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琉璃》由《琉璃美人煞》原著小說改編而來,播出後反響平平,卻沒料到到後來掀起了2020年暑假的仙俠劇風雲。
這部劇在該時期,獲得了「一周華語口碑劇集榜單」排名第7。
劇中的每個人物,性格色彩鮮明,人物飽滿立體,每個人都在想辦法爭取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他們的行為動機,其實都有源頭可循。
目前超前點播更新到53集,死的死,傷的傷,到頭來才發現他們不過是殊途同歸。
上次被司鳳的爹——大宮主的死所撼動到落淚,而這次,烏童的結局卻也令人唏噓。
寫了一段分析烏童的小短文,看得出來,有不少人對烏童這個角色是恨不起來的。
這已經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但仍舊無法避免有人帶著偏見去看待劇中的人物角色。
我們承認,烏童的的確確算不上好,倒也不至於十惡不赦,不得好死。
站在除了烏童之外的其他人,尤其是玲瓏和敏言的角度去看待,烏童確實是可恨的,他是一個棒打鴛鴦,剝奪他人幸福的「強盜」。
但我想站在烏童的立場上去看看他所經歷的一切,而不是站在「上帝視角」去評判每一個人的不是。
在死前,烏童才大徹大悟,自己這一生追求的,並不是找五大派報仇,也不是一統天下,不是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利。
到頭來他自己才明白,他想要的,只不過是玲瓏注視的目光。
焚如城門外,烏童當著玲瓏和璇璣的面說,獲得了再至高無上的權利又如何,自己想要的那個人不在身邊,也沒什麼意思。
他說的,不僅僅是司鳳對璇璣,也是他自己對玲瓏。
他是愛玲瓏的,當然,這並不是他後來傷害玲瓏的「藉口」。
這愛,對玲瓏來說雖然是殘忍的,是可怕的。可對於烏童,卻是苟且活著的一種「信仰」。
一個人,因為做錯了一些並不是不可原諒的事情,也不能就此失去改過自新的機會,因此不能再得到任何人一絲一毫的「偏袒」。
我並非想偏袒烏童,只是看到他的結局,算不上悲慘,可難過到底是有的。
縱觀烏童的一生,從初次到少陽見到玲瓏,第一眼就淪陷了。
在簪花大會上想要獲得頭籌,太想贏的心,和並不能支撐自己的功力,讓他犯了比賽的禁忌。
又因為太心高氣傲,誤傷了少陽派掌門之女褚璇璣,自此被逐出師門,成為了五大派追殺的人。
一成一敗皆在轉瞬之間。
原本就有些囂張傲氣又不服輸的烏童,因為喜歡玲瓏,卻無法博得所愛之人的目光;因為想要獲得第一,又不小心成為了被正義門派追殺的人。
這一路上,他苟延殘喘,被逼無奈,只好投入了天墟堂門下。
而天墟堂,卻是妖的聚集地。
在天墟堂的烏童,幾乎已經失去了正義門派所持有的對待正義的維護,他內心充滿了嫉妒和仇恨,更多的不滿讓他逐漸地走上了歧途。
歸根結底,他不過是為了保命。
保命,大概沒有什麼錯吧。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劇中的律師想要去分析罪犯背後的行為動機,知道根源的話,便可以杜絕這些事情的再次發生。
而烏童,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這類人。
他做的惡事其實數得清楚,走的每一條路都是沒得選擇,包括投靠天墟堂,進入離澤宮,最後被元朗當做替死鬼成為了半妖之身……
一路上走來,烏童的選擇方向,幾乎都是有人在後面推著他一樣,他自己卻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對待玲瓏,是烏童的經歷讓他心有怨恨又無處發洩,那愛到極致的心理逐漸扭曲,把所有的不堪和痛苦,都在天墟堂發洩到了「花妖」的身上。
有人說,他是太過年輕不夠懂愛,他對玲瓏的喜歡也有些男孩子氣,倒也有理。
這樣的愛是任性的,是不夠成熟的,也是佔有欲較強的。
而後期,玲瓏另一半魂靈覆蓋到花妖這個替代品身上,對烏童的依賴和喜歡,漸漸融化了烏童。
可以看到,那時候的烏童,對於「玲瓏」是寵溺和縱容的,也充滿了無限的溫柔。
也是這段經歷,讓後來的烏童在臨死前明白玲瓏對於自己的重要性。
死前的烏童變得成熟,突然才大徹大悟。
他知道自己一生為報仇一無所獲,雖然躊躇滿志卻總是沒有好的運氣。經受了太多的傷害和殘忍對待,即便是被元朗推到黑水潭裡,他依舊沒有死。
是那份對玲瓏的喜歡,才支撐著他活下去。
看到玲瓏的劍刺了過來他也沒有躲,這一劍對他和玲瓏來講,或許都是一種解脫。只是他此刻才明白自己一生的追求是什麼。
出身寒門,想要的東西都得不到,被眾人追殺,處境所迫,沒有朋友和家人,沒有任何人的幫助和提點,像烏童這樣的人,變壞是必然的。
可烏童不管自己有多慘,也會在內心為玲瓏留下一塊柔軟的地方,儘管這一點柔軟,伴隨著他的經歷也夾雜著更多的掙扎和矛盾。
那些經歷讓他身上的戾氣越來越多,而對玲瓏的喜歡,是和這些戾氣抗衡的唯一武器。
玲瓏和烏童的不幸,都在於他們遇到了對方。
但一個人的種種遭遇,並不是完全都是個人的主動選擇,很多事情是被迫無奈。這一點印證在烏童身上,得到了實實在在的體現。
換言之,如果烏童喜歡的那個人,後來也鍾情於他,而他還有一個對自己適度寬容和引導的師傅,也不至於淪落到最終的下場。
如果可以重新安排,希望玲瓏和烏童不要再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