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爺有話說-
前些天,《以家人之名》剛在金鷹節上展示了一出備受好評的「神仙」售後,譚松韻主演的另一部懷舊青春劇《親愛的麻洋街》也在近日獨家上線優酷視頻,開播首日便攀升至優酷劇集熱度榜榜首,火爆程度一點不輸雙11的「雲養貓」。
前兩年,國產青春劇還以清新的校園青春劇為主,像「振華三部曲」和「小美好」系列。但是今年,懷舊青春劇倒成了青春劇中的一大支流。上半年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暑期檔的《以家人之名》以及剛剛完結的《風犬少年的天空》等等,均在市場上獲得了不錯的評價。
最近剛播出的《親愛的麻洋街》,譚松韻、許魏洲、牛駿峰領銜主演,也是一部主打懷舊風的青春劇,以80年代改革開放時期的廣州為背景,講述了廣州麻洋街上馬家、歐家、易家、梁家、孫家、曾家六個家庭的生活故事。
又一部翻拍《請回答1988》?
故事從1984年開始講起,這年入夏,易家大大小小從湖南搬遷至廣州麻洋街。軍綠色的大卡車駛入南方窄窄的街巷,而此時麻洋街的住戶們正集體圍坐在一起,聚精會神地觀看奧運比賽。一邊是大家正為許海峰奪得中國第一塊奧運金牌歡呼不已,一邊是司機因過於興奮而沒控制住方向盤,大卡車撞向麻洋街的鄰居們。
於是,眾人就一臉驚喜和驚恐地亮相了。
易父雖說是在麻洋街出生長大,但畢竟他離開麻洋街也有二十多年,他以一個「闖入者」的身份重新回到這片土地。
劇集的視角是易家長子,易東東(牛駿峰 飾)。這個敘事視角非常討巧,因為易東東是與觀眾最為接近的角色,他既屬於這裡又不屬於這裡,他對麻洋街的講述更能增加觀眾的代入感。
雖然從《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開始,「中國版《請回答1988》」這個標籤便貼在了各類國產懷舊青春劇上。但說實話,從「外包裝」來看,《親愛的麻洋街》還真有不少地方讓人聯想起韓劇《請回答1988》。
比如,以手繪動畫形式來介紹麻洋街六戶人家的方位;敘事的主線也有兩條,一是六個家庭各自的日常生活瑣事、以及鄰裡之間的互動,二是青春少年少女們的成長、以及他們美好的悸動與情愫;另外,易東東這個角色名很難讓人不想起《1988》中的「喜東東(阿澤)」。
更為細思極恐的是,連「猜老公」的感情線都謎之相似。馬曉曉(譚松韻 飾)、歐小劍(許魏洲 飾),易東東之間的情感糾葛,在現有的劇情中還看不出後續走向,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馬曉曉和歐小劍是雙箭頭,外來客易東東暗戀著馬曉曉,還有學識家境兼優的曾行充當「男版林有有」。但出人意料的是,在《親愛的麻洋街》的電視劇備案信息中,卻是馬曉曉和易東東走到了最後。(這劇情走向真的只是「偶有雷同,純屬意外」嗎?)
不過,有一說一,劇集在鄰裡街坊柴米油鹽的生活群像上還是完成度很高的。
易家剛搬來便因為線人卷錢跑了落了個錢財兩空;孫家兩口子一個沒能晉升、一個工資降薪;歐家祖孫兩人相依為命,但歐小劍身上卻有個不為人知的大秘密;馬家是個典型的「大家長式」家庭,對孩子管教嚴格,總是忽視女兒們的想法;梁家屬於改革開放大潮下第一批成功的珠三角商人代表,雖然吃穿不愁,但夫妻爭吵不停;曾家在麻洋街威望較高,子女的教育也是精英化為主。
麻洋街上的人們有各自的煩惱:有人面臨婚姻難題,有人經歷事業波折,但他們又面臨著同一個壓力:孩子高考。
從接地氣的日常生活入手,「治癒」和「輕喜劇」已經逐漸成為國產青春劇中的標準配置。《親愛的麻洋街》同樣有這兩大元素。故事中既有孩子與父母的爭吵與溫馨,也有牽動整個故事發展的愛情主線,還有夥伴間親密無間的吵吵鬧鬧。
地域特色的懷舊青春劇
如果說國產的懷舊青春劇與一般的青春劇有什麼不同的話,「地域」絕對是一大特色。
5月,《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開播,正式開啟了東北少年的成長之路,東北特有的風俗文化加上一股濃濃的「大碴子」味口音,使得該劇一炮而紅;
9月,B站《風犬少年的天空》上線,大大小小的演員、味道頗為正宗的重慶話貫穿始終,雖然前面劇情稍有狗血,但好在後來漸入佳境,又有演技加成,也算是成功挽回了口碑;
11月,《親愛的麻洋街》定位廣州,演員方面可謂是「大咖雲集」,獨特的廣式風格建築也是花了心思的,但《麻洋街》依舊沒有大爆,熱度甚至有持續走低的趨勢,除去劇情,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缺少了廣東話加持。
眾所周知,廣東話的學習難度相較於其他地區來說,無疑是地域難度。所以劇中將更多展現年代感地域感的功能放在背景風格設置上,這也是能理解的。
但是主角們這一口「散裝」廣東話,實在是太出戲。比起精心設置,更像是偶然發揮,時不時蹦出幾句「撲街啊你」「頂你個肺」,更給人一種外地人在臨場發揮的感覺。簡單來說,就算是劇中臺詞經常夾雜廣東話,但結合對話氛圍來看,其實非常生硬,沒有給觀眾一種本土習慣的呈現,拿腔作調的架勢反倒暴露了表演痕跡,味道直接砍掉一半,更別說一些「擅自改良」過的地域處理了。
比如,劇中將腸粉放在餐桌的地域化處理也並沒有取悅到廣東觀眾(這製作手法倒是更像做煎餅),劇中廣州人餐桌上出現銅鍋火鍋的細節則是進一步表現出了敷衍。
正是有珠玉在前,才會讓觀眾對這方面尤其在意。雖說如今的觀眾正在被青春劇的地域特色支配,劇方意在打破千篇一律的懷舊標籤,用具有代表性的地域設定為觀眾帶去新鮮感。
但唯有深入細節表現,才能真正凸顯出地域化設置的加持作用,不然,就只能落得一個「畫虎不成反類犬」的下場。
還原80年代廣州群像記憶
總的來看,《親愛的麻洋街》有著極為豐富的故事線和信息量,在懷舊情緒的營造上,也是打了一手好牌。美術和置景的確是下了很多功夫,無論是人物的服飾、造型,還是樓房的建築風格、路邊的招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小細節,都讓人秒回80年代。
易家三個小孩,開學第一天家裡就雞飛狗跳,每個人開口都是,「媽,我的XX呢?」看到這裡,觀眾都能心照不宣地笑起來。
梁家,因為梁父與梁母缺乏共同語言,鬧起了「離家出走」。為了安慰梁小寶,麻洋街的小夥伴爬上梁家的窗頭,帶著梁小寶逛街散心、打遊戲、喝汽水,正所謂吃喝玩樂來一趟,悲傷拋腦後,日子總是過得特別快。
湖南來的易家兄妹,第一次吃完方便麵後,妹妹一臉困惑地問易東東,「哥,你覺得好吃嗎?」易東東一抖袋子,調料包掉了出來。這時兄妹倆才知道,原來吃方便麵要放調料包。這樣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只有有生活經驗的人才能寫得出來。畢竟,這劇情要是放到麻洋街的「土著」小夥伴身上,就會很違和。1984年,廣州作為重要的對外窗口,在這兒土生土長的他們怎麼會沒見過方便麵呢?
觀眾青睞懷舊劇,愛的是過去歲月裡的那份溫情。或許那時候物質不像現在這麼富足,但大家相互熟識、充滿信任,休戚與共。這樣純粹的圖景如今愈發少見,所以觀眾在看懷舊劇時,抱著既珍惜又苛責的心態,因為那是他們記憶裡的美好。
每當秋風漸涼,冬風漸凜,《請回答1988》這部劇就會再次被劇粉翻出來細細品味一回。它之所以能被奉為懷舊青春劇的巔峰,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的「慢火細燉」。它就像是一鍋小火慢熬的雞湯,編劇對人世間的種種感悟都融入進了那些習焉不察的日常裡,濃鬱的香氣牢牢地鎖在湯汁中,觀眾只要一品嘗就能感受到它的醇香。
當然,熬製雞湯,首當其衝的便是要有「料」。慢火細燉一鍋白開水,到最後收穫的也只會是一鍋溫吞的白開水罷了。若是滿足了有「料」的前提,味道卻不夠鮮美怎麼辦?對此,國內的大部分編劇採取的辦法是「加雞精」,有意製造各種強烈的戲劇衝突和人物衝突。
表面上看,劇集的可看性提高了,劇情不寡淡了,但是人物「人設化」、劇情「同類化」,與慢火細燉的真雞湯比起來,質感上還是相差甚遠。
儘管整部劇沒有大毛病,但《親愛的麻洋街》中還是少了些「慢火細燉」的耐心,一些主要角色的人設以及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都落入了俗套。比如譚松韻終於演了回學霸,但馬曉曉和歐小劍的感情起承轉合完全就是偶像劇模式;歐小劍的臥底支線與整部劇的氣質不協調……
不過,雖然稍欠火候,《親愛的麻洋街》仍是一部製作認真、閒時可看的劇集。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