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B站無所謂左右

2021-01-10 i黑馬

知乎B站無所謂左右

2020-06-30 10:37 知乎 B站

來源: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 文:懂懂本尊

「小而美與發展壯大無法共存。」這是B站董事長陳睿在B站11周年活動上談及「破圈」話題時給出的解釋。

新用戶的加入、內容的多元化讓眾多用戶感嘆B站「沒內味了」。作為董事長陳睿自然聽到了這些聲音,但他無法停步,所以也只能給出這樣的的解釋。

同樣被網友評論「變味兒」的,還有問答社區知乎。此前因為面向新手媽媽們推出營銷話題引發「知媽乎」熱議,也讓知乎的「破圈」成為行業內的焦點。

想長大的網際網路社區不僅是B站、知乎,觸達新用戶幾乎成為近期所有網際網路社區都在致力做的事情。這其中,B站、知乎、豆瓣自然成為圈子裡最特殊的三個存在。B站的ACG、知乎的高質量問答、豆瓣的文青,三者都貼著非常顯眼的標籤,同時對於如何擴展邊界也都有著自己的考量。

在破圈行動中,B站是最激進的,爭議最多收穫也最為明顯;代表著高質量知識分享的知乎,表現得更為糾結掙扎;阿北的豆瓣依然佛系,似乎對於破圈從不在意。也難怪,這段時間會有那麼多文章和評論在探討B站、知乎「向左向右」的話題,但是,這兩家的破圈行動有什麼差異嗎?

嚴肅的知乎、娛樂的B站

說到B站、知乎、豆瓣三家的相似,是因為三者都擁有非常個性化的用戶群體,以及獨特的社區文化。不過從資本和公司體量上來看,前兩者與豆瓣已經不在一個級別。

小布爾喬亞的豆瓣顯然沒有太多「資本」欲望的推動,在業務上也沒有太多嘗試,似乎成了資本的絕緣體(其上一輪融資還要追溯到2011年)。而估值、IPO可行性等衡量獨角獸的重要指標,似乎也與豆瓣沒有太多的關係。

至於B站和知乎則都在快速成長,無論是業務還是資本的積累。B站已經成功上市,如今市值超過百億美元。知乎在去年8月份獲得了快手和百度約4.34億美元F輪投資,雖然沒有公布最新估值,但參考上一輪融資2.7億美元以及22.5億美元的估值,F輪過後知乎的估值大概率奔著40億美元而去。

現在圈地自萌的豆瓣可能是盈利的,而不斷尋求發展壯大的B站和知乎,卻依然都未跨過盈利線。其中已經上市的B站,成立十一年虧損十一年,同時伴隨著其融資規模與市值的不斷增加,虧損也在不斷擴大。知乎大概率也是如此,或許這就是陳睿所說的「小而美與發展壯大無法共存。」

B站、知乎這樣的網際網路社區,未來想要發展壯大到資本想像中的結果,離不開這三大要素:成功的商業化、良好的社區氛圍,以及保證頭部用戶「有利可圖」。

知乎和B站一樣,未來都需要不斷給自己尋找更多可能,尤其是在商業化方面。但是B站和知乎在這方面遭遇的挑戰和阻力,也都讓管理層感到頭痛。

「高格調」的知乎在接受了多輪融資、逐漸走向大眾化和更多垂直細分市場時,正在全力思考商業化的問題。即便知乎管理層全面掌控著商業化的速度和程度,但背後的投資人以及那些頭部大V卻不願意等。投資人希望知乎獲得更高的估值(讓前期投資獲得回報),而頭部大V們看到其他平臺創作者們恰飯恰得那麼開心,自然也希望如此。

網際網路平臺商業化的三駕馬車——廣告、電商以及會員,是知乎的發力方向。廣告是其中門檻最低也最普遍的選擇,但是碰壁也最嚴重。

知乎在尋找更多細分用戶的進程中,瀑布流擔起了「經營」的重任,如今瀑布流中那些類似提問的廣告的密度,幾乎達到了兩三屏一個。雖然這些偽裝成提問的廣告影響到了用戶體驗,但相對直白的方式用戶還尚能理解。不過,僅僅這一種營收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知乎的營收要求。

所以,我們看到了知乎更多的商業化嘗試,包括品牌提問就是其在問答形式上衍生出的一種廣告性形式。但是這種標明了利益相關的形式,顯然不是用戶所需要的。現在在知乎搜索品牌提問,第一個問題下面最高贊的回答,就來自一位用戶的批評內容。

廣告經營之外,作為中文網際網路領域高質量問答社區的代表,知識付費曾一直被視為是知乎商業化的必要選擇。當然,在知識付費風口火熱的時期,知乎也先後推出過諸如值乎、知乎live、鹽選會員和知乎大學等功能,但在整個社區功能越來越複雜的同時,知識付費並沒能成為知乎的付費主力,也沒能被證明是一個成功的風口。

反觀B站的優勢和劣勢,由於平臺的屬性對於ACG屬性的廣告主具有天然吸引力,因此容易受到遊戲及相關類別的金主青睞。但是ACG類目之外更為大眾化的廣告主,對於B站相對低齡化的用戶群體很難關注,因此想要吸引大眾類型企業的廣告投放,內容及相關UP主方面勢必要增加維度和豐富度。

但是泛娛樂內容的打造並非一蹴而就,ACG範疇之外的廣大年輕用戶不易迅速聚集,同時廣告主的局限也導致非ACG領域的UP主在恰飯上遭遇阻力。對於破圈過程中的B站而言,這是一個平臺與內容創作者都要共同面對的難題。

小眾社區的「通病」是什麼

過去幾年,儘管「B站沒內味了」,「知乎藥丸」的聲音頻頻出現,但其更多是代表著老用戶的意見。

對B站而言,內容的多元化擠壓了ACG內容空間,加上大量新用戶的湧入也不可避免帶來了更多低質量內容,這些因素損害了其整體氛圍,所以才會招致老用戶的不滿。好在偏娛樂化的B站對於新內容的接納程度更高,在多元化的過程中社區氛圍的整體把控還相對容易過關。

但是更加嚴謹、專業性更高的知乎,顯然無法像B站那樣大刀破斧。

在這方面,頭條系的悟空問答就曾給知乎帶來了一個警示。

2017年6月悟空問答上線,並大肆挖角知乎大V,甚至曾出現過知乎大V「集體出走」的情況。但悟空問答並沒有隨著大V們的加入而成功壯大,這裡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兩者不同的用戶結構。

頭部大V確實能夠提供大量高質量內容,但面對問答平臺每天成千上萬的提問,如果全都靠大V們回答,恐怕要把他們壓迫成小罐茶廣告裡的千手炒茶大師了。所以,普通用戶在內容構成上也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頭條系的用戶流量雖然龐大,質量上卻比知乎遜色不少,這也直接拉低了大量回答內容的質量。

因此,雖然挖來了大量頭部大V,但僅憑這些大V依然難以改變悟空平臺的社區質量和氛圍。或許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劣幣驅逐良幣。

儘管是競爭對手,但悟空問答的發展狀況也給正在快速擴張的知乎起到了警示作用——擴張與壯大時必須保證社區氛圍和內容質量。可以看到,雖然目前知乎的平臺內容依然保持著相對的高質量,但「故事匯」和其他低質內容的出現,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負面作用。

另一方面,則是大V們的利益。

前不久西瓜視頻和B站的挖角事件成為輿論熱議話題。就像懂懂筆記此前在《手撕UP主、試水直播帶貨,小破站在路上》一文中寫到的那樣,一切都是利益在驅動。西瓜視頻願意給錢,同時西瓜視頻的用戶組成對於那些非ACG類UP主而言也更容易恰飯,所以跳槽不足為奇。

在頭部用戶獲利方面,知乎大V們恰飯的難度似乎遠遠超過微博、B站等平臺的同行們。

2010年成立時的知乎,使用的是邀請制會員形式,彼時的知乎將專業性作為唯一考量標準。而在知乎最初的經營氛圍下,那些大V都是高學歷、高收入的代表,對於他們而言知乎只是一個分享見解並收穫精神滿足的地方,不需要任何額外收入。

但隨著知乎的不斷發展,2013年其放棄邀請制,開放用戶註冊。大量新用戶的到來將知乎整個社區的活躍度拉高了數個級別,同時也湧現出了很多新時代的大V。但與曾經邀約制時代的那些高學歷、高收入大V不同,這些新加入知乎的通過不斷回答問題積累起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粉絲的大V們,卻不可避免的有了恰飯需求。

這個現象並不奇怪,微博、B站等網際網路社區也均是如此。對於破圈進程中的B站UP主來說,一方面平臺的分利並不豐厚,激勵政策和分帳(平臺直接獎勵)相比主要競爭對手的水平都偏低;另一方面,小眾的、相對低齡的用戶群體,以及相應的社區氛圍與彈幕文化對於UP恰飯也不是很寬容。

尤其對於一些UP主承接的商業廣告內容,B站用戶有著「相當嚴苛」的標準及態度。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10月份,知名UP主敖廠長在接了遊戲作品《大聖歸來》的廣告之後,被粉絲和用戶Diss到發表正式致歉聲明。

至於知乎「答主」們活躍的問答模式,天生就註定了用戶對相關內容以及「答主」水準的高要求,理性、專業、客觀是知乎用戶的重要訴求。可以一旦大V們接了推廣(合作),特別是回答中的軟推廣,在客觀方面就很難有所保證。這也是一直以來。知乎用戶對於回答中插入軟性廣告的形式接受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2016年百度的「魏則西」事件。事發之初,知乎幾乎是網際網路社區平臺中對百度批評最嚴厲的地方,同時高質量的用戶群體所帶來的更為深層和嚴肅的評論分析,也得到了更多網友的認可。但後續百度開始平息輿情,部分知乎大V或許是接到了百度的「飯」(甚至聊天截圖都被爆出),下場開始進行各種洗地。此舉招致當時大量知乎網友的不滿,最後在輿論下知乎永久封禁了若干名平臺大V。

隨著各個社區的多元化發展進程,對於知乎的大V們而言,如今在知乎花很長時間寫下一個很用心的回答,已經變成收益極低的選擇。過去一年多來,我們看到很多知乎大V開始轉投B站等社區,他們在獲得更高的流量的同時,也希望自己的恰飯能變得更加容易。

面對種種挑戰,目前知乎和B站也在不斷嘗試各種突破。

例如在視頻化的大趨勢下,知乎很早就開啟視頻內容的相關布局;為了幫助大V們獲得更好的商業化變現渠道,知乎從去年開始進行了MCN的公開招募。而B站在ACG之外,也在成立類似知識區這樣的新內容板塊,包括引入半佛仙人、羅翔說刑法等專業領域UP主;同時在直播帶貨方面,B站也在收集有帶貨意向、有淘寶店鋪的UP主信息……

但未來如何在大規模商業化和社區內容質量之間做好平衡,仍是其諸多挑戰中的核心難點。

【結束語】

2020年進程過半,B站和知乎仍走在破圈的路上。儘管很多人擔心兩者在破圈的過程中迷失自己,但B站仍舊是國內二次元文化的重要陣地,知乎依然是中文網際網路領域質量最高的問答社區。不過,當一個社區不斷擴大,它不可避免的要越來越接近網際網路商業的真實本質。這不僅是B站、知乎自身的問題,也是所有小眾網際網路社區發展過程中必然面對的問題。

在多元化、商業化的進程中,平臺DNA和社區的文化氛圍永遠是被不斷挑戰的,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把握好平衡是一門藝術。一旦失去平衡,知乎難免會被用戶調侃——從「認真,你就贏了」變為「人在XX、剛下飛機」、「分享你剛編的故事」;而B站也將面對更多用戶的吐槽——「人數過萬,智商減半」、「魚塘變大、槓精開掛」。

[本文作者懂懂筆記,i黑馬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ID:dongdong_note)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相關焦點

  • 站在vlog的風口上:b站95後up主養成記
    在這個時間段集中投稿的視頻比起往日激增,流量被稀釋很多於是在後面的四個視頻中,康康把視頻時常三個都控制在5min左右。2.3 第八支vlog:上了b站首頁banner;最喜歡的果然還是blackpink!康康拍過的vlog中,有一個上了b站的banner位。
  • 知乎:最後的獨角獸探索之路
    2016年開始,知乎開始試水知識付費領域,先後推出了「知乎大學」、值乎、知乎LIVE和目前作為知識付費核心的鹽選業務。但隨著知識付費概念遇冷,知識付費業務並沒能成為知乎營收主力。況且,知乎在這條賽道上並非立於不敗之地。得到、在線教育、十點課堂、蜻蜓、荔枝等等都是同行。
  • b站貼片廣告事件不是危機公關,而是價值觀和商業模式
    大叔的朋友圈今天被一個知乎的帖子刷屏了,來自b站董事長陳睿的一個有關「如何看待 bilibili 曾承諾永遠不加廣告
  • 中國有1億年輕人,在b站消解孤獨
    於是,如今千千萬萬人在b站尋找同好,緩解孤獨。2網絡上流傳著一句話:b站有資源的視頻,一定要在b站看。如果你看過了也沒關係,一定要打開彈幕再看一遍。因為彈幕比視頻更精彩。看著滿屏的彈幕,這位知乎答主的心,狠狠地抽了一下。他說:如此,彷徨了很久。
  • 激進的知乎想成為下一個B站?
    而長此以往,知乎的平臺基調也從專業的知識分享變成博人眼球的工具,越來越多的人從知乎轉向B站等平臺。內容困境待解知乎的主要定位是知識共享,用戶分享著彼此的專業、經驗和見解,為網際網路源源不斷地提供高質量的信息。因此,作為國內領先的內容問答平臺之一,內容對於知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b站貼片廣告事件」更多地體現了價值觀和商業模式!
    大叔的朋友圈今天被一個知乎的帖子刷屏了
  • 案例 B站董事長親身示範,什麼才是牛逼的危機公關!
    於是這幾天在知乎上陸續有多個問題出現,都是討論B站開始插播廣告這事。如果大家不願接受這種可跳過的廣告,b站會尊重大家的意見,寧可不上線番劇。過去的一天裡,我們注意到在知乎、貼吧、微博,有很多用戶在關心著b站,有部分用戶在擔心b站會不會變成他們不喜歡的樣子。我們感謝大家的關心,你們對b站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做b站的動力。
  • 恐怖的B站!
    B站的入站考試,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考試,有的題讓你忍俊不禁後細思極深除了手遊,b站已經成了人均日使用時長最高的app。疫情期間,很多人選擇在b站雲旅行、雲學習、雲看房、雲音樂節。。。蘋果ceo庫克給一位8歲中國小學生送上祝福,正是他在b站開設一檔《小學生教你學編程》節目。出生於網際網路的草莽年代,還有A、C、D、E、F、G、H站.如今與愛奇藝、優酷、騰訊比肩而立,只有B站。
  • 【爆料】關於B站被訴的一些內幕
    在未來一個月內,B站可能要面臨9起涉及網絡傳播權的案件,9起案件的原告/上訴人分別是北京愛奇藝、北京奇藝、廣州鬥魚網絡科技以及華視網聚,案由均是「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關於B站,雖然目前遠離主流視頻圈,但它絕對是視頻界不可忽視的存在。對於B站,鑑於關注層面的原因,小爆確實不懂。不過,小爆在知乎倒是找到很多關於B站最近煩惱的內幕。
  • 內容啟示錄:知乎的十年,讓我們看明白了什麼?
    ……「你是知乎的609587位用戶,過去十年,你在知乎創作了648個內容,被瀏覽了6642709次……」十年,真快,竟有些惆悵。十年,有人說,幸好有知乎;也有人說,知乎變了。2011年 1月 ,知乎上線;在當時,作為一個邀請制的嚴肅知識社區,這裡瀰漫著古典專業主義的氛圍,時時閃現理想主義的極客風。
  • B站Up主剽竊知乎答主,《進擊的巨人》視頻抄襲事件【聲援/擴散】
    我是「瑪利亞牆洞」的Kinokis(知乎ID:林也朔),本次被抄襲受害人 (知乎ID:太初之始) 的同事。感謝網際網路帶來的便捷,如今抄襲和洗稿屢見不鮮,已經成了日經事件;樹大招風,牆洞作者被抄襲也完全不是什麼稀奇事;但是此次b站up「光抄筆墨」對於「借鑑」的理解,大概類似前列腺炎發作後,扯個尿片墊褲襠,拿出來就當成字典和百科全書了其基本邏輯如下:抄你甚至是給你臉,說明你有值得「借鑑」的地方,畢竟我有30萬粉,會「幫你傳播內容
  • b站敬漢卿憑什麼火?862萬粉絲全站top2? 漸漸德不配位的b站大up主們
    目前b站單個視頻的播放量在300萬左右。憑良心說,視頻質量是真的水。在非粉絲圈風評真不太妙啊。比如美食體驗,他經常是找到個有噱頭的食物,自己隨便做做,嘗一下。最後扔下一句難吃不值,或者說我的舌頭不敏感所以呢也嘗不出有什麼區別。然後不少新觀眾看完就黑人問號臉。就這?就這也能播放量幾百萬?就這也能每期視頻進b站熱門排行榜?
  • 為什麼在B站上,聲音大就代表有精神?
    當時舊日本海軍一貫嚴厲,上級懲罰下級都有專門的 「 精神注入棒 」,直徑 5 釐米左右,長五六十釐米。 知乎網友 @幻想的漢斯 提到,這個梗大概是起源於 「 黑鷹墜落吧 」,一個聚集了單兵裝備愛好者的地方。 有的萌新進來就一通猛秀,而大佬為了避免被說對新人不友好,所以乾脆就發個 「 好,很有精神 」 ,懂得都懂。
  • 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小紅書,B站,知乎七大平臺的玩法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微博、抖音和微信佔比非常高;小紅書由於快消、生活方式的品牌比較多,投放量級也很大;緊接著是b站,其他裡面包括知乎、秒拍、一直播、淘寶直播等,最後是快手。其中,在各個平臺裡,中腰部達人的投放,是現在各個品牌投放的主力。
  • 被B站「搶活」,知乎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就在4月1日,羅翔也正式入駐知乎,發布第一條短視頻。作為中文社區中最大的知識內容生產平臺——知乎,恰好在這天推出愚人節欄目「B乎——知乎的B面」,短視頻在這一欄目上為第一順位。目前,羅翔在知乎粉絲僅為5000餘人,無論短視頻,還是專欄文章均未起量,未能掀起諸如B站一般的影響力。
  • LexBurner被B站封號,評論兩極化,說兩句公道話
    知乎跟B站刷了一圈基本都是支持的居多。搬運了一下知乎淺色回憶對lex這次事件的被封原因總結。個人作為一名acg愛好者和b站六年用戶 對此事件抱有的態度是極其悲觀的。當然 不是因為lex被封號而悲觀 而是對於b站當今社區風氣的悲觀。以下都是知乎舒梳寫的,我覺得很有道理,發上來給大家看下。雖然時至今日說這樣的話並不合適 但我還是想說:我並不討厭lex 他甚至是我曾經最喜歡的up之一。
  • 你只知道B站頂風曝出淫穢視頻,卻不知它年賺2億,明著要錢粉絲都買單
    (b站表示這個真沒有)  死粉兒也在說誰敢封我大b站!它的粉絲那麼多它的運營那麼牛它的錢賺得那麼吊知乎上已經有人總結過:B站的前景比很多無知的人所認為的要厲害得多可以說是新媒體最前沿的陣地之一但近日,知乎上的一個問題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如何看待bilibili曾經承諾永遠不添加廣告,現在卻加了貼片廣告的行為?」對此,陳睿給出了完整的回答:b站在與版權方合作時,為了獲得版權,被迫接受版權方的貼片廣告要求,用戶在播放時可以選擇跳過。最後,陳睿篤定地說:b站未來可能會倒閉,但絕不會變質。
  • 知乎「最火」的兩種賺錢方式!
    (一)知乎傷我千萬遍,我待知乎入初戀知乎的風控是「寧可錯殺一萬,不可放過萬一」透過現象看本質,風控的變態主要是防止生態被破壞,靠勤勤懇懇創作優質內容圈住了一大批高質量粉絲的知乎,自然是不希望流量外流的,而玩知乎的一部分用戶人群,因為知乎沒有變現手段,拼命的想引流到站外成交
  • b站和愛奇藝,你站誰?
    原標題:b站和愛奇藝,你站誰?之前我從來沒想過把b站和愛奇藝放在一起比較,我從來也不覺得它倆可以放一起比較,但是不知不覺,b站已經不是2年前的小破圈了,市值來看已超過了愛奇藝,各大媒體都拿它倆做對比,我也開始思考「奇藝b站,必有一戰」。回到要回答的問題,先定義問題,「站誰?」
  • 在B站、知乎寫小說的人:14歲擁有13萬粉絲,一本小說月入40萬
    從2020年1月左右開始,香江湘調開始在內容上注重這三要素,從之前注重對人物性格的推敲設計、打鬥的重點描寫,到傾向於描寫日常、談情說愛、沒事開點車。這樣的改變換來了數據的飛漲,粉絲日漲500,相比之前,單篇文章閱讀量漲了一萬多,點讚漲了兩三千。粉絲群也從100多人漲到了300多人。截止2020年6月7日,香江湘調的B站粉絲數從最初的300人達到了2.7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