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呵! 是夢中的真,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這句詩道出了童年的美好珍貴,表達了人們內心對童真的無比嚮往和眷戀。
曾幾何時,年少的我們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用真心交付生活。不想「等閒變卻故人心」,轉眼間已是世俗不堪、滿腹牢騷的成年人,不自覺地追逐於名利財色,迷失於海市蜃樓的虛幻中。
《小王子》一書讓我們看到孩子單純的世界,卻有很多真知灼見,讓人心生感慨,也不免回看自己過往的年少時光。其實這是一部寫給大人看的童話,短小的篇幅中,閃耀著了智慧的光芒和人生的哲理。
本書作者是法國著名作家聖艾修伯裡,他的人生也像「小王子」一樣極具傳奇神秘的色彩。他滿懷著對童年生活的深厚感情和黑暗現實的強烈抨擊,寫下了這部流傳於世的偉大作品。該書問世近80年,被譯成100多種語言,其全球銷量僅次於《聖經》。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瓦高度評價道:「《小王子》在其富有詩意的淡淡哀愁中也蘊含著一整套哲學思想」。
這部童話講述了來自外星球的「小王子」先後訪問七個星球的經歷,圍繞小王子與玫瑰花、狐狸、飛行員的情感故事,隱喻了關於愛情、友情和人生的真理。透過孩子極具洞察力的眼光,我們看到了成人世界的空虛盲目、狂妄無知。
01隻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實質性的東西,用眼睛看不見的
故事中狐狸告訴小王子這句飽含真理的秘密,讓小王子得以反思過去的生活;飛行員也因為有這個信念,能夠帶著小王子在沙漠中找到了水源。
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面臨專業、工作以及結婚對象等種種選擇時,是否有打開心扉、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還是隨波逐流、一味聽從別人的安排?
美國作家梭羅說過:日出未必意味著光明,太陽也無非是顆辰星而已,只有在我們醒著時,才是真正的破曉。
如果沒有一顆發現美的心靈,那麼良辰美景也不過是虛設。如果用一顆溫柔敏銳的心,去感知這個世界、善待身邊的人,即使身處困境,也會看到希望和光明。
書中有一段關於孩子和大人對話的描寫:
如果你對大人們說:「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磚蓋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戶上有天竺葵,屋頂上還有鴿子…」他們怎麼也想像不出這種房子有多麼好。必須對他們說:「我看見了一幢價值十萬法郎的房子。」那麼他們就驚叫道:「多麼漂亮的房子啊!」
在大人的眼裡除了金錢,什麼都沒有。很多大人對身邊的幸福總是視而不見,這是多麼悲哀的事。其實真正的幸福與物質無關,那些外在的金錢名利終究是短暫無常的,誰也無法長久地擁有。只有精神上的豐盈富足,可以伴隨我們的一生。
孩子們充滿了智慧,哪怕見到一朵花、一片綠葉他們都能感受到滿滿的幸福。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美好的東西而敞開的。
現代兒童文學作家冰心的作品深受讀者青睞,巴金老人曾評價:一代代的青年讀到冰心的書,懂得了愛。這與她保持天真的童心、以細膩的筆觸、敏銳地捕捉到事物的特性無不關係。
02世界上還沒有購買朋友的商店,所以人也就沒有朋友
「小王子」訪問各個星球時,見到了各式各樣的人,有威嚴的國王、愛虛榮的人、酒鬼、實業家、地理學家等,這些大人每天忙碌地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只對自己的事情感興趣,對於外面的事物都不聞不問、無心關注,他們沒有朋友,內心非常的孤獨。這些人讓「小王子」感到非常奇怪又失望,因為他想要找到真正的朋友。
這些星球上的人也是我們很多人現實生活的寫照,我們愛慕虛榮、想要出人頭地、為了一點利益而明爭暗鬥,金錢至上的觀念已經深植於心。麻木不仁的生活,讓我們漸漸忘記了年少時的夢想、真誠的友情。
「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沒有感情就不能稱得上真正的人,感情是維繫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紐帶。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說過:要想活得有意義,就得有情有義,有情有義的生命才有色彩。
書中狐狸對小王子說:「如果你想要一個朋友,那就馴服我吧,馴服的意思就是建立聯繫」,等到小王子有些明白馴服是什麼意思時,它接著說「如果你要是馴服了我,我的生活就一定會是歡快的。我會辨認出一種與眾不同的腳步聲。其他的腳步聲會使我躲到地下去,而你的腳步聲就會像音樂一樣讓我從洞裡走出來。」
擁有朋友原來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它讓我們的生活不再孤單無助,是我們人生努力奮鬥的動力、幸福的源泉,有了朋友我們的人生才變得更加有意義。
03你要對你馴服過的一切負責到底
小王子一路訪問星球時遇到了各式各樣的人,這些人大都讓他覺得荒唐可笑。只有那個點路燈的人,讓他敬佩和喜歡,是他覺得唯一能成為朋友的人。因為那個點路燈的人忠於職守,關心的是別人的事,而不是自己。而小王子最後也為了他的玫瑰花,回到自己的星球去。
責任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基礎。有責任有擔當的人,必然也是心胸開闊的人,能讓人發自內心的尊敬和信任。而一個自私的人目光短淺、思維狹隘,為眼前的利益斤斤計較,人生的路只會越走越窄。
孩子的心靈簡單純淨,他們單純地看待世界、守護責任。大人已經很難做到單純地看待一件事,他們總是戴著有色的眼鏡,左顧右盼,責任似乎變成了沉重的負擔。
歌德曾說: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大人之所以難以承擔責任,我想是因為缺乏孩子的那種發自內心的愛。
結語
這是一本關於愛和責任的童話故事,啟迪我們大人重新思考如何面對人生。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說到:我希望所有的小孩子都能夠原諒我,把這本書獻給一個大人。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個小孩子,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
願我們永遠擁有一顆孩子的心,滿懷希望、勇敢真誠地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