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知著君的微博和朋友圈被一組小寶釵的美照刷屏了。眾人皆呼「驚為天人」,紛紛為小演員的氣質和演技瘋狂打call。
肌骨瑩潤,舉止嫻雅。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這可不就是曹公書裡走出來的人物?
這位「神還原」原著的小寶釵出自最近熱播的《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和去年引發熱議的《小戲骨:白蛇傳》一樣,同樣是由潘禮平帶領的小戲骨團隊打造。不論是賈母、劉姥姥還是寶黛釵,劇裡出場的所有角色都由十歲左右的小孩扮演,可謂是賺足了眼球。
作為一部只有九集的微型改編劇,《小戲骨紅樓夢》於10月1日開播,截至目前,在騰訊視頻上的總點擊量已達1136.5萬,並在豆瓣上收穫了9.3分的高分。有網友如此感嘆:「我的天啊,神選角」、「我見猶憐、「都是戲精」。
▲《小戲骨紅樓夢》豆瓣主頁
▲《小戲骨紅樓夢》豆瓣頁面最贊評論
在一大片讚美聲中,也有部分網友表達了自己的不同見解:
▲「非常不贊同小孩去學習錯綜複雜的成人關係」
▲「這不是表演」
▲「讓一群孩子演紅樓夢完全沒有代入感」
那麼,《小戲骨紅樓夢》到底是一部怎樣的作品?它為何引得微博上一眾老阿姨為小演員們打call站街?關於它又為什麼會有這些批評和爭議?且隨知著君一探究竟——
「老戲骨」這個詞你肯定知道,「小戲骨」是不是很少聽說?「老戲骨」原為香港方言,專指那些在演藝圈摸爬滾打多年,鍛鍊出一身精湛演技的老演員們。與傳統模式相比,萌娃飆演技的模式在這個求新求變的年代似乎更容易引人注目。
湖南衛視的《小戲骨》系列在全國首創「小孩演大劇」的節目模式,其最大特點就在於劇裡啟用的是清一色的兒童演員。在《小戲骨紅樓夢》裡,年齡最小的演員只有7歲,最大的也不過13歲。演員們年紀雖小,神態笑貌、禮儀做派卻頗得原著神韻,除了外型備受好評的小寶釵,黛玉、鳳姐和三春等人的選角也給網友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黛玉(演員10歲):「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
▲王熙鳳(演員10歲):「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
扮演寶黛釵三人的小演員分別為11、10、12歲,有考據黨稱他們的年齡與原著正好吻合,小演員們在年齡上「彌補了87版的唯一遺憾」。
除此之外,王夫人、邢夫人、賈政、賈璉、賈母及劉姥姥等年紀較大的角色也均由小演員扮演。雖然知著君覺得這些角色在表演時稍有違和感,妝發身形也很難稱得上完美,但他們的演技卻令人不得不服。放幾張動圖大家來感受一下:
▲賈母哭戲(演員12歲)
▲劉姥姥二進大觀園(演員9歲)
網友們紛紛感慨:這演技簡直秒殺一眾流量小草小花!
此外,《小戲骨紅樓夢》在每一集開頭都標明了「向87版電視劇《紅樓夢》致敬」的字樣。今年恰逢87版紅樓夢播出30周年,為致敬經典版本,《小戲骨紅樓夢》在服飾妝容道具上都參考了87版:
▲湘雲醉酒
▲兩版寶釵對比
在音樂方面,《小戲骨紅樓夢》的音樂採用的也是87版裡熟悉的配樂,包括萬能的晴雯曲、枉凝眉、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這次的部分主題曲由劇中的小演員親自上陣演唱。熟悉的旋律響起,雖然稍顯稚嫩但依舊讓人肝腸寸斷。
▲王熙鳳扮演者演唱電視劇插曲
小戲骨的致敬與創新,既能激發老劇迷的懷舊之情,又能通過陌生化手段改造打破傳統模式,無形中擴寬了受眾面。精良的製作,走心的演員,別出心裁的改編,再加上經典名著與87版影視劇原班人馬的加持。在這些因素的結合下,《小戲骨》紅樓夢一經播出便收穫了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
說了這麼多優點,是不是就意味著《小戲骨紅樓夢》就是一部滿分神劇了呢?它存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又反映了當下電視行業的哪些現狀?
對電視從業者而言,《小戲骨紅樓夢》可能確實提供了一種模式上的創新,但作為一部原著改編而成的電視劇,您覺得它到底能打幾分?拋開「小孩演大戲」這層噱頭,小戲骨版紅樓到底有沒有完美還原經典名著的底蘊?很顯然,沒有。知著君認為,這部劇降低了原著的格調,刪掉了主線還縮小了視角,與其說這是一部翻拍劇,不如稱之為一部精心包裝的娃娃「過家家」大戲。
▲從左至右依次為:寶釵、黛玉、妙玉
試問諸位,《紅樓夢》這樣一部傳世著作,其最打動人的地方到底在哪兒?私以為,不管是大廈將傾也好白雪飛鳥也罷,四大家族的榮辱興衰終究只是一場盛世的幻影,而這霧蒙蒙的影子裡最動人的便是一個「情」字。一個閬苑仙葩,一個美玉無瑕,寶黛二人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紅迷們絕對繞不開的話題。那麼,一部避開了「愛情」主題的《紅樓夢》,它到底還有多大的藝術欣賞價值?將寶黛釵三人的糾葛簡化成純粹的友情讓小朋友演繹,這對原著是尊重還是曲解?進一步而言,這種大刀闊斧的改編會不會誤導小朋友和沒讀過原著的其他觀眾?
▲87版寶黛共讀西廂記
知著君認為,宣揚經典的方式有千百種,讓一群兒童來出演一場閹割版的商業劇,這種行為到底是為了傳播經典,還是製作機構為牟利而構想的「靈機妙策」?國內不缺《家有兒女》、《快樂星球》這樣的兒童劇,這些劇以兒童為主要受眾,小演員們在其中扮演的都是符合兒童年齡身份的角色。反觀小戲骨版《紅樓夢》,所謂的小孩扮大人到底是為了感化同齡人觀眾,還是一開始就瞄準了喜歡「萌」元素、追求新鮮感的成年人?如果是誠心希望傳播經典文化、致敬經典版本,那電視製作方為何要拍攝一部變了味的《紅樓夢》?知著君認為,純粹為了啟用兒童演員而翻拍作品,或純粹為了啟用兒童演員而大刀闊斧地刪減優秀作品裡的經典橋段,都是不妥且無意義的。
▲《家有兒女》劇照
當然,知著君一開始並不想惡意揣測導演的拍攝動機,但《小戲骨》系列的導演潘禮平確實做過一些自己打臉的事。去年10月,《小戲骨》系列導演潘禮平在接受《北京青年報》的採訪時曾向記者表示:「我們不會為了市場而市場,比如眼下網絡上呼聲很高的《紅樓夢》、《梁祝》肯定不會拍,一個是愛情,一個是消沉。」
▲潘禮平接受《北京青年報》採訪
轉眼之間,自詡心懷強烈社會責任感、口口聲聲說「肯定不拍」的潘導又迅速投入了《紅樓夢》的籌備工作。且不論小戲骨版《紅樓夢》為了規避少兒不宜內容做了多少改動,也不論它是否把原著改得面目全非,單論導演這種飄忽不定的態度和出爾反爾的做法就不得不讓人懷疑:這個團隊的作品到底是在弘揚經典,還是為了迎合受眾口味趨利而動?
▲《光明日報》批評「小戲骨」系列消費兒童
其實早在去年10月《小戲骨白蛇傳》熱播時,就有媒體人撰文表達了「小孩演大人」是在消費兒童的觀點,並對潘禮平團隊能否堅持初衷提出了質疑,可見這種憂慮並不是空穴來風。只要觀眾對萌娃的追捧不變,有了一個潘禮平團隊,今後就可能有更多以兒童為賣點的周禮平、王禮平團隊出現。有了一部《小戲骨紅樓夢》,今後就可能會有《小戲骨還珠格格》《小戲骨仙劍奇俠傳》《小戲骨甄嬛傳》出現。
▲小戲骨官方微博曾發起名為【下一部翻拍劇由你決定】的投票
小孩演大人,觀眾看的是顏值和熱鬧,商家看到的是廣告和商機,影視機構看到的是背後隱藏的利益。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小演員的形象不只停留於影視劇的截面中,它還在傳播過程中被受眾再生產和消費。受眾通過在社交網站上分享截圖,或在影視劇人物形象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無形中助長了對兒童演員的消費,最終演變成一場全民狂歡。在《小戲骨紅樓夢》這類影視作品中,觀眾欣賞的不是兒童的純與真,而是這些「早熟」的孩子們成人化的思維和言行,並期望以此來獲得一種共鳴和愉悅感。小演員們看似是電視劇和社交平臺的寵兒,實則早已成為被消解的主體對象,供受眾消遣娛樂,最終形成媒體傳播和社會實踐之間的不良循環。成人的意識形態和娛樂美學逐漸侵入兒童的生活,小演員們的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也可能因此而改變。
▲電影《我的小公主》劇照,小蘿莉被裝扮成成熟女郎
那麼,處於弱勢地位、話語權缺失的兒童的利益又該由誰來保障?涉及到一些悲情或恐怖角色時,兒童演員的心理疏導工作又該由誰來做?小朋友們暴露在各大媒體和熱點話題下,這對他們的成長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微博網友自製《小戲骨紅樓夢》截圖
近年來,各類以兒童為賣點的新節目和新模式層出不窮。利益當前,只要有受眾需求和新的爆點,兒童影視作品就永遠不缺市場。對此,影視從業者應該把握好度,謹慎使用兒童元素。在翻拍經典時也應尊重原著,爭取實現更有意義的創新和突破。
文中圖片主要來自於視頻截圖,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參考文獻:
熊愷妮 劉誠:翻拍劇《小戲骨白蛇傳》的「微」策略研究
彭琪月:從《小戲骨・白蛇傳》淺析影視劇消費兒童——過度成人化的媒體倫理
張子俊:淺析電視綜藝節目中植入的「萌文化」——以第一季《爸爸去哪兒》為例
楊慧:《解鈴還須繫鈴人》——談影片《更好的世界》兼議成人娛樂片審美理念侵蝕青少年電影美學的問題
孟者:《小戲骨》的宏大追求
牛夢迪:《影視劇不可「消費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