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法國導演歐容《弗蘭茲 Frantz》威尼斯電影節獲好評

2021-01-16 新海聯文旅



《弗蘭茲》:贖罪與愛情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陳憑軒



所有那些,對愛與藝術的信念。


《弗蘭茲》劇照

《弗蘭茲》威尼斯首映一結束,很多導演朋友就瘋狂稱讚,說是本屆最佳。影評人的反應倒還比較冷靜,只是總體持積極態度。細想一下,法國鬼才歐容向來被譽為歐洲電影界的壞小子,關鍵在他對於宏大話題和故作艱深的反感,更不屑於遵循法國電影的學院派模式。他的天才,在於把看似瑣碎化或個人化的事情拍得引人入勝,最終要傳遞的東西比宏大的說教更有效。不依賴於故事本身,依靠對電影語言完美的掌控而取勝,自然贏得導演們的敬佩。


德國導演劉別謙作品《我殺的那個人》劇照

影片改編自流亡美國的德國導演劉別謙(Ernst Lubitsch)的名作《我殺的那個人》(Broken Lullaby,1932),講述兩次大戰之間的一段贖罪和愛情的故事。熱愛藝術和法國文化的德國青年弗蘭茲(安東·馮·魯克Anton von Lucke飾)在一戰中死於戰場。他的未婚妻安娜(寶拉·比爾Paula Beer飾)是個孤兒,戰前便長期住在他家,弗蘭茲死後,她對兩位老人更是像女兒一樣。但一位神秘的法國人阿德裡安(皮埃爾·尼內Pierre Niney飾)的來訪打破了小鎮的平靜,他聲稱是弗蘭茲戰前在巴黎結識的好朋友,卻沒有人能夠確證。「真相」逐漸浮出水面,阿德裡安就是在戰爭中殺死弗蘭茲的法國士兵,然而此時,與弗蘭茲一樣溫柔優雅、熱愛藝術的阿德裡安已經俘獲安娜芳心。


導演弗朗索瓦·歐容

三十年代的原作以男性視角為主,但一向婦女之友的歐容想要從女主人公的角度來重講這個故事,對劇情也有所調整。比如在刻畫阿德裡安和弗蘭茲之間虛構關係的閃回鏡頭中,將兩人關係表現得十分曖昧,又暗示阿德裡安對女性身體的抗拒。於是影片又比原作多出一種解讀,也即阿德裡安是弗蘭茲戰前在巴黎的情人,但卻不得不在戰場上面對彼此。至於他們的愛情,是不可訴說的,只能以死亡來掩蓋。


《弗蘭茲》劇照

影片大部分以黑白拍成,這與歐容一向喜歡玩弄色彩的風格很不相符。他解釋說,在採景的時候就發現當地的夏日景致在鏡頭下顯得非常豔俗,並不能體現影片需要的那種戰後的蕭瑟憂傷。然而片中有幾個場景還是用了彩色,並且一點兒都不俗。最重要的兩場,一是阿德裡安在弗蘭茲父母的懇求下,用亡者留下的小提琴為老人演奏,音樂響起,幽怨清冷的黑白被溫暖的彩色取代,好像音樂給了喪子的夫婦和失去未婚夫的安娜重新帶來了生活的意義和希望。另一場是男女主人公在野外遊玩,安娜逐漸對這個陰鬱的法國藝術家產生好感,愛情在牧歌般的背景下誕生,把生命重新染上了顏色,驅逐戰後蕭索的陰霾。


《弗蘭茲》劇照

雖然影片大量刻畫戰爭帶來的痛苦和遺留下來的仇恨,對愛與藝術的信念是導演的終極信息,尤其是藝術。弗蘭茲和阿德裡安都熱愛音樂和詩歌,作為德國人的弗蘭茲還是個法國文化迷,最愛法國詩人保爾·魏爾倫,後者與蘭波的愛情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禁戀故事。魏爾倫最著名的作品《秋歌》(Chanson d』automne)在片中屢次出現,和音樂一樣,成為語言盡頭人物交流和情感流露的終極手段。也許語言會造成誤解,但藝術化的語言,可以幫助來自不同國度、不同文化的人們走到一起,撫平戰爭的創傷,避免慘劇的再次發生。


馬奈《自殺者》

《弗蘭茲》中另一件貫穿始終的藝術品,是一幅罕為人知的馬奈畫作《自殺者》(Le Suicidé),其直接作用是暗示阿德裡安在難以承受的創傷下有自殺的願望。《自殺者》是馬奈作品中無法被歸類的一幅,讓藝評人和藝術史家們傷透了腦筋。最後大家都說,這也許是馬奈對當時存在的任何繪畫技法和流派的一次全面大背叛,包括對自己的風格。


《弗蘭茲》劇照

這幅畫現藏於蘇黎世,很少與馬奈的其他作品一起展出,歐容為了劇情需要,把它的複製品放在了羅浮宮中。因為放下槍枝拿起提琴是一種自殺,捨棄辯論選擇詩歌也是一種自殺,在這個充滿衝突和威脅的世界裡,要捨棄自我防衛而選擇敞開胸懷常常是一種「自殺」行為。所以很少有人放棄戾氣而選擇愛與藝術,所以我們常懷仇恨與後悔。但這種「自殺」是真正的涅槃,是人類得以遠離痛苦的唯一方法,在羅浮宮無數藏品中,只有選擇《自殺者》才能得到永生的幸福,這便是《弗蘭茲》中的吶喊,也是歐容作品中最宏大的命題。

* * *

秋歌

(保爾·魏爾倫  葛雷譯)

秋聲
像悠長
嗚咽的提琴,
單調、
憂鬱,
劃破了我的心。
 
當鐘聲敲響,
一切窒息,
一片蒼茫,
回首
往事,
眼淚汪汪。
 
我走了,
迎著厭人的西風。
風吹我
到這裡,那裡,
像一片枯葉
在飄零。



《弗蘭茲》影評:歐容最具格局的跨類型佳作

來源:搜狐娛樂-幗傑


弗朗索瓦-歐容一直是一位頗具爭議的導演,早期作品常常以禁忌情感為內容,因此被貼上「同性」「亂倫」等等標籤。其實歐容的風格並不容易被定義,他對很多類型都得心應手,所以他拍一部以一戰為背景的充滿「正能量」的黑白+彩色電影一點都不讓人意外。


歐容的新片《弗蘭茲》和劉別謙的一部反戰劇《破碎搖籃曲》出自同一故事,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年輕人阿德裡安來到德國小鎮,與戰死的德國年輕士兵弗朗茲家人之間的一段故事:影片開場鏡頭展示了1919年的德國,黑白鏡頭將人很快拉入戰後氛圍。在奎德林堡小鎮上,安娜與自己未婚夫的父母住在一起,而她的未婚夫弗朗茲已於一年前死在戰爭前線。一家人正在弗朗茲離世的悲痛中慢慢恢復,就像這個經歷戰亂千瘡百孔的國家一樣在慢慢復甦,然而安娜每天去墓地的時候,發現弗朗茲墓前有一個痛哭流涕的年輕法國男人。因為弗蘭茲死於法國士兵手下,所以一開始這個叫做阿德裡安的年輕人被一家人排斥,阿德裡安自稱是弗蘭茲戰前在巴黎的朋友,才被一家人慢慢接受,看著自己給失去親人的家庭帶來的一點點溫暖,阿德裡安不得不編織出一個又一個關於他和弗朗茲關係的謊言。

  

這是這部電影的第一個層次:懸念和不得已而為之的謊言。戰後敏感時刻、對立的兩個國家、似有隱情的關係,種種這些在歐容這次所使用的冷靜克制黑白鏡頭裡,產生隱秘的化學反應。但是也許因為歐容的片子常常有同性因素,或因為阿德裡安飾演者、長相陰柔的皮耶·尼內(《聖羅蘭傳》)演過同性戀,最初遮遮掩掩的關係讓人有些誤會,彩色畫面甚至有刻意往兩人基情上引導之嫌。本來對這樣的設計有些不滿,但隨著後面劇情,影片又有了峰迴路轉的展開。

  

小鎮上一直有一個德國男人追求安娜,可是幾天的相處,安娜卻對溫柔清秀、彬彬有禮、還帶著法國人不羈浪漫的阿德裡安有一些動心。然而在這個時候,阿德裡安把自己與弗朗茲的真正關係告知了安娜,並祈求得到他們一家人寬恕。影片到這裡,主題漸漸演化成了愛與恨之間的矛盾糾結,這愛與恨背後偏偏都有複雜的成因,愛不出口,恨不徹底。

  

阿德裡安告別弗朗茲一家返回巴黎,安娜痛苦壓抑守護著阿德裡安真實身份的秘密,在二老面前強顏歡笑。然而通情達理的老人讓安娜無法再抑制她自己還沒明白的情感,決定到巴黎尋找阿德裡安。在那個通訊並不發達的時代,安娜一路找尋下去,遭受到如同阿德裡安在德國受到的同樣對待。兩個剛剛結束戰爭的國家,人民還對彼此有仇恨,戰後的法國和德國一樣在用自己的方式舔舐傷口。安娜在經歷了敵意、排斥、認清自己感情但最終與已經有未婚妻的阿德裡安作別之後,卻選擇留在了巴黎這個浪漫的幾乎沒有規矩、經歷了傷痛卻依然存在著音樂和藝術、被未婚夫弗朗茲曾深深愛過的地方。

  

影片故事線一度「散」到讓人心生反感,但直到最後一個鏡頭,才讓人意識到看似主題在不停變化背後有一個自始至終的人性命題,是歐容這麼多作品中格局最大的一部佳作。從最初「我殺了人」需要得到寬恕到「善良的謊言」,從愛情的萌發到親情的掙扎,從戰爭傷痕到民族仇恨,直到最後安娜停駐在馬奈的《自殺者》畫作前,這一切的一切,悲傷的、放縱的、不確定的、寬容的、理想化的、甚至是敵視的和仇恨的東西才有了意義,它們都是在死亡之後,活著的人活下去的養分。

  

這一種心一點點活過來的感覺,歐容將它縮小到一個經歷了戰爭的女人個人情感經歷中,又通過黑白和彩色相交的畫面投射到整個人類的生命中,這跨越了風格和類型的表達,深沉而大氣,讓人完全可以容忍影片裡偶爾略顯矯情的時刻。



《弗蘭茲》:歐容最為野心的動人之作

來源:新浪娛樂-劉敏


影片人物們的遭遇,在導演精緻的黑白畫面下,如同一面鏡子折射了一戰結束後的灰暗世界。


從中生代漸漸向大師級別靠攏,弗朗索瓦-歐容多年來一直不滿足於重複自己。每一次類型風格嘗試,都是新的挑戰,從音樂劇《八美圖》到荒誕神奇《天使》,從驚悚劇中劇《登堂入室》到懸疑同性片《新女友》, 雖然並不是每次影片都取得成功,卻一直有新鮮血液流淌。這也大概是為什麼,《弗蘭茲》在威尼斯的首映場,吸引了截至目前最多的威尼斯記者觀看。人們想知道,這一次,導演講述一戰後的心理悲劇,又會有怎樣的驚喜帶給大家。


較他此前一直關注的家庭和愛情題材,這一次野心顯然更大,分別跨越德國法國兩個國家。一戰結束後不久,年輕美麗的德國姑娘安娜每天去未婚夫弗蘭茲的墓地前看望,後者在法國前線陣亡。一天,一位在弗蘭茲墓前獻花的青年阿德裡亞,引起她的注意,這個神秘法國人的出現,在安娜和未婚夫一家掀起意想不到的情感風暴,而在剛剛經歷了戰敗、沉浸在悲傷悼念之中的這個德國小鎮,也引發了不小的騷動。



影片前半場,導演歐容操縱場面製造懸念,吊起觀眾胃口,弗朗茲家人將這個陌生法國人當做兒子的朋友,而阿德裡亞和弗朗茲究竟是什麼關係?他來到這個小鎮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有關謊言,秘密和負罪感是影片探索的重要主題。在一戰結束不久的大背景下,影片還穿插了一段無法超越戰爭創傷的愛情故事。此外,藉助主人公女孩安娜之口,表達了戰爭創傷背景下的社會應該繼續前進的願望。


《弗蘭茲》是弗朗索瓦-歐容導演的第16部長片,導演選擇用黑白圖像來增強寫實感,探索真相。同時,還希望表達雖然有著悲劇的戰爭和死亡,但是生活還應該繼續、應該恢復正常的意圖,於是就有了影片中頗有寓意的彩色畫面時不時蹦出的特殊設置。不過,導演的意圖並不容易被所有觀眾領會到,很多時候,色彩的突變,反而造成了觀影幹擾。


《弗蘭茲》從作家Maurice Rostand 的舞臺劇自由改編而來,1932年美國著名導演劉別謙的唯一悲劇題材《我殺的那位(broken lullaby)》也是取材於此。不過有別於先輩大師從男性視角的敘事,奧容選擇以安娜的視野來講述整個事件。影片前半部分在德國發生,年輕的阿德裡亞的到來和他的秘密成為導演操縱情節走向的關鍵,而後半部分,當觀眾似乎可以猜到卻依舊會吃驚的秘密被揭曉後,故事走向發生新的變化,謊言成為導演探索的話題:有時,生活在謊言裡是比知道真相更理智的選擇。兩個了解真相的主人公在經歷了最初的反應後,彼此間締結了特殊的紐帶。


影片人物們的遭遇,在導演精緻的黑白畫面下,如同一面鏡子折射了一戰結束後的灰暗世界,故事均衡對應地的從德國過渡到法國,反映了兩個國家不同的精神狀態和生活方式。在戰爭剛剛結束後的艱難時期,彼此反省和原諒並不容易,卻是大家應該努力的方向。這也許是導演歐容至今為止題材和場景最為宏大的拍攝,他藉助強大掌控力,將一個人物、場景和情節不斷轉折變化的故事,細水長流一點點推進,講述得優雅而動人。唯一可惜的是,對於涉及戰爭以及人們創傷的話題,有的地方展示過於直白,反而留下小小的遺憾。

女主角


此前憑藉《聖羅蘭》加冕凱撒影帝的年輕新秀皮埃爾-尼內(Pierre Niney)在影片中扮演內心深受折磨、複雜脆弱的法國年輕人阿德裡亞,片中他需要會說德語,會拉小提琴,會跳華爾茲,最後圓滿完成任務。德國女演保拉-比爾(Paula Beer)可謂影片最大的亮點,她扮演的安娜和男主人公的關係是故事發展的線索。導演的鏡頭下她純真而美麗,用微妙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將死去未婚夫的痛苦、以及重新感受到生命活力、卻又不得不面對挫折的一波三折,演繹得令人心動。





相關焦點

  • 法國愛情電影《弗蘭茲 Frantz (2016)》高清中字
    法國愛情電影《弗蘭茲 Frantz (2016)》高清中字導演: 弗朗索瓦·歐容編劇: 弗朗索瓦·歐容 / 菲利普·皮亞佐主演: 皮埃爾·尼內 / 葆拉·貝爾 / 恩斯特·施託茲 / 瑪麗·格魯伯 / 約翰·馮·比羅 / 更多...
  • 新片推薦 《弗蘭茲》:一部黑白電影,卻能收穫八家電影媒體的滿分評價
    約翰·馮·比羅 / 恩斯特·施託茲 / Marie Gruber / Anton von Lucke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德國語言: 法語 / 德語上映日期: 2016-09-03(威尼斯電影節) / 2016-09-07(法國)片長: 113分鐘威尼斯電影節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法國導演弗朗索瓦·歐容的新片《弗蘭茲》入圍了主競賽單元,並於9
  • 歐容的代表作《弗蘭茲》:女性視角下的抗戰故事與浪漫背後的強勢
    歐容曾經說過:「電影永遠是一種嘗試,永遠不會結束。」他堅持「為故事找尋適合的講述方式」的創作原則,黑色幽默的顛覆總能發出一種不可避免的光芒。因此有人把他和希區柯克或夏布洛爾比作繼承者。歐容從德國著名導演恩特斯·劉別謙改編《Broken Lullaby》,從女性的角度解讀一個不同的戰後故事。
  • 歐容佳作《弗蘭茲》:女性視角下的反戰故事,浪漫背後的堅強成長
    2016年,歐容將德國著名導演恩特斯·劉別謙的經典電影《Broken Lullaby》進行了改編,以女性視角為新的切入口,演繹了一個不一樣的戰後故事。憑藉此片,導演弗朗索瓦·歐容榮獲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女主角寶拉·比爾榮獲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新人獎。影片的豆瓣評分穩居8.4。
  • 弗朗索瓦·歐容 | 法國最懂女人的「酷兒」導演
    素有「法國影史上最俊美導演」之稱的弗朗索瓦·歐容,出生於1967年,自九十年代活躍至今,曾多次入圍凱撒獎最佳導演與編劇獎,是法國影壇廣受關注的鬼才導演
  • 我有一個兄弟 ——評弗朗索瓦·歐容電影《弗蘭茲》​
    我有一個兄弟——評弗朗索瓦·歐容電影《弗蘭茲》 這是一部反戰電影。
  • 佳片有約 |《弗蘭茲》:一段匪夷所思的秘密往事
    影片以彩色的秋日小鎮開篇,卻用黑白的影調述說故事,這對青年男女是什麼關係,他們口中所提到的另一個男子弗蘭茲又是誰?這就是極富詩人文學氣質的法國電影《弗蘭茲》所要展現給觀眾的。 影片《弗蘭茲》以一戰後的法國為背景, 由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男主角皮埃爾·尼內,以及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女演員葆拉·貝爾共同主演,影片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新人獎和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提名。
  • 《弗蘭茲》男主角皮埃爾·尼內新片將於本月開拍
    《弗蘭茲》男主角皮埃爾·尼內新片將於本月開拍 皮埃爾·尼內1905電影網訊 根據外媒消息,法國男演員皮埃爾
  • 2019法國電影周 | 奧斯卡遺珠《弗蘭茲》:謊言是彩色的,現實是黑白的
    弗朗索瓦·歐容,被稱為「法國影史上最俊美的導演」。他的電影如同他的外貌,總能散發出讓人無法迴避的強光。《花容月貌》裡關於青春與性交易的討論。影片中有俊男美女,還有他擅長把玩的情慾,無關道德,無關意義,只關乎於內心。但是,向來不走尋常路的歐容用一部影片告訴你,黑白禁慾系同樣可以高逼格。
  • 「柏林電影節」《感謝上帝》:輕佻少年歐容的成熟時刻
    柏林電影節第二天,眾所期待的主競賽影片《感謝上帝》(Grceà Dieu)馬上得以亮相。導演弗朗索瓦·歐容(Franois Ozon)出身正統的著名電影學院,卻劍走偏鋒地憑藉異化的人物、駭人聽聞的畫面和難以預料的故事為大眾所知。
  • 歐容,靠的可不止是「尺度」
    」今天是「法國第一帥導」——弗朗索瓦·歐容的50歲生日。看到這個年齡夏BB心情複雜,一是歐容作為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活躍的導演,產量穩定幾乎年年見,除了坎城其它獎拿的也不少,他居然才50歲,真·青年才俊。
  • 又到威尼斯影展,有一部坎城電影節被拒的片子
    當地時間9月10日,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將揭曉歸屬。近日,電影網站The Playlist做了一期威尼斯電影節top20觀影榜單,《第一財經日報》精選了其中最值得期待的8部作品和1部榜單之外的焦點。
  • 威尼斯電影節即將落幕 金獅花落誰家不妨預測下
    網易娛樂專稿9月10日報導 (文/我愛羅賓)至此競賽影片全部上映,明天就是威尼斯的頒獎禮。金獅獎是威尼斯電影節的最高獎項,頒發給最佳電影長片,大多數年份僅一部優秀影片可獲此殊榮,但有的年份這一大獎由兩部影片共享。
  • 《弗蘭茲》:女性視角下的反戰故事,是對希望與勇氣的探討與思考
    2016年,歐容將德國著名導演恩特斯·劉別謙的經典電影《Broken Lullaby》進行了改編,以女性視角為新的切入口,演繹了一個不一樣的戰後故事。憑藉此片,導演弗朗索瓦·歐容榮獲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女主角寶拉·比爾榮獲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新人獎。影片的豆瓣評分穩居8.4。
  • 威尼斯電影節選片完整劇透:真的是年度最佳主競賽陣容?
    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海報坎城電影節於全球影壇霸主的地位早已不是秘密,歐洲三大的另外兩家——柏林和威尼斯——雖也讓人趨之若鶩,但比起五月南法,總是略遜一籌。今年是藝術電影大年,好幾位大師都有新作問世,也愁壞了坎城掌門人福茂,連拒數個名導作品。也正因此,以拾坎城牙慧著稱的威尼斯,選片質量大有改觀。再加上幾個水城常客和意外驚喜,主競賽的質量幾乎反超坎城。
  • 10部威尼斯電影節中值得一看的電影
    上周,第 73 界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剛剛落下了帷幕。這個歷史悠久的老牌國際電影節從話題性到星味兒都受到了新貴多倫多電影節的衝擊。然而,不管是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得獎的作品還是不參加主競賽單元只做展映的影片都在日後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從前年的《鳥人》到去年的《聚焦》這兩部選擇在威尼斯電影節做世界首映的影片均獲得了來年代表奧斯卡最高榮譽的《最佳影片》獎。
  • 威尼斯華語零入圍 華語電影依舊無緣主競賽單
    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昨晚公布了入圍主競賽單元的20部影片,雖有庫斯圖裡卡、泰倫斯·馬力克、維姆·文德斯、弗朗索瓦·歐容等知名導演的新作入圍,但華語電影依舊無緣主競賽單元。     早先《我不是潘金蓮》和《羅曼蒂克消亡史》均紛紛傳出將要入選威尼斯;但隨著兩片在多倫多電影節的片單中亮相,均已確定將無緣水城。而許鞍華的戰爭愛情片《明月幾時有》以及蔡尚君導演,黃渤主演《冰之下》的也先後流出將入圍威尼斯的傳聞,但從目前片單來看,如無補錄影片,則這兩部電影也將不會在威尼斯出現。
  • 沒有對戰爭的描寫,但敵對情緒無處不在,歐容用電影化解戰後的痛
    導語:法與德,存在愛情的可能《弗蘭茲》對於歐洲人來說,是一部等待太久的片子。歐容並沒有用半幀畫面展現戰爭,但是敵視和對抗卻在各處顯現。兩次戰爭之後,法國和德國的隔閡感,從國家深入到各個民族之間。敵視的情緒向各處蔓延,即便是最小的城鎮也容不下異國來客的身影。鬼才導演的敘事風格再次轉換風格,用更為古板的對稱式敘事來展現戰爭的創傷。《弗蘭茲》改編自莫裡斯·羅斯丹的舞臺劇《我殺的那位》,但是在歐容之前早已經有大師完成影視化創作。劉別謙以《破碎的搖籃曲》的名字,將《我殺的那位》一舉捧紅。
  • 威尼斯電影節宣布主競賽片單 華語片零入圍
    《愛樂之城》被選為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開幕片  7月28日,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正式宣布電影節主競賽及展映單元的電影名單。本屆威尼斯電影節將於8月31至9月10日舉行,《007:幽靈黨》導演薩姆-門德斯擔任主席,而中國導演趙薇也成為九名評委之一。在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華語片未能進入主競賽單元,但由中國臺灣導演趙德胤執導,柯震東復出主演的新片《再見瓦城》已經確定入圍「威尼斯日國際競賽單元」,並於該地舉行世界首映。
  • 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完全獲獎名單
    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已落下帷幕。菲律賓導演拉夫·達茲執導的《離去的女人》奪得金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