還是對他的另一面有所展現,在範電影帶領群眾搶救膠片那場戲裡,儘管他仍是官腔十足,但能看出來他作為放映員還是具備了一定的專業性,而且對電影也有出自真心的熱愛。
舉報張九聲之後又為他留下女兒的膠片作為紀念以及把彩色膠片做的燈罩送給劉閨女,令他有了閃光的瞬間。在這點上我個人覺得範電影這個人物的塑造稍好於張九聲。
後者雖然是勞改犯,但在片中是以受害者形象出現的,他幾次歇斯底裡後馬上對劉閨女手下留情,尤其是踢倒劉閨女又瞬間收斂那場戲,實際上為這個角色上了一層道德保險,稍微有點試圖塑造完美受害者的嫌疑。
以個例寫大環境
這三個人物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家庭都是殘缺的。這種殘缺並不是特例,而是大環境的一個縮影。
《一秒鐘》的宣傳主打「電影情書」,把影片描繪成一種懷舊情結,不排除是一種安全策略。因為經歷了104分鐘後就會知道,這並不止是對電影的致敬。
影片一開始就是一組大遠景,張九聲在沙漠中獨自前行。切換到中景和特寫時,則多次表現出人物的飢餓和口渴。這既是物理環境的描寫,也是精神狀態的刻畫。
人們不止生活在貧瘠的荒漠中,精神也因為受到重重限制而處於饑渴狀態,所以才會把看電影視為頭等大事。
開篇定調之後,影片有多處細節都在側面展現人們的生存狀態。
比如範電影被張九聲威脅後,將凳子讓給張九聲坐,隨後張九聲一聲怒喝,範電影馬上從單膝跪地的姿勢轉換成雙膝跪地。不免令人猜測,在當時的環境裡,他能當這麼久的放映員,沒有這點卑躬屈膝的本事大概是很難實現的。
張九聲在收到女兒的膠片時,第一反應是感謝範電影,可他明明剛被範電影舉報。說明在他心中,女兒與舉報相比,前者才是至關重要的,而那個舉報成風的環境已經將大家對惡的容忍閾值拉得很高,仿佛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膠片做的燈罩也是一種隱喻,劉閨女讓想弟弟學習的時候能用上它,是寄望他能夠脫離這種精神貧瘠的狀態。最後她得到範電影贈送的彩色膠片燈罩,在原先黑白的基礎上再增添了色彩,預示弟弟長大後將迎來一個彩色年代。
但張九聲的結局是悲慘的,他僅剩的可留念的膠片,被沙海淹沒,這確實是巧妙的一筆,不過引出這段劇情的方式,僅僅是保衛科的人忽然想起範電影曾塞過紙條給張九聲,則略微隨意,如果他們早就知道此事,那麼在出發之前也可以搜出膠片來。
張九聲的故事,如果把動機補充完整,確實是令人唏噓的。
但整部電影讓我最能代入的地方,是放映《英雄兒女》時鏡頭掃過的眾人,在主角缺席的情況下,才真正有了現實主義的感覺。又由於當時我也同樣身處影院,仿佛瞬間就穿越了時空,進入到那個集體主義的年代。
在他們全場大合唱的時候,我隱約感受到,他們需要的也許並不是電影,而是一位先知與領袖,能夠帶領他們走出荒蕪的沙漠。
《一秒鐘》被部分影迷稱為張藝謀導演2000年至今最好的作品,我不敢下此結論。在網絡上他享有「國師」的稱號,有人認為他是實至名歸的大師,有人則認為他徒有虛名。
我們並不知道張藝謀本人是否被這一稱謂所束縛。但我個人倒不願被這些名號幹擾,在每次看他的電影之前,只當作是一位業界老工匠的新作品,無關國家體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