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閩南人宋回家
雷聲響了半年,《風平浪靜》終於掀起巨浪。
從黃渤監製,章宇、宋佳擔綱男女主角,到金馬新人李鴻其、大壞蛋專業戶王硯輝做配,再到直擊高考保送頂替、無解的老命案,《風平浪靜》賺足了關注和期待。
期待顯然是值得的,尤其是在不太順遂的2020年裡。
章宇終於能在院線電影裡露肉,宋佳終於可以大膽創作,李霄峰的美學追求成功被盛讚。演員們貢獻了最好的表演,劇組完成了合作範式的拓延,黃渤老師的U+計劃勢不可擋。
儘管在正式上映之後,《風平浪靜》的口碑走向兩極,短板和優勢同樣顯著。但在一眾背負著「救世」名頭的電影中,無疑是最獨立生長的那一個。
脫離重慶犯罪都市審美的《風平浪靜》,在海港城市打造了新的表達空間,在影像上花了更多的功夫,比起拯救上下遊行業興衰的任重道遠,它更像是對華語犯罪類型片的一次小考和探索。
犯罪片?
不,是另類女性電影
一個犯罪片最受好評的居然會是女主角,這很少見。
實際上,《風平浪靜》的男性角色矩陣五光十色,各有各的苦悶,各有各的野望:性感宋浩在線崩潰、黑臉宋父一步錯步步錯、俗爛山寨小丑李唐投機黑化,從頭到尾沒有露臉的李父人心不足蛇吞象。
這些男性角色一個比一個接近深淵。用章宇自己的話說,宋浩甚至是一個吸納一切不輸出的黑洞,不對外界逐漸增大的壓強做任何反應。但整體來看,豐富多元的男性形象百花齊放,各自成立。
而縱觀整個影片,出現的女性角色不多,戲份比例也很低,她們就像被設置好的NPC一樣,適時出現,程序化發布任務,履行職責,推進劇情,然後退場。
比如宋浩的母親,她的去世成為宋浩回鄉的重要導火索,迫使宋浩回到暌違15年的故鄉,開啟閩南版海邊的曼徹斯特。
再比如和宋浩年級差不了太多的後媽,她的出現,對劇本實質性的推進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和宋父在機場親吻的轉場更是讓叨姐在影院打了個冷噤。
這樣看來,《風平浪靜》裡的女性角色似乎還是被放逐到了犯罪男性群像的邊界,你以為女性再次淪為工具人?
不,別忘了無差評的女主角,潘曉霜。
這位風情搖曳、赤誠求愛的人型大金毛,用演員請就位新鮮出爐的話來說,以「當代女性視角」解讀,簡直就是活活把男人變成了工具人。
結婚生子死丈夫,這不就是民間最愛說的男性三大喜事的性轉?
人間幸事的主人公——潘曉霜作為全劇都高光的女性角色,不管是劇本象徵還是在戲份比例上,都當之無愧是最亮眼的存在。其中和她相關的段落,和整個「犯罪」故事的陰鬱基調有巨大的不同。
這並不是一個被強插在犯罪片裡、毫無邏輯的戀愛故事。他倆的愛戀伴隨著主線的發生而進行,可以追溯到事發那一天。這二位的每一次調情、對壘,市井氣下的尷尬對坐、雨天老房裡的爆發、以及浴室溫情洗澡戲,塑造了近年來電影裡最鮮活最好的女性角色,可以說值得B站剪刀手二創三創、午夜回味的好。
你要潘曉霜青澀又赤誠,OK。人聲鼎沸的靜坐裡,她一再追問曾經暗戀的宋浩如今單身與否、工作如何,一而再再而三被拒絕了就踢踢水發洩一下。不管反饋如何,她對宋浩的愛有如飯圈信條,「哥哥做什麼都是對的」,再奉上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
好哇,人間金毛潘曉霜,你要向前飛,你是等愛追愛的玫瑰。
你要她風情不搖晃,更OK,她一席紅裙在大牌檔熱唱《愛情恰恰》,長腿一伸主動獻吻,酒杯紛亂落下,白痴大美人冉冉升起。大美人無腦且坦誠,日後回味追愛事跡,還能雲淡風輕啜飲酸奶,調侃一句「宋上門,隨他媽!」
潘曉霜女士戀愛也談了,男友宛若行走荷爾蒙;婚也結了,丈夫體貼,能幫著做孕期紓解呼吸;孩子也懷上了,雨夜驚魂也不影響母子平安。
完成人生各大高難度任務之後,男人們事了拂身去,這不是另類女性人生贏家是什麼?
即使最後的最後,丈夫內心隱秘的角落隨著他的離去曝光,她依然穿著初識的紅裙,獨自抱著孩子,平靜遞交證據。在陽光下,端端正正,底氣不減地回頭叮囑警官父親:「別抽菸!」
不管這樣「心如磐石」女性存在的邏輯有多不合理,但《風平浪靜》給潘曉霜設置的大刀闊斧,一心向陽,足夠給觀眾帶來新的女性審美趣味了。
要知道,2020年了,犯罪都市如果沒有好的文本支撐,真的沒有風情大姐和禁慾大哥翻雨覆雨之後居家過日子來得好看。
劇本爛?
不,是值得鼓勵的顧此失彼
潘宋支線的高光盛讚,並不意味著《風平浪靜》除了愛情一無是處,但劇本的確是《風平浪靜》最大的短板。
最大的問題在於整個故事的敘事節奏有很大的問題,故事的主線和支線、過去和現在、主要和次要都呈現一種比例失調的虛無感。
比如在一開篇就把犯罪故事基本要素:犯罪人、受害人、時間、地點、作案環境、人物動機,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給觀眾做了最全面的預設,全貌一覽無遺。但是後期人物走向爆發時,這些段落無法起到鋪墊和輔助作用,並沒有內部的關聯。
也由於前期鋪陳開來的往事背景過於詳實,為了要給每個往事裡的人物一個收口,導致導演在2個小時的時長裡,必須要把人物碼得整整齊齊,所以不得不各自擠壓,來去匆匆。
同時,《風平浪靜》這個標題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制約剪輯的雙刃劍。
從《少女哪吒》認識到的李霄峰,是美術統一、追求寫意和時刻掌控主題的。
這些也同樣延續到了《風平浪靜》裡。為了使影像內部的一致性得以保持,導演在整個影片中不斷通過低對比度的海岸、暗青色的海浪和燈塔、飄忽的窗簾來不斷點題,以此來映射劇情的起承轉合。
對美學、象徵和意識表達的高度追求,就很容易帶來劇情結構的疏忽。
大部分觀眾都印象深刻的遊輪戲就是最好的例子。
實際上這部分的內容就是宋浩被強迫進入不願進入的世界,面對酒後的昔日好友如今的交際圈,深感荒誕,頓覺一定要逃離。
這裡導演用了大量的連續蒙太奇和對比蒙太奇,以及大量環境語言,甚至《大海啊故鄉》的植入MV。只為了說明焰火綻放的遊輪、觥籌交錯自我放逐的人群和跳下海的宋浩形成極大反差,推動宋浩之後對當前無法回頭的泥沼極度厭惡,以至於自殺、弒父及揭發。
當導演花大量段落在動態跟隨運鏡、前景遮擋靜景、人物景別切換和反覆的空鏡時,劇情發揮的空間就被大大擠壓,就造成了支線擠壓主線,次要擠壓主要的落差。
這些包含導演表達的段落是值得一再回味的,只是在劇情缺口之下,不那麼恰如其分罷了。
但即使叨姐認為這是一個缺口顯眼的作品,《風平浪靜》製作上的用心以及呈現效果,是不可多得的。
擠壓文本的影像美學,同樣是《風平浪靜》高分的最大源頭。它整體的設計感從頭到尾保持在線。
從動態跟隨運鏡到大景別切換,從燈塔、海面、海風到窗簾、擺動的大門等意象,再到南國風貌的縮影和融合汽笛聲的配樂,從燈光一靜一暗,到轉場的鏡頭拉伸,都能看出導演堅持的美學和工業追求。
在華語電影語境下,只有在老練大導的作品裡,成體系的美學審美才能被堅持使用並大放異彩。這也正是《風平浪靜》在中國電影死而不僵、浩浩蕩蕩進入工業秩序的大背景裡,依然值得被記住和鼓勵的地方。
畢竟,當章宇演唱的《風平浪靜》響起時,影院裡遲遲不願散去的人群,一定還沉浸在海港犯罪故事的巨大餘韻裡:雨簾中的大門開開合合,海風吹得窗簾不願落下,悲劇巨浪淹沒燈塔,暴雨連接著海面和天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