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巧合總是暗含歷史的深意。特殊之年舉辦的進博會剛剛落下帷幕,世界的目光從申城之西移至東邊的浦東,共同見證這個名字裡帶有「新」的地方、這片因改革開放而生既而興的熱土,開始再一次面向未來的進發。
在11月12日於上海舉行的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浦東開發開放30年取得的成就,寄望浦東「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努力成為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排頭兵、彰顯『四個自信』的實踐範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總書記講話中有一以貫之對改革開放精神的堅持,一以貫之對「創新」和「人民」信念的堅守,字裡行間無不表達著共產黨人勇立潮頭、迎難而上的胸襟和氣魄。
30年時間,曾經的阡陌農田化身為璀璨新城,這塊佔全國面積1/8000的土地迸發出百倍於自身體量的能量。30年時間,曾經的「一張白紙」早已成為飄揚在長江入海口處的「一面旗幟」。這面旗幟,告訴世界中國堅持改革的信心和決心,也刺激著世界的想像——不止步的創新和不鬆勁兒的改革在中國將所孕育出怎樣的未來?
30年,浦東做對了什麼?為什麼是浦東?人們驚嘆於這裡發展的奇蹟,也從沒有停止過對這些問題的追問。如果說自誕生之日起就背負的國家使命和戰略任務,讓浦東將「站在地球儀旁思考」寫進自己的發展「原始碼」,那麼由此激發而出的創業精神和創新活力則構成這裡勢能不斷升級的驅動力。已經被寫進骨子裡的開放與創新,深刻塑造了這裡的一切,不斷湧入的「新浦東人」以「創新者」的姿態,接續創新的事業與開放的探索,與同樣年輕的新城一同按下「快進鍵」,攜手翻越重重山巒。在中國第二波波瀾壯闊的改革浪潮中,引領改革者終被改革所成就。
在定格浦東發展的照片中,景深裡不僅有上海的天際線,還有長三角的風景線,還有整個中國不斷向上的發展曲線。世界透過浦東這個窗口,讀到中國「還在『場』上」的信號,讀出中國推動和引領經濟全球化的態度。國人也正是通過浦東這片試驗田,不斷見識技術和制度創新的裂變效應,不斷更新對於發展與治理的理解,不斷上調對於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期待值。
因此,當時間列車行進至具有裡程碑意義的2020年,當聚光燈和麥克風對準浦東,人們所想要探求的絕不僅僅是如何從零開始打造一座現代化新城,絕不僅僅是如何以創新為驅動實現一座現代化城市的突圍和升級,還包括一個大國如何更深融入加速變化中的世界,這條有著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緣何成功。始終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始終敢闖敢試,始終敞開懷抱擁抱太平洋的浦東,從未讓人失望,這次也同樣。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論斷擲地有聲:「浦東開發開放30年取得的顯著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提供了最鮮活的現實明證,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最生動的實踐寫照。」
浦東開發開放的30年乃至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都一再證明,從來沒有什麼天賜的運氣,機遇都是靠大膽探索和艱辛變革不斷積累的結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而立之年的浦東要有大局觀,在更大的歷史進程中謀劃自身發展,乘勢而上,深化改革,繼續做好開路先鋒、當好排頭兵,承擔好時代賦予的新使命。抓住歷史機遇、開啟發展新局,要全力做強創新引擎,加強改革系統集成,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築就改革創新新高地,塑造人民城市新典範。
黃浦江水蜿蜒向前,晝夜不息,連接歷史與未來,等待今人寫下新的故事和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