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講述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看電影是人們重要的精神享受。西北某地,沒趕上場次的張九聲(張譯飾)悄悄從農場溜出,就是為了看一場電影,因為這場電影有他已去世的女兒出鏡的一秒鐘畫面。在尋找的路途中遇見了流浪兒劉閨女(劉浩存飾),二人殊途同歸,因為一場電影結下不解之緣。
上映前,張藝謀導演寫下親筆信,他說:「總有一部電影會讓你銘記一輩子,銘記的也許不僅是電影本身,而是那種仰望星空的企盼和憧憬。《一秒鐘》,獻給所有愛電影的人。」日月流光,光影情長,黃沙烈日,大幕落下,膠片所記錄下分分秒秒,飽含著電影人的愉悅之愛。
張九聲跨越黃沙千裡,尋一場電影,這是張九聲的執念;張譯奔赴時光三十年,從《紅高粱》走進《一秒鐘》,這是張譯的熱愛。他說,「一封信,三十年。《一秒鐘》,獻給所有,愛電影的人。」
「在這個方塊的幕布之上,帶你進入一個跟現實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電影放映機只要一開,聲音一起來,這是最好聽的音樂。」
「看電影是一場狂歡,是那個物質與精神極度匱乏的年代,一種仰望星空般的快樂。」
「那個年代,那麼簡陋,人們這麼看電影,這麼喜歡電影,這才感動人。」
「電影是大家的女神,電影的魅力,在於你對創作的敬畏之心。」
「這是一個關於電影的電影,和所有人的記憶都有關係。」
「通過『膠片』的不斷『轉動』,傳遞一份情感,這讓我特別迷戀。」
「膠片時代結束了,它是一代人的情懷與回憶。它離我們遠去,但電影人對它依然心存懷念和敬畏。」
以上是著名設計師黃海為電影《一秒鐘》所設計的「電影的情書」海報中的話語,字字珠璣,流淌著關於電影的光影記憶。「短不過一秒鐘,長不過一輩子。」這是電影人寫給愛電影的人的情書,是期待,是得到,是瞬間,是情愛,跨越萬水千山,至死不渝。
電影人的光影告白,不止於《一秒鐘》。所有的熱愛,在黑暗中的銀幕上閃耀點點。
吉爾莫·德爾·託羅執導的電影《水形物語》(The Shape of Water),講述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冷戰時期,在政府實驗室工作的啞女與一條從亞馬遜捕獲而來的半人半魚的怪異生物之間的故事,還涉及到邊緣族群與黑暗世界的對抗。這部影片,獲得了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和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說:「六歲那年,我在電視上第一次看到《黑湖妖譚》,我看到朱莉•亞當斯在水面遊泳,那個怪獸則在她下方潛泳,對她充滿迷戀,那是一個非常浪漫、唯美的畫面,我覺得,這就是愛情,雖然那時我才六歲,但我開始憧憬愛情,我希望他們最後能在一起,但他們並沒有,所以我一直很糾結,他們為什麼不能在一起。我花了四十六年才找到合適的故事,打造合適的怪物,講述我小時候就嚮往的故事。」
「《水形物語》是我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但它不只是在致敬,而是在打造屬於它自己的現實,我希望在我的收藏品中看到這些圖像,因為沒有別人來創造,所以我自己用電影把它拍出來。」這部影片有許多片段,都是對以往電影的懷念。
女主出門後學著電影《小上校》((The Little Colonel)裡秀蘭·鄧波兒跳的一段樓梯舞:
女主和水怪跳舞正是致敬經典歌舞片《海上戀舞》(Follow the Fleet):
影片還有許多處致敬其他好萊塢影片,譬如影片結尾處女主與水怪之間表達情感的歌曲《You』ll Never Know》來自於同樣艾麗絲·費伊(Alice Faye)主演的電影《春風得意》(Hello,Frisco,Hello);還有出現在女主人公家樓下電影院廣告牌的電影《路德記》與《狂歡節日》等等。
達米恩·查澤雷執導的電影《愛樂之城》,講述的是在當代洛杉磯,小演員米婭與爵士鋼琴師塞巴斯蒂安追逐夢想的愛情故事,他們相知相守,經歷挫折,面臨考驗,最後分離,但彼此也成為了更好的人。這部電影,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第74屆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等榮譽。
這是一部用歌舞片去講述當代「藝術之城」洛杉磯的故事,關於藝術,關於商業,關於現實,關於夢想,關於生活,關於自我,關於他人。導演查澤雷說:「我希望用老派的電影拍攝工具,包括色彩、布景、服裝和各種富有表現力的元素去講述一個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故事。」在這部影片中,他致敬了許多好萊塢經典歌舞片。
山間漫步的男主抓住路燈杆跳起舞來,致敬的是1952年上映的米高梅電影《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
影片的立交橋開場舞,致敬的是1967年的歌舞片電影《柳媚花嬌》:
男女主在長椅上的一段踢踏舞,致敬的是1937年的電影《隨我婆娑》與1953年的電影《龍國香車》:
而影片中那段在格裡菲斯天文臺的璀璨星空共舞的浪漫片段,致敬的是2001年的電影《紅磨坊》男女主巴黎星空的定情:
除了上述的片段,《愛樂之城》還有大量的致敬電影,譬如《甜姐兒》(1957)、《一個美國人在巴黎》(1951)、《睡美人》(1959)、《紅氣球》(1956)、《百老匯旋律1940》(1940)等等。
就如導演所說,這是「一部關於夢想家的電影,講述他們的偉大夢想和執著追求,還有他們因為夢想走在一起,又因為夢想分道揚鑣的故事,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電影於他而言也是如此,他的另一部影片《爆裂鼓手》來源於他的親身經歷。高中時代迷戀上爵士鼓,進入哈佛念書仍然堅持練習,但因為嚴重的怯場而無法在舞臺上演出放棄了音樂走向電影。對於這位85後導演而言,音樂以另一種形式保留在他的生命,那就是電影。他和《愛樂之城》的女主一樣,進入洛杉磯後面臨許多的困境,直到《爆裂鼓手》大獲成功,投資商才願意投資這部於當下而言不合時代潮流的歌舞片《愛樂之城》。事實上,這部電影的劇本在《爆裂鼓手》之前就已經開始創作。
光影匆匆,山河漫漫,記憶輪轉,是親情,是愛情,是夢想,是人類珍貴的情感印記。
「短不過一秒鐘,長不過一輩子。」
獻給熟悉又陌生的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