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兒寫了一大半,裡面還特意提了冬至,可惜晚上同事聚餐,未能完結,只好今日事明日畢了,今天堅持寫完,特別鳴謝 「下廚房APP」裡面的幾個菜譜(不是廣告,是真的鳴謝)。
上一篇《電臺情歌》發出來,很多人都表示喜歡米老闆的故事,有人用了「驚豔」二字來評價這個故事;有人去大眾點評搜新華路附近的餐廳,卻只找到一個「米記涼皮」;還有人告訴我,結尾巴黎的寥寥數筆讓她想到曾經在巴黎工作和生活過的歲月,漫漫長夜,思念如潮水般襲來。
而更多的人,是來問,米老闆的故事還有沒有後續。
其實米老闆是我正在構思的一個大故事裡面的配角,這篇《電臺情歌》算是一個番外,或者人物小傳吧。
但不可否認,米瑞可是個生命豐富有層次的女子:有點顏值,有點才華,有點閱歷,有點精明。懂遊戲規則,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聰明而體面地拿到自己想要的,並從中得到樂趣。
有讀者留言:Michelle和老林之間有真的愛情嗎?他覺得不算,也許是依戀,但不算愛情。《基督山伯爵》裡面,伯爵離開希臘公主的時候,公主抱著伯爵的腿說自己可以什麼都不要,但是不能失去伯爵。而Michelle是留著眼淚接受了饋贈。
我回味了一下他的點評,覺得有點意思。再回頭看我自己寫的那句話:Michelle不說話,淚水啪嗒啪嗒地掉在了桌面上。老林對於她,是情人、是伴侶、亦是兄長和朋友。
寫的時候,我覺得我忠實地記錄了自己的心流,而不知為什麼,當時我的腦子裡,並沒有出現「愛人」這個詞。
我驚訝於文字的力量,更驚訝於讀懂的力量。
有故事的人很多,寫故事的人難得;
講故事的人很多,聽得懂的人難得。
昨天晚上,娃睡得還挺早,我抱著一罐啤酒坐在床上,開始想要不要幫米老闆的故事,再寫點啥。內心希望能寫點不一樣的,繼續驚豔自己和讀者,但又怕狗尾續貂。直到我後來突然想到了《紅樓夢》裡面的一些片段,那些對食物的描寫,細密,妥帖,從眼睛到味蕾。
以下是遲到的正文:
「米記」的必點菜單和隱藏菜單
今天是冬至,白晝最短,思念最長。
在這樣一個寂寞潮溼寒冷最難將息的日子裡,何以解憂?唯有美食。
"米記」在某本地生活APP的標籤是「法餐」,置頂的評論是:酒好菜香環境有趣,老闆又美又颯,還有隻可愛的大金毛。
APP上的推薦菜很多,從龍蝦到牛排、從生蠔到蝸牛、從秘制鵝肝醬到黑松露意面、從拿破崙到覆盆子撻,都有人推薦。
主菜法式紅酒燉牛肉和甜品巧克力熔巖蛋糕更是人氣爆棚,只可惜這兩道菜限量供應,食客們能不能吃到,要麼靠提前預約,要麼看米老闆的心情。
很多人是通過看《Julie & Julia (2009) 》才知道了「勃艮第紅酒燉牛肉」這道菜,在Julia Child的《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這本法餐bible裡面,也有這道菜的recipe,據說嚴格按照配方的繁瑣步驟來復刻,在中央廚房裡從處理食材到熬牛肉汁燉牛肉再到烘烤,需要花費10個小時。
老友來時,米老闆喜歡用鑄鐵鍋來做簡版的這道菜,步驟稍微不那麼繁瑣,且更有家常味道:
牛肉的好壞是這道菜的關鍵,所以選擇肥瘦相間的牛腩,年輕一些的牛會更好。把牛腩切成大小適中的塊狀,吸乾表面的水分備用。培根或者醃製火腿切成條狀,用黃油先煎過,盛出瀝乾備用(這步目的是為了給整鍋肉增香,簡版也可省略),然後用煎過的油繼續煎牛肉至四面金黃。煎制是為了鎖住牛肉的水分,讓牛肉再經過後面的燉和烤而不至於變老變柴。
牛肉煎好就可以煎炒蔬菜了。口蘑和小土豆洗淨、瀝乾;口蘑一切四,小土豆對半切開。鍋燒熱,放一小塊黃油(植物油也可以),先放入小土豆,切面朝下,小火煎至切面金黃。然後翻面,再放一小塊黃油,晃動鍋子利用餘溫將黃油融化並使其均勻裹在土豆表面,撒上黑胡椒和鹽,翻炒均勻,盛出備用。利用鍋裡剩餘的油,依次放入切好的口蘑、胡蘿蔔條或塊煎1分鐘,喜歡洋蔥的話也可以煎一些洋蔥,稍微多煎一會兒,讓洋蔥變得甜軟不再辛辣。
蔬菜煎好後盛出,把之前煎好的肉放入鑄鐵鍋,加入少量麵粉攪拌均勻,目的是為了進一步鎖水,並在烤制時發生神奇的美德拉反應,讓整鍋菜更香。
然後放入預熱到250℃的烤箱,4-5分鐘,取出攪拌翻允,170℃再烤4-5分鐘。端出鍋放回火上,調大火,倒入紅酒和提前熬好的牛肉高湯,沒過牛肉,燒開後依次倒入煎過的蔬菜,燒開。
再燒開後依次加入香料和調料:草果,豆蔻,月桂葉,百裡香以及這道菜的靈魂---番茄醬。如果是自己熬的的番茄醬可以多加一些,罐裝的則可以酌情減少其他調料。再燒開後可以加鹽、黑胡椒,試味並調味。
鍋蓋扣嚴實,放入烤箱,烤2.5-3小時,期間不停調節溫度,保持鍋內微微冒泡,如果快燒乾,加熱水拌勻。待肉可以輕鬆戳穿便是熟了,便可以直接連鍋端上桌了。
80g高純度黑巧克力和60g黃油隔水加熱融化,攪拌至順滑無顆粒,加入朗姆酒攪拌均勻,靜置,至不燙手(40°C以下)。
兩顆蛋(可生食雞蛋)打入盆中,打蛋器高速打發至大量泡沫出現,加入50g細砂糖繼續打發。打發到細膩,差不多兩倍體積,插入牙籤不倒即可。
40g低筋粉過篩,用橡皮刮刀順一個方向攪拌均勻,把不燙手的巧克力醬導入蛋糕糊中,攪拌均勻,巧克力蛋糕糊的狀態應該是比較粘稠的。
烤碗或小蛋糕模內壁刷一層黃油,導入巧克力蛋糕糊,八分滿即可,然後放入冰箱冷藏半小時。
然後放入預熱倒220°C的烤箱內烤12-14分鐘,出爐。在室溫下放置3-5分鐘脫模、裝盤、撒上糖粉,放上切好的草莓做裝飾,就可以上桌了。
用叉子戳開,巧克力醬如熔巖一般流出,是這道甜品最有趣的地方。濃鬱絲滑的巧克力配上綿密柔軟的蛋糕質地,這道甜點從不令人失望。
除了這些人氣美食,「米記」還有一份隱藏菜單,而吃過米老闆親手做的中餐的客人,才是真正的VIP,比如說下面這幾道菜:
這道菜其實是老林教給Michelle的,但Michelle在不斷的探索中青出於藍了。
琵琶腿4隻,洗淨斬成小塊。冷水下鍋,焯水後撈出洗淨瀝乾備用,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去除雞肉的血汙和腥氣。
生薑切大片、蒜瓣剝皮、蔥切段、少許紅尖椒切斷備用。
鍋內倒少量胡麻油(沒有的話也可以用黑麻油),不用太多,因為雞皮炒制也會出油,放入薑片爆香。薑片炒至焦黃幹香後,依次加入蒜瓣、紅尖椒和蔥蒜翻炒。
配料炒香後,倒入雞塊翻炒,炒出香味切雞皮出油焦黃時,倒入這道菜的最重要的調料「三杯」:按照4:2:1調製好的米酒、醬油和冰糖。四隻雞腿的用量,用普通小湯匙放8勺米酒、4勺醬油(其中生抽3勺、老抽1勺)和2勺壓碎的冰糖,不要放水。
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燜,把雞塊中的水分逼出來,再慢慢收幹湯汁,收汁過程中需要給雞塊翻身。再這個間隙,把小砂鍋空燒熱備用,砂鍋可以幫助。
待湯汁基本收幹,雞肉變成深紅色,盛出倒入熱砂鍋,再加少許胡麻油(或黑麻油),表面放適量九層塔,九層塔是三杯雞的靈魂,蓋上砂鍋的蓋子,燜10秒鐘即可。
這道菜做起來簡單,但是難的部分是食材的處理。
先把豬肚簡單用清水衝洗,同時把炒鍋燒熱備用。衝洗乾淨的豬肚翻過來(inside-out),因為需要重點清洗和處理這一面。
把翻過來的豬肚放進燒熱的鍋裡並不停翻動約3-5分鐘,這個過程中豬肚會出水,也會把表面的一些髒東西給燙下來,翻炒的過程中可以加料酒和鹽來去除異味。然後把鍋連同豬肚都放到清水下衝洗,然後重複上述步驟,這一遍的時間可以稍微短一些,也可以不再放料酒和鹽。
接下來是真正的清洗步驟,取出豬肚,倒入適量生粉和花生油(或其他食用油),鹽、料酒,對豬肚進行不斷地搓洗,把髒東西洗出來並用清水衝乾淨,這個步驟需要重複至少三遍。
清洗乾淨的豬肚可以上鍋煮了,可以把薑片、蒜頭白胡椒塞進豬肚中,紮緊。清水沒過豬肚,然後放入切斷的蔥白和料酒,大火煮開後改小火燜80-90分鐘,煮的過程中需要翻幾次身,煮好後取出、晾涼、切片、裝盤。
這道菜的神來之筆是蘸料:海鮮醬油和特級生抽按三七的比例配好,加入蔥花、蒜末、切碎的小米椒、撒上白胡椒粉和小磨麻油。夾塊肚片,蘸下調料,送入口中,鹹鮮而有嚼勁。
這是一道南京的時令蔬菜,每年春天限量供應,也是《紅樓夢》裡面晴雯姐姐愛吃的菜:「晴雯姐姐要吃蘆蒿,你怎麼忙得還問肉炒雞炒?春燕說葷的不好,才另叫你炒個麵筋兒,少擱油才好。」
蘆蒿,別名水艾、蔞蒿、水蒿、藜蒿、泥蒿,一聽便知適宜長在南方多水的地方,東坡筆下的「蔞蒿滿地蘆芽短」說的就是它。蘆蒿在北方並不常見,也千萬不要和茼蒿搞混,雖然都有蒿字,差別可大了。
到了春天應季的時候,米記會學那些老克勒的本幫菜館,用毛筆在紅紙上寫了「金陵蘆蒿已到」貼在門口,也是一種雅趣。
麵筋其實是麵粉上勁,洗去粉漿後的植物蛋白質。好的麵筋,顏色灰白,聞起來不發酸,觸感有彈性不黏手者為佳。
麵筋用冷水焯,水開後煮一分鐘,涼水浸過後切成細絲兒備用。將蘆蒿擇去老葉,洗淨切段,瀝乾備用。再切幾根紅辣椒絲兒備用。
冷鍋裡放少量菜籽油,開大火煸香麵筋。然後加入蘆蒿,辣椒絲大火爆炒兩分鐘,加一小盅水,少許鹽和糖,再翻炒一兩分鐘,就可以裝盤了,清香撲鼻,色香味俱全。
當然米老闆的隱藏菜單並不止這些,她最喜歡在有陽光的午後,為朋友們泡上一盞好茶或是衝上一壺咖啡,聽她們講故事。
或是在悽風冷雨的夜晚,用一鍋熱氣騰騰的牛肉壽喜鍋,或一盅慰藉靈魂的腊味煲仔飯,備好酒,把「米記」變成一間有愛有趣的深夜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