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有很多關於「光碟行動」的內容展現給讀者。
今天,我又看到頭條熱傍上:副校長吃光學生剩飯的新聞。
有網友說:這件事咋一看有些做作,有擺拍和作秀之嫌。
但我以為:
這位副校長能夠在食堂裡當面做出這樣的舉動,說明她思想上還是有準備的,她的目的,無非是要通過這個舉動來教育學生節約糧食!這樣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她這樣的行為被有心之人吐槽而已。
為人師者其實都是不易,師者:「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有時候,師者示範了,也會被有心之人拿來「挖苦」一番,這就是人心。
其實,人們真的需要拒絕一種「舌尖上的浪費」。
據某調查結果顯示:
中國消費者每年僅餐飲浪費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就分別達800萬噸和300萬噸,最少倒掉了約2億人一年的口糧。隨意倒掉的剩菜剩飯,很可能是2億人的口糧。
2012年的世界糧食日裡,國家糧食局首次向全國糧食幹部職工發起倡議,倡導自願參加24小時飢餓體驗活動,以更好地警醒世人:
每個人當然不必都去重新體驗飢餓,但人們的確要找回一種對於糧食的溫暖與敬意。
特別是今年,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受到影響的還有農業生產活動。
現如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國家陸續發布糧食出口禁令。
聯合國糧農組織也警告稱:
疫情或將影響一些國家和地區糧食安全。
在這種情況下,4月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傳遞重要信號:中國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中國何以臨危不懼?
近期,習主席再一次發起了杜絕食品浪費的「光碟行動」。他一再強調杜絕食物浪費的重要性,要求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和勤儉節約。
習主席的號召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武漢市餐飲協會倡議推行「N-1」的點餐模式,即根據用餐人數,在點餐時點取用餐人數減1的菜品數量,當然倘若菜品不夠,仍可繼續點餐;很多餐館也推出了半份菜。在電視直播節目中,也取消了諸如「大胃王」之類以爆吃為主題的節目。多家社交媒體平臺也推出了反對食品浪費的宣傳活動;社交媒體用戶被鼓勵在微博上分享「光碟行動」的圖片和視頻等等。這些舉措付諸實施,讓民眾從思想和行動上雙管齊下,真正有效地減少食物浪費。
記得我小時候,媽媽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
「東西多,沒有日子多」。
這是我的媽媽對我講過,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
八十年代的農村,普遍還是很窮。我們村就有些人家是吃了上頓愁下頓的現象。由於我媽媽是孤兒,從小被她的三叔養大。她小時候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所以她深知糧食的重要性。因此,在別人家愁下頓吃什麼時,媽媽總能「變魔術」般的拿出一點東西煮給我們幾個孩子吃。在我記憶裡,沒有因為糧食問題挨過餓,這也要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 ,在別人家有吃的就大吃大喝時,母親都是「斤斤計較」的想著怎麼能既吃飽肚子,又不至於「青黃不接」時讓孩子挨餓。所以,她用:「東西多,沒有日子多」的理念,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很好!
我覺得:即使是現在,我母親那句:「東西多,沒有日子多」也是實用型的理念。
母親的那句話,讓我成人後也懂得其中的深意:居安思危,積累財富的重要性。
今年疫情就給無數人敲響了警鐘。平時有積累財富的,心平氣和的宅在家裡隔離。平時沒有積累財富的,想著房貸、車貸、孩子的學費,急的是像「熱鍋上的螞蟻」。
無論何時,勤儉節約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拒絕浪費,從「光碟行動」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