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30年的四張面孔

2021-02-19 虎嗅APP

來源|飯統戴老闆(ID:worldofboss)

作者|陳暢/李健華,編輯|餘佩穎/周哲浩

頭圖|視覺中國

1990年初,鄧小平前往上海視察,啟程回京時,他對前來送行的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朱鎔基說:「你們提出來開發浦東,我贊成。你們去跟澤民同志說。」朱鎔基回答說:「澤民同志剛到北京工作,上海的事情要他講不方便[1]。」總設計師當即回答道:「好,我來講!」

回到北京後,鄧小平對中央幾位負責同志說:「我已經退下來了,但還有幾件事,我還要說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東開發,你們要多關心[2]。」

總設計師建議中央政治局、國務院對此專門討論一下,再作出正式決策。2月26日,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向黨中央、國務院提交《關於開發浦東的請示》。一周後,鄧小平再度談起上海:「機會要抓住,決策要及時。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

那年春天,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親自率隊到上海,就浦東開發問題進行專題研究、論證,最後匯總形成了向中央匯報的《關於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幾個問題的匯報提綱》。報告提出,浦東開發要再加上「開放」的定位,從而把浦東開發開放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當時有一句流行的話叫「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但要知道,1990年以前,浦東100多萬15歲以上人口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年;中小學裡佔地面積和建築面積同時達標的僅有7所;衛生機構有50多個,沒有一所三甲醫院——對上海人來說,浦東就是鄉下。

事實上,「浦東」在90年代之前還只是黃浦江東岸的一個泛指概念,佔上海整體的比重僅為8%。1992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覆設立浦東新區,浦東才正式成為一個行政概念。

李鵬後來回憶道,「從小平同志那裡出來,澤民同志就和我商量,全國不少的城市都要求成立特區,如果特區太多了那就不特了,那麼我們商定,浦東就不叫特區,而叫浦東新區[3]。」後來朱鎔基對「新區」這個概念做了個詮釋:不特而特,特中有特,比特區還特[4]。

從1988年到1994年,鄧小平連著在上海過了七個春節。1994年的春節是他晚年在上海逗留時間最長的一次,也是他最後一次外出視察。春節前,他在寒風細雨中視察了浦東,回北京時他囑託送行的上海官員,「你們要抓住二十世紀的尾巴,這是上海的最後一次機遇。」

有意思的是,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曾在1993年到訪上海,稱浦東開發計劃不過表面文章,將其比喻為俄羅斯的「波特金村莊」(泛指專門用來給人虛假印象的建設和舉措)。在他看來,浦東開發帶著太多不熟悉的色彩。

但弗裡德曼錯了。在接下來的30年裡,浦東、上海和中國一起走向了繁榮,它的磅礴和恢弘,將給世界帶來了持續的震撼。

01. 高度:爛泥渡上拔起的632米

1989年10月,上海市研究浦東開發專題會上,時任市長朱鎔基提出了一個想法:「上海的發展一定要考慮面向太平洋、面向未來,各種基礎設施的布局一定要按這個要求[1]。」

一年後,朱鎔基主持浦東新區設計規劃會,他講道:「不但陸家嘴的設計,整個這一帶的設計,要向全世界招標……號召全世界的建築設計師來投標,這就一下子提高了上海的知名度[1]。」之後,經過17輪討論修改,歷時兩年,最後完成了陸家嘴中心區域的規劃。

這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為一個地區規划進行國際諮詢。但區域規劃還不夠,決定陸家嘴命運的,是產業規劃

1995年3月,30多位政策決策專家和學者聚集在浦東的川沙賓場,開了一場閉門會議。會議就浦東下一輪該放開什麼產業進行了三天三夜的集體討論,最終達成了一致主張:浦東下一輪應該發展以金融業為首的現代服務業。這句簡單的結論決定了陸家嘴的命運。

在規劃中,浦東把金融、貿易產業集聚在昔日金融中心——外灘對面的陸家嘴地區。後來,曾任浦東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的黃奇帆概括說,浦東開放在金融、商業等第三產業上政策很突出,反映了中國的開放由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開放。

川沙會議後專家們提交了一份報告,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認可。報告內容主要建議:中央允許浦東新區在服務貿易等某些領域對外開放,先行先試。包括允許外資銀行在浦東試營人民幣服務、允許在浦東建立中外合資外貿公司、允許在浦東設立中外合資保險公司等措施。

會議的內容也成為後來國務院的「61號文件」,正是這份文件,為浦東乃至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發展奠定基礎,一場中國金融業的變革從上海起步。1995年6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做出表率,把上海市分行遷到浦東陸家嘴,標誌著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正式啟動。

後來參與川沙會議的一位專家回憶:「深圳人看到這個文件非常驚訝。

之後的兩年裡,上海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產權交易所、鑽石交易中心等相繼落地陸家嘴,同時日本富士銀行、滙豐銀行、渣打銀行、花旗銀行、光大證券等大批金融機構落戶在陸家嘴。在這樣數量的金融龍頭機構聚集下,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始漸成氣候。

目前的陸家嘴金融城,已成為中國金融市場體系最完備、金融交易最活躍、金融機構最集聚、國際化水平最高的金融產業高地,區域內已集聚了12家國家級要素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870家銀、證、保持牌金融機構及其分、子公司,6000家新興金融機構,3000多家專業服務機構。

浦東開發前,東昌路是浦東最繁華的商業街,與之相交的則是一條叫「爛泥渡」的道路,這裡四五米寬,一旦下雨就變泥巴路。

而昔日的「爛泥渡路」已經改名為銀城中路。它位於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核心地段,北邊是金茂大廈、東方明珠電視塔、西邊是濱江大道、東邊是一棟棟屹立的辦公大樓和世紀大道。從「爛泥渡」變成國際金融核心區,陸家嘴只用了三十年,雲泥之別,今非昔比。

屹立陸家嘴的上海中心高632米,它代表著上海的高度,在某種程度上,它也代表著中國金融開放的高度。

02. 深度:逆天改命的超級工程

上海因河而興,港口條件得天獨厚。但眾所不周知的是,港口一度是困擾上海發展的一個大難題。

90年代,上海的工業和外貿開始齊頭並進。按理來說,上海每創造10億工業總產值,就需要有一個年通過60-70萬噸的萬噸級泊位與之配套。但現實是,上海碼頭貨物吞吐能力嚴重不足,遇到5萬噸的船就要在長江口外減載候潮。

內部建設不足,外部對手又虎視眈眈。神戶、釜山、甚至高雄都在爭相成為亞太地區的航運中心,彼時,大陸的貨物要想進入國際市場,都要到神戶港進行周轉。

一般而言,港口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母港,一類是餵給港,前者往往是國際性樞紐港,匯集萬噸級貨輪;後者只是用中小貨輪給母港運送貨物,戰略地位截然不同。如果沒有深水港,上海就只能是一個餵給港[6]。

隨著上海經濟體量從1990年的756億快速上升為2000年的4771億,這一致命短板變得愈發突出,決策層已經意識到,「上海要真正成為『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目標,關鍵在於發展現代港口,核心就是建設深水港。[7]」沒有國際航運中心的支撐,經濟、貿易、金融中心的作用只會處處遭遇掣肘。

決策定下來,首要問題就是選址,北上寶山羅涇、東進外高橋、南下金山嘴都被挨個否決。地處長江入海口的羅涇和外高橋,都受到「攔門沙」的影響,長江泥沙大量沉積於入海口,使得航道水深只有8米,金山嘴靠近杭州灣一帶,水深與長江口依然相差無幾。

水深不夠、大船難進,成為橫亙在港口選擇面前的最大難題。

彼時,交通部已經準備用「束水衝沙」的方式直接疏通出長江口12.5米深的航道,可神戶港在1987年就具備了5個水深15米的貨櫃泊位,如此一對比,12.5米還遠遠不夠。建成即落後顯然不行,一條共識變得愈發清晰:「要一勞永逸地解決上海沒有深水港口的問題。[6]」

市域範圍內遲遲沒有找到合適的港口,幾經周折,決策層開始將目光開始瞄向了位於浙江舟山的大洋山和小洋山。此處航道水深平均可達15米,海潮強勁使得泥沙不易沉積,向西北32公裡對接上海蘆潮港,向東82公裡處即為國際航線。港口資質良好,唯一的問題是,大、小洋山行政上隸屬於浙江。

建設前的小洋山,島嶼錯落

事關利益分配之處總難避免刀光劍影,雙方最後都各做妥協。大、小洋山行政隸屬保持不變,港口管轄權、土地施工以及建設資金來源交由上海,洋山產生的租金、稅收以及所有領航費用都劃歸浙江所有。如此,在上海的「高姿態」和浙江的大局觀配合下,洋山港正式動工。

分布在大、小洋山之間的是十幾座不相連的小島,連結小島並打造出一個8平方公裡的平整陸地,相當於在1000個足球場上把沙子堆出7層樓的高度,光是填海所用的砂石總量就超過了一億立方米[10]。

作為全球唯一的一個在外海島嶼上建造而成的離岸式貨櫃碼頭,與港口建設同步推行的還有32公裡的東海大橋,它也是連接浦東與洋山港的成敗關鍵。在沒有經驗、連資金也要靠自籌的困境下,時任上海市市長徐匡迪態度堅決:「勒緊褲腰帶也要把這座橋建起來[9]。」

我國首座外海跨海大橋——東海大橋

2005年,東海大橋和洋山港一期先後竣工,完成5個10萬噸級深水泊位,年吞吐能力達到220萬標準箱。洋山港建成後,意味著上海港正式擺脫了淪為「餵給港」的命運,並開始向世界級港口蓄力衝擊。

一年以後,洋山港二期建設完成,再增4個10萬噸級泊位,年吞吐能力合計達到430萬標準箱。2008年三期建設完成以後,2010年上海港首次超越新加坡港,成為全球第一大貨櫃港,並一直保持至今。2017年,洋山港四期又建成了全球最大單體自動化智能碼頭,接待起2.4萬標準箱級別的全球「船王」都變得駕輕就熟。

洋山港四期無人碼頭

洋山港的意義顯然不止於此,從其誕生之初起,洋山港便不只是上海的港。在以上海為中心,向外輻射至長三角,再沿著長江溯江而上,它影響的,是跨過9省2市,匯集著40%人口,佔據全國46%GDP的經濟帶。

當十萬噸級的巨輪停泊在洋山港碼頭,貨櫃迅速卸貨轉運,它們或經由東海大橋進入貫通全國的陸路運輸系統,或轉為中小貨輪,從長江口沿江進入廣袤內陸腹地,相繼經過蘇州港、南京港、蕪湖港、九江港、武漢港、重慶港、瀘州港等大小港口,在這15年裡參與並見證一方經濟增長。

當初,時任上海市市長徐匡迪在上任後第一次接受電視臺採訪,記者問他想對市民講的第一句話是什麼?他回答到,「上海是全國的上海,是全國人民建設出來的上海[9]。」

的確,沒有中央的居中協調、沒有全國人民的支援、沒有長三角腹地的富饒、沒有的沿江經濟帶的高度發展,上海無法單靠自己的力量撐起全球最大港口的吞吐量。應該說,洋山港的深度,代表著上海的深度;但上海的深度,歸根結底是受益於中國經濟的深度

03. 廣度:自貿區是怎麼煉成的?

2013年5月,國務院推出了一份建設上海自貿區的初步建議書,21項措施在列。

建設上海自貿區的方案雛形早在2010年就已出爐,由中國生產力學會起草上書至國務院。時任學會會長的王茂林回憶起那時的背景,浦東開放走過18年,但2008年的上海仍未完成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任務,究其原因是改革束手束腳,涉及經濟和金融等領域改革都要到各部委審批[7]。

2008年,北京奧運會獲贊「無與倫比」;神舟七號成功發射升空;全球經濟危機下中國逆勢增長9%,還給全球經濟貢獻了20%,然而上海投資者在那年走完工商稅務銀行等部門的程序,還需要足足3個月。

那段時期,以美國為主導的3T協定(TPP、TISA、TTIP)將白宮要架空WTO的算盤撥得響亮,被邊緣的除了WTO,還有缺席3T的世界最大貿易國中國。2013年9月,中國提出加入TISA談判的申請,但最終沒有獲得批准,理由是服務業開放程度未達標[3]。那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中國服務貿易總額首破5000億美元。

然而,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的數據較製造業出口的數據,小巫見大巫。中國服務貿易的門檻仍高冷不可攀,成為經合組織裡的「異類」[4]。

WTO紅利在褪色,希拉蕊稱呼著21世紀是美國的太平洋世紀,歐巴馬揚言要趕在中國前為亞洲確立遊戲規則。對中國來說,如何推動進一步的開放,又成為了一個必答題。

201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驗區範圍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一個月後,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

自貿區佔地28.78平方公裡,上海市面積的1/226,這個佔中國國土面積萬分之零點零零三不到的一點,成為了撬動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支點。

1990年6月浦東開發開放之初,國務院便正式批准浦東新區創辦了過渡性質的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英文譯名FreeTrade Zone(自由貿易區)。

保稅區的立法工作也在同一時間進行,1996年12月,中國第一部地方性的保稅區條例正式通過。這部條例在浦東新區管委會副主任胡煒看來並「沒什麼乾貨」,但白紙黑字的效果卻是「出乎意料得好」[6]。

外國企業看到的是誠信體制,法治精神,再加上之前積累的口碑,外高橋興起了新一波的投資高潮。到了2012年底,10平方公裡外的外高橋保稅區,貿易總額已達1萬億元,平均每平方公裡稅收100億元,超過了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7]。

法治思路延續到了自貿區的建設上,法制先行成為一大亮點。

自貿區成立前夕,國務院被授權可在上海自貿區暫時調整有關法律規定,不闖現行法律的紅燈,而將自貿區改革試驗與之衝突的地方調整「信號系統」。2014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全票通過。

法治效應下,28.78平方公裡在聞風而動的全球企業面前,不夠了,自貿區隨即擴圍。2015年4月8日,國務院印發通知,確定上海自貿區實施範圍120.72平方公裡,陸家嘴金融片區、金橋開發片區以及張江高科技片區納入其中。

上海自貿區的寬度在擴展,但從一開始它的影響輻射面積就非28.78可框於牆內的。打出生起,上海自貿區流淌的就是「制度創新」的血液,絕非圈地鐵絲網內的政策紅利;以身為全國「試錯」,踏出可推廣、可複製的改革路,不要特例獨行。

這其中的經典案例無疑是上海自貿區推出的中國第一份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在此之前,中國對外商往往以「正面清單」為主,清單上有的行業和領域才允許外商投資。而「負面清單」意味著,只要沒上這投資領域的黑名單,那一切皆可投。

2017年,發改委和商務部發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由2015目錄的「鼓勵類、限制類、禁止類」改為「鼓勵類和負面清單」,全國範圍內全面推行外商投資「負面清單」。

利率市場化也同樣從自貿區起步,2014年,央行將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改革擴展至全上海市,這是第一項推廣至區外的金融改革政策;區內推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一年後掛牌的廣東、福建、天津三地自貿區,一致提出試行該政;區內企業註冊實行「一表申報、一口受理」,福建自貿區平潭片區的投資審批也從99個章變成1個章。

中國改革開放第一季在邊陲小鎮「殺出了一條血路」,第二季在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做起制度試驗。上海自貿區需要用「以身試錯」的精神為全國趟出了一條新的道路。自貿區路在何方,上海仍然需要交出新的答卷,而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當下,這張答卷彌足珍貴。

04. 精度:14nm裡的張江高科

2000年,日後被稱為晶圓代工「教父」級人物的張汝京渡過海峽來到大陸建廠,第一站選的便是上海張江。

在上海之前,張汝京對包括北京、深圳和香港在內的五個城市做了考察。雖然張江名不見經傳,但張汝京在這裡受到了出乎意料的熱情招待。要知道當年的張江還是一片正宗的菜地,與如今「中國矽谷」的氣派形象相去甚遠。當年為了爭取到中芯國際,張江可謂傾盡全力。

當時,時任上海市市長徐匡迪親自帶著張汝京一行來到浦東,力薦他們落戶張江,並向他們承諾,「想要哪塊土地都可以」。

張江高科早年鮮有人問津

中芯國際的人曾回憶過當年落戶張江的經歷[15]:「選擇上海、選擇張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動作很快,做決定的速度也很快。先決定項目,再補辦相關手續,這是當時張江的思路。」這種雷厲風行的「張江思路」對張江的發展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資源短缺的早期階段。

事實上,早在中芯國際落戶之前,張江就已經把集成電路當做核心的產業規劃方向。1995年,國家啟動了龐大的909工程,投資額高達100億元,而承擔909工程的上海華虹集團就落戶在了張江。不過,張江真正在全球半導體圈聞名,還是要歸功於2000年落戶的中芯國際。

2000年8月24日,中芯國際在張江落戶,投資近15億美元,此前這裡最大的投資不過3000萬美元。公司取名」中芯」,希望能夠成為「中國第一芯」。一般來說,建立一座半導體製造廠需要花費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中芯國際僅僅用了13個月就完成建廠。

中芯國際落戶張江

浦東利用半導體產業的一個規律——晶片工廠在哪裡,與晶片設計、製造、生產等相關的上中下遊企業就必須很快跟進,於是,在張江大力引進高端的晶片公司同時,也打造一條晶圓製造、晶片設計、封裝測試、設備材料、配套服務等上百企業組成的上下遊產業鏈。

如今,張江坐擁300多家研髮型科技中小企業,聚集了約38萬各類科技人才,其中不乏諾貝爾獲獎者、海外院士和中國兩院院士。這片區域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矽谷」。2018年,以張江為核心的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總產值達到1450億元,已經佔全國的五分之一。

能取得這些成就,跟張江對集成電路的堅持是分不開的。從「909」工程啟動的1995年,到中芯國際在A股上市的2020年,在整整25年裡,張江的晶片產業熬過了充滿挫折的低谷。

在2019年爆發的「晶片封鎖戰」後,一位行業資深專家這樣私下評價道:「當年上海持續給晶片輸血,幸好他們堅持住了。

05. 尾聲

1996年11月,時任美國國務卿克里斯多福訪問上海,主持浦東開發工作的趙啟正親自接待。在黃浦江西岸,克里斯多福問趙啟正:「據說世界銀行報告寫著,上海的建築吊車佔全世界的17%,是嗎?」

趙啟正回答:「我也聽到這個數據,但沒有看到這個報告,因此我不能給你一個肯定的答覆。但是我知道,浦東地區每晝夜消耗的建築材料是10萬噸[7]。」

新區成立之初,浦東的GDP是60.24億,在全上海佔比不到1/12。當時新區的設想是,到2000年把GDP搞到500億,但是十年之後,浦東新區的GDP已經突破千億大關,而到了2019年,浦東新區的生產總值達到12734億元,這是1990年時的211倍。

英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曾在《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中這樣評價浦東的發展:「如果說深圳是中國80年代對外開放的象徵,那麼浦東則可謂90年代對外開放的典範。

如今再審視而立之年的浦東:陸家嘴高樓林立,自貿區生機勃勃,張江高科裡塞滿了各類晶片設計公司、國產大飛機C919浦東機場首飛、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走紅網絡、臨港新城正在高速崛起……浦東既是過去三十年中國發展的參與者,也是中國奇蹟的見證者。

浦東用它過去30年的高度、廣度、深度和精度詮釋了改革開放。它的歷史使命還沒結束,也永遠不會結束。

參考資料:

[1] 朱鎔基講話實錄,人民出版社

[2] 鄧小平與上海改革開放,人民網

[3] 李鵬經濟日記,李鵬

[4] 口述上海:浦東開發開放,上海市黨史研究室

[5] 浦東開發可以後來居上,上海市黨史研究室

[6] 篳路藍縷——世紀工程決策建設記述,張國寶

[7] 中國傳奇——浦東開發史,謝國平

[8] 黃鎮東:大小洋山隸屬浙江,建深水港分歧如何解決,澎湃新聞

[9] 徐匡迪:建洋山深水港是為「物暢其流」,不為賺錢,澎湃新聞.

[10] 洋山故事:鮮活生動的東方大港,浦東要聞

[11] 行政歸浙江,管理歸上海,全球第一大港成功建了起來,上觀新聞

[12] US Should Support China’s Inclusion in the Trade in ServicesAgreement, PIIE

[13] 上海書記韓正:自貿區是總書記和總理直接推動,新華網

[14] 浦東奇蹟|胡煒:新區管委會那些人和事,澎湃新聞

[15] 科創板1周歲,三家企業的「登科」故事,浦東發布

[16] 那三年是我人生最難忘的日子,吳承璘,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

[17] 口述中國|謝志峰:我所見證的世界晶片產業30年,澎湃新聞

[18] 而立浦東再立潮頭 ——寫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觀察者網

[19] 86.7噸進博展品夜靠泊洋山港,上海公安全程守護,騰訊新聞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End

相關焦點

  • 長河入海:浦東30年的四張面孔
    但要知道,1990年以前,浦東100多萬15歲以上人口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年;中小學裡佔地面積和建築面積同時達標的僅有7所;衛生機構有50多個,沒有一所三甲醫院——對上海人來說,浦東就是鄉下。事實上,「浦東」在90年代之前還只是黃浦江東岸的一個泛指概念,佔上海整體的比重僅為8%。1992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覆設立浦東新區,浦東才正式成為一個行政概念。
  • 後浪火了之後,帶你了解B站的四張面孔
    這些數據的擁有者不是別人,正是2020年最受關注的網際網路平臺—B站,從年初備受好評的跨年晚會(口碑評分9.9),到五四「後浪」視頻的廣泛熱議……B站都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社群型內容平臺毫無爭議的新商業標杆。2年前,B站還不為大眾所熟知,既是在2018年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B站也更多的以非主流的二次元文化社群平臺形象來被大眾所了解。
  • 浦東,浦東!30年巨變,潮起東方
    時代大潮浩浩蕩蕩,奔騰不息,一路向前,無數見證者、推動者、實踐者的奮鬥徵程凝聚起磅礴的人民力量,匯聚成浦東開發開放30年的大江大河。30年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平地而起,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標誌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 光明日報評論員:30年,為什麼是浦東?
    特殊之年舉辦的進博會剛剛落下帷幕,世界的目光從申城之西移至東邊的浦東,共同見證這個名字裡帶有「新」的地方、這片因改革開放而生既而興的熱土,開始再一次面向未來的進發。在11月12日於上海舉行的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浦東開發開放30年取得的成就,寄望浦東「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努力成為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排頭兵、彰顯『四個自信』的實踐範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
  • 30年風雨洗禮:在浦東,看見中國
    30年,浦東書寫中國改革開放傳奇,世界一次次在這裡感受中國強勁脈搏。更開放,更創新,更現代,更精細。浦東徵程再啟。如果浦東是一扇窗,一千個人,看見一千個上海,一千種中國。摩根大通證券(中國)董事長樸學謙看到的,是這裡金融業集群,又帶點「娘家」的溫暖。2020年3月,新冠疫情剛剛穩定,這家全球投行之首即在上海中心開業。
  • 30年·浦東故事丨踢正步,步測出第一張浦東地圖
    【導言】今年,我們迎來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而立之年的浦東早已「脫胎換骨」——從蛙聲一片的浦東稻田,到高聳雲天的「大廈森林」,再到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跑出的「上海速度」,令人驚豔的巨變,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 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浦東,浦東!30年巨變,潮起東方!
    30年前,「老開發」從上海市政府各部門抽調出來,第一批投身到浦東開發的各項工作中。   浦東,浦東!30年巨變,勇立潮頭!   今天,人們從空中俯瞰舉世繁華的陸家嘴摩天大樓群,親身感受著一個國家蓬勃旺盛的經濟活力。
  • 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浦東,浦東!30年巨變,潮起東方
    30年前,「老開發」從上海市政府各部門抽調出來,第一批投身到浦東開發的各項工作中。30年巨變,勇立潮頭!今天,人們從空中俯瞰舉世繁華的陸家嘴摩天大樓群,親身感受著一個國家蓬勃旺盛的經濟活力。1996年,部分外資銀行在上海浦東率先試點經營人民幣業務。1999年,浦東國際機場建成投運。2002年,世界上第一條商業運營的磁懸浮列車誕生在上海浦東。
  • 浦東,就是上海
    上海從開埠算起歷史不過170多年,如今GDP長期領跑全國;而浦東新區成立不過30年,卻如同一支最大的「牛股」:30年來30個「漲停」,從1990年到2019年GDP漲幅超過210倍,一路高歌猛進。▲ 東海海港,浦東是「東海之子」。
  • 浦東的治癌「高富帥」 創新了「中國方案」 丨浦東30年•財經30人
    為什麼會選擇在浦東落地?郭小毛:我們腫瘤的放射治療已經走過了100多年,質子治療的研究也走過了70年,但是重離子的研究只有20多年。那麼,質子和重離子能夠體現在一臺機器上面,這是全世界第三臺。浦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為了把浦東建設成一個科創高地,選擇在浦東落地,可能有這樣布局的考慮。
  • 浦東開發開放30年有感 | 劉黎:從浦西小囡變浦東人
    浦東開發開放30年有感 | 劉黎:從浦西小囡變浦東人 2020-11-24 1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穿越浦東30年:燃情歲月,逐夢東方
    ,也是新區開發開放30年來一個生動的截面。  今年是上海浦東新區開發開放30周年。在這個特殊節點,新華社播發重磅文章《潮湧東方再揚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浦東開發開放紀實》,探尋浦東從「一張白紙」變成「一面旗幟」的密碼,汲取改革開放繼續前進的動力。  浦東故事,就是上海故事,也是中國故事。
  • 浦東30年⑤丨邁向深水港
    >位居世界第一30年來從依傍黃浦江到立足小洋山從港口裝卸到一主多元從奮力追趕到全球第一外高橋和洋山兩大港區為浦東開放開發貢獻著港口力量1985年,貨櫃船靠泊上海港。開發浦東的龍頭工程1991年,上海港碼頭工人裝卸貨櫃。1991年7月1日,外高橋港區打下第一根樁基,這是開發浦東的龍頭工程。從打下第一樁到竣工投產,這個擁有4個萬噸級泊位、設計年吞吐能力為240萬噸的新港區,用了僅僅28個月時間。建設速度之快,為中外建港史上所罕見,工程質量亦堪稱一流。
  • 我和浦東30年|俞國棟:情系世博
    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浦東融媒體中心4月份刊發《榮威杯「我和浦東30年」徵文大賽啟事》後,得到了廣大讀者和網友們的熱烈響應與踴躍投稿。通過一篇篇文字,我們再次感受到浦東這片熱土上發生的滄桑巨變,觸摸到個體在時代洪流中迸發出的激情和力量!即日起,小布將陸續刊登部分優秀作品。今天我們推出的是《情系世博》,一起來看。
  • 新視界|「千裡眼」丈量浦東30年變遷
    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30年前的4月1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在上海代表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宣布:中央決定同意上海市加快浦東地區開發。30年來,一個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奇蹟般地崛起,浦東由此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取得顯著成就的重要標誌。今天,就讓我們通過一張張地圖來追溯這30年浦東發展的脈絡。
  • 浦東三十年|30秒提前看六集4K紀錄片——《而立浦東》
    > 浦東三十年
  • 上海浦東,究竟強在哪?
    上海從開埠算起歷史不過170多年,如今GDP長期領跑全國;而浦東新區成立不過30年,卻如同一支最大的「牛股」:30年來30個「漲停」,從1990年到2019年GDP漲幅超過210倍,一路高歌猛進。 圖/視覺中國黃浦以東,卻與蘇州河再無瓜葛,坐擁的是面朝東海的綿長海岸線。「浦東」首次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得到確認是在1958年,當時的上海,早就在日本作家的筆下有了「魔都」的威名。而僅3年之後,浦東又撤銷建制,直至1992年,浦東新區才正式設立。
  •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紀念章」發行儀式在浦東舉行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紀念章」發行儀式昨天在浦東舉行。會上,紀念章發行方——中國工商銀行將「1」號紀念章贈送給浦東新區。
  • 陳運文 挑戰人工智慧皇冠的「張江男」丨浦東30年·財經30人
    2015年,陳運文從張江高科旗下的天之驕子孵化器內起步,帶領「張江男天團」創立達而觀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專注於利用語義理解和文本智能處理,創業初期即獲得首輪融資1000萬元。2016年4月,加入浦東軟體園的企業孵化培育平臺,在浦東張江這一人工智慧產業集聚地上不斷耕耘,經過近5年的發展,達觀數據以強大的文本自動化處理能力蜚聲業內外,成為領域內的獨角獸。
  • 浦東開發30周年,浦東法院首任院長回憶創業史
    三 十 周 年 30年前的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向全世界宣布開發開放浦東;30年後的今天,浦東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