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朝鮮首選是粟裕,其次是林彪,為什麼最終毛主席敲定彭德懷?

2020-12-23 洞鑑五千年歷史

01引言

1950年,朝鮮內部發生內亂。6月27日,美國悍然派兵進入朝鮮,還讓第七艦隊來到臺灣海峽,想趁機幹涉內政。中央作出決策,要把戰略決策從南面轉到東北方向,要推遲統一臺灣。當時美國也沒有想到中國會這麼做,還以為中國會先解放臺灣,更不會援助朝鮮。

02粟裕:中央如果非要我去, 那我就去!

1950年7月7日,中央主持召開了國防會議、聶榮臻、羅榮桓、林彪等人都參加這次會議,傳達了中央成立東北邊防軍的決定。三天之後,便通過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軍的決定》的草案。

草案的主要內容是:13兵團作為軍委預備隊組建成東北邊防軍,13兵團的4個軍以及空軍、炮軍等25萬多人,必要的時候就要支援朝鮮作戰。值得注意的是,粟裕被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委員兼政委。

眾所周知,粟裕是在解放戰爭中脫穎而出的,先後指揮了許多的重要的戰役,中央的任命也充分肯定了他的作戰能力。因此,粟裕原本是韓戰司令的首選。7月13日,中央批准了這項草案。

7月6日,毛主席向粟裕致電,電文中提到:「目前有重要事務委託粟裕執行,希望粟裕能夠在7月16日之前能夠處理完手頭的事務,於7月18日來北京,來的時候可以帶上一些參謀人員和貼身秘書。」

可惜的是,粟裕以身體有病為由沒有來北京。7月10日,毛主席再次致電,電報中稱如果有病的話,可以緩一緩。但還是期望粟裕能夠在8月份來。那時的身體準許的話,就勝任這份工作;還是不行的話,只能繼續養病。

粟裕身體確實有毛病,他的身體狀況是不容樂觀的。不僅有腸胃病、高血壓,還患有美尼爾症候群。多年來徵戰沙場,粟裕先後6次受傷,其中有好幾次還傷到了腦神經。所以,粟裕有頭痛的毛病,發病的時候更是難以忍受。

七月十四日,粟裕再次發病,來到山東青島。中央將這樣艱巨的任務交給了粟裕,他自己也很想接手,但因為身體不適怕誤事,希望中央能夠另擇人選。毛主席還是很希望粟裕答應,還讓陳毅傳達了中央的意思,也就是非他不可。粟裕回應:「中央如果非要我去,那我就去。」

03粟裕病情加重,林彪也得一種怪病?

在青島治療了半個多月,病情還沒有控制住。8月份的時候,粟裕向中央報告自己的病情,親自寫了一封信,讓羅瑞卿幫忙轉達。主席親自回了信,信中的大概內容就是知道粟裕的病情了。之前的任務不用擔心了,讓粟裕安心養病,還提到如果青島的醫療條件不好的話,可以來北京。1950年2月的時候,粟裕來到了醫療條件比較好的蘇聯養病。

根據一系列的資料說明,毛主席原先是想讓粟裕出兵朝鮮的,但因為生病的原因遺憾地錯過了,也不是所謂的「怯戰」。排除粟裕之後,才考慮到林彪。關於林彪為什麼沒有出兵朝鮮,原先很多人認為他反對出兵,所以拒絕掛帥,這一說法也應該糾正。

關於林彪反對出徵朝鮮的說法最早是在《聶榮臻回憶錄》。聶榮臻是當時解放軍的代參謀長,所以很多人信了。聶榮臻說林害怕美國,聲稱自己有病,所以沒有掛帥,還對此表示很疑惑。

事實上,林帥當時確實是有病。他身邊的人都提到過林彪有失眠症和神經衰弱症。早在抗日戰爭期間,林彪就中彈負傷,子彈卡在骨頭裡,一直沒有取出來。到蘇聯後,他才順利摘除,但也因此落下了病根。

解放戰爭期間,林因為長期指揮作戰,病情進一步惡化。戰役還沒有打完,就去武漢治病了。1950年3月的時候,林帥又回到北京治病。這時候的他的病情還是很嚴重,原來的病沒有治好,又添了很多奇怪的病。

他害怕風、害怕光。林帥的家裡還掛了好幾層窗簾,進來還要打上手電筒,甚至女兒跳舞都不能在他呆的房間。他的這種怪病,按照國內的醫療條件來看,很難治好,所以找來了很多蘇聯方面的專家,最後他來了蘇聯治病。

04為什麼最終敲定的人是彭德懷?

關於他反對出兵的可能性實際也是很大的,但並不是他拒絕的原因。林帥打仗一向很小心,從來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情。當然,也不是林帥一個人反對,按照主席的說法,剛開始他提到這件事的時候,黨內只有一個半人贊成。(一個是他本人,半個是總理。)

就連彭老總剛開始都不同意,根據他自己回憶,主席徵求他的意見,他說道:「當時蘇聯不幫忙,我國的裝備比美國更是差得遠,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朝鮮亡了。」

後來,史達林改變了方針政策。戰爭到了不得不打的時候,決定援助中國,這才有了轉變。粟裕、林彪都有病沒有參加。剩下有資格出徵的就剩下了徐向前、陳賡、劉伯承、陳毅、彭德懷。

徐向前當時在青島治病,陳賡來到越南打仗,劉伯承當時正在籌辦大學。粟裕、林帥稱病,這兩人都是陳毅帶出來的,便自告奮勇。說道:「雖然我身上肩負著重要的工作,但中央一聲令下,我馬上穿上軍裝走!」但他當時是上海市的市長,上海是全國建設的重點,中央也沒有批准他的請求。最終,只剩下了彭德懷。

同年10月4日,彭德懷正在西北軍政委員會辦公室工作,北京方面突然派人來,讓他來到北京開會。當天下午,彭德懷就來到了中南海開會。當晚,彭老總在酒店一晚也沒有睡。第二天,又在頤年堂開會,主席稱出兵朝鮮已經是刻不容緩,建議讓彭德懷掛帥。

彭德懷也鄭重表態,贊成這一意見,還表示堅持執行中央的決定。10月8日,中央決定正式出兵朝鮮,彭德懷擔任志願軍總司令,將出兵的時間初步定在了10月15日。10月19日,正式出發,來到了前線。

參考文獻:

《粟裕年譜》

《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

沈志華:《毛澤東、史達林與韓戰》,廣東人民出版社

張希:《彭德懷率師抗美援朝的前前後後》,中共黨史資料

王焰等:《彭德懷傳》

相關焦點

  • 林彪不肯出兵朝鮮,被周總理嚴肅批評,毛主席一語道破其軟肋
    美軍在仁川登陸後,毛主席一直密切關注韓戰。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國和蘇聯不得不重視朝鮮半島。所以韓戰很重要,很容易牽扯到蘇聯和美國這兩個世界超級大國。但是,毛主席的態度也很明確。美軍一旦越過三八線,我國肯定會出兵,這也讓我國提前做好了戰爭準備。然而,美國最終無視中國的警告,跨過了三八線。與此同時,面對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屢戰屢敗的金日成也向中國求助。
  • 揭秘:林彪一語道破韓戰真相
    林彪並沒有因為懼怕美國而在帶兵出徵問題上退縮;林彪在開戰起初的討論中表現出了他獨領風騷獨具慧眼的軍事家、 戰略家和政治家素質。韓戰爆發後的1951年1月1日,金 日成請求中國政府出兵。10月2日至10月5日,連續四天,毛澤東主持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朝鮮半島局勢和出兵朝鮮問題。剛開始,很多與會者投了反對票。林彪說:「主席啊,蘇聯為什麼不出兵?
  • 出兵朝鮮,不少人有意見,會場氣氛緊張,彭總神情肅然,沒有吭聲
    林彪仍然堅持己見說:"我們國家剛剛勝利,勝利來之不易,是無數先烈流血犧牲取得的。現在鋼鐵才幾萬噸,美國是幾百萬噸,相差幾百倍。我們實力不如美國,不能引火燒身。"毛主席說:"彭德懷同志,你的意見呢?"彭總稍稍沉吟一下,說:"我的話不多。我認為,出兵援朝是必要的。"他這句話,使與會的許多領導都很感意外。
  • 志願軍出兵朝鮮,能夠指揮大軍作戰的有6人,為何沒考慮劉伯承?
    10月開始,蘇聯老大哥以及朝鮮都先後發來電報,請求解放軍出兵朝鮮;中央在經過反覆權衡之後,也決定出兵朝鮮。當時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主要有6人,即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徐向前、粟裕、陳賡;但最後卻讓彭德懷擔任志願軍司令,率部開赴朝鮮戰場,這是為何呢?
  • 粟裕大將沒被授予元帥銜,一是自己堅決推辭,二是與陳老總有關
    粟裕名列十大將之首,後來人們把他稱為「共和國第一大將」。很可惜,粟裕原本可以評為元帥的,但因為一個變故和他自己的堅決辭讓,最終與元帥失之交臂。授銜的標準首先,我國大授銜是以資歷、威望、職務和戰功為標準的,其次,確立了基本名單再交由中央領導們討論,最終由毛主席拍板。一般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們討論決定元帥、大將軍銜;中央軍委委員決定上將至少將軍銜,拿出最初名單後報到中央審批。
  • 《跨過鴨綠江》開拍,丁勇岱版彭德懷霸氣出鏡,宗利群版珠玉在前
    唐國強在演員方面,一線特型演員再次集結,唐國強再次飾演偉大領袖毛主席,彭德懷領導抗美援朝戰爭是經過了毛主席的認真分析後得出的結果,當時的劉伯承年老多病,徐向前常年臥床不起,陳賡在越南肩負重任,都不可能出徵。而被寄予厚望的粟裕舊病復發,且日益加重,林彪則遲遲未到京……當時我軍出兵勢在必行,毛主席決定請彭德懷出馬。擔任副總司令的彭德懷不計名利,不怕吃苦,在這危急時刻,毅然決定掛帥出徵。
  • 林總主持軍委工作後,很少跟人交談,為何粟裕是例外?
    林彪在研究作戰計劃時第一步就是把地圖研究透,甚至會自己親自去勘測地形。粟裕則是自己親手繪製地圖,對地形了如指掌,他們都是膽大心細的作戰領導人。正因為是同齡人,而又都戰功赫赫,自然就相互吸引。但是一向不喜與人交談的林彪,在主持軍委工作後,為何對粟裕侃侃而談,這其中有什麼隱情?有人說林彪對粟裕格外的關注是因為怕粟裕超過他,人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 他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軍事才華突出,有的方面超過了林彪和粟裕
    這類似於後來華東的粟裕,負責一支主力部隊的軍事,後面有一個大人物掌舵。(當然,張國燾當時的實權地位大於陳老總加上饒漱石)但粟裕和林彪指揮一個大山頭時,年齡已經是40來歲,比徐向前晚。1930年8月,紅一方面軍成立後,朱德任總司令,彭德懷任副總司令,毛澤東、周恩來先後任總政委。
  • 彭德懷回國治病,鄧華認為自己能力不足提議換帥,毛主席果斷拒絕
    彭德懷與鄧華但因為鄧華從參軍後一直都在參與政工工作,大局觀非常出眾,又在解放戰爭時期轉調東北四野,配合林彪從東北的白山黑水,打到四季如春的海南島,深得林彪的信任,臨陣換帥力薦讓他代替黃永勝出任13兵團司令率部出徵。
  • 第三次戰役後彭德懷收兵,朝鮮十分不滿,主席回復讓人嘆服
    當時,由於蘇聯堅持不願出兵,史達林甚至做好了讓北朝鮮政權在中國東北或蘇聯遠東地區建立流亡政府的打算。  然而,幸福來的卻如此迅速,志願軍入朝參戰後,居然只用了不到兩個月,瀕臨亡國的北朝鮮就基本恢復了戰前的領土。如此輝煌的勝利,自然令朝鮮極為振奮。
  • 攻下漢城後彭總下令休整,金日成不滿,毛澤東:朝鮮軍可自行追擊
    早在美軍發起仁川登陸戰的第二天,也就是1950年9月16日,時任北朝鮮內閣副首相的樸一禹便緊急來到中國安東,來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的幾位主要指戰員,代表北朝鮮政府正式向中國政府請求出兵援朝,這是北朝鮮第一次向中國求援,隨後13兵團將此情況報告中央和毛主席,毛主席經過反覆權衡利弊,心中暗暗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中國都要出兵!
  • 大將粟裕,建國後官職為何越來越小,陳賡說了實話
    在我軍深入抗美援朝戰爭時,毛主席心中本想讓林彪和粟裕指揮作戰,因為粟裕身體不適才讓彭總掛帥,由此可見毛主席非常肯定粟裕的軍事才華,但就是這樣一位軍功卓著的將領在建國之後,作為第一大將的職位卻越來越低,其中的緣由讓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但實際上陳賡大將早就一語道破其中的緣由。
  • 出徵朝鮮前,彭總接孩子們團聚,秘書訂客房被退,彭總一起睡地毯
    現在我們只有一條路,就是在敵人進佔平壤之前,不管冒多大風險,有多大困難,必須立即出兵援朝。關於由誰掛帥的問題,我提議由彭德懷同志率部隊入朝,協助朝鮮人民軍抗擊敵人。至於志願軍入朝具體部署和細節,會後我們再和德懷同志研究。"
  • 周恩來聲明底線是三八線,但麥克阿瑟依然輕蔑跨越,最終品嘗苦果
    美國的先頭部隊和韓國軍隊,早期在朝鮮人民軍手裡沒撈到什麼好處,被朝鮮人民軍一路平推到了釜山。考驗來了,要麼往前一步進行血拼,要麼退後一步入海撤離。麥克阿瑟看似遇到了難題。誰都沒想到,麥克阿瑟的開局如此不利。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出兵決議,15個理事國,13票支持,一票反對(南斯拉夫),一票棄權(蘇聯),就此,確定有多國部隊出兵朝鮮。
  • 空軍司令劉亞樓為何只是上將,林彪真的替他說過話麼?
    1955年共授予十人大將軍銜,肖勁光、羅瑞卿和許光達三人是軍兵種司令,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張雲逸、王樹聲等七人是陸軍兵團大將。其中粟裕在十人中屬於獨一檔。他是紅軍長徵後留在南方堅持三年抗爭的代表,又在解放戰爭中打了許多「神仙仗」,排序大將之首,無可非議。
  • 陳毅披露林彪鮮為人知往事:曾差點害死朱德和毛主席
    那時,毛主席對林彪不熟悉,他就向毛主席報告敵人已被打退了。這一仗打得很艱苦,如果不打,三十一團就退不出來,非打這一仗不可。毛主席說,你做得對。後來,毛主席問我這是哪一個?我說這是林彪,現在準備提升當二十八團團長。後來,回到井岡山,林彪就當了二十八團團長。這樣,部隊又回到了毛主席的領導之下,毛主席立即加強了對隊伍的政治工作,部隊得到很大的整頓。
  • 毛主席重視打好第一仗,彭總不辱使命:我是杜魯門就撤了麥克阿瑟
    1950年10月8日,周總理出訪蘇聯期間,目的就是為了中國出兵朝鮮做準備。在此之前,美國人無視中國存在,毫無顧慮地將戰火燒到鴨綠江,與此同時,美國又將第七艦隊駛入臺灣海峽,阻止我國的解放進程,這讓毛主席和周總理都極為憤怒。在此情況下,中國必須要做出決定,要麼出兵朝鮮,要麼解放南邊問題。
  • 彭德懷PK麥克阿瑟:朝鮮戰場上的名將大對決
    眼看北朝鮮就要完成朝鮮統一大業時,美國的「聯合國軍」出手了,時任聯合國軍的總司令麥克阿瑟除了做好防禦工作外,制定了仁川登陸計劃,依靠著44萬餘人的總兵力,一舉將朝鮮戰場的戰局扭轉了過來。朝鮮人民軍一開始從追著南韓打,到被美軍和南韓追趕的局面,戰火燒到了鴨綠江後,彭德懷司令來到了戰場上。