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3日下午18時27分。
沉寂已久,曾放言&34;的霸道女星範冰冰,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被一個小小的粉絲給懟了,以一種始料未及的方式重新獲得大眾關注。
事件的起因,是範冰冰的黑粉在微博上公然辱罵範冰冰,然後範冰冰就把他給告了。
在網上有多威風,在現實往往就有多慫,黑粉看到律師函送到家門口後,馬上乖乖寫信道歉了。
而範冰冰看到這位黑粉年齡尚小,還是學生,就有點心軟想撤訴。
問題是粉絲們不樂意呀!
兩年前,範冰冰因偷稅漏稅一事敗露,事業一落千丈,粉絲也因此遭受言語暴力,無數骯髒評價迎面而來,粉絲被罵到體無完膚,卻依然對範冰冰不離不棄,堅持為她發聲。
在06年的時候,範冰冰就因誹謗者是學生而不再追究;沒想到14年過去了,還打算以同樣的理由退讓,粉絲們再也看不過去了。
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粉絲在微博上發文怒懟範冰冰的一幕。
一方面,粉絲雖對範冰冰放棄追究黑粉頗有怨言,但言語中還是透露出對她的關心;
另一方面,粉絲長期受到網暴迫害,而施暴者卻逍遙法外,對此深感不滿,所以不惜下場手撕偶像,也要阻止撤訴,讓施暴者受到應有的懲罰。
我很理解範冰冰粉絲的感受,2017年,阿喵喜歡的明星,曾參加&34;的俞灝明,在嚴重燒傷後首次復出,飾演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不擇手段的反派杜明禮。
由於演技在線,部分網民將杜明禮的所作所為當作俞灝明現實生活的寫照,在彈幕留下&34;&34;等惡意言論,讓好不容易走出陰影的俞灝明再受傷害。
無獨有偶,2017年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大火,吳越飾演的凌玲插足陳俊生、羅子君的婚姻,最終導致兩人離婚。劇集沒播多久,扮演者吳越也被網友罵到不得不關閉微博。
吳越
網際網路技術在推動信息高速傳播的同時,也為言語暴力的滋生提供了溫床。明星作為高薪高知名度的群體,自然承受了比常人更難以忍受的言語暴力,甚至累及自家粉絲。
而這一切,與手機屏幕背後的&34;脫不了干係。
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噴子——噴&34;,噴&34;,噴&34;,萬物皆可噴,各種不良言論不絕於耳。
這些網絡噴子從哪裡冒出來?為什麼會越來越多?在這之前,先讓我們搞清楚,什麼才是網絡噴子?
&34;,是指在網絡上毫無理由地用惡毒語言攻擊他人(可能伴有邏輯混亂,前後矛盾,沒法自圓其說等症狀),挑起事端,侮辱他人人格,使人產生尷尬、憤怒、羞愧等情緒的群體。
如果說素質是陽光,那網絡噴子就是那一批撐傘的人。而這些網絡噴子究竟怎麼來的,哈哈哈,當然是從網上來的呀(等等,大家先放下板磚,聽我狡辯,不,聽我解釋)
據2019年2月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 CNNIC) 發布的《第37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
截止2018年12月,中國網民數量從08年的2.98億上升到8.29億,網際網路普及率從22.6%上升到59.6%,其中手機上網人數增加是網民規模大幅增長的主要動力。
而這恰恰是問題所在。因為有一批潛在的噴子也跟著這波網民一起湧入了網際網路。
這批潛在的噴子都是些什麼人呢?
有患上幼時創傷後遺症的人:他們在童年時受過身體或心靈的創傷,沒有經過合理的心理疏導。成年後,這種心理創傷向內形成偏激的三觀,向外形成偏差的社會行為,對他人有一定的攻擊性。
有家庭方面出現問題的人:由於從小家庭不融洽,或自身婚姻狀況有問題,這類人長期處於壓抑狀態,心理狀態極不穩定,現實生活中也沒有合適的宣洩渠道,而網絡成為他們發洩情緒的最佳途徑。
更多的是社會認同度較低的人:在現實世界中,他們通常屬於低收入、低學歷人群,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難以形成理性的社會認知,同時收入低、社會地位低下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容易對收入高、學歷高的群體產生敵視,網上充斥的&34;大抵源於此。
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表達渠道的空前暢通,給了這些潛在的噴子們&34;的機會。
現在,知道網絡噴子為啥越來越多了吧?
網絡噴子很難停止對他人的言語攻擊,背後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群體保護下的去個性化。
去個性化是指個體在群體中會產生群體保護心理,主體意識淡化,自我責任感喪失,做出個體不敢單獨做的事情,勒龐的《烏合之眾》對此有詳細描述。
通俗點說,就像行人過馬路闖紅燈一樣,一個人闖我不敢,大家一群人往前衝紅燈,你憑什麼單單說我,法不責眾呀!
也許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噴子不敢有社會越軌行為,但網絡的匿名性和虛擬性就像他們的保護傘,讓他們不再顧及倫理道德的底線,在從眾心理驅使下,再經過某些&34;的煽風點火,往往一點就著,瘋狂跟帖噴人。
二、自我辯解和正當化。
&34;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不恰當的,相反他們會通過自我辯解的心理機制,認為自己的行為充滿正義感,享受在道德高地上批判別人的快感。
在針對某一頗具正義熱點的輿論事件,如明星疑似出軌或發表不當言論時,&34;聞風而動,採取過激的言論對焦點人物進行道德審判和譴責。
可是,在完全不了解事情的情況下,怎麼可以因為幾句話就去評判一個人的好壞對錯呢?我們所看到的真的是真相嗎?
三、相對剝奪感。
&34;是關於群體行為的理論,指當個體將自己的生活狀態與他人對比時,發現所擁有的東西不如別人,或達不到自己的理想狀態時,所產生的剝奪感會使個體產生不滿,這種相對剝奪感一旦強化,就容易導致個體採取過激言論或行為。
首先,&34;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公共平臺對某事件或個人進行群體性攻擊或辱罵,破壞了網絡環境的和諧,容易導致極端思想的滋生。
其次,被&34;言語攻擊的對象會出現憤怒、羞愧等情緒,受不良言論折磨,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工作。心理比較脆弱的受害者,甚至會以輕生的方式擺脫痛苦。
電影《搜索》女主角葉藍秋,有令人羨慕的美貌和體面的工作,可因為坐公交車時不給老人讓座,說了氣話,從而招來網友的辱罵,並因此被人肉搜索,最後無處可逃而選擇自殺。
更嚴重的是,&34;通過網絡平臺宣洩情緒的需求一旦得到滿足,並且不受制裁,他們就會更加放肆,反而增加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施暴的可能性。
我們每個人只要上網,就無法避免被網絡噴子盯上的可能性,即便這個噴子對你一無所知,但只要你的隻言片語冒犯到他,就會成為他宣洩情緒的犧牲品。
既然我們無法生活在無菌的真空裡,那麼要怎樣去面對這些&34;網絡噴子呢?
一、忽略它 Ignore it
直接阻截掉信息渠道,避免自己看到這些負面評論。比如關掉微博評論區,朋友圈三天可見等,最大限度避免噴子騷擾,免於遭罪。
但更重要的是,面對網絡噴子時,我們的態度其實體現了我們是否有獨立完整的自尊。如果把自尊和自我價值完全與他人評價聯繫起來,那麼一旦遭到反對意見,就有全面崩潰的可能。所以,只有內心強大,才能笑對傻逼。
二、分析它 Analyse it
雖然噴子們大多是毫無建設性地亂噴,但也不乏其中可能有一兩條是真正有價值的建議,只是用錯了表達方式。如果你能做到心平氣和,那麼坐下來,冷靜分析一下,看是不是自己確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三、處理它 Deal with it
但當噴子採取極端手段,如惡意騷擾、人肉搜索等網暴行為時,我們也不能當慫蛋,要積極向公安部門、網際網路管理部門等相關部門舉報投訴,同時委託律師維權,通過法律途經維護合法權益,才是我們在遭受網絡噴子惡意傷害時最有效的手段。
網際網路就像擴音器,再弱小的聲音,通過它,也能夠被世人聽見。
但與此同時,網際網路也不是法外之地,所有人都要為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大家在享受網際網路帶來的言論自由時,不要忘記,一定要保持理性。
別讓手中的鍵盤,成為傷害他人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