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樂 / Madeleine Peyroux - Flambee Montalbanese
點擊可聽往期朗讀
蝴蝶
深夜回來
關門
便看見了
你
我背後的
影子
不斷拍
翼
該讓你
進來
麼?
手停在
門把上
一
秒
你在
門檻上
徘徊
拍打著
失神的
燈
一秒
便平靜地
把你
寄入門縫
脫下
疲憊的
鞋
停止想念
遠方的人
或是我自己
2004年11月18日
作者 / 鍾國強
選自 /《傍晚在鰂魚湧》,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19
「莊生曉夢迷蝴蝶」,蝴蝶的意象不能不讓我們有所恍惚。它到底是影子,還是自己的前世,又或者所思在遠的伊人?
「蝴蝶是誰」在這裡重要也不重要,關鍵是那一秒間的選擇:是邀請進來,還是將之「寄入門縫」。「寄入門縫」顯示出一種拒絕,但停止想念未嘗不是另一種想念。
今年的香港詩歌之夜,鍾國強是我第選定的第一個採訪對象,我想近距離了解一下香港詩人和香港詩歌。恰在此不久前,我剛剛讀過他那首《傍晚在鰂魚湧》,是我喜歡的一種調子,與我多年前去香港從地鐵出來時的感覺神似。拿到會刊後又讀到他那首《水井》,寫到鄉下的家人如何打井,如何捕魚,似乎書寫著一段我能有所感覺但卻陌生的歷史,同時也讓我感到香港詩歌可能並不僅僅是我平時浮光掠影讀到的那一些的樣子。
這時我走到人群裡
太多人走在同一方向
從地底走出來
許多年前的記認好像刷落了
面前升起的是另一道天橋
街燈輸送寒氣
店面寫著生滾的粥
有人拿起煲仔飯進入裡面不見
有人看著玻璃
是凝固的街景還是自己
——《傍晚在鰂魚湧》節選
Q&A
流馬:《傍晚在鰂魚湧》是我讀過的您第一首詩,好像香港前輩詩人也斯寫過一首《中午在鰂魚湧》,它們之間有什麼對應關係?
鍾國強:這首詩正是向也斯致敬的一首詩。鰂魚湧曾經是也斯工作和居住的地方,2013年也斯去世,舉辦追思會的殯儀館也在鰂魚湧。我這首詩是在參加完也斯的追思會後寫的。從鰂魚湧地鐵站到殯儀館不過四五分鐘的距離,在這個來去之間的路途中,目睹的都是也斯詩裡寫過的景物:商店、花檔、顏料鋪,還有那家殯儀館。我就產生一個想法,用也斯這首詩的style,用他詩裡面的那些元素,寫一首關於鰂魚湧的詩,把自己的想法不動聲色的放進來,以此向也斯先生致敬。
流馬:你剛才說這首詩採用也斯詩歌的style,能具體說說是什麼嗎?
鍾國強:也斯曾借用中國畫的美學理念,提出自己的詩學觀點。西洋畫不是講究焦點透視嗎,而中國畫是講三點透視。一種捲軸式的線性鋪排,隨意點染;而欣賞者也可以任意瀏覽,不一定只有一個焦點,也不一定只有一個中心意象,就像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一樣。也斯就是通過這種散點的捕捉與鋪排,形成自己的節奏。他採用一個很旁觀的視角,就像一個手持攝影機,沿途掃描,很多街景元素看似一種隨意的鋪排,其實暗藏機鋒。
鰂魚湧著名的怪獸大廈
流馬:在我看來,《鰂魚湧》這首詩書寫了一種典型的香港都市生活的風貌。我之前也讀過一些香港詩歌,題材多是書寫都市日常與都市人狀態的,不過當我看到您《生長的房子》這本詩集之後,對這種印象產生了很大的顛覆。《生長的房子》是一部關於家族與鄉土地方的詩集,而且書寫的時間與空間格局很大,包含了很多歷史與現實,真實與魔幻的東西。
鍾國強:香港雖然是很城市化的地方,但也有一些區域保留著鄉野風貌,比如我自小成長的地方元朗,距離深圳大約15分鐘的車程。我的父母五十年代從廣東來到香港之後不久,就在這裡安家立業。父親在那片土地上蓋房子、挖水井,種果樹,養雞養豬,開始了一代人的打拼。這部《生長的房子》,寫的其實就是我的一些家族記憶與現時生活的相互映照。我的這組詩是以房子為中心,寫到水井、果樹、家具、家務、洪水等等一系列的東西,同時以梅花間竹的方式,共時性地植入一些香港現實狀態的描寫,形成一種對照和互文。
河水流動。壩下的水捲起了旋渦。黑色的水有白色的泡沫
我們在石上蹲著,用錘子,有節奏地捶打枯枝似的魚藤
滲出奶白色的汁液,流進底下錚錚淙淙的繁響裡
於是在堤岸不遠,我們看見仰向天空的魚肚白
像浮沉著的陰雲,偶然兩邊翻動,展示著死亡和希望
——《水井》節選
流馬:我非常喜歡組詩裡面《水井》這首,充滿時代的隱喻和象徵,「水井」和「魚」的意象也很複雜。這些意象都是和您真實經歷有關吧。
鍾國強:「水井」和「魚」的意象都是年少時真實的經歷。我們那時候請人來幫我們鑿好水井之後,通常會從河裡捉幾尾魚放進去。我小時候都是我和叔叔去河裡捉魚。叔叔捉魚的方法很好玩。當時可買到一種「魚藤」,是一種藤生植物,曬乾後變得好像枯枝,碾壓後便會流出奶白色的汁液,這種汁液有一定的毒性,放到河水裡,可以把魚毒暈過去,但是不會毒死。我們先在上遊放一些魚藤的汁液,在下遊就可以撈起那些漂浮起來的魚。那些魚只是昏掉了,毒性過去後依然鮮活。有些魚我們就煮魚粥吃掉,有些魚就可以放進水井裡。
流馬:能簡單談談香港詩歌的主要面貌嗎,都是哪些人在寫詩?
鍾國強:50年代一批來港的知識分子中間首先湧現一批詩人,詩風優雅浪漫,書寫的題材主要與家國鄉愁有關,在形式上有新月派遺風,他們被稱為「南來詩人」,這裡面的代表人物是力匡。
60年代以後,一批年輕詩人成長起來,他們以《中國學生周報》的「詩之頁」為陣地發表詩歌,開始使用散文化的語言,書寫個人生活,表達個人真切感受,這一批詩人更多地接受了歐美詩歌比如紐約派以及鮑勃迪倫這樣的民謠歌手的影響。蔡炎培、也斯都曾先後主編過「詩之頁」,雖然輩分、風格不同,但都是當時香港很有代表性的詩人。蔡炎培寫於六十年代的《七星燈》、《弔文》等詩,堪稱影響一代人的傑作。後來也斯等人創辦《大拇指》,一直以此為文學陣地,在年輕人中發揮影響力。
臺灣詩人余光中70年代來香港中文大學教書,開始做香港青年文學獎的評委,也深刻影響了香港一代詩人。
目前來說像飲江、王良和、陳滅、洛楓、廖偉棠、葉英傑、周漢輝、呂永佳等都已經是香港詩歌的中堅力量,他們儘管詩風各異,可以說代表了當代香港詩歌的主要面貌。
鍾國強詩集《生長的房子》書影
流馬:您認為香港詩歌對華語詩歌來說,其核心價值是什麼?
鍾國強:我覺得香港詩歌的核心價值主要體現在它的開放性、混雜性、生活化及對現世的關懷這四個方面。
開放性和混雜性是一件事情的兩面。香港文化的開放可以說是整個華語地區最徹底的。在歷史特殊時期,內地作家看不到臺灣作家的作品,臺灣作家也看不到魯迅和沈從文,但在香港,兩邊的書都是可以看到的。那時很多臺灣作家就要跑到香港來找書看,或是偷偷地看」禁書」,像陳映真那時就要躲起來偷讀魯迅。
香港本身又具有英語優勢,在對世界文學的譯介特別是東歐和南美文學的譯介方面,也是發力最早的。香港的開放沒有什麼文化潔癖,沒有說這個不行,那個可以,而這樣的結果就是混雜。不同文化元素都進來,共冶一爐,所以形成現在香港的詩歌風貌。
與此同時,香港的詩歌更加關注日常、生活化的東西。它不像臺灣詩歌,詩人喜歡用一些超現實或隱喻的手段去曲折的表達一些東西,也不像內地詩歌喜歡寫過於具有普適性的「純詩」。香港詩歌就是比較寫實,比較日常一些。
最後,香港詩歌有自己獨特的現世關懷。這種關懷,不僅僅是對自己,哪怕一個路人,一個社會事件,都能夠得到及時的發聲和反映。
流馬:您剛才談到了香港詩歌的日常性及生活化,但是像您《生長的房子》這樣的組詩,其實更有一些歷史縱深感在裡面了。從美學角度來說,相比較「傳奇敘事」和「日常敘事」,您更傾向於哪一種?
鍾國強: 其實我們可以打個比方來看,比如說電影。在一般人看來,黑澤明的電影很好看,而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就會很悶。但是小津的電影是高度生活化的,柴米油鹽,家庭日常,你只有慢慢去看,沉浸其中,才能真正體會到那種味道。如果沒有耐心那就錯過了。你可能不會錯過黑澤明,因為黑澤明的每一個鏡頭都想要打到你,讓你忘不掉,他是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導演,但我其實更喜歡小津,他的電影的味道是要沉浸其中,從每個鏡頭的細節,人物的簡單對話和動作中,慢慢體味出來的。寫詩誠然需要「語不驚人死不休「,但不是要每一句話都要閃光。如果每一句都閃光,那就可能亮瞎眼了。
流馬:對您影響較大的詩人都有哪些?
鍾國強: 我讀詩是先從臺灣現代詩看起的,臺灣的幾位詩人,比如楊牧、商禽、瘂弦、周夢蝶我都喜歡,但楊牧對我的影響無疑是很大的一位。他那首《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關心現實,直指人心,對我影響很大。古典詩人裡面,我推崇陶潛和杜甫,現代詩人裡面我比較喜歡馮至和辛笛。馮至的十四行寫得好,辛笛的詩歌音樂感超好,節奏優美,可惜後期他們的寫作都停滯了。在外國詩人裡面,伊莉莎白·畢肖普、希尼、馬克·斯特蘭德、W.S.默溫、奧登等,我都有受益。
流馬:您認為現代詩的好詩標準是什麼?
鍾國強: 能夠深入生活,揭示人性,揭示一剎那的感悟與省思的詩歌,在語言和寫法上都能讓人耳目一新,讓人驚奇(surprise)的詩歌。
流馬:您是否關注內地詩歌現場,能否談談您對內地詩歌的認識?
鍾國強: 在80年代我剛剛開始寫詩的時候,看過很多內地的詩歌。最早是北島、顧城的朦朧詩,緊接著是「第三代」,像韓東、于堅、李亞偉他們。李亞偉的《中文系》,印象很深,我也是中文系出身嘛。近十年就沒有再有很特別的關注,吹是一些熱點詩人,你不可能不知道一些,比如餘秀華。
流馬:您怎麼看華文詩歌在國際詩歌中的位置,華語詩歌在為世界詩歌呈現什麼樣的價值?
鍾國強: 華語詩歌總體來講在國際上還是少人認識,這一方面是我們的創作還不夠精湛,再就是被翻譯得也很少。我覺得華語詩歌在全球語境下還沒有產生特別具有指向性引領性的詩歌價值,華語詩人應該儘量少寫純詩,少寫沒有生活的詩,寫出具有地方性的異色詩篇可能是很重要的。
于堅是我很喜歡的詩人,80年代他有一首詩叫《羅家生》,我印象很深。寫一個普通的工人,一生寂寂無聞,但是因為修手錶的手藝很好,人們都去找他,後來他在事故中死去,人們也只是知道那天他沒有來上班。這種書寫小人物的詩歌,我覺得是非常有價值的。內地詩歌給我的印象可能有些過於追求普適性,而真正的普適性只有和自己所處的環境有緊密結合,才會真實產生。詩人不能抽離所處的環境,不能寫太虛的東西。
流馬:您怎麼評價詩人與讀者的關係?
鍾國強:詩人與讀者的關係是通過創作與發表,閱讀與反饋來互相完成一首詩。
進讀睡圈子,寫三行詩,參與抽獎
三行詩:雪
第2474夜
聲優 /鍾國強(粵語)點擊可聽
聲優值守 / 祭祀
版面值守 / 流馬
詩作及本平臺作品均受著作權法保護
轉發就是最好的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