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上看到皇帝冊封誰為誥命夫人,那麼歷史上的一品誥命夫人是什麼意思?又有多大的權力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
誥命夫人,是古代女子的封號,僅僅是榮譽性稱號,有對應的俸祿,個別的甚至有食邑,但是,並沒有實權。
秦漢及之前,官員之妻妾,一般都以女子的姓氏稱呼為某夫人,如曹操的卞夫人、杜夫人等等。如果是正妻,還可以直接以丈夫的姓名、爵位、諡號等稱呼為某某夫人,比如漢獻帝退位後,其皇后就被稱為山陽公夫人。只有特別重要的女子,才會得到朝廷特別封贈的尊號,比如劉邦就追贈自己的母親為昭靈夫人。
東漢時期,有了命婦之稱,來代指皇室和官員的女性家眷。
到了三國時,正式有了內外命婦之分,其中「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所謂外命婦也」。相比照而言,內命婦應該就是皇帝的後宮嬪妃了。
到了唐朝,對女子的封號做了進一步的規範,有了諸如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縣主、國夫人、郡夫人、郡君、縣君、鄉君等封號。此時,並沒有誥命夫人之說。
到了宋朝,才正式有了「誥命夫人」之說。
誥,雖然出現的比較早,先秦時期就有,但通常泛指自上而下的命令,偶爾下告訴上也會用誥。
秦始皇一統華夏之後,進行了細化,規定發布規章制度為「制」,發布命令為「詔」。漢朝雖然使用誥命來指代皇帝發布的命令,但是並沒有專門用來冊封官爵。而唐朝,因為有很多朝都是太上皇、皇帝同時在世,所以,稍微有點亂,太上皇用誥、命,皇帝用制、敕,同樣沒有專門的「誥命」用來冊封。
到了宋朝,才做了進一步的區分,將命令按照對象級別、用途等,劃分為了七種,其中就包括誥命。
《宋史·職官一》中規定:「誥命,應文武官遷改職秩、內外命婦除授及封敘、贈典,應合命詞,則用之。」明確規定了,內外命婦的授予、罷黜等等,都要用「誥命」文書來宣布。由此,內外命婦才有了「誥命夫人」之說。
宋朝,因為承襲唐制,很多與唐朝類似,外內命婦號共分為了十四等,分別是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縣主,國夫人,郡夫人,淑人,碩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
《宋史·職官十》中規定:「宰相、使相、三師、三公、王、侍中、中書令(舊有尚書令),曾祖母、祖母、母,封國太夫人;妻,國夫人」。
宋朝的宰相、使相、三師、三公、王、侍中、中書令等官職全部為正一品,官員妻子的等級隨丈夫品級。因此,在宋朝時的「一品誥命夫人」,其實就是「一品國夫人」。
如果兒子、孫子等人擔任這些官職,誥命時,則要加上「太」字。
按照宋朝職官志的規定,《知否》中顧廷燁的爵位是侯爵,從三品,明蘭很難加封到一品誥命夫人。職官志明確規定,「東宮三太(即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武二品、御史大夫……節度使、諸衛上將軍、嗣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母,郡太夫人;妻,郡夫人」。按照這個標準,明蘭如果嫁給小公爺齊衡,可以封郡夫人。嫁給了顧廷燁,基本上最多也就是加封到郡夫人,並且還要求顧廷燁被授於了節度使、諸衛上將軍的職務。
到了明期,進一步做了規範細化,官員及內外命婦的封贈,「五品以上授誥命,六品以下授敕命」。同時規定:「外命婦之號九:公曰某國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一品曰夫人,後稱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
如果在明朝,明蘭就可以直接被授予「寧遠侯夫人」的誥命了。而明朝時的「一品誥命夫人」,應該就是一品夫人了。
清朝基本上照搬了明朝的制度,朝廷正從一品官員的妻子,可以被授予「一品夫人」的誥命,即「一品誥命夫人」。
那麼,一品誥命夫人的權力有多大呢?根本沒有實權,只是俸祿相對較高,在各類大典,或者比較正式的場合,位次比較靠前而已。
可是,自古至今,枕邊風都是很厲害的。一品誥命夫人的丈夫可是當朝的正從一品大員,她完全可以藉助丈夫的權勢呀。因此,她們的能量也並不能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