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中泰網友的隔空罵戰愈演愈烈,推特一度被神秘的東方「文學」力量攻陷。
據說前兩天,推特上熱度第一的詞彙都變成了「nmsl」。
nmsl已經被錄入了美國俚語詞典
可見,這次罵戰並非單純的輿論交鋒,而是演變成了洩憤式的相互辱罵。中國駐泰大使館和泰國旅遊局都不得不站出來回應,呼籲網友理智發言。
說到這,讓我想到一部BBC拍攝的小眾紀錄片——《網絡噴子獵手》。
看片名就知道,影片講的是「網絡噴子」這個特殊群體。
不過其切入方式十分獨特,將「直擊網絡暴力」的主題拍出了爽片的快感。
片中的敘述人艾姆·福特,是一個美妝博主。
因為顏值問題,她曾遭受長達6個月的網暴。每次一發視頻,就有噴子莫名其妙地對她進行人身攻擊,輕則外貌羞辱,重則威脅咒罵。
雖然身為公眾人物遇到這事不算稀奇,朋友們也勸她拉黑了事,但艾姆卻不願默默忍受,而是決定向噴子們展開反擊。
她始終想不通,為什麼有人可以在網上隨意辱罵別人,卻不受到任何懲罰。
她先是拍了個視頻,將自己半年以來的遭遇全部曝光到網上。
沒想到,這個視頻一夜爆火,很快就達到了千萬人次的瀏覽量。
這讓她意識到,網絡暴力的受害者,絕不僅僅是名人群體。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網絡騷擾和霸凌也有崛起之勢。
在網絡世界裡,因為種族、性別身份受到歧視,因為意見分歧被人暴語相向,對普通網民來說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隨後,艾姆找到了一名數字偵探,希望在對方的幫助下扒出噴子的真面目,並在鏡頭前與他們對峙。
影片主要呈現的,正是這樣一場「獵捕鍵盤俠」的行動。
通過這場行動,艾姆想要了解和討論的是這樣幾個問題:
網絡上熱衷噴人的鍵盤俠,在現實中究竟是些怎樣的人?
為什麼會有人享受辱罵別人的樂趣?
為什麼有人在現實中能做到禮貌待人,到了網上卻一言不合就口吐芬芳?
為此,她還聯繫到了兩個自願參與行動的網暴受害者。
一個是女模特妮蘭。她年紀輕輕,事業有成,卻因為膚色和印度血統,長期遭受種族歧視的語言攻擊。
其中最活躍的噴子,是一個帳號為@DavidClarke00的推特用戶。
艾姆決定找到他,並促成他與妮蘭見面。
另一個是女作家露易絲,她因為在網上發表女權言論,經常收到強姦和死亡威脅。
其中一個名為@Alam的用戶,在被她屏蔽後,依然通過上傳色情圖片並圈上露易絲的名字來進行騷擾。
因此,他也被列為這次獵捕行動的目標之一。
在艾姆看來,找到一兩個噴子並不足以遏制網絡暴力,但將這一群體的真實面目和行為動機清晰地呈現在大眾面前,卻意義非凡。
因此接下來,她將「人肉」@Alam和@DavidClarke00的工作,交給數字偵探負責;自己則去約見了幾名願意接受採訪的鍵盤俠。
在見面之前,艾姆和很多人一樣,覺得在鍵盤俠都是在現實生活中失意的人。
這些人要麼是過得不太好,只能在網絡上發洩負面情緒、刷刷存在感;要麼是無知且狹隘,無法接受不同意見;再不然就是單純的反社會人格,靠激怒和羞辱別人來獲取滿足感。
總之,不是loser就是壞蛋。
然而等到一番接觸後,她才發現情況遠非如此——
網絡噴子滲透於每個階層,既有不學無術的小混混,也有西裝革履的行業精英。
而人們實施網暴的理由,更是各有各的不同。
每個人都有潛在的憤怒點,都可能在某一刻被點燃,進而以最直接的(語言)暴力方式反擊。
在艾姆的採訪中,大多數鍵盤俠都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種「壞人」。
當被問到為什麼會在網上對他人暴語相向時,他們的回答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比如有人直言「因為不覺得那是犯罪」,畢竟在網上亂開玩笑的人多了,也沒見他們受什麼懲罰;
有人坦白是因為想獲得關注,過激的言論更容易引起「共鳴」,而噴子抱團時更會讓自己獲得一種「歸屬感」。
還有一位科技達人,他是言論自由的倡導者。
在他看來,人們應該擁有在網上發表任何意見的權利。因此鍵盤俠沒什麼好譴責的,反而是網暴的受害者應該及時選擇屏蔽、斷網或報警。
但他的說法很快就遭到了駁斥。
一方面,正如露易絲的經歷所示,屏蔽並不一定能杜絕網暴帶來的傷害。
更何況讓受害者選擇斷網,這個邏輯就跟要求女性為了避免性騷擾而把自己包裹起來一樣不可理喻。
更關鍵的是,這種說法模糊了「言論自由」與「人身攻擊」的界限。
即便是在網絡上,自由地發表意見,也並不代表在對線本人時,可以肆無忌憚地辱罵和威脅對方。
關於這一點,喜劇演員Daniel Sloss在TED演講《只是一個故事》中,也曾完整描述過二者的區別:
因此,可以想像,這些受訪者雖然在鏡頭前為自己的行為作出了各種辯解,但在被問到「是否願意與自己網暴過的對象見面」時,卻都採取了迴避的姿態。
在這部紀錄片的最後,艾姆沒能扒出@DavidClarke00的真實身份,只取得了他的聯繫方式。
但他拒絕與妮蘭見面,只在郵件中草草回復「已經不記得自己當時說過什麼了」,如此之類的託詞。
而另一位騷擾露易絲的噴子@Alam,則沒有這麼幸運。
艾姆不光找到了他,還促成了露易絲與他的見面。
當露易絲當面質問他,為什麼要不停發送色情圖片來騷擾自己時,@Alam只能辯解說「那不是色情圖片,是藝術」,現場一度極為尷尬:
最後推脫不成,他又拿出了「這一切都是因為世界有負於我」,作為自己成為網絡噴子的理由。
雖然他從未對自己的行為表現出悔改,但整個談話過程還是會讓人氣都氣不出來,只覺得可悲中帶著可笑。
本質上來說,噴子的源頭來源於人性中的「嗔」,佛教「三毒」之一。
通俗點說,就是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摒棄理性,產生怨恨、仇視和損害別人的心理。而網絡環境的匿名性和群體效應,更是會加速戾氣的傳染。
一方面,這確實是在呼喚著法律法規與時俱進,不斷完善,不讓網際網路成為一個「法外之地」;
但同時,也正如艾姆在片中所說,當你在網上做出了惡意攻擊他人的行為時,你不能把一切責任都推卸給網絡環境。
因為作惡的不是網絡,而是你自己。
在去年的爆款日劇《3年A班:從現在起,大家都是人質》中,也有一段反思網絡暴力的劇情,講的是男主通過一段假視頻,栽贓一名老師是殺人犯。
結果全班同學立馬義憤填膺地攻擊老師,在社交網絡上掀起網暴,直接將老師逼入絕境,沒有一個人停下來質疑過視頻的真實性。
後來,視頻被發現造假,鏡頭裡出現的老師,其實是經過換臉的男主。於是所有人又立馬把矛頭對準男主,對他暴力相待……
但諷刺的是,真正的兇手既不是老師,也不是男主。受害者是因為遭受了網絡暴力和校園霸凌,才選擇自殺的。
可以說所有參與網暴的人,都是以情緒代替了思考,在群體氛圍的庇護下,舉著正義的旗幟加入了行惡的大軍。
值得一提的是,網暴帶來的傷害,最終將反噬到每一個人身上。
當人人都打著「言論自由」的旗號去傳播惡意、一言不合就攻擊他人時,我們又要到哪裡去尋找真正自由而平等、能夠理性交流的言論環境呢?
也許是國內最認真的電影自媒體
長按掃描二維碼關注
請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