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人生是一場悲劇美

2020-12-19 BerryRain漿果雨

三天,我讀完了霍達的小說《穆斯林的葬禮》,卻仿佛跨越了一個世紀,見證了三代人的悲歡離合。這部被譽為「最具生命力的茅盾文學獎經典作品」,展現的是浩瀚的歷史長河裡,一個個生命個體痛楚的命運與艱難的抉擇。它的生命力在於這段悲劇發人深省卻又讓人無可奈何,悲劇中的人物令人扼腕嘆息,然而有些人生經歷卻又讓人心馳神往。我相信勾勒出如此壯闊畫卷的人一定經歷了無數個輾轉反側的夜晚和無數次靈魂之路上的求索與搏擊。

一段往事,一曲殤歌

這部小說成稿於1987年,1988年初版。它所講述的故事大致發生在二戰期間,歷經三代人,以新中國成立初期作為結點。雖然這段故事距離我們比較遙遠且具有年代性,但是我們依然能從故事的脈絡中感受到時代的烙印,以及個體人性所呈現的紛呈狀態。小說的開始是第二代人梁冰玉多年歸國,時過境遷,引發的對往昔的追憶。中間夾雜著兩條故事主線,一條是第一代人和第二代人的家族故事,另一條故事主線是以韓新月為中心的第三代人的人生故事。

第一代家主梁亦清是古都京華玉器行老字號「奇珍齋」的老闆,是一個清貧的回族琢玉人,育有兩女,長女梁君璧和次女梁冰玉。苦於手藝後繼無人的梁亦清,在一次幫助朝聖者吐羅耶定的過程中結緣韓子奇。韓子奇也因為對手藝的熱愛和對梁亦清的愧疚,放棄和吐羅耶定的朝聖之路,成為了梁亦清的徒弟。臨近韓子奇出師的時候,梁亦清勞累猝死,玉璧因為梁亦清的死功虧一簣,梁家因為無法按時交出成品而負債纍纍。韓子奇「背棄」師門,忍辱負重,終於在三年後歸來重振奇珍齋,迎娶師妹韓君璧。日本侵華,韓子奇恐珍寶受損,遠赴海外,妻子韓君璧不忍拋棄家業,留在京都。梁冰玉因為感情受挫,和姐夫韓子奇前往英國。英國在世界大戰中也沒有倖免於難,戰爭中韓子奇和梁冰玉相互扶持,互生情愫,並且有了一個孩子韓新月。

第二條故事主線主要講韓新月和她的老師楚雁潮之間的愛情故事,最終以韓新月的因病去世而收尾。小說的題目是穆斯林的葬禮奠定了悲涼的情感基調又帶有肅穆而神秘的宗教色彩,第一代家主梁亦清為心中的夢想,過勞而死,死的悲壯。韓子奇因為命運的磋磨,心力交瘁,死的蕭索。韓新月因為心臟病離去,帶著楚雁潮的愛和眷戀走向天堂,死的悽美。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人生際遇,最終都走向了一樣的人生歸宿。葬禮埋葬了一個人的今生,卻在後代人的身上得到了綿延,作者運用向死而生的理念影響著讀者。梁亦清留下了傳世的玉器工藝品,也將自己的手藝傳給徒弟韓子奇。韓子奇帶著對玉的執念死去,留下了收藏的珍品。韓新月帶著抱憾死去,將美好自己留在了另一個人的記憶中,也通過哥哥天星和好友的血脈得到了生的傳承。生與死,當它被定義為一種生理現象或者結果,它們是對立的,是人與人關係的斷層。但是生與死,作為人生徵途的句點或者一種藝術手法的展現,更多留給人的是啟示和感悟。作者寫的是悲劇,但是這段悲情往事是唯美的,也是可以帶給人希冀和力量的。

人物分析,詰問悲劇

韓子奇是第一條主線下的男主人公。圍繞他一生的是責任和家族興亡。他是一個孤兒,為了生存和報恩追隨吐羅耶定,陪伴他前往麥加朝聖。借宿梁亦清家中時,不慎摔碎了一件玉制工藝品,同時源於對玉的喜愛,他留下來成為梁亦清的徒弟。韓子奇前半生背負著對梁家的責任,包括他重振梁家和迎娶師妹梁君璧。他少時孤苦無依,幸得吐羅耶定的養育。在去往麥加途中,他遇到了梁亦清,並且將一腔熱忱投入到玉器事業中。

他是幸運的,從孤兒成長為一代「玉王」。他又是不幸的,前半世他背負太多責任,是命運卷攜著他步步前進,他沒有思考過自己,他的心裡只有梁家的傳承和玉器事業,甚至連同他的婚姻也建立在親情與責任的基礎上,這些都為兩代人的悲劇埋下伏筆。戰火下的英國,每個人都朝不保夕,他們天天面臨的是絕望與恐懼,同時也激發了人性原始的欲望和對自由的渴求。韓子奇與梁冰玉愛情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孕育而生的,衝破道德的底線,同時埋下了悲劇的種子。悲劇的種子在他後半生生根發芽。回國後,他與妻子之間產生了矛盾與猜忌,他摯愛的梁冰玉離他而去;人到中年,女兒的離世讓他飽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晚年,心愛的玉器被查抄,他晚節不保。他的責任感使他失去自我,同時他也割捨不了物質和情感上的欲望,這種矛盾使他深陷人生的囹圄。

文中第二條主線的女主人公韓新月是韓子奇和梁冰玉的女兒。她是作者傾注滿心憐愛塑造的人物。她,純潔無瑕,是真善美的集合。她,敏感細膩,才華橫溢,青澀懵懂。她與楚雁潮之間的愛真摯動人,不染纖塵。他們似一對神仙眷侶,跨越了世俗和教門;他們是一對柏拉圖式的靈魂伴侶,談論中西典學。然而,韓新月的逝世讓這一切美好戛然而止。讀到這裡,大部分人可能會埋怨作者的狠心。這樣美好的女子,人生正值芳華,卻匆匆落幕。然而,我想如果死亡是一種結果,那麼韓新月確是一場悲劇。我相信作者認為死亡是一場別離,思念是一曲輓歌,讓這樣一個美好的女子告別前世的糾葛,帶著美好踏上新的徵程。她與楚雁潮的愛可以跨越生死,穿越時空,實現永恆。愛,可以是相濡以沫的陪伴,也可以是心中的抽痛和無盡的思念。

相關焦點

  • 穆斯林的葬禮001、002、003
    《穆斯林的葬禮》是霍達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曾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穆斯林的葬禮》著眼於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融衝突,在中國社會和世界格局的大歷史背景下以小見大,通過講述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以及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融宗教信仰與現實生活,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人性之美與價值之美於一體,折射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回族既有保持其阿拉伯民族的 文化淵源的一面,又有與漢文化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一面。
  • 一周壹書|《穆斯林的葬禮》多元衝突下的沉重悲劇
    《穆斯林的葬禮》在近年來毀譽參半,網上批評聲音不絕於耳,覺得它配不上茅盾文學獎的榮譽。這讓我再次認真地品讀了此書,並思考此書的意義與價值——《穆斯林的葬禮》講述的是一個穆斯林家族在歷史長河下,在社會環境、文化衝突、心理衝突、倫理衝突下的具體寫照,變遷興衰,命運沉浮,每一個人物在歷史巨輪、宗教信仰、東方文化、西方文化及自我追求影響下做出選擇,承受屬於自己的苦難與悲劇。
  • 愛恨情仇,這場葬禮是情葬——讀《穆斯林的葬禮》
    文/莫落望一場愛恨,一場人生,不管是夢,是醒,是緣,是戀,終究還是生離死別。很多人始終逃不出那個「情」字,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的一場場繁雜盛大的穆斯林民族葬禮寫滿情起情滅,究竟是誰的葬禮呢?葬穆斯林民族的過往,葬玉,葬情?我不知道,但是我明白的是情是故事的一座墳,葬著的更多是未亡人。這裡面,有「回回」對穆斯林傳統的信奉,有韓子奇等人對玉的情有獨鍾,有親情,友情,其中更多的情是那所謂的苦澀的禁果——愛情。
  • 《穆斯林的葬禮》:開頭僅20字俘獲人心,經典永不褪色!
    ——《穆斯林的葬禮》開篇《穆斯林的葬禮》一書與《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一些偉大巨著一樣獲得了茅盾文學獎。被稱為「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學獎經典作品」。冰心先生說「看了《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
  • 《穆斯林的葬禮》:如果愛情註定是悲劇,那就定格在幸福的一刻吧
    憶起《穆斯林的葬禮》已經不能確切地記清是幾年前讀的這本書了。只知道當時是躺在學校宿舍的床上打著手電筒讀完的,讀過以後,深深地感動,抱著被子,久久不能入睡——這樣的印象讓我覺得我應當是在一個寒冷的冬夜讀完這部由回族女作家霍達撰寫的小說的。
  • 《穆斯林的葬禮》有多偉大?開篇20字俘獲人心,經典永不褪色
    《穆斯林的葬禮》有多偉大?開篇20字俘獲人心,經典永不褪色「幸福的家庭都大同小異,不幸的家庭卻各有不同。」——《穆斯林的葬禮》開篇冰心評價它:「看了《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
  • 《穆斯林的葬禮》| 最美的樣子,你都有
    ,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今天,我將為大家做一個總結性的回顧,來看看《穆斯林的葬禮》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這部五十餘萬字的長篇,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的心路歷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
  •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銷量突破300萬冊,將拍成電視劇
    《穆斯林的葬禮》出版27年來正版銷量突破300萬冊。《穆斯林的葬禮》出版以來感動著一代又一代讀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小說連播》所做的聽眾最喜歡的小說民意調查顯示,《穆斯林的葬禮》和《平凡的世界》並列第一。
  • 《穆斯林的葬禮》:開篇僅20個字就讓人嘆為觀止
    ——《穆斯林的葬禮》開篇《穆斯林的葬禮》是霍達的一部長篇小說,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是一本完美的愛情傑作,自問世以來,暢銷不衰,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霍達設置了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以自己的視角,情感,內涵,展示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
  • 《穆斯林的葬禮》為什麼被稱為最名不副實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在《穆斯林的葬禮》裡,有兩個人物最為單薄,一是梁冰玉,二是楚雁潮,但這兩個人物太關鍵了,是故事的主線人物,而他們還是悽美愛情的主角。也正是因為此,讓整部作品顯得有些單薄。有人說,《穆斯林的葬禮》是最名不副實的茅盾文學獎作品,大抵也是因為此。
  • 《穆斯林的葬禮》開頭20字俘獲人心,冰心:如同走進一個新奇世界
    ——《穆斯林的葬禮》這本《穆斯林的葬禮》一上映就榮獲茅盾文學獎,也迎來了不少名人的誇讚。比如 冰心老師評價這本書 : 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這本《穆斯林的葬禮》在高中時期語文老師就推薦過,當時讀完後感覺很悲傷,兩個相愛的人為什麼就是不能在一起,每一個年齡階段讀起來都是不一樣的感覺,以致於再次重溫這本書的時候,又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
  • 《穆斯林的葬禮》,值得一讀的好書!
    花了一周的時間,終於看完了《穆斯林葬禮》!真是一本奇書,掩卷之際竟是戀戀不捨!難怪這本書被盛譽為最純潔的夢想,最悽美的愛情,最痛苦的命運!它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興衰,三代人的命運浮沉,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 《穆斯林的葬禮》一部飽受爭議的文學名著
    《穆斯林的葬禮》是一部長篇小說,它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代人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這本書向人們展示了穆斯林的生活習俗與習慣,也塑造了許多悲劇人物,讓人們深陷其中,被各種人物的悲慘命運所打動。
  • 《穆斯林的葬禮》:還記得那場寸斷肝腸的葬禮嗎?
    敲下《穆斯林的葬禮》這幾個字時,新月那場寸斷肝腸、撕心裂肺的葬禮依然使我潸然淚下。第一次讀這本書還是在十幾年前,故事情節基本忘完了,甚至不記得作者的名字,只記得這是一本描述少數民族穆斯林幾代人命運的跌宕起伏以及未能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
  • 穆斯林的葬禮:為餘拋棄妻兒,與妻妹疏遠的愛情
    讀《穆斯林的葬禮》總是對人物念念不忘,他們或多或少都是悲劇性的,無論是在韓寒的亦主亦僕姑姑,還是冷若冰霜梁君璧,無論是在戀愛中卻不是韓天星,還是韓新月,他們的結局和經歷都是悲劇性的。然而所有這些悲劇的根源都是一個人,即韓子奇被稱為玉王。
  •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穆斯林的葬禮》文字質樸,內容真切闊大,通過一個玉器世家幾代盛衰,唱出一曲人生的詠嘆。梁亦清的死悲壯淋漓、令人震撼。他將一生都傾注於雕玉,每一件都精緻無比。他就像一個永不停息的鐘,恪守祖訓將一生奉獻給玉。最終也倒在了刻玉過程中。本書是以韓子奇為核心而展開,他是一個準備跟著巴巴去到麥加朝聖的回回,因在梁家對玉器產生興趣,便留了下來。玉器梁這一稱號也是在他手下熠熠生輝,成為人們歌頌的對象。
  • 【名作中的愛情】叢子鈺|愛,死亡與異教徒——重讀《穆斯林的葬禮》
    他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起筆,分析的卻是《穆斯林的葬禮》中的愛情主題。他說,「化蝶」其實暗示了某種可怕的謀殺方式——活埋。而《穆斯林的葬禮》恰恰也有相似的情節:在葬禮上,楚雁潮為死者韓新月「試坑」,「當他躺在墓穴中,恐怕也感到了那種隱憂,但當這種被活埋的恐懼同他對新月死別的愛情相連時,就成了痛失所愛的綿延,也讓這一過程成為小說最震撼人心的部分」。
  • 《穆斯林的葬禮》:人活一世,無論時間長短都要有意義
    霍達的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就苦心構建了在悲劇氛圍籠罩下,一個家族60年間三代人心靈嘶鳴的「葬禮世界」。但這不是一本悲傷的書。他一生都為了玉而生存,而奮鬥,卻失去了人生最寶貴的東西,在感情世界一貧如洗。面對難分難解的愛情糾葛、家庭矛盾,他一籌莫展,徹底失敗,在失去愛人、失去女兒又失去視若生命的玉之後,他在文化動亂的悽風苦雨中死去了。第三代人,少女韓新月,不甘心重蹈前輩的覆轍,有著對人生、對事業、對愛情的執著追求。
  • 《穆斯林的葬禮》: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原諒生活的不完美
    霍達在《穆斯林的葬禮》中說:「人生的舞臺上,悲劇、喜劇、喜劇、悲劇,輪番演出,不舍晝夜,無盡無休.」的確,當一個平凡人把信仰深刻在骨子裡;當一個男人愛上了妻子的妹妹;當一個單純美好的女子,遇上了最純潔的愛情,卻命不久矣。當這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一個家族之中,悲劇與喜劇也就開始輪番上演了。這世間的幸與不幸,隨之赤裸裸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 活著,笑著,愛著,也折騰著——《穆斯林的葬禮》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書評 第一次聽說這書名時,深信這是一本外國著作,後來得知是中國人寫的小說,心中揣摩著可能是一位中國作家以外國生活經歷作為基礎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