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狐》播出一周,收視、口碑相當喜人,不僅實現了雙臺收視破2的成績,更在豆瓣拿下7.8的高分,成為近期電視劇市場上的一部口碑佳作。
作為公安部新聞宣傳局的重點項目,《獵狐》從立項開始就備受關注。該劇講述了以夏遠、吳稼琪為代表的經偵警察偵破經濟犯罪大案、開展多國跨境追逃的故事,在題材上具有一定的獨特性。
回顧近年的市場,罪案類型電視劇可謂是屢創佳績。去年,一部《破冰行動》就曾實現多維度的破圈。然而,在細分類型上,國產罪案劇卻始終局限在「刑偵」這一領域。
與《破冰行動》經典的緝毒、探案模式不同,《獵狐》不僅在類型上屬於部國內少見的經偵劇,更是第一部講述跨國追逃的經偵劇。在這個層面上,《獵狐》似乎具備一定的開創性。
何謂經偵劇?
經偵,從字面上理解,指的是「經濟犯罪偵查」。目前我國刑法一共有468個罪名,其中由公安機關經偵部門管轄其中89類案件,常見的由經偵管轄的罪名包括「合同詐騙罪」、「職務侵佔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等。
如果說刑偵劇針對的是刑事犯罪,劇情發展傾向於「從案推人」,尋找罪犯,風格以懸疑、推理為主。那麼經偵劇聚焦的則是經濟犯罪,劇情發展傾向於「從人推案」,往往在初期就已經鎖定了犯罪嫌疑人,主要矛盾集中在如何搜集證據,確認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上。
相比刑偵劇,經偵劇的概念在國內少有提及,數量更少,出圈也更難,以至於國產劇在這一類型中尚未有突出的代表作。這是因為經偵劇的案件聚焦「經濟犯罪」,在案件的偵破過程中涉及大量專業的經濟知識,距離普通觀眾的生活較遠,觀劇的門檻較高。
《獵狐》的製片人,參與過不少公安、警匪題材影視劇創作的張翼芸曾經在採訪中表示,經偵劇與刑偵劇在敘事上有很大差別。經偵題材的故事看點,並非抽絲剝繭式的懸疑推理,而是「我明知你犯罪,我明知你撒謊,如何去證實」的過程。
因此,經偵劇不一定有驚心動魄的場面和錯綜複雜的情節,取而代之的是警察與罪犯「高智商」的博弈。同樣,經偵劇破案不能靠「推理」,而是依託於專業知識。
然而,這樣的性質也在無形之中加大了創作的難度。一方面,導演很難在專業和通俗之間取得平衡;另一方面,大量專業的經濟學原理既難駕馭,又容易使人昏昏欲睡。
在專業和通俗的這桿秤上,《獵狐》的完成度還算不錯。劇集開篇在情節上並不枯燥,通過錢程挾持王柏林,試圖要回自己靠集資得來的2000多萬的劇情切入,很容易吸引觀眾的眼球,同時也起到了引出大Boss王柏林的作用。
劉奕君飾演的王柏林,老謀深算,心狠手辣,表面上與錢程是相識多年的「老朋友」,背地裡卻暗自捅刀,儼然一個十足的野心家。
他將騙來的2000多萬秘密轉作它用,為斂財計劃精心籌謀,即便知道自己已經被吳稼琪盯上,依然沒打算收手,反而聯合股評人郝小強,用上億的資金分批投入,操縱股市,將自己公司克瑞的股票拉高獲利,甚至準備製造股市波動,人為暴跌,讓散戶拋股,利用「割韭菜」,將利益最大化。
在短短的幾集中,《獵狐》拋出了大量專業名詞,讓不少觀眾看懂了股市漲跌背後可能存在的人為幹預因素,了解到什麼是「割韭菜」,以及只有避免過度貪慾,才能避免被收割的道理。
在豆瓣上,不少觀眾大讚《獵狐》劇情緊湊,節奏飛快,兼具專業性和通俗性,演員演技在線,讓人看得「上頭」。在這個層面上,作為一部經偵劇,《獵狐》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除了專業性和通俗性,紀實感也是《獵狐》刻意突出的點。和去年的《破冰行動》類似,《獵狐》的背後同樣有真實事件打底。
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啟動了緝捕境外經濟罪犯的專項打擊行動——「獵狐行動」。截止2019年上半年,公安部先後派出了600多個緝捕組,共從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抓獲和遣返在逃境外經濟犯罪嫌疑人4900餘名,追贓170餘億元。
在「獵狐行動」中,公安民警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聯合打擊跨國經濟犯罪,取得了重大的成績。而在這場聲勢浩大的行動背後,自然也不乏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
據說,夏遠和吳稼琪的人物原型,經偵警察謝乾和王蕊為了抓獲犯罪嫌疑人周某,曾經喬裝成情侶,以需要租房子的名義進入到周某居住的小區,漸漸掌握了周某的行動軌跡,並最終將其成功遣返回國。而在《獵狐》中,也有類似的劇情體現。
宏大的故事背景、真實事件打底、跨國追蹤的噱頭,再加上罪案劇本就是近幾年最受觀眾歡迎的題材之一,使得《獵狐》的看點大大增加。而隨著情節的不斷發展,角色與角色的矛盾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的人物原型被一一扒出。有網友誇讚道,《獵狐》是像紀錄片一樣的紀實向電視劇。
為了增強這種紀實感,導演劉新在《獵狐》中使用了大量運動鏡頭,給攝影、燈光、演員帶來了新的挑戰。王鷗就曾經在採訪中表示過,在拍攝現場,永遠看不到燈打在哪,女演員的臉都是直接暴露在高清鏡頭下,呈現的是最原始的狀態。而拍攝鏡頭也很特別,攝影師跟著演員走,每次開拍之前還需要調整很多走位。
這樣的拍攝手法有助於增強觀眾的代入感,營造逼真的感覺,烘託緊張的氣氛。從整體的完成度來看,雖然頻繁的晃動鏡頭略顯過猶不及,有觀眾吐槽看得頭暈,但在沉浸效果上確實表現出色。如此看來,《獵狐》為了紀實感,確實下了一番功夫。
在《獵狐》的角色海報上,有這樣一句話:「什麼是財富時代,財富就是欲望。」
財富與欲望,人心的失守,這似乎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而《獵狐》中最好看的點,恰恰就在這裡。
雖然《獵狐》是一部經偵劇,但它反映的卻不僅是經偵,而是經濟犯罪中貪婪的人心。同樣,整個故事聚焦的,也不僅是案件的偵破,而是輻射到包括受害者、嫌疑人在內的各個階層。
當面對金錢的誘惑時,不同的人做出的選擇也不一樣,其中既有夏遠、吳稼琪這樣以守護人民財產安全為使命的經偵警察,又有利用人性的弱點侵蝕他人,落入萬劫不復之地的罪犯王柏林,當然,還有難敵欲望的膨脹,掙扎在情與法之間的迷失者。
《獵狐》的編劇趙冬苓曾經說過:「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金錢的誘惑下,人性表現出來的那種脆弱,那種受到的誘惑,是非常讓人感慨的。」相比天生的惡者,好人的墮落顯然更令人感到悲哀。
人性的博弈、多重人物的視角、心理戰的此消彼長,映射出的是時代下的眾生相,種種細節,讓《獵狐》成為了一部刻畫人性的深刻作品。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正是經偵劇的真諦。
其實,經偵劇雖然乍看起來與人們相距甚遠,但實際上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當今社會,每個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會與金錢產生聯繫,各種金融衍生品、股票債券,甚至手機裡的軟體,都離不開金融市場,而欲望更是無處不在的。
當面對誘惑時,如何堅守初心,或許是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在這個層面上,《獵狐》算是為經偵劇開了個好頭。
對於經偵劇來說,2020算是一個大年,在《獵狐》之後,還會有《槓桿》《一念無間》兩部大劇與觀眾見面。或許,隨著人們經濟意識的提高,經偵劇也能像刑偵劇一樣在國內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