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歐容曾憑黑暗驚心的《八美圖》、《挑逗性謀殺》驚豔影壇,也拍攝過時光駐留》這樣的溫情文藝片。新片《登堂入室》重回黑懸疑驚悚題材,在2013年凱撒獎及其他歐美電影節中都是大熱門球。
弗朗索瓦·歐容和《花容月貌》女主角瑪麗恩·瓦斯
弗朗索瓦·歐容簡介:上世紀90年代崛起的最具活力的法國導演,作品風格偏黑色、重幽默、具顛覆性,帶有心理分析的味道,主題以探索欲望和越軌為主。有人把他比作希區柯克或夏布洛爾的衣缽繼承者。
今年坎城電影節期間,法國《世界報》依照時間順序,評出了本屆電影節的「十大驚聞」,第一件便是弗朗索瓦·歐容在接受《好萊塢通訊》時的過激言論,面對美國記者對其新片《花容月貌》的挑釁提問,歐容回答:「許多女人都有放縱自己去賣淫的幻想。」該報導於5月21日刊出,即刻掀起一片公憤。迫於壓力,歐容第一時間用推特道歉:「關於那些愚蠢的言論,還有那些誤會;很顯然,我指的並非所有女人,而只是我電影中的人物。」這則插曲客觀上為這部沒有超級巨星加盟的電影造足了聲勢。加上電影本身探討了一個頗具爭議的主題—青少年援交,從5月影展至8月21日導演攜兩位女主演參加高蒙電影院的首映,《花容月貌》始終是各大歐洲電影刊物期待的作品。
歐容曾憑黑暗驚心的《八美圖》、《挑逗性謀殺》驚豔影壇,也拍攝過《5×2》、《時光駐留》這樣的溫情文藝片。新片《登堂入室》重回黑懸疑驚悚題材,在2013年凱撒獎及其他歐美電影節中都是大熱門球。
一切情節都隨人物變化流動
《花容月貌》用四個季節和四首歌貫穿少女的故事。一切從夏季的海邊假期開始。生於中產家庭的女高中生伊莎貝拉隨母親、繼父和弟弟去南方度假,結識了一位德國男孩,並將第一次獻給了這位「露水男友」。
回到巴黎後,伊莎貝拉開始無心學業,一心渴望冒險,去經歷同齡人不敢的體驗……她背著家人開始了一種雙重生活,白天依舊是一個普通的高中生,循規蹈矩;黑夜就變成一位神秘應召女郎,去感受另一種游離在社會邊緣的生活。她通過網絡交友接客,約定地點和價格,然後準時赴約。在各家高檔的酒店客房中,女孩子伺候著各類年長的男人,有時也會遇到一些品行惡劣、習性怪異的顧客…… 她的收費標準從300歐元逐漸增長到了500歐元。所有的顧客中,伊莎貝拉覺得老人喬治最有魅力,一次交易前,兩人甚至舉杯小酌,促膝而談;由於心臟病突發,喬治猝死在賓館的床上,伊莎貝拉只能倉皇地逃走。警察的介入戳穿了女孩的雙重身份,母親整天活在痛苦和焦慮中,逼著女兒去看心理醫生。喬治的妻子卻找到了伊莎貝拉,兩人一同故地重遊,去憑悼喬治亡故的賓館房間……
整部電影節奏平穩,風格十分寫實,即便遇到戲劇性強烈的段落,如喬治猝死,或母親知道真相後,憤怒地抽打女兒,歐容的處理總是收斂節制到了極點。電影講述「青少年援交」的故事,卻沒有一點色情的意味,更沒有蓋棺論定,用一兩個簡單粗糙的理由來解釋少女的行為。一切的情節都跟隨著人物在變化與流動,用寫實的場景來展示生活本身的複雜性。《花容月貌》在故事和主題上,看似與歐容以往的作品不同,其實依然貫穿著歐容一貫的審美傾向—對未知事物的冒險體驗。伊莎貝拉熱衷於對非法行為及自己情慾的探索,正如《登堂入室》裡的文學老師渴望得知學生的「小說世界」,最後因好奇心弄得身敗名裂;又如《遊泳池》中的偵探小說家希望真槍實彈地破一次疑案。對生活中無知神秘的冒險衝動永遠是歐容電影的原動力。
冒險本身會上癮
時代周報:《花容月貌》的演員以青少年為主,作為導演,感覺跟以往有何不同?
歐容:我以往的電影主要以年長的演員為主。但在上一部《登堂入室》中,我指導過兩位高中男生,我自己也找回了一點剛學習電影時的感覺。那時候我就開始想,什麼時候再拍一部高中女孩子的片子。
時代周報:但片中的伊莎貝拉不是一個單純的青少年,她在課外是個援交少女。
歐容: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7歲是怎樣一種感覺,生理變化帶來了怎樣的體驗?電影經常會把青春期處理得很理想化。其實對我而言,它是個很痛苦、很複雜的過渡階段,而且我對它沒任何懷舊感。我不想把青春期單純地描繪成一個情感階段,它同樣充滿荷爾蒙的氣息。身體在經歷快速的變化,漸漸地,我們又對這種變化感到麻木。少女援交這個主題其實是為了提出這些問題,青少年如何尋找自我,如何認識自己身體裡的欲望,這裡的欲望與感情沒有關係。
時代周報:伊莎貝拉出生在富裕家庭,她並不是為了錢。
歐容:伊莎貝拉並沒有生活壓力,也不需要為學費去絞盡腦汁,她完全是出於本能。現實生活中,這類女孩子也可能吸毒,或者患上神經性厭食症……只要是隱秘的、非法的、嚴禁的事物,她都有興趣嘗試。青春期是一個有著無限可能性的階段,所以描述它的人才會無比興奮。蘭波就寫過一首詩,題目就是「沒有人在十七歲認真」。伊莎貝拉就是這樣。
時代周報:伊莎貝拉去見她的客人時,總是出現地鐵的自動扶梯,或是賓館裡長長的過道…… 有時你似乎故意讓這些影像循環出現,有什麼特殊的意圖嗎?
歐容:就像所有的非法經驗一樣,人們會去尋找一種儀式感,包括相應的服裝,重複性出現的地點等,而電影裡,伊莎貝拉的儀式過程是網際網路上與人聯絡,想像顧客的長相,商談價格,然後去約會地點接頭等。後來,她告訴精神治療師,在重複這些儀式性的活動時,她幾乎沒有什麼特別感覺;真正促使她去接客的原因是冒險本身,是參與非法活動帶來的興奮感,她渴望打破自己那種乏味的存在感。其實,在我的電影裡,許多人物的性格都有逃離現實的一面,像吸毒一樣,冒險也會上癮。
真實的青少年問題精神分析師
時代周報:青少年援交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你選擇這個題材,是否要做很多社會調查?
歐容:當然,我做了不少調查,因為現在青少年獲得信息和溝通方式不同了,許多情色交易主要通過電話和網絡來完成…… 所以我必須去尋找原始材料。比如我採訪過一些警官,有些負責青少年案件,有些是賣淫新形式的專家,還有一位精神治療師塞爾吉·海費茨,他專治問題青年的心理疾病。我需要這些原始素材來確認我自己的一些判斷,同時也可以豐富一些劇情。但我會盡力忘記這些真實素材,完全依靠虛構來創造。
時代周報:聽說你邀請賽爾吉·海費茨這位精神分析師在電影扮演他自己?
歐容:是。我跟他見面時,還在劇本創作階段。當時他讀了已經寫完的幾個章節,在幾個關鍵點上作了些評論,尤其是伊莎貝拉說,她會用援交掙來的錢支付聽診費時,精神分析師應該是個什麼態度。其實,這個角色我腦子原本有幾個著名演員的人選,但賽爾吉很吸引我,說話也很智慧。所以我建議他演這個角色,他居然同意了。另外,他的辦公室給了我很多布景上的啟發。試鏡時,他的鏡頭感很好,就是微笑稍微多了點。他告訴我實際生活中的案例,最常見的就是青少年反對父母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意願。所以與這些問題青年溝通時,必須要先「明確立場」,自己作為醫生是站在他們一邊的,甚至是反對他們父母的。我把這段用在了電影裡,伊莎貝拉和母親同時在他面前時,他明顯支持伊莎貝拉。
「我也想讓自己的電影有這種現實感」
時代周報:電影中伊莎貝拉沒有父親,但你並沒有把她的表現歸結於父愛的缺失?
歐容:父愛的缺失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伊莎貝拉的狀態是由許多原因導致的。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其實對我來說,伊莎貝拉這個人物也是一個謎。我不想過於簡單地去詮釋她,只想跟隨著這個人物,就像一個昆蟲學家觀察著自己熱愛的研究對象一樣。電影人物和現實的情況差不多,每種性格的形成都有複雜的過程。
時代周報:伊莎貝拉對母親有一個情人似乎並不惱火。相反,母親知道女兒的所作所為卻很生氣。
歐容:青春期是一個很麻煩的階段,孩子們漸漸懂得父母也都是凡夫俗子,並不是想像中的英雄,甚至父母還會對自己說謊,向自己隱藏一些秘密。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真實、誠懇。然而,她們發現成人的世界充滿了虛偽和謊言。於是她們變得敵視家長,因為父母早就從神臺上跌入凡塵了。
時代周報:母親知道真相後,動手打伊莎貝拉時,我們的感動似乎大于震驚。
歐容:拍這場戲之前,我跟好幾位女性朋友聊了很久。我問她們:「如果伊莎貝拉的母親發現了17歲的女兒在援交,會是什麼樣的反應?」她們大都回答:「那肯定很可怕,我會拼命責怪自己,我儘量去理解她。」她們基本傾向於一種比較積極開明的態度,去靠近並試圖理解。只有一位朋友除外,因為她女兒曾經吸毒,她偷偷跟我說,發現女兒抽屜裡有毒品那一刻,她打了女兒一耳光。我聽了後,就有點感悟。面對十幾歲的兒女,父母不知道說什麼,或做什麼來表達憤怒時,確實有可能對他們做出身體性的傷害。母親的扮演者傑拉爾蒂娜也同意我的觀點,不過她覺得,她的角色性格軟弱些,打完孩子後立刻就會後悔,會為自己的粗暴行為道歉。
時代周報:能不能談談中學生背誦蘭波詩歌的那場戲?
歐容:那場戲裡,我希望能夠抓到一些青春期的脆弱和美感。除了幾位主演,那些課堂上的高中生都不是職業演員,有些是亨利四世高中的學生。他們背誦完詩歌后,我要求他們與老師之間有些互動,他們可以表達一些對這首詩歌的感覺或分析解釋。這些不是劇本裡的內容,都是臨時決定的,這場戲完全是用紀錄片方式拍攝完成的。
最近我重看了戈達爾的《隨心所欲》,戈達爾在片中直接採訪一些妓女,紀實與虛構完美結合起來。我也想讓自己的電影有這種現實感,所以我很想聽聽現在青少年的觀念,看看是否與我17歲時的觀念有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