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廣電總局組織指導,上海廣播電視臺和耀客傳媒、尚世影業共同出品的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將於9月29日起在各大衛視正式播出。9月18日,劇中主演、導演、編劇、原型人物等回到武漢,在洪山體育館錄製了一臺特殊的開播特別節目。
《在一起》共20集,分為《生命的拐點》《擺渡人》《同行》《救護者》《搜索:24小時》《決戰火神山》《方艙》《我叫大連》《口罩》《武漢人》十個單元,每兩集一個故事。從2月開始策劃,3月各單元劇本陸續完成,到4月相繼開拍,8月最終殺青;《在一起》當年製作、當年記錄、當年播出,幾乎刷新了電視劇制播紀錄。
該劇集結了14位導演、19位編劇、50多位演員,主創團隊堪稱「中國影視夢之隊」。逆行的醫護、外賣小哥、志願者、武漢居民、誤入武漢的大連小夥……年初這場疫情中,感動過我們的形形色色的小人物,都在劇中。
重回「方艙」
錄製現場——洪山體育館正在逐漸恢復原貌。這一錄製地,作為武漢新冠肺炎疫情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意義。
這裡曾是武漢首批方艙醫院之一。今年2月,武漢新冠疫情發生後,洪山體育館被改造成武昌方艙醫院,共收治上千名輕症患者。3月10日,最後一批患者病癒出院,至此,武昌方艙醫院正式宣告「休艙」。7月底,武昌方艙醫院開始拆除,隨著病床、臨時電力設備等被逐步搬離,體育館漸漸恢復了原來的模樣。
為還原當時的情景,《方艙》單元的攝製組在嘉定體育中心復原了這間方艙。白色床鋪一字排開,中間以藍色擋板相隔,就連牆上貼的鼓舞人心的漫畫也一樣,唯一的差異只是體育館裡的座椅顏色。「劇中的方艙,幾乎是1:1還原了大小,還有裡面的格局和布置。如果觀眾覺得是真實的,那麼就達到了我們最初的設想。」導演汪俊說。
「真實」是被主創反覆提及的詞彙。以真實的故事為原型,加之紀實的拍攝風格,構成了時代報告劇《在一起》的底色。進組前,演員靳東找到人物原型——上海交大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胡偉國,兩人長談了一下午。除了聊方艙裡醫療隊領隊的心態,靳東更關注獨處時的情緒。「我特別問院長,拋開面對病人、醫護人員時的穩重篤定,獨自回到房間是不是也有長籲短嘆?他特別大聲說,每天都大嘆。」人物性格、細節的反覆揣摩,將暗流湧動的方艙如實再現。
在《決戰火神山》單元,演員陳數扮演一位護士長,開拍前,她與原型人物陳靜促膝長談了許久。「剛到武漢時,不僅人手不夠,重要的物資也無法一步到位,甚至連拆箱子的剪刀都找不到。加上穿著防護服,體能消耗特別大。這些都是擺在護士長面前的問題。」時隔數月講起這些故事,陳靜依然激動,聽故事的陳數也陪著她一起流淚。「穿防護服拍戲很難,但相比護士長,我們已經比較幸福了,因為可以定時喊一下停,定時摘一下口罩。」陳數說,這一次的創作感受尤為強烈,「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醫護工作者們辛苦了!」
「演得真最重要」
《在一起》裡的主角都很平凡,就像身邊的每一個普通人,但正是他們在疫情中的大愛,讓小人物變得如此可敬。正如《擺渡人》單元的編劇任寶茹所言,「這個故事裡的每一個人都是平凡人。但在非常時期,當城市停止運轉,這些平凡人做的平凡事,就有了不一般的價值。從來就沒有蓋世英雄,平凡人身上才最能激發英雄氣概。」劇中,實力派演員不帶妝出鏡,在大夏天裹上厚厚的防護服、戴上護目鏡,不計較汗水,展現最真實的人物故事。
演員雷佳音在《擺渡人》單元扮演外賣小哥辜勇。這個角色實際上融合了兩類人,白天他是外賣騎手,晚上又是志願保障司機。在洪山體育館,真正的「擺渡人」王利分享了他的故事。他是一名武漢的滴滴司機,在「封城」那天報名成為志願者,每天早上7點出門,晚上9點收工,除了早晚接送醫護人員外,白天也會幫忙接送社區慢性病患者,幫居民買藥、送快遞。王利說:「其實我們幹的都很簡單,只是想讓大家的出行更方便一點。」雷佳音感慨:「疫情這件事太大了,不需要我們去渲染。這一時段大家有群體記憶,演員反而要做的是克制,演得真是最重要的。」
疫情最嚴重時,有位大連小夥誤入武漢,最後反倒成了抗疫一線的一員。這個陰差陽錯的故事成為《我叫大連》單元的原型。演員鄧倫在劇中出演這位大連小夥,恰巧與原型人物同齡。「我見到他本人,很聊得來,我發現他沒有太多顧慮、壓力與煩惱,就是一種隨遇而安的態度:既然我和武漢有緣,讓我來到這個地方,做了一名保潔員,那就儘自己的一份力。」鄧倫說,「他是一個很真實的小人物,顛覆了我對英雄的理解,但他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肅然起敬。」
《在一起》每個單元都是獨立編劇、獨立拍攝。紀實風格與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對創作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特別怕出錯,因為出錯了就會不真實。」鄧倫說。
感動演員的也是那份「真」。有一場戲,拍攝南京援鄂醫療隊返程。鄧倫飾演的大連站在樓上,喊了兩句話:「中國加油,武漢加油」。「突然鼻子一酸,眼淚就下來了。哪怕是在拍戲,那種團結的力量也會感染每個人。」
來源:作者:張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