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劇《誰是被害者》近日以其高潮迭起的劇情、製作用心的場景和高演技的演員班底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
當然,最引人入勝的還是它背後的人文關懷和立足於現實對人生的思索。
《誰是被害者》在劇情的一開始就吊足了觀眾胃口,逼真的屍體和充滿懸疑的案件讓人慾罷不能。
作為鑑屍人的方毅任在一起溶屍案中發現了許久不聯繫女兒的指紋線索,被迫捲入了多起連環殺人案。
他與記者徐海茵在因緣際會下相識,決定一起找尋案情的線索。
劇情每集都相互聯繫又各自獨立,開頭會客觀的描繪案件人物在過去經歷的苦難,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
在插敘中講述故事的結局,並透露本集主旨和線索。
劇情中過去與現在相互穿插,卻絲毫不混亂。
使故事合理又不突兀。
前幾集高潮迭起,不斷反轉。
在他殺和連環殺人案的疑雲中,我們逐漸撥雲見日。
原來所有「被害者」都是帶著目的性的自殺!
帶著對眾多人連環自殺的疑問,我們來到了第六集《遺願》。
幕後大BOSS終於現身,原來是林心如友情出演的醫院清潔工。
看到這我們也明白了眾多自殺者的共性,他們都是一群飽受苦難又不被人重視的傷心人。
「蘇可芸 落魄歌手 飽受網絡輿論攻擊」「遊程浩 酒店小哥 跨性別者 不被父母和社會認同 多次遭受霸凌」「張聰健 房產中介 癌症患者 慘被公司拋棄」「方秉榮 盲人木雕師 患眼疾多年 被弟弟偷走所有榮譽」「劉光良 曾是殺人兇手 身懷愧疚」「周洋 下半身癱瘓 被療養院虐待」就連幕後boss也是滿負痛苦,一把辛酸淚。「李雅均 療養院護工、醫院清潔工 長期遭受家暴」
這是一群受盡了生活的苦難的小人物,一群不容易被人所「看見」的一個小群體。
作為影視作品,《誰是被害者》並沒有直接去批評每集主人公的輕生行為。
而是選擇去客觀的去講述每個主人公的生活,去認真找尋每個主人公自殺的原因。
並通過對這些小人物生活的塑造,呼籲社會認識自殺群體,去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著想。
引發人們對網絡暴力、跨性別者、家暴、公司壓榨和父母陪伴缺失種種社會問題的關注。
好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一樣,都應該對社會問題發出思考,充滿社會現實感。
深入基層,傾聽他們的聲音。
這種社會責任感,高度立見。
我們總會下意識的批評自殺者。
「他們太自私。」「他們不夠顧忌親人的感受。」「他們太過於懦弱,不敢直面人生痛苦。」「他們對生命太過於輕視和不尊重。」
當你看了《誰是受害者》或許會對這些自殺者不再嗤之以鼻。
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擁有你覺得理所當然的一切。
確實,還有一些人在生活的泥沼中泥足深陷,無法完成自我拯救。
他們在情緒長期低落和失望中痛苦不堪,無法自拔。
看完《誰是受害者》,我們會對這些掙扎、痛苦的人產生一些共情。
對網絡暴力、家暴、跨性別者和公司維權者有更多的理解和關愛。
不做壓死他們的最後一片稻草,也不做那片不無辜的雪花。
關注社會中的小人物,耐心傾聽屬於他們的聲音。
作為臺劇和網飛的合作劇,《誰是被害者》無疑在社會現實意義上獲得了巨大進步。
從它的選題和立意上來說,也都十分的引人深思。
當然,這些還遠遠不夠。
《誰是被害者》想要傳達的遠遠不止這些。
劇情最後,拔高、升華主題。
通過女記者徐海茵的經歷、視角和話語,我們明白了劇情最想要告訴我們的東西
——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活下去。
這個世界有很多人愛你,你並不是一座無人問詢的孤島。
它在用故事關愛和鼓勵每一個正在崩潰邊緣瘋狂掙扎,擁有「潛在自殺意識」的人。
作為經歷過身邊親人自殺的人,童年艱辛的記者徐海茵無疑用自己的生活告訴了自殺者一個充滿光明的答案。
徐海茵憑藉自己的努力擺脫了童年陰影,進入了人生新階段。
「我現在過得很好,家裡也一切都好。若你在就好了。」
對啊,如果徐海茵的父親沒有自殺,或許看到女兒的現狀也會很開心吧。
如果蘇可芸沒有自殺,可能會發現還有很多粉絲一如既往的支持她。
如果遊程浩沒有自殺,或許有一天他可以穿著女裝自信的走在大街上。
如果張聰健沒有自殺,或許他還可以維權成功,獲得公司賠償。
……
但是這些美好的如果,需要一個前提。
活著。
死去一點都不難,難得是勇敢的活下去。
很多人會因為一時走不出情緒的怪圈,而選擇死亡。
你確實可以有一世的解脫,可是這樣你就失去了所有選擇和希望的權利。
活著,才有可能捍衛自己的權利。
活著,才有那些「可能」。
活著,才能去爭取自己發言的一席之地。
死去,就是一切希望的覆滅。
不僅是自己的希望,也是整個家庭和親人希望的覆滅。
看完《誰是被害者》或許你會久久不能平靜。
這不僅是一部簡單的懸疑劇,也是一個敢於觸碰社會問題的良心劇。
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著一群無法得到社會認同、求訴無門,飽受摧殘的人。
他們的無奈和無力,我們很多人真的都無法去體會。
人的悲喜並不相通。
所以,在面對他們的自殺行為時,我們不能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斥責他們的行為。
我們應該像劇中弘揚的那樣,去關愛他們,走進他們的內心,探尋他們在生活中無法喘息的原因。
從根源上去促進解決這一個個社會問題,而不是去單單譴責。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用行為讓他們相信。
活下去,只要活下去,一切都會好的。
活下去,就是希望。
-end-
梅爾迪絲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