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皮燈籠」的故事,想必大家從小就有聽過,可能大多數人不記得細節,但對「人皮燈籠」四個字是記憶猶新的。作為一個近乎民間傳說般的存在,其實所謂「人皮燈籠」,最早是出自1982年邵氏的一部電影,它本身並非是個恐怖片,而是類似聊齋一類警世恆言的「鬥富」故事。

看看下面這張滿滿劇院風的宣傳海報,就可以知道這部「午夜場」播放的《人皮燈籠》,它為什麼能給觀眾如此深的印象,又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古版《人皮燈籠》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叫鳳凰城的小鎮上,圍繞兩個富戶望族之間的較勁展開。他們一個叫龍帥,年輕帥氣武功高強,另一個叫譚富,由陳觀泰飾演,兩人平日裡兩人就勾心鬥角,鳳凰城一年一度的「賽等會」,更是成為他們必定要奪下競技場。

往年,龍帥和譚富在「賽等會」上的表現平分秋色,直到「人皮燈籠」故事發生的那年,譚富請京城的巧手工匠,製作了一盞十分精美的燈,還在「賽等會」前的夜宴上展示。這還不算完,譚富請了鳳凰城的花魁出席燈盞夜宴,毫無準備的龍帥,當著眾人的面接連丟了面子,便開始著手報復。

為了在「賽等會」上掙回面子,龍帥不惜去找燈籠街的狂人趙春方,趙春方和龍帥有奪妻之恨,更是從心底裡,瞧不起看不得龍帥和譚富兩個人,平日在鳳凰城的所作所為。於是,趙春方將計就計,準備實施一個坑害兩大望族的「人皮燈籠」計劃。

龍帥為了爭回面子,早已不想那麼多也不想那麼遠,毅然決然的選擇和趙春方合作,他只想贏譚富,為了鳳凰城第一豪門望族的頭銜,龍帥徹底迷失,也給了趙春方能實現計劃的平臺。

至於譚富,他在上次的夜宴上讓龍帥出醜,又有一盞精美的燈在手,自認為穩操勝券,卻不知道趙春方的「人皮燈籠」計劃,連他也算計了進去。

為了面子,為了所謂的鳳凰城第一望族頭銜,譚富的妹妹最先被擄走,年芳十八的姑娘,外貌漂亮迷人又精於騎射的她,被趙春方抓了去,活生生扒下皮,製成了第一盞「人皮燈籠」。

名門望族譚富家出事後,託付趙春方的另一望族龍帥,他家中也沒能倖免,龍帥的妻子金娘,原本和趙春方是戀人,如今逮著這樣的一個機會,趙春方又怎麼會放過她,金娘成了最後一盞「人皮燈籠」。

而在這個過程中,鳳凰城還有兩個無辜的人被害,其中一個是譚富夜宴炫耀時,帶出場的那位花魁,趙春方對她這樣的邊緣人,都不能容忍,可見他的決心。

就這樣,四盞精美絕倫的「人皮燈籠」製成,表面上它們分別代表著:財富、權勢、地位、名譽。可在四盞「人皮燈籠」下隱藏著的卻是:欺凌、霸道、傲慢、攀附。

遺憾的是,直到四盞「人皮燈籠」製成的那這一刻,龍帥和譚富兩個人,還在為了各自的面子較勁,連自己家人都不顧,更別說關心人心惶惶的鳳凰城。

直到影片結束時,譚富死於趙春方的陰謀,再加上妹妹已經被趙春方所害,所以鳳凰城再也沒有望族譚家,而龍帥雖然在陰謀中撿回一條命,可愛妻被趙春方害死,自己在大火中容貌盡毀,他散盡家財,離開了鳳凰城,總算大徹大悟。

相信大家多少都聽過這種「鬥富」的故事,甚至可能老家裡就有這樣「鬥富」的人家存在,雖然現實中故事的結局,可能比不了電影裡那麼慘,但《人皮燈籠》鏡頭下的人情百態,總是差不了多少,時至今日,或許這正是《人皮燈籠》還能有巨大影響力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