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我懷念小時候的媽媽,看哭無數人!

2020-12-19 愛讀書的百合

每次讀到《穆斯林的葬禮》韓新月得知親生母親是誰時,總是忍不住心疼這位懂事又可憐的女孩。儘管她已經病得很嚴重,但她微笑著想念媽媽梁冰玉。

01 為什麼新月對媽媽的思念會如此濃烈?

陪韓新月長大的「媽媽」總是嚴厲和冷淡的,她對新月一直是漠不關心,新月從小也習慣了這樣的媽媽。她以為是自己不夠努力,不夠懂事,不夠聰明,所以她一直用心和盡心,以為這樣母親就會對她多一些認可,多一點關懷。

然而新月無論如何的取悅和親近母親,母親也總是淡淡的一副不耐煩和疏遠感,於是新月也就接受了生活的現狀和感情,很懂事的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問。

而在新月即將失去生命時,父親韓子奇才告訴她真相:她媽媽另有其人,而且是在大洋彼岸。

新月這時才拿起隨手帶的和媽媽的合影,貼在自己的臉上,她太想念媽媽了,想念媽媽的親吻、媽媽的微笑、媽媽的溫柔與慈祥。

這是一個即將失去生命的花季女孩最後的思念,這種思念是一種強烈的渴望和絕望,也是對生命最後的呼喚。

02 媽媽給新月留下飽含深情的信

新月終於看到了媽媽臨走前留下的信,她哭著、笑著讀懂了媽媽的愛與牽絆。

在信中,她了解到三歲時媽媽毅然離開了家,扔下了幼小的她。信中有媽媽的自責和期待,她希望新月像對待母親一樣對待她的姐姐梁君壁,並要求新月孝順和愛他們。

媽媽希望新月忘記她,在她沒有成年之前不要知道還有一個媽媽的存在,不願意新月想念她,只願意她快樂、無憂無慮的長大。

媽媽說:只要天上月亮,新月就在她心中,只有血液還在流淌,新月就在她心裡。新月終於理解了媽媽的出走不是因為自私,也不是因為尋找更好的歸宿,她是尋找失去的自己和獨立自由的人生。

讀到此時,不僅為梁冰玉的坎坷經歷而痛惜,她是一個性格獨立、特立獨行的人。因為她錯愛了姐夫韓子奇而造成了姐姐的不幸,現在當她無法再繼續在三個人之間糾纏時,只得選擇離去成全姐姐和女兒新月的幸福。

讀懂媽媽的愛後,新月顫抖著,她蒼白的皮膚流下了淋漓的冷汗,面頰和嘴唇憋得青紫,她已經呼吸不過來,然後用盡了所有力氣叫了一聲:媽媽。

新月再也看不見爸爸韓子奇幾乎給醫生下跪請求救活自己的女兒,她再也看不見愛的人和想念的人,她再也看不見三歲以前的媽媽。

03 媽媽之愛

悉數韓新月的一生,她有兩個媽媽,一個是三歲之前的媽媽梁冰玉,一個是三歲之後的養母梁君壁。

媽媽對她的愛可以從給她寫的信中與小時候的合影中可以看出,滿是愛與喜歡,而養母對她則是疏離和持續的冷淡。養母從小就不親近她,而是交於保姆照顧和養育,對於新月來說,她三歲以後是沒有感受到母愛的。

這讓我想起了才女張愛玲,她也是自兩三歲後就沒有再得到過母愛,而沒有母親的世界是一個陌生而冷漠的空間。那裡沒有天、沒有地,沒有日月星辰,更沒有鳥語花香,沒有溫暖和擁抱,只有無窮無盡的悲傷。

這也是我每次讀《穆斯林的葬禮》會忍不住想哭的原因,沒有比媽媽的愛更美好的渴望,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然而這兩樣韓新月都在逐漸失去。她既渴望著人間的美好,又對遠在天邊的媽媽思念不已。

人們總是對司空見慣的愛毫不在意,而只有失去過或者說從來沒有得到過愛的人,才懂得有多珍貴。而對於子女來說,媽媽的愛是山谷的清風,是淙淙的清泉,是溫暖和柔和的世界,是一切愛和勇敢的源泉。

相關焦點

  • 《穆斯林的葬禮》:看一次哭一次!天上新月朦朧,人間卻再無她
    每次讀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都忍不住淚水連連,每一次讀到最後祭奠韓新月的那一章節,內心的悲傷逆流成河,那個聰明懂事,說著一口流利英語的姑娘再也看不到了。01 那個叫新月的姑娘再也看不見了夏天的清晨有著淡淡的曙光,門上還映照著「隨珠和壁,明月清風」八個大字。三十三年了,梁冰玉終於再次回到這個家,她是回來看自己的女兒韓新月。她從來沒有忘記過女兒,但是她不想打擾女兒簡單幸福的生活,只把思念藏在心中。
  • 穆斯林的葬禮001、002、003
    《穆斯林的葬禮》是霍達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曾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看了《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冰心《穆斯林的葬禮》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現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
  • 愛恨情仇,這場葬禮是情葬——讀《穆斯林的葬禮》
    很多人始終逃不出那個「情」字,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的一場場繁雜盛大的穆斯林民族葬禮寫滿情起情滅,究竟是誰的葬禮呢?葬穆斯林民族的過往,葬玉,葬情?我不知道,但是我明白的是情是故事的一座墳,葬著的更多是未亡人。這裡面,有「回回」對穆斯林傳統的信奉,有韓子奇等人對玉的情有獨鍾,有親情,友情,其中更多的情是那所謂的苦澀的禁果——愛情。
  • 《穆斯林的葬禮》:還記得那場寸斷肝腸的葬禮嗎?
    敲下《穆斯林的葬禮》這幾個字時,新月那場寸斷肝腸、撕心裂肺的葬禮依然使我潸然淚下。第一次讀這本書還是在十幾年前,故事情節基本忘完了,甚至不記得作者的名字,只記得這是一本描述少數民族穆斯林幾代人命運的跌宕起伏以及未能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
  •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楚雁潮與韓新月那純潔而又悽美的愛情故事,讓我想到了許淵衝老先生翻譯《牡丹亭》中經典的那句:「Love once begun,will never end」 雖有著宗教和世俗的阻隔,仍擋不住兩顆相愛的心。可是,這世間最悲慘的莫過於死亡,白髮人送黑髮人,那種割離骨肉的痛讓原本就有病的韓子奇,垮了。相愛之人,一陰一陽的相隔不比世俗宗教,那樣你我二人還能相見,如今卻只能哀悼。
  • 《穆斯林的葬禮》:開篇僅20個字就讓人嘆為觀止
    ——《穆斯林的葬禮》開篇《穆斯林的葬禮》是霍達的一部長篇小說,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是一本完美的愛情傑作,自問世以來,暢銷不衰,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霍達設置了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以自己的視角,情感,內涵,展示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
  • 《穆斯林的葬禮》| 最美的樣子,你都有
    今天,我將為大家做一個總結性的回顧,來看看《穆斯林的葬禮》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這部五十餘萬字的長篇,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的心路歷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
  • 《穆斯林的葬禮》,值得一讀的好書!
    花了一周的時間,終於看完了《穆斯林葬禮》!真是一本奇書,掩卷之際竟是戀戀不捨!難怪這本書被盛譽為最純潔的夢想,最悽美的愛情,最痛苦的命運!它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興衰,三代人的命運浮沉,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 穆斯林的葬禮
    說好的言語是給病人醫治的「獨阿宜」,也是對臨終之人的安慰。在這個時候「獨阿宜」是受應答的。如果一個人臨近無常了,人仰臥的同時,應把他的臉轉向右側(天房)一邊,同時給他提念清真言、作證言,提念的人要高聲誦念,使病人能夠聽到。關於臨終「討白」(懺悔),以及講「伊瑪尼」(信仰),最好在病人清醒的情況下完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念「雅辛」(古蘭經36章)。
  • 【名著連播第43集】《穆斯林的葬禮》
    《穆斯林的葬禮》是女作家霍達所著長篇小說,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穆斯林的葬禮》全書五十餘萬字,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展現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作品含蓄蘊藉,如泣如訴,以細膩的筆觸撥動讀者的心靈,曲終掩卷,迴腸盪氣,餘韻繞梁!今天,讓我們一起收聽霍達的經典著作:《穆斯林的葬禮》。
  • 《穆斯林的葬禮》:人生是一場悲劇美
    三天,我讀完了霍達的小說《穆斯林的葬禮》,卻仿佛跨越了一個世紀,見證了三代人的悲歡離合。這部被譽為「最具生命力的茅盾文學獎經典作品」,展現的是浩瀚的歷史長河裡,一個個生命個體痛楚的命運與艱難的抉擇。它的生命力在於這段悲劇發人深省卻又讓人無可奈何,悲劇中的人物令人扼腕嘆息,然而有些人生經歷卻又讓人心馳神往。我相信勾勒出如此壯闊畫卷的人一定經歷了無數個輾轉反側的夜晚和無數次靈魂之路上的求索與搏擊。一段往事,一曲殤歌這部小說成稿於1987年,1988年初版。
  • 一周壹書|《穆斯林的葬禮》多元衝突下的沉重悲劇
    看了《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冰心什麼樣的小說是好的小說?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基於各自價值觀的答案。上了近20年的學,讀了不少類型的小說,在我看來,能觸動人心,給人啟迪的就是好的小說。《穆斯林的葬禮》在近年來毀譽參半,網上批評聲音不絕於耳,覺得它配不上茅盾文學獎的榮譽。
  • 《穆斯林的葬禮》一部飽受爭議的文學名著
    《穆斯林的葬禮》是一部長篇小說,它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代人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這本書向人們展示了穆斯林的生活習俗與習慣,也塑造了許多悲劇人物,讓人們深陷其中,被各種人物的悲慘命運所打動。
  •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銷量突破300萬冊,將拍成電視劇
    《穆斯林的葬禮》出版27年來正版銷量突破300萬冊。《穆斯林的葬禮》出版以來感動著一代又一代讀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小說連播》所做的聽眾最喜歡的小說民意調查顯示,《穆斯林的葬禮》和《平凡的世界》並列第一。
  • 【聽名著】李慧敏&徐濤《穆斯林的葬禮》(43)
    《穆斯林的葬禮》是女作家霍達所著長篇小說,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今天,讓我們一起收聽霍達的經典著作:《穆斯林的葬禮》第43集。歷史無意嘲弄人,人卻不得不直面無情的歷史!他又想起了另一個人,身無分文走天下的吐羅耶定巴巴。十八年前,他追隨著祖先的蹤跡走去了,朝著聖地麥加!他那老邁的身軀,穿著草鞋的雙腳,將怎樣走完這茫茫徵途?他現在在哪裡啊?船繞過南葉門的尖角,駛進了狹長的紅海,撫著右舷看去,就是沙烏地阿拉伯了。
  • 《穆斯林的葬禮》開頭20字俘獲人心,冰心:如同走進一個新奇世界
    ——《穆斯林的葬禮》這本《穆斯林的葬禮》一上映就榮獲茅盾文學獎,也迎來了不少名人的誇讚。比如 冰心老師評價這本書 : 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這本《穆斯林的葬禮》在高中時期語文老師就推薦過,當時讀完後感覺很悲傷,兩個相愛的人為什麼就是不能在一起,每一個年齡階段讀起來都是不一樣的感覺,以致於再次重溫這本書的時候,又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
  • 時隔20年,再看《媽媽再愛我一次》,真配得上「看哭無數人」
    相信大家在網絡上,看過很多標題為「看哭無數人」的文章,可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是少之又少,但今天我們要說的《媽媽再愛我一次》這部電影,絕對配得上「看哭無數人」的頭銜。《媽媽再愛我一次》豆瓣評分時隔20年,可能大部分觀眾對《媽媽再愛我一次》的劇情早已模糊,那讓我們來簡單說一下。
  • 【名作中的愛情】叢子鈺|愛,死亡與異教徒——重讀《穆斯林的葬禮》
    這是此文的核心觀點之一,我以為也是全文的金句。與此相呼應,叢子鈺則認為,「殉情是對愛情的信與望」。他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起筆,分析的卻是《穆斯林的葬禮》中的愛情主題。他說,「化蝶」其實暗示了某種可怕的謀殺方式——活埋。
  • 《穆斯林的葬禮》:比愛而不得更好的選擇是活在當下
    美滿幸福的愛情固然人人嚮往,可生活不能時時處處如人所願,愛而不得也是人生常態。面對無奈,有時候與其固守執著,不如順勢而為,選擇當下,努力過好每天,讓歲月的美好彌補心中的缺憾。《穆斯林的葬禮》中的韓天星就是這樣一位看似痛苦,實則結局在所有人中最完美的角色,身上閃現著最樸素的人生智慧。
  • 《穆斯林的葬禮》:開頭僅20字俘獲人心,經典永不褪色!
    ——《穆斯林的葬禮》開篇《穆斯林的葬禮》一書與《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一些偉大巨著一樣獲得了茅盾文學獎。被稱為「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學獎經典作品」。冰心先生說「看了《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