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康多 (1957),《抽菸的水手》
油彩 畫布,127.4 x 106.7 cm,2007 年
估價:港元 4,800,000 - 6,800,000
FA:根據您的回答,我會想先來問這個問題:伴隨著香港與上海的藝術一級市場的強勁發展,無論是西方大牌畫廊的入住或是新興畫廊,其呈現與售賣的藝術作品與香港的三家拍賣行所上拍的作品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強勢的畫廊出售的藝術家作品是全球範圍的收藏體系,那麼雖是同是全球公司但也是區域拍賣市場的中堅力量,佳士得是以一個保守而穩妥的姿態的去做這塊市場呢?還是會另有嘗試?林:拍賣公司本身還是著重於二級市場,所謂的二級市場就是第一我們不會直接向藝術家徵件。藝術家的合作還是主要與畫廊,這是一個更為積極的互動關係。主要徵件的對象應該說是藏家為主。所以你可以看到的我們對年輕藝術家的資源徵件相對來講是少的,畢竟這些年輕藝術家還在創作中,這幾年也才剛剛崛起,站在拍賣公司的角度來說我們儘量不要上拍那些剛剛創作的作品。FA:即便是在二級市場對某些藝術家的作品有著強烈的渴求?林:我們對市場的經營還是要有比較長遠的一個方向的,太快速地上拍對藝術家的市場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直接性的影響。我們雖然說是拍賣行,但其實我覺得在我的責任範圍內,對藝術家的市場還是要有一個比較良性的規劃,我覺得這個是拍賣公司的一份責任吧。年輕藝術家的這一塊呢,大家也都知道我這幾年來其實不斷地在關注中國當代的部分,賈靄力,陳可,郝量等等,這些藝術家我個人都非常熟悉,但我不會從藝術家那裡徵件。另外我認為藝術界基本上來講需要畫廊的資源存在,比如像賈靄力,他加入高古軒,高古軒將他帶入國際市場,讓更多的國際藏家去收藏他的作品。我覺得這個對於一個年輕的中國藝術家來講是非常好,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其實我們拍賣公司一年只有兩次拍賣,大家都覺得我們對市場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但同時我們對市場的影響也是非常短暫的,所以對於年輕藝術家這塊資源我們還是要扮演好拍賣行的角色,謹慎選擇藝術家有代表性的作品上拍,這是我們的本分。草間彌生 (1929),《A-PUMPKIN-SPW》壓克力 畫布,112 x 145.5 cm,2014 年估價:港元 9,000,000 - 15,000,000FA:這裡我問一個這樣的問題,畫廊與拍賣行之間最糟糕的互動關係就是:拍賣行將其作為某件作品成交的「最後的擔保人」,比如有的拍賣行會打電話給畫廊說「我們這裡有你代理的一位藝術家的作品,請調動好您的藏家資源來場競拍,不然這件作品的流拍可能性會非常之大」。您怎麼看這種情況?林:我覺得這個應該要強調的一點,就是拍賣平臺應該是非常的公開與公正的,在藝術市場經營的時候它得是一個非常長期的一個市場的積累。而你剛剛講的一個行為是一個短期的操作,它無法擔保藝術家的市場能夠持續的構建。我們舉例來說,無論是趙無極或者是常玉,過去這麼多年來是沒有一家主要的畫廊在經營著他們的藝術市場。而為什麼這幾位藝術家在拍賣市場的價格展現是非常的平穩呢?這幾年來每次拍賣都有好的作品出現,價格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結果是非常公開的。我覺得這樣的經營方式是積累式的,對應的藝術家市場是長久的。也是因為這樣的關係,很多得藏家更願意參與到這個非常穩健的市場。人家一說到藝術市場的藍籌股,你就會想到常玉朱德群與趙無極。我覺得也是新藏家收藏它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它的市場非常透明,它的表現非常地穩固。說回到你剛剛提到的這個操作方式,那是一個非常短暫的,不有趣且不健康的方式。一般出現這樣狀況的拍品幾乎是新入場的藝術家,成交金額也非常低,也很難從其中真正獲利。估價:港元 35,000,000 - 55,000,000FA:其實像這樣不符合供需關係是不健康的;藏家被強迫拽進場,拍品以最低的價格成交,沒有什麼傳播力,是不得已的一種止損行為。林:對的,其實我剛剛提到的現象。也和在你的採訪提綱裡我們要聊到「千禧一代」的收藏趨勢這個問題有關,即是收藏周期在變短這件事情。張曉剛(1958年生),《血緣 — 大家庭2號》
油畫 畫布,180 x 230 cm,1995年作
估價:港元 38,000,000 - 48,000,000
FA:是的,這裡我複述一下問題,由於千禧一代的成長,宏觀上他們的收藏行為是不同於老牌藏家的,這一點在《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2020年的「高淨值人群收藏行為調查」一章中有敘述,即它們的收藏周期非常短,平均4年,並且轉手的對象範圍更多。這樣的收藏行為可能對於市場是有一個多層次的滲透作用的。您作為佳士得的部門主管,怎麼看待這個事情?林:其實我在拍賣行工作已經20多年了,從2000年到現在這市場真的是每年都有變化的。今年的疫情是大家始料未及的,因為無法旅行所以手機成為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它是取得資訊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這帶動了一個新的趨勢。你會發現現在的年輕族群,他們的收藏取向是非常平面化的,從Instagram或微信上面取到的資料,可是這樣圖片的取得,消息的取得都是非常平面化的。這幾年有一個趨向是說畫面上的顏色比較豐富的,比較二維的,這幾年來是非常受歡迎的,這是當下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也是因為這樣的關係,這吸引了千禧一代藏家的參與並追捧如KAWS或其他街頭藝術家(Street Artists)這樣類型的藝術家們。但也是因為此,藝術市場變得更有活力了。在此我指的是我們可以有不同的交易紀錄,比如說在今年7月份的時候,George Condo的藝術作品的成交紀錄是在我們亞洲產生的,還有Nicolas Party,這些都在他們追捧的藝術家之列。也因為他們對於此類作品的喜愛,所以變成另外一股潮收藏潮流的趨向。這是我認為在去年與前年,甚至是現在最大的一個轉變。但與此同時,現在也有另一個方向,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在我們部門的拍賣裡面這次有一幅藝術家張曉剛於95年創作的作品,它是一張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張作品,就目前來講這張是他創作的一個階段性總結,這張作品我們已經收到很多很好的藏家反饋。成熟的藏家們會開始去關注一些比較具有美術史定位,在市場裡面非常難取得的作品。這大概就是「Masterpiece」(大師傑作)的強勢市場力度,這是在疫情之下,每個人都有對於自己想要的作品的清晰方向與預算。從今年的7月份的拍賣,我們就一直著重在藝術珍品這一塊拍賣的徵集。在我們締造了常玉「五裸女」與「花卉」的紀錄後,對於常玉最主要的三個創作題材,花卉,人物與動物。我突然想到,接下來動物的部分會是可能是現在藏家們的追求,所以我們將要上拍金魚這件作品。我們每一個布局都是有——我舉個例子,一位八零後的藏家,他可以從KAWS買到畢卡索。所以對我們來說雖然他們收藏的周期很短,但是也會因為他就是可能收藏的周期短可是也因為他們快速的學習能力,而影響到我們大師作品的市場。油彩畫布,73.8 x 50.2 cm.,1930-1940年代作估價:港元 120,000,000 -180,000,000FA:說到剛剛亞洲的大師傑作作品市場,我想問您怎麼看關於常玉與趙無極之間,市場特性的區別與相同?在直觀上來看,為什麼常玉會比趙無極貴?林:其實如果說就目前的單價來看,趙無極還是比常玉高的,因為目前趙無極的最高單價是5億港元,而常玉的最高單價也只有3億。我覺得常玉與趙無極經常被拿來比較也是因為整個市場的架構比較類似,他們都在臺灣的90年代出現於拍賣藝術市場,通過了20多年的時間,才有了今天的成績。但兩位藝術家的繪畫風格是完全不一樣的,常玉的作品比較具象化,比較寫意,而趙無極為人所知的是更加純粹抽象地表現。FA:其實據我所知,常玉的一生與趙無極也非常不同,趙無極的創作橫跨1949年後至千禧年,在2000後他依舊在創作,而常玉的一生則更為不羈。林:其實兩位藝術家的生活環境也不一樣,常玉在30,40年代物資比較缺乏的時候,在當時他去了法國,因為有家裡的經濟上的支持,生活方面是比較充裕的。可是到後期的時候,他的生活很艱難,他取得繪畫材料也沒那麼容易。而趙無極大家都知道他的家境很好,在他一生裡繪畫的資源遠遠不斷。就此而言,兩位藝術家的時代背景也不一樣,很難放在同一個平臺下做比較。(FA:是的,其實按照拍賣市場的兩人出身年代劃分,常玉應當歸屬為「現代藝術」單元,而趙無極是「戰後與當代」單元。)油彩 畫布,121.5 x 152.5 cm,2004 年估價:港元 16,000,000 - 22,000,000FA:這個問題要聯繫到您之前工作的蘇富比拍賣行了,在蘇記的時候您做了兩件大事情吧,第一是被委任拍賣尤倫斯男爵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第二是創造了中國當代藝術家曾梵志的作品最高價。我不去問一些關於當時非常具體的問題,但可以對此和我們大致地聊一些?林:對此我們可以聊一聊「中國當代藝術」吧。在我2004年做第一場拍賣之前,其實還並沒有所謂的中國當代藝術這個概念。在整個拍賣裡面我們是一個油畫的項目,當時也拍了很多像吳冠中,趙無極的一些作品。2004年也是中國當代藝術介入到拍賣市場的第一次。自此一路伴隨中國當代市場一直走到現在已經有將近20年的時間,在這中間也經歷了很多比如說像2008年第一次中國當代在紐約上拍,到尤倫斯,到曾梵志的《最後的晚餐》取得的新成交紀錄,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當代藝術的崛起。而到現在中國當代是在一個比較冷靜,比較理性消費的階段,我自己認為這是好事。還是再說回我們這一次上拍的張曉剛的作品好了,這幅作品在2008年的時候佳士得已經拍出了3600萬港幣。也因為我有機會加入佳士得,然後可以在說服這位當時的買方重新將這張作品拿出來再次上拍。我認為就現在的拍賣市場來看,他當時購買的成本還是比較低的。還有就是這張作品非常重要,是張曉剛最重要的「大家庭」中以獨生子女家庭為主題的唯二作品,而兩幅中的另一幅則是在2014年創下了藝術家個人的拍賣紀錄並保持至今。它在美術史上也可說定義了一個時代,參加過包括1995年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在內等一些非常重要的海外展覽等等。這一次它的藏家拿出來重新拍賣,我是很興奮的。我自己對中國當代本身是希望每一個環節我都能參與到,也很榮幸我真的參與到了,看到這個市場從有過非理性的消費到現在一個比較理性沉澱的一個狀態。我也相信這個市場會一直走下去,因為現在國內如此之多的很多私人美術館,也不斷在找一些中國當代藝術家們非常重要的作品。我覺得還是那一句話,市場在尋求Masterpiece,它的市場是永遠不會消失的。趙無極(1920-2013)《15.01.82》
油彩 畫布(三聯作),1982年作
每幅:195 x 130 cm.,整體尺幅:195 x 390 cm
估價:港元 70,000,000 – 120,000,000
FA:好的,我要問您最後一個問題了,它反到有著最初的意義,從藝術市場的結構來說,有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是,藝術二級市場是價格公開的市場。我認為在一級市場上活躍的交易商們與二級市場拍行的部門專家們最大的不同是,交易商們是依照訂單的模樣來工作的,但你們不是。就此,您怎麼看拍行的工作?林:我覺得就我這20年來的拍賣行經歷,有趣的地方就在拍賣行其實身兼幾個不同的角色。第一個拍賣在創造市場、創造價值。還有就是拍賣市場在亞洲是領導藝術市場的,你可以見到一個新的藝術家、新的名單,給到亞洲的藏家,因為信息資訊的不同,因此大家關注點也不同。亞洲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平臺,它包含了中國、日本和韓國、東南亞等等多個國家,在這樣的一個廣大的地理位置裡面其實有很多是現在沒有被關注到的藝術家。那拍賣行來講,我們可以去增加一部分藝術家的一些露臉的機會,更多的平臺去介紹他們給我們的藏家認識。我覺得很可惜的是有一些藝術家並沒有畫廊代理或展覽,因為亞洲的畫廊機制進入的很晚,相反地我覺得拍賣給這一部分藝術家一個好的平臺,我們可以做一些整理,就像我最早的時候介紹白髮一雄,或韓國單色畫藝術家們到拍行平臺。這一部分藝術家有些都已經過世了,我們又做了重新整理的工作,而這個整理工作是跟著美術館的系統來去做的。而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在拍賣這個不同的平臺展現,有做到帶領市場的功能。這也是亞洲的拍賣和西方不太相同的地方。並且,在亞洲拍賣公司本身的客戶資源相對於畫廊來說是更廣,更為多元的,這是我們的強項。我們在關注整個市場,並且更希望它在一個永續經營的方向,所以我們在選件上也不會操之過急,價格也會評估的更穩健些,我們不希望作品上拍後卻流拍,我們徵集拍品會有自己的觀點,希望能夠建立藝術家的市場價格,也同時能夠創造藝術家的市場價值。作 者 簡 介 :
張騰為《FA財富堂》雜誌特約撰稿人,寫作者,文化經濟學研究者。15-2017任獨立藝術媒體「燃點Ran Dian」市場代表,現居住於上海,為多家媒體撰稿。早年文章見於鳳凰網「讀藥」讀書頻道,現今文章見於《典藏今藝術》, 《藝術新聞中文版》, 《藝術碎片》, 《ArtAlpha藝術阿爾法》, 《Elle家居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